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2页

 盲人王后 2011-10-15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03-01 23:38  
        工作多而加班,
  装修烦而难顾,
  更新少而质差,
  负期待而自惭。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03-09 01:02    一百五十八句 鸡田赤城(2)
  
  云海 愚公 缘
  
  这句里的“赤城”与前面一句的“紫塞”对得非常完美,但赤城山在名气上却无法与长城相匹敌。
  赤城山在浙江省天台县,山石颜色偏红,整座山像一座城堡,因而被叫做赤城山,属于丹霞地貌景观。虽然赤城山因周围较为平缓而显得比较突出,但这座只有三百米高的孤山很难与雄伟壮观之类的形容词关联在一起。周兴嗣为什么在《千字文》中把这么一座小山包包与长城相提并论呢?除了用字上的限制之外,还可能与赤城山有独具特色的云霞奇观有关。
  晋代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有“赤城霞起以建标”一句,意思是说赤城之所以成为标志性景点,跟这里的云霞涌起有关。据说,在春分时节,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赤城山顶会出现云雾缭绕、霞光万道的景象,称为“赤城栖霞”,为天台八大景之一。有这种奇特景观的山,当然是谈玄论道求超脱之人的不二之选,所以从汉代开始就有人在这里修炼。梁武帝萧衍的孙子萧詧(就是前面提到的把他三叔萧绎用土袋闷死的那位)当岳阳王的时候,看到赤城山顶气象万千,就修了一座塔,据说是给妃子修的,因而被命名为“梁妃塔”。
  有云海霞光的山,自然会扯上各种神仙鬼怪,赤城山就有济公、八仙、白娘子等各种传说,编得跟真的似的,但并无甚高明特别之处,最多只能用来吓唬一下小孩、安慰一下傻子、娱乐一下俗人而已,真正为人们所赞叹向往的,依然是那里的云霞奇观。比如,皮日休曾写过“江汉欲归应未得,夜来频梦赤城霞”,李商隐写过“只将沧海月,长压赤城霞”,李白在给别人的一幅山水画的题诗中写过“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等等,多不胜数。
  说起李白,我们不得不给他一个“愚公”的称号,不过他这个“愚公”比较另类,因为他不是将高山挖低,而是将赤城山附近的一座不算高的山给硬生生拔高了。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如此说来,五岳和赤城山应该都没有天姥山高——事实上,天姥山海拔大约八百米,虽然可以“掩”掉海拔三百多米高的赤城山,但五岳中最低的南岳衡山海拔也有一千二百多米,怎么可能被天姥山给“拔”了呢?
  天姥山只是浙江新昌县境内一座不太起眼的山,李白为什么要玩命地把天姥山拔高呢?除了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李白一贯喜欢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因素外,还和当时知识分子的心理有关,认为天姥山是文化圣山,所以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化人都对这座山心存向往。而且,李白这首诗虽然属于游记,但是梦游的游记,主要凭借想象写出来的。想象不是凭空捏造,李白梦游的源起应该是其他人的一些描述,他在诗中也交代了:“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越人”指的是谁呢?有人分析说,可能和李白交往甚密的浙江人贺知章和福建人薛令之。
  贺知章比李白大三十多岁,其性格和李白有些相似,旷达豪放,风流倜傥,而且同属酒鬼,所以他看到李白的诗文后,称赞李白为“谪仙人”,结为忘年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相比之下,薛令之名气要比贺知章、李白小多了,但也是在史书上标名挂号的。《新唐书》载:贺知章和薛令之都是进士出身,参加工作后又都是陪太子读书的,称为“侍读”,后来贺知章升官了,当上了太子宾客兼秘书监,薛令之没有得到升迁,心中不爽,在墙上写了一首诗抱怨,偏巧被唐玄宗看见了,就在旁边也写了一首诗。薛令之只好弃官回家。
  ——这两个人在墙上乱写乱画了什么内容呢?史书无记载,我们只好找其他资料。五代的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薛令之,……复纪于公署曰:‘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何以谋朝夕,何由保岁寒?’上因幸东宫览之,索笔判之曰:‘啄木觜距长,凤凰羽毛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令之因此谢病东归。”薛令之在诗中说自己天天吃苜蓿,是从伙食差为切入点,抱怨官职小、待遇低;唐玄宗则认为多大脚穿多大鞋、你多大本事我给你多大官,不愿意干就滚蛋。到这个份上了,薛令之也只能走人了。
  不过,贺知章的诗文中没发现有描写天姥山的,平时和李白的聊天中有没有谈到天姥山就不得而知了;薛令之倒是有一首描写山水的诗,但那首诗写的是太姥山,有人因此猜测李白的这首诗写的不是浙江的天姥山,而是福建的太姥山。
  李白的这首诗写于被排挤离开京城的第二年,他带着对现实的不满准备从东鲁去吴越旅游,可能是想起了贺知章、薛令之等人对天姥山的一些介绍(李白吴越之行确实去了会稽去凭吊故去的贺知章),做了个梦,醒来之后写了这首夸张的诗来抒发对神秘美妙的梦境仙山中那片自由天地的向往,从而反衬出梦醒之后对现实的极端失望。——醒来之后是什么状态呢?“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什么美景都没了,坐起来一时半会都缓不过来神儿。于是,刚当了一把另类愚公的李白发出了千年一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在失意的时候特别渴望朋友的支持和陪伴,这时候李白辞别是东鲁的诸位朋友,虽然交情不一定特别深,但这番慨叹却是发自肺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没有道理的:两个人近在咫尺,却可能一直都是点头之交;两个人天各一方,却可能一直都是相互挂怀。友情如此,爱情也如是:没缘分的两个人,怎么撮合都不可能来电;有缘份的两个人,在擦肩而过的一瞬间就可能擦出爱的火花。缘分这玩意,真挺玄乎的,不信不行。
  忽然想起几年前去机场送一位远行的朋友,临别的几句对话,竟然就是李白这几句诗的白话版:
  “咱们一起吃喝玩乐的快活日子这么快就到头了?”
  “是啊,时间过得真是太快啊!”
  “我这一走,混不好就不会候回来了。”
  “好吧,等你发达了,有钱有闲,弄辆奔驰宝马什么的停在别墅门口,想去哪去哪。”
  “我也盼着那一天呢,不过现在还得在老板面前装孙子,累死累活玩命干。”
  “是啊,真TM不爽!”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03-17 01:35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03-17 23:24  生活再艰难,也要坚持不离不弃,人在楼在,抓紧时间慢慢盖。
  ————————————————————————————
  
  一百五十九句 昆池碣石(1)
  
  
  昆明池水汉时功
  
  昆池,即昆明池,又名滇池,在云南。“昆明”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主流观点认为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名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 西南夷列传》中就提到过这个民族。唐初,政府将四川的定笮镇命名为“昆明县”,因为这里与昆明族的居住地接壤。后来,云南地区乌蛮、白蛮兴起,把昆明族排挤到滇池周围,元军灭大理国后,在此设置了一个叫“昆明千户所”的行政机构,后来发展为现在的昆明市。
  那么昆明池为什么又叫滇池呢?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滇池县,……有泽水,周回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范晔在《后汉书》中也有类似说法。滇,即颠,意思是说这里的水比较奇特,一般都是从高处流下来的水在低洼的地方汇聚成池,而昆明池则是位于高原顶部,真是搞颠倒了。还有一种解释说:西南地区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河流都是由北向南流,而滇池的水恰好相反,是通过螳螂川北流汇入金沙江,因此是颠倒的。
  ——这些解释貌似很有道理吧?但事实却很可能不是那么回事。出生在丽江的当代语言学家方国瑜在《滇史论丛》中也认为:“滇字当是土语音译,并不必从字面附会解说。”
  其实,和我们对“滇”的理解一样,周兴嗣在这里说的“昆池”,也很可能不是云南的昆明池,而是陕西的昆明池。陕西也有昆明池吗?没错,提起这个池,不得不说说我们那位强悍的汉武帝。
  《史记 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一些政权来夹击匈奴。几年后,张骞好歹算是捡了一条命回到了长安,向汉武帝汇报西域的情况,其中提到他在大夏国看到了中国制造的产品,是从古印度贩运去的,说明有一条从云南通往古印度的道路,可以通过这条道路加强与大夏国的往来。于是,汉武帝派人去西南夷寻求通身毒国的路,但被昆明族的武装力量所阻挡,扬言“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从我身上踩!”汉武帝听说之后,非常气愤,决心一定要从昆明族身上踩过去。但昆明族擅长水战,汉军没有相关经验,就这样去了也打不过人家啊?怎么办呢?汉武帝多聪明啊,他把守边的士兵调回来一半,把劳改犯们集中起来,让这些人在长安西南开凿了一个类似滇池的人工湖,这个湖面积很大,不仅可以养王八,还可以训练航空母舰,称之为“昆明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汉军水战能力迅速提高,于是发兵云南,从昆明族身上踩了过去,顺手一划拉,把滇国等政权灭掉,统一了洱海地区。多年后,清朝乾隆皇帝仰慕汉武帝雄风,把北京颐和园的西湖改名为“昆明池”。
  训练水军的任务已经完成,昆明池被改造为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养了很多鱼,供祭祀祖先之用,用不完的鱼拿去卖钱,但这只是昆明池的副业,主业是供皇帝游玩。配套的游乐设施越来越完善:在池中建豫章台,立了一个石刻的大鲸鱼,据说是用来求雨的;建造龙头船,布置得很豪华,上面有专业陪吃陪喝陪唱歌的漂亮宫女和乐队;在池中安置了牛郎织女的石像,作为天河的象征。现斗门镇有两所小庙,俗称石爷庙和俗称石婆庙,庙中石像就是牛郎织女。岁月不饶人啊,当年初为人父母就被强行分开的牛郎织女也熬成爷和婆了。
  公元766年秋天,杜甫旅居夔州,想起首都长安的昆明池,于是借池咏志,写了一首诗:“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此诗把昆明池胜景描绘得华美壮观,但最终却是对当时安史之乱刚结束、边境战事频仍、国内藩镇割据局面的忧心和自己孤独凄冷的处境。
  昆明池是皇家专属区域,里面都是顶级设施,一般人是难得有机会进去畅游的,因此愈加为天下人所向往,特别是那些喜欢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多以游昆明池为荣。南朝的周兴嗣无法游览已属于北朝腹地的昆明池,因此不排除他故意在《千字文》中提及的可能,杜甫不也是远在千里之外还无声黑白地还念昆明池呢吗?这么好的一个大池子,谁不想占为己有呢?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记载,唐中宗李显时期,号称唐朝第一美女的安乐公主请求皇帝老爸把昆明池赏给自己,中宗舍不得,没同意。这个安乐公主是中宗被武则天废掉外派途中出生的,路上条件有限,只好用衣服包起来,因此得名李裹儿。李裹儿长得漂亮,但从小骄横任性,这次老爸居然不给面子,她就发飙了,放下狠话说:“这昆明池我要定了!”她征调民夫,强占百姓田园,挖了一个和昆明池差不多的池子,取名“定昆池”。没过多久,李裹儿的老妈母韦皇后毒死中宗李显,企图效法武则天,李裹儿想当女接班人,也参与其中,后被堂弟李隆基的军队杀死,年仅二十五岁。到了唐末,国家乱套了,由于缺少治理疏浚等原因,昆明池和定昆池都干涸了。
  安乐公主为了自己的安乐,耗费大量国力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果连个安乐死都没享受到。不过,我们不要嘲笑李裹儿在西安挖池子,现在沪杭之间也在挖地。48分钟到达的高铁项目尚未完工,又上了一个磁悬浮项目,将耗资几百亿,却只比高铁了节约10分钟的车程。我们不禁要问:是高铁无法满足两地之间的运力需求,还是我们国家现在的银子多到没处花?为什么我们老百姓总是不禁要问,而总是没有人肯站出来回答呢?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03-17 23:41    
  一百五十九句 昆池碣石(1)
  
  
  昆明池水汉时功
  
  昆池,即昆明池,又名滇池,在云南。“昆明”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主流观点认为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名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 西南夷列传》中就提到过这个民族。唐初,政府将四川的定笮镇命名为“昆明县”,因为这里与昆明族的居住地接壤。后来,云南地区乌蛮、白蛮兴起,把昆明族排挤到滇池周围,元军灭大理国后,在此设置了一个叫“昆明千户所”的行政机构,后来发展为现在的昆明市。
  那么昆明池为什么又叫滇池呢?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滇池县,……有泽水,周回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范晔在《后汉书》中也有类似说法。滇,即颠,意思是说这里的水比较奇特,一般都是从高处流下来的水在低洼的地方汇聚成池,而昆明池则是位于高原顶部,真是搞颠倒了。还有一种解释说:西南地区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河流都是由北向南流,而滇池的水恰好相反,是通过螳螂川北流汇入金沙江,因此是颠倒的。
  ——这些解释貌似很有道理吧?但事实却很可能不是那么回事。出生在丽江的当代语言学家方国瑜在《滇史论丛》中也认为:“滇字当是土语音译,并不必从字面附会解说。”
  其实,和我们对“滇”的理解一样,周兴嗣在这里说的“昆池”,也很可能不是云南的昆明池,而是陕西的昆明池。陕西也有昆明池吗?没错,提起这个池,不得不说说我们那位强悍的汉武帝。
  《史记 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一些政权来夹击匈奴。几年后,张骞好歹算是捡了一条命回到了长安,向汉武帝汇报西域的情况,其中提到他在大夏国看到了中国制造的产品,是从古印度贩运去的,说明有一条从云南通往古印度的道路,可以通过这条道路加强与大夏国的往来。于是,汉武帝派人去西南夷寻求通身毒国的路,但被昆明族的武装力量所阻挡,扬言“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从我身上踩!”汉武帝听说之后,非常气愤,决心一定要从昆明族身上踩过去。但昆明族擅长水战,汉军没有相关经验,就这样去了也打不过人家啊?怎么办呢?汉武帝多聪明啊,他把守边的士兵调回来一半,把劳改犯们集中起来,让这些人在长安西南开凿了一个类似滇池的人工湖,这个湖面积很大,不仅可以养王八,还可以训练航空母舰,称之为“昆明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汉军水战能力迅速提高,于是发兵云南,从昆明族身上踩了过去,顺手一划拉,把滇国等政权灭掉,统一了洱海地区。多年后,清朝乾隆皇帝仰慕汉武帝雄风,把北京颐和园的西湖改名为“昆明池”。
  训练水军的任务已经完成,昆明池被改造为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养了很多鱼,供祭祀祖先之用,用不完的鱼拿去卖钱,但这只是昆明池的副业,主业是供皇帝游玩。配套的游乐设施越来越完善:在池中建豫章台,立了一个石刻的大鲸鱼,据说是用来求雨的;建造龙头船,布置得很豪华,上面有专业陪吃陪喝陪唱歌的漂亮宫女和乐队;在池中安置了牛郎织女的石像,作为天河的象征。现斗门镇有两所小庙,俗称石爷庙和俗称石婆庙,庙中石像就是牛郎织女。岁月不饶人啊,当年初为人父母就被强行分开的牛郎织女也熬成爷和婆了。
  公元766年秋天,杜甫旅居夔州,想起首都长安的昆明池,于是借池咏志,写了一首诗:“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此诗把昆明池胜景描绘得华美壮观,但最终却是对当时安史之乱刚结束、边境战事频仍、国内藩镇割据局面的忧心和自己孤独凄冷的处境。
  昆明池是皇家专属区域,里面都是顶级设施,一般人是难得有机会进去畅游的,因此愈加为天下人所向往,特别是那些喜欢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多以游昆明池为荣。南朝的周兴嗣无法游览已属于北朝腹地的昆明池,因此不排除他故意在《千字文》中提及的可能,杜甫不也是远在千里之外还无声黑白地还念昆明池呢吗?这么好的一个大池子,谁不想占为己有呢?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记载,唐中宗李显时期,号称唐朝第一美女的安乐公主请求皇帝老爸把昆明池赏给自己,中宗舍不得,没同意。这个安乐公主是中宗被武则天废掉外派途中出生的,路上条件有限,只好用衣服包起来,因此得名李裹儿。李裹儿长得漂亮,但从小骄横任性,这次老爸居然不给面子,她就发飙了,放下狠话说:“这昆明池我要定了!”她征调民夫,强占百姓田园,挖了一个和昆明池差不多的池子,取名“定昆池”。没过多久,李裹儿的老妈母韦皇后毒死中宗李显,企图效法武则天,李裹儿想当女接班人,也参与其中,后被堂弟李隆基的军队杀死,年仅二十五岁。到了唐末,国家乱套了,由于缺少治理疏浚等原因,昆明池和定昆池都干涸了。
  安乐公主为了自己的安乐,耗费大量国力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果连个安乐死都没享受到。不过,我们不要嘲笑李裹儿在西安挖池子,现在沪杭之间也在挖地。48分钟到达的高铁项目尚未完工,又上了一个磁悬浮项目,将耗资几百亿,却只比高铁了节约10分钟的车程。我们不禁要问:是高铁无法满足两地之间的运力需求,还是我们国家现在的银子多到没处花?为什么我们老百姓总是不禁要问,而总是没有人肯站出来回答呢?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199825/112.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