分享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0页

 盲人王后 2011-10-14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1-23 22:31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1-26 18:02  第六十五句 临深履薄
  
  临,左边是一个人,右上是人的眼睛,右下是众多的器物,表示人俯视器物的样子。深,古水名,就是现在湘水支流之一的潇水,现在潇水上游的一段仍称深水,后用来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荀子 劝学》中说:“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谿,就是山谷,无水曰谿,有水为渊。
  履,《说文》解释为“足所依也”,就是鞋子。在战国以前,履一般只作动词用,指用穿鞋或鞋踩踏。那么鞋子叫什么呢?木底鞋叫“舄”(读“细”音),也称“屐”,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叫“屦”,草鞋叫“屩”(读“撅”音),兽皮做的鞋叫“鞮”(读“低”音),高筒的鞮称“靴”。汉朝以后把这些鞋子统称为履,从唐朝开始才称为鞋。薄,物体扁平,厚度小,与“厚”相对。
  临深履薄,指站在深渊边上,踩在薄冰上,需要特别的谨慎,一个不小心掉下去就完蛋了。
  这两句说的是“事君”的具体要求,要时刻谨慎小心,否则就会掉到深谷里摔死、饿死,或者掉进冰窟窿里淹死、冻死。跟领导打交道就是这样,一个不小心就玩完。
  
  一只小小鸟
  
  按照惯例,我们现在又要开始翻译《诗经》了。
  这两句的前六个字出自《诗经 小雅 小宛》,全诗如下: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穀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首诗的白话版,大致是这个样子的:
  “小小斑鸠不停叫,展翅高飞上云霄。我在地上心忧伤,追思先人走得早。整夜失眠睡不着,怀念双亲想二老。
  有人聪明又睿智,喝酒适度不误事。有人无知像笨瓜,一喝就醉瘾头大。自己的面子自己给,运气一去不复回。
  田地长着野豆苗,平民采来作菜肴。螟蛉生子小青虫,蜾蠃背走来照料。好好教育下一代,让他向善别学坏。
  看那斑鸠飞在空,一边飞来一边鸣。每天我都要出差,你也月月忙远行。贪黑起早努力干,别给父母丢颜面。
  飞来飞去蜡嘴鸟,落在场圃啄粟米。没钱没势没底气,随时可能蹲大狱。抓把粟米卜运气,何处能够得吉利?
  温和恭顺一群人,就像树上来栖身。忐忑不安心没谱,就像俯身看深谷。恐惧谨慎多提防,就像踩在薄冰上。”
  原文之后紧跟着翻译,是为了便于大家就近进行文白对照。下面我们开始分析这首诗的主旨、介绍诗中的主角和客串演员。
  按照《毛序》的说法,这首《小宛》是“大夫刺幽王也”。此诗与它的邻居《小旻》意思差不多,都是表达下层士大夫们身处庸主之下、危局之中的忧心忡忡、恐惶不安、小心谨慎之情。相比之下,《小旻》怨刺的意味更强烈些,而《小宛》则在怨刺之中带有对先人的怀念和兄弟的劝勉。《小旻》中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句,是“临深履薄”一句最确切的出处,但《小宛》中的“如临于谷”、“如履薄冰”也是同样的意思,而且“夙兴”二字也是出自《小宛》中的“夙兴夜寐”,因而我们只讲《小宛》,不说《小旻》。
  宛,本义是指弯曲,这里表示很小的样子——如果这样解释,“小”与“宛”不就意思重复了吗?对,所以我这一段的标题才叫“一只小小鸟”。值得注意的是,古代西域盛产良马的大宛国,这里的“宛”要读“渊”音,同理,“大宛马“也应该读“大渊马”。
  说起“小宛”,很容易联想到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但是不知道她的名字是否与《诗经》有关。因仰慕李白,董小宛自名董白,号青莲,十九岁结识名士冒辟疆,从此相伴终生,直到二十八岁病逝。后有好事者杜撰了一个故事,说董小宛并没有死,而是进宫成了董鄂妃,还导致清顺治帝出家,其实董小宛去世的时候顺治帝刚十三岁,还没发育成熟呢。
  《小宛》的作者以鸠鸟起兴并作为主角,还邀请了桑扈、螟蛉和蜾蠃前来友情客串。下面,我们先请主角鸠鸟出场。
  鸠是一种什么鸟呢?古时有五种鸠:鸤鸠、爽鸠、雎鸠、祝鸠和鹘鸠。鸤鸠是攀禽类的布谷鸟,也就是杜鹃,据说这种鸟勤于叫唤,却懒于筑巢,人家鹊鸟辛苦筑巢的时候,它在旁边看热闹,当啦啦队,等巢建好了,它就冲过去强行占为己有,“鸠占鹊巢”说的就是这种鸠——这个成语出自《诗经》中“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一句。爽鸠是一种鹰类的鸟,雎鸠就是鱼鹰,属于鹗类。祝鸠和鹘鸠属于鸠鸽类鸟,体形比较小,以现在一般人的见识,很难区分这两种鸟有什么区别。一般认为,祝鸠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是斑鸠,而鹘鸠则众说纷纭,古代典籍上对此鸟的记载各种各样,充满矛盾,有人认为很可能就是山斑鸠。《小宛》中说的是一种体形比较小的鸠鸟,应该是斑鸠。
  斑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鸟,体形似鸽,羽毛光滑,性情温顺,具有观赏和娱乐价值。更重要的是,斑鸠肉质细嫩,口感极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这么好看好玩又好吃的鸟,还不去逮几只?
  早在西周时期,政府就设立了捕鸟的专职岗位,《周礼 夏官 罗氏》中说:“罗氏掌罗乌鸟。蜡则作罗襦。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老罗家是掌管捕鸟的官,年终大祭万物的时候他们忙着做网,到了春天开始捕鸟,捕获的斑鸠由朝廷作为福利赏赐给年老退职的国家干部。到了西汉,这种赏赐野味的惯例被形式化了,《后汉书 礼仪志》中载:“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之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朝廷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个王杖,还给熬粥喝。八九十岁的老人,另外还有赏赐。王杖的顶端刻着鸠鸟的形状,为什么呢?因为鸠鸟是“不噎之鸟”——到底是鸠鸟本身不被食物噎到,还是人吃鸠鸟肉不会被噎到呢?查了《本草纲目》才搞清楚:鸠肉可以明目、益气,令人不噎。老年人能吃能喝,是健康的基本条件,而斑鸠肉质细嫩,正适合老年人食用进补。另外,“鸠”与“久”读音相近,取长久之意。所以,赐鸠杖是官方对老人健康长寿的一种祝福,同时也表达了对老人们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肯定。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嘛,老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关于鸠杖的来历,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作了记载:“汉高祖与项籍战京索间,遁于簿中。时有鸠鸣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赐老人也。” 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一带作战,刘邦经常被项羽打得满世界乱跑,这次也不例外,慌乱中逃到树林里躲起来。追兵赶到,听见树林里有鸠鸟鸣叫,就认为林中无人,刘邦算是走了鸟运,得以脱险。后来刘邦当了皇帝,为了感谢鸠鸟的救命之恩,就作了鸠杖赐给老人。不过,应劭的这个说法不大靠谱,因为鸠杖这玩意老早就有了,在战国楚墓里就出土过鸠杖,所以肯定不是刘邦发明的。由此可见,鸠鸟老早就被作为尊老敬老的象征了,因而《小宛》以鸠起兴,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
  斑鸠不仅肉好吃,就连其代谢终产物也有妙用:鸠屎与夜明砂等量,研成粉末,可以治疗耳内出脓及耳多耵聍。夜明砂是什么东西呢?是一味中药,原名天鼠屎,就是蝙蝠类动物粪便,有明目之功效,可以治疗青光眼、夜盲症、白内障等疾,因而得夜明砂之名。耵聍,俗称耳屎,用斑鸠屎加蝙蝠屎对付耳屎,是“以毒攻毒、以屎治屎”战略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说完了主角,轮到客串演员桑扈上场了。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中选了屈原的《涉江》,其中有“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一句,这个桑扈,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隐士,在《论语》中被称为“子桑伯子”。为了表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桑扈先生公然光着屁股出来遛鸟,成为有记载以来中国裸奔第一人。不过《小宛》里的“桑扈”不是人,而是一种鸟,现在叫青雀,又叫小桑鹰。这种鸟比较像麻雀,只是嘴长得很有个性,又大又厚,颜色鲜艳,还油光晶亮的,像打过蜡一样,因此又被叫做“小蜡嘴”,其中有一种桑扈嘴是红色的,就像偷吃了胭脂一样,被称为“窃脂”。
  鸠和桑扈这两种原来非常普遍的鸟,现在也越来越少了,可能用不了太长时间,除了人以外的野生动物都要成为保护动物了(人有野生的吗?)。在二十多年前可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候鸟的种类和数量还比较多,我小的时候曾跟着捕鸟高手用铁夹子去捕鸟。立夏前后是捕鸟的好时节,鸟儿们刚迁徙回来,正饿着肚子呢,看见虫子就吃。我们先从玉米秸杆里捉些白胖的虫子来——开始会觉得恶心,感觉麻麻的,慢慢突破心理障碍就好了——把虫子的尾端束在夹子销上,准备工作就完成了。带上十几个铁夹子到树林中去逛,如果发现前面有成群的鸟在地上觅食,就把夹子销好,像埋地雷一样埋在土里,只留那些拼命挣扎的虫子在地面。剩下的工作就很简单了:从旁边兜个圈子,绕到鸟的后面,慢慢往前走,目的是把鸟赶到埋夹子的地方,一定要慢,否则鸟就惊飞了。过了一会,鸟到了埋夹子的地方,看见一条条鲜活白胖的虫子在地上使劲爬,高兴得顾不上细想就抢着去吃,你很快就会听见地雷的响声。有时候夹到一两只,其他鸟都飞了,有时候会夹到好几只。于是,你就飞奔过去,取下战利品。如果想活捉,就把夹子的力道调小些。捕鸟高手一天能捕到几十只,大的小的,活的死的,回家吃的玩的都有了。也有用网捕鸟的,布好网之后把鸟往预定地点赶,很快就能捕到一群鸟,不过这种方法一点乐趣和技术含量都没有。我虽然也参加过捕鸟,但心软技术差,活捉过几只,玩了一阵子都放了,打死过一只,被我亲手埋葬了,还差点流下鳄鱼的眼泪。
  说完桑扈,终于轮到两种虫子了:螟蛉和蜾蠃。螟蛉的成虫是一种蛾子,在夜里飞出来到稻子等农作物上产卵,因此又叫夜蛾,其幼虫是一种青虫,以农作物的叶子为食,等发育成熟到了需要变态的时候,就把稻叶弄成粽子模样,把自己包起来,在粽子里面偷偷摸摸结茧化蛹,然后破茧成蛾。蜾蠃,就是一种细腰蜂,经常背着螟蛉的幼虫回巢。古人以为蜾蠃只有雄的,没有雌的,为了延续后代,就把小青虫背回家养着,长大了就变成蜾蠃了,后来,人们把收养的义子称为螟蛉之子,俗称干儿子。
  蜾蠃帮别人(应该是别虫)抚养孩子,品格很高尚、心地很善良嘛!其实不然,如果古人到蜾蠃的巢里看看,就明白怎么回事了:蜾蠃捉小青虫回巢是给自己的孩子当粮食的。蜾蠃的幼虫比较挑剔,非要吃新鲜的小青虫,就像现在一些婴儿非要喝进口奶粉一样。如果小青虫是死的,蜂巢里又没有冰箱,很快就变成虫子干儿了,小蜾蠃不喜欢吃,肯定会绝食抗议;如果让小青虫活着,可能会随时跑掉,而且其个头比较大,会咬死小蜾蠃。怎么办呢?蜾蠃有办法,它用毒针把小青虫麻醉,成为植物虫,半死不活的,既可以保鲜,又不会逃跑,对小蜾蠃的威胁也降低了。不过,被麻醉的小青虫毕竟没有死,还是有应激反应的,偶尔也会弱弱地对吃它肉的小蜾蠃进行反击,于是,蜾蠃就把卵用一根有弹性的细丝吊在巢顶,幼虫饿了,就从顶部垂下来吃小青虫的肉,一旦小青虫反击,就立刻缩回到巢顶。这样,小蜾蠃就可以安全地吃到新鲜、有营养的食物了。
  小小的蜂巢里面竟隐藏着如此残忍的阴谋和精巧的设计!人的世界有时候也是这样,貌似高尚善良的事情,进入不为人知的暗箱里之后,就可能变得很邪恶、很恶心了。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1-28 20:52  苦难对有些人来说真的是如影随形的,总是有永不间断的无奈和无法解决的难题围绕在我的周围。今天心情很差,在这个冰冷的宾馆里,我围着被子坐在床上,用冻得不听使唤的手敲了这些字。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1-29 22:54  为了配合“禅心惊影”朋友的挽联,我先装死几天。
  我是谁?我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属于弱势群体,也许正在冰天雪地的火车站等车回家过年,已经被冻成冰棍儿,也许正在人潮汹涌的地铁里赶时间上班,已经被挤成抛饼。
  我长什么样子?如果您在北京某处看到这样一个人: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逃难的,上前一问,说是没办法更新帖子急得出来瞎转的,这个人就是我。貌不出众,但还勉强说得过去,至少脸不是太大(这样说不会犯规吧?)。
  “泠泠其姝”说得很对,前后风格不太一致,原因是刚开始写的时候比较随意,后来有朋友指出无法判断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戏说,于是后来就加了很多引文,行文也随之严肃了一些,慢慢就被带到说教的臭水沟里了,现在正努力往出爬呢。
  最近工作压力比较大,加上前一段失眠,导致身体状况不太理想,思路还经常被俗务打断,所以更新慢些,还望大家见谅!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199825/60.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