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1页

 盲人王后 2011-10-15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1-08 23:24 
 第一百一十七、一百一十八句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2)
  
  国宝路人甲
  
  东周时期群雄并起,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广招天下志士能人,从而搞活了人才市场。那时候,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是可以自由迁徙的,不办暂住证也不用担心被关进收容所里打死;工作机会也比较多,只要你有真材实料就不愁找不到雇主,不会在上万人的人才招聘会里挤个臭死也找不到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
  《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中记了这么一件事:楚国的声子跑到郑国当官,出使过晋国,后来楚国的令尹子木见到了他,向他了解晋国的人才储备状况。声子说:“晋国的大夫中有很多人极具才能,不过他们多是从楚国去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比如说伍举吧,他老丈人王子牟因犯了偷税漏税罪跑路了,有人非说是他帮助老丈人跑掉的,害得伍举逃到了晋国。”子木当即命人请伍举回来,并给他恢复名誉和爵位。这本来是件大好事,可惜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后来伍举的儿子伍奢和孙子伍尚被楚平王所杀,另一个孙子伍子胥逃到吴国,一心谋划为父兄报仇,把旷日持久的吴楚争霸战推向了高潮。
  楚国的人才往外跑,其他诸侯国的人才也有往楚国逃的,比如前面说过的右尹子革就是郑国人,还有那个路人甲,也就是楚国的左史官倚相,他也是外地来楚务工人员的后代。
  近年在孔府档案馆发现了一本由明末肥城知县王惟精与左丘明的后人孙丘云辑订而成的《左传精舍志》,按照这本书的记载,倚相是齐国第一任君主姜太公的第十八代孙,那么,他是怎么跑到楚国去的呢?因为姜太公的第六代孙娄嘉“因杀胡公,恐后及难,遂奔楚,世为楚左史官。”再翻看《史记》,齐胡公是被齐献公杀掉的,娄嘉可能是齐献公的帮凶。三十五年后,因为齐献公的孙子齐厉公暴虐,齐国人拥立齐胡公的儿子,把齐厉公给杀掉了,为了避免被清算,娄嘉只好逃跑。
  但是,同样是《左传精舍志》中的这一段记载,有的版本却是“因生胡公”而不是“因杀胡公”,一字之差,娄嘉就由胡公的仇人变成胡公的老爹了,可《史记》中说胡公的老爹是齐癸公(他的名字起的很博爱,叫“慈母”)。到底是“生”还是“杀”呢?我看不到原本,当然不知道,所以在此拜托各位看过原本的专家们搞搞清楚,你们可是掌管历史人物“生杀”大权的人啊!
  娄嘉为了避祸逃到楚国定居,并谋得一个左史官的差事,他的第十二代孙就是倚相。据《左传精舍志》记载,楚灵王死在乾溪之后,国内乱成一锅粥,倚相没有出逃,但人他的儿子却逃到了鲁国,成为鲁国的太史,而他的孙子就是《左传》的作者左丘明。
  左丘明非常不给自己爷爷面子,在他的《左传》中,倚相仅仅以路人甲的身份出现了那么一次。不过,在很可能也是出自左丘明之手的《国语》中,倚相他老人家明显受到了重视,一共亮了三次相。第一次,倚相严厉地批评了八十多岁的史官申公子亹,说你不要倚老卖老,应该尽史官的责任,为国事分忧;第二次,楚国司马子期(楚平王的儿子)想把自己的小妾转正成为嫡妻,问倚相行不行,结果被倚相以史官的一身正气给制止了。这两次亮相虽然戏份不多,但毕竟还有些台词,到了第三次就比较惨了,仍然是路人甲的身份,不过这次亮相的身价是最高的。
  我们来看看《国语》是如何安排倚相的第三次亮相的吧:说楚国的王孙圉去晋国聘问,晋国的正卿赵简子拿出自己佩戴的一块玉来显摆,并问于王孙圉:“你们楚国的白珩还在吗?”(白珩,是古代佩玉上部的横玉,楚国出产的白珩质量最好。)王孙圉说:“在啊。”赵简子说:“那可是宝贝啊,专家指导价格是多少钱啊?”
  王孙圉说:“我们可没把那玩意当成宝贝。听人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我们荆楚也有三宝:荆州土鸡、洪湖野鸭和梁子湖武昌鱼——这是两千多年以后的事了,现在我们楚国的三宝是:白话蛋、左史官和地一片。
  “第一宝白话蛋,说的是我们楚国杰出的宗教思想理论家观射父。都说有钱去听白蛇传,没钱也不听白话蛋,但是观射父他所发表的外交辞令,任何诸侯国都爱听,还都找不到什么话柄来;第二宝就是我国非凡的左史官倚相,他通晓训典,经常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来劝说国君,还能让神鬼来保佑我们楚国;第三宝是一片能够生产好东西的土地,军备物资、钱财布匹什么的都从那里取得。这吉祥三宝,简直就是我们楚国人民社保基金,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保障。白珩这类东西,只是玩物而已,算不上宝贝。”
  不管《国语》是不是在捧倚相,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对人才的重视和用人的开明程度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生逢乱世的人们是不幸的,但时局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数英雄才俊脱颖而出,风云际会,他们运用自己的才华纵横捭阖,左右时局,在历史上浓墨重彩地写下了自己的印记。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1-12 01:01  第一百一十九句 杜稿钟隶
  
   对这四个字进行逐字解说是没有意义的,这句说的是广内殿这一皇家图书馆里除了三坟五典之外的重要藏品:以杜度的草书手稿和钟繇隶书真迹为代表的历代名家书法作品。
  
  
  
  生拉硬扯说杜钟
  
  唐代书法家兼书学理论家张怀瑾写了一本《书断》,记录了从黄帝到唐玄宗这三千多年间产生和使用的各种字体,以及此间八十六位著名书法家的概况,并把他们的作品分为分神、妙、能三品。在这本书中,杜度的章草被列为神品,而钟繇的隶书和行书都被列为神品。
  杜度是东汉章帝时期的书法大家,但在正史中并没有对他进行专门记载,可能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突出成就吧。《书断》中对他的基本情况是这样介绍的:“后汉杜度,字伯度,京兆杜陵人,御史大夫延年曾孙。章帝时为齐相,善章草,虽史游始草书,传不纪其能,又绝其迹。创其神妙,其唯杜公。”
  杜度这个名字比较难听,杜姓不太适合搭配一个与其同音的名字。我曾见过一个姓“邸”的人,名叫“镝”,这个姓与名的搭配可比“肚肚”好听多了。其实,杜度本名操,魏晋时期为了避开魏武帝曹操的讳被改为度。杜度是西汉宣帝时期御史大夫杜延年的曾孙,而杜延年是酷吏杜周的儿子。当年司马迁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触怒汉武帝,将司马迁下狱治罪,负责这个案子的就是廷尉杜周,不过司马迁没有把大仇记在杜周身上,在《史记 酷吏列传》中,司马迁虽不认同杜周的执法方式,但并没有过分诋毁。
  杜周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是郡守,和他们的爹一样执法苛酷,唯独三儿子杜延年是个宅心仁厚的人。汉昭帝时,杜延年给权大臣霍光当幕僚,当时桑弘羊、上官桀联合起来与霍光争权,杜延年果断地站出来揭发二人谋反。事实证明,杜延年跟对了老大,霍光在诛灭桑弘羊、上官桀后,立马提拔了杜延年。霍光死后,霍家被汉宣帝收拾了,杜延年也受到了牵连,被就地免职,下岗回家,过了好几年才被起用,官至御史大夫。杜周家本来住在茂陵(今陕西省兴平),杜延年又迁于杜陵(今陝西西安南),他这支杜姓被称为京兆杜氏。
  杜度擅长写的章草,是从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是今草字体的前身,二者的区别在于章草还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每个字都是独立的,不像今草那样很多字相连乱成一锅粥。那么,章草这种字体是如何得名的呢?根据《书断》等文献的记载,说可能是因为汉章帝特别喜欢杜度写的草体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章体,也可能是汉章帝曾命杜度用草书写奏章而得名,还可能是因为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时开始用这种字体因得名。近代有学者考证认为章草与汉章帝、奏章、《急就章》无关,而是因为“章”这个含有字体结构彰明严格之义才如此命名的。
  钟繇是曹魏时期的大臣,在《三国演义》中他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只是曹操手下的一名普通将领,在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中,长安郡守钟繇与马岱交战,不到一个回合就被打败了,随后又中了马超的计,丢了长安。实际上,钟繇在曹操救汉献帝、官渡之战、平定地方叛乱等很多谋划和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的重视,他光辉的一生被记载在《三国志》中。
  钟繇不仅政治上成就突出,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不仅能写出隶书和行书的神品,还最先确定了楷书这种字体,对汉字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自然平淡,具有重要美学价值。遗憾的是,钟繇的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就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都是临摹本和伪造品。
  最能代表钟繇楷书面貌的书法作品,是向曹操报告喜讯的《贺捷表》,全文如下:
  “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即日长史逮充宣大令,命知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表里俱进,应期克捷,馘灭凶逆。贼帅关羽,已被矢刃。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X(此字不认识,也打不出来),喜不自胜。望路载笑,踊跃逸豫。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臣繇上。”
  一般认为这篇《贺捷表》是钟繇向曹操报告关羽被杀这一重大喜讯的,后世敬重关羽,在临摹或张贴此表的时候会把“贼帅关羽”四个字写成有缺文或涂成墨点。但是,宋代欧阳修从这篇捷报的落款日期“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发现了问题:那年的这个闰月是九月,而关羽在这个月并没有死,只是被徐晃打败,向荆州撤退,当年十二月,关羽才被孙权的部队活捉,不久后被杀害。据此,欧阳修怀疑这个捷报可能是假的。
  明末书画鉴藏家张丑不认同欧阳修的说法,他说:“东观余论考魏志是年十月羽为徐晃所败,表内只云被矢刃,时羽为流矢所伤,未始言其死也,此表非伪,表云闰月是十月,非九月也。”也就是说,“已被矢刃”指的是关羽受伤败退,这篇《贺捷表》报告的是打败了关羽而不是杀死了关羽。
  杜度比钟繇大一百多岁,按理说这两个人除了都会写一手好字之外没什么联系,但是钟繇却和杜度的后人有过很好的合作经历。《三国志 杜畿传》中记载:“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杜畿和杜度都是杜延年的后人,只是杜畿比杜度小好几辈。京兆杜氏人才济济,杜畿和他孙子西晋军事家杜预、唐代宰相杜佑和他孙子杜牧都是京兆杜氏的杰出人物,
  杜畿的父亲是京兆杜氏中非杰出人物的典型代表,混得比较惨,在给杜畿娶了个后妈之后就去世了,害得杜畿成了饱受虐待的小白菜,但是他对后妈却是相当的孝顺,“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成年之后,杜畿举孝廉为官,在荀彧的推荐下,曹操委以重任,让他去河东郡当太守,以稳定当地面临失控的局势。
  原河东太守王邑不想交班,他阻断黄河渡口,不让杜畿入境,并派手下的郡掾卫固、中郎将范先去找钟繇说情。钟繇说你们少跟我扯淡,赶紧办理交接手续去。王邑一气之下,自己拿着印信去找汉献帝诉苦。钟繇觉得自己没把事情办好,上书请罪,汉献帝就算有心治钟繇的罪也得看曹操的意见,何况钟繇这事办得并无不妥,因此钟繇没有受到处罚。
  要说杜畿真是个厉害主儿,他拒绝别人派兵护送的建议,坚决当孤胆英雄,一个人绕道进入河东境内上任。卫固和范先虽早有反叛之心,此时却也不敢与朝廷公开决裂,所以没有杀害杜畿,但杀了郡主簿等官吏来威胁和警告杜畿。杜畿也真沉得住气,作为一把手的他一直装孙子,低声下气,还把辖区内的政务和兵权全都交给两个阴险的家伙,还给他们当参谋。二人认为杜畿软弱可欺,放松了警惕。杜畿能够在危险的境地中保全性命,不仅是因为他的足智多谋,还因为钟繇大军在外部的支持,使卫固和范先投鼠忌器。
  卫固和范先想扩充实力,急于征兵,而名义上的太守杜畿呢,还在装二傻子,他表示完全赞同二人的想法,但是强行征兵会失去民心,老百姓们可能逃亡,不如花一些钱,让大家自愿当兵。卫固、范先是当地的望族,有的是钱,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可惜他们派出去征兵的人虚报冒领骗了很多钱,实际却没招来多少兵。杜畿又建议卫固给军队将校放假来收买人心,等有事的时候再召集起来。卫固这个正宗二傻子又觉得杜畿的主意不错,就让自己的心腹爪牙回家休假去了,而杜畿却暗地里团结了一批支持自己的人。
    不久之后,河东郡周边的叛军开始行动了,卫固等人准备起兵,但短时间内没能将还在度假的人手召集过来。杜畿带领亲信逃到一个坚固的城池集中人马,很快拥有了几千人的兵力。卫固和范先这才知道上当了,像疯狗一样扑过来攻打杜畿,但没能占到便宜。不久,曹操派钟繇等人率领大军赶到,卫固和范先战败被杀。杜畿和钟繇这次内外呼应的军事合作相当愉快,而后来二人都为曹丕所重用:杜畿任尚书仆射,钟繇官至相国。
  为了避免枯燥晦涩,这一段没有对书法艺术做过多介绍,而是生拉硬扯地说了说与杜度和钟繇两位书法大家相关的事情。书法这玩意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我们对书法艺术越来越陌生。现如今,能写一手好字已经不算什么特长,除了修身养性自娱自乐之外已基本无用武之地,虽然很多人仍喜欢在家里挂一副名家的书法作品,但多是为了附庸风雅。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了在电脑上打字飞快、在纸上却经常提笔忘字的日常生活,书法艺术的认知程度越来越低,市场空间日益狭小。时代的潮流是难以抗拒的,尽管我们对书法这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古老艺术有很多不舍。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199825/9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