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0页

 盲人王后 2011-10-15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09-17 00:33
  第八部分 小心谨慎 见好就收
  
  这部分从第“孟轲敦素”到“属耳垣墙”,共三十二句,先讲了官场上的最基本的潜规则,那就是在工作中要察言观色、小心谨慎,做完该做的工作之后要急流勇退、见好就收,接着又讲了退休后的闲适生活,自由自在,逍遥快活。
  
  
  第一百六十九句 孟轲敦素
  
  老妈改变命运
  
  孟子,名轲,鲁国邹地(今山东邹城市)人。轲,是一种车轴相接的车,以这个字为名,或许是盼着拥有一辆好车吧,搁到现在,孟子可能取名为“孟宝马”——宝马车可是名副其实的好车,撞了人基本没事,把一个幼童碾压四次最多也就是个过失而已。敦素,厚道质朴,指的是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及由此发展而来的“仁政”主张。
  孔子的儿子孔鲤死在了老爹前面,孔子死后,他亲孙子孔伋的教育工作就成了问题,好在孔子的徒弟曾子承担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孔伋,字子思,是孟宝马的师爷。这四位儒家掌门人级人物的学说一脉相承下来,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曾子的《大学》、子思的《中庸》,再加上《孟子》,就是“四书”,其内容和所传达的儒家精神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的老家和孔子的老家距离很近,也就二十多公里,几年前,当地政府修了一条从曲阜孔庙、到邹城孟庙的道路,称之为“孔孟大道”。
  孟子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科学孔子观,他主要继承了孔子思想中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以人性本善为理论假设基础,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理论研究成果,并模仿祖师爷孔子,周游列国去贩卖思想,忽悠各诸侯国的当权派,虽然当时没有受到重视,却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和高度赞扬,被尊称为“亚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大儒,“孔孟之道”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孟子背后的这个女人姓仉(读“涨”音),是孟子的亲妈。孟子的祖上是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孙氏,有权有势了不起,可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孟孙氏的后代家道中落,从鲁国搬到了邹国。孟子三岁时,他父亲就翘了辫子,孟子的母亲仉氏守了寡,母子相依为命。仉氏把全部希望都放在了孟子身上,不仅一把屎一把尿把孟子拉扯大,还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仉氏对孟子的抚养教育过程,在《列女传》、《韩诗外传》等文献中有记载,成功的典型事例大致有这么几个:
  一是孟母三迁。说孟子他们孤儿寡母住在墓地附近,小孟子没事出去玩,耳濡目染,每天都模仿丧葬上的事,特别是哭丧,很快就达到了专业级哭手,一回到家就跪地痛哭:“唉呦我的亲妈诶,我肚子好饿诶,别扔下我不管诶,没法活了诶,我的亲娘诶……”孟子高超的哭技让送葬的人都自愧不如,于是有人找上门来,让想孟子加入哭协,并聘请仉氏当哭协主席。仉氏一看这可不行,我的孩子要有大发展,不能给靠替别人哭丧谋生,于是毅然选择了搬家,住到了闹市区里。很快,孟子忘掉了哭丧,而是和跑去新邻居家玩耍,但新邻居是杀猪宰羊卖肉的屠户,孟子又学会了屠宰技术和做买卖的基本技能,每天回来都磨刀霍霍。屠户找上们来,跟仉氏说:“让你儿子给我当小伙计吧,以后干屠宰,起码不愁肉吃。”仉氏说:“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厨师就是屠夫,这可不是我儿子的未来。”于是,仉氏又带着孟子搬家了。这次搬到官办的高等学府附近,能够让孟子远离下里巴人的包围,沐浴在阳春白雪之中,虽然房价很高,但仉氏咬咬牙,省吃俭用砸锅卖铁东挪西凑,终于在附近买了一套小户型,开始了蜗居生活。
  二是买肉啖子。母子俩住在闹市区的时候,邻居家经常宰杀牲畜,小孟子很好奇,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仉氏说人家在杀猪。孟子说:“猪多可怜啊,杀它干什么?”仉氏给问烦了,随口说:“给你吃。”说完这句话,仉氏就后悔了:家长应该做孩子的表率,对孩子说谎,很可能对他有效的心灵造成不良影响。为了弥补这个过失,仉氏狠了狠心,从牙缝里挤出点钱,去邻居家买了猪肉给孟子吃了。
  三是断机教子。搬到学校附近之后没几年,孟子就上学了。七八岁讨人嫌,孟子读书很不用功。这一天,孟子放学回家,仉氏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孟子说我光想着玩,都给忘了。仉氏很生气,拿起一把剪刀把刚刚织好的布剪断了,教育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不好好读书,就像断了布,再也接不起来了。”孟子领悟力还真强,这么抽象的比喻都能理解,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老妈的话,刻苦读书。
  孟母的教育对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孟母教子的方法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西晋女文学家左芬写了一首《孟母赞》:“邹母善导,三徙成教。邻止庠序,佾豆是教。断机激子,广以坟奥。聪达知礼,敷述圣道。”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也将其教育方法浓缩为十二个字:“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的教育方法成效显着,但时代不同了,这一套现在未必行得通。首先,不能重学问轻技能。现在高学历人才过剩,而技术人才却存在短缺。海归变海带的例子很多,北大学子卖猪肉也能做成大事业。其次,不能择校未必可取。孟子那时候人们还没有意识住在学校附近意味着什么,现在可不一样了,学校周边的房产价格高的离谱,还租不起买不到。择校不仅让自己家的生活脱离原来的轨道,而且会进一步加剧教育财源、资源和生源的分布不均,为乱收费等教育腐败现象提供滋生的土壤。三是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小孩爱玩是天性,你非得逼他去学各种特长,到头来啥也没学会,家长倒是琴棋书画都会了,还不如家长自己去充电,让孩子去尽情玩,告诉他离宝马车远点就行。管得太多对孩子并没有好处,很多没有主见、缺少生存能力的娘娘腔就是孟母这样的家长辛苦培育出来的。所以,教育孩子还是要因材施教,鼓励兴趣,发展专长,不能盲目模仿。
  不管怎么说,孟子在老妈的教育下,学有所成,没有辜负老妈的一片苦心,而孟子在妈妈的教导下,成长一个厚道质朴的“敦素”之人,不仅孝顺母亲,而且心忧天下民众,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假设以及实行仁政的民本思想。但是,满肚子学问在家里待业有什么有呢?于是孟子只好离开母亲去周游列国,推销他的点子。推销过程中和孔子一样,到处碰壁,好在得到了齐威王的赏识,给了高官厚禄。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孟子把老娘接到齐国来孝敬,含辛茹苦的仉氏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熬出头了,跟儿子过上了幸福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仉氏刚刚过了一年多好日子,却发现孟子有点郁闷,一问才知道孟子因为自己的主张一直得不到齐王的采纳而萌生去意,但又担心跳槽之后对老妈的生活造成影响,毕竟母亲岁数大了,折腾不起了。“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仉氏鼓励孟子不要有顾虑,该跳槽就跳,但是孟子还是一直下不了决心,于是不久仉氏就果断地去世了,不知道是老死的还是病死。孟子厚葬母亲,守孝三年,回到齐国之后,虽然薪水和地位都提高了,但他的主张依旧没有被齐王采纳,于是孟子选择了离开。在决定离去之时,孟子心中肯定满怀对母亲的歉疚和由此产生的以安天下这种高层次追求来回报母亲的理想。
  孟子的学说及游历过程,无不带有老妈的影子,难怪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若用西方政治学说的名词,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孟子的,是‘妈妈政策’。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寒门出贵子,富户有英才,只要基因正常、教育得当,人才是可以培养的。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也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不过现在有些父母非常不负责任,造就出像欺实马那样畜生,真是活着浪费空气,死了浪费土地,半死不活浪费人民币,就算判刑也浪费监狱。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09-24 22:55
  第一百七十句 史鱼秉直(1)
  
  卫国多君子
  
  这句出自《论语 卫灵公》:“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有十年是在卫国度过的,虽然与卫灵公谈得并不投机,但还是获得了在鲁国一样的待遇,因此把卫国当做了第二故乡和游历大本营,对卫国的国情非常了解,特别对史鱼和蘧伯玉进行了赞扬,说史鱼是个耿直的人,不管政治是否清明,都跟离弦之箭一样往前飞,是个一根筋;而蘧伯玉则不一样,如果政治清明就出来当官,否则就悄悄地咪着。
  孔子一直仰慕的吴国贤者延陵季子到卫国访问时,同样对史鱼和蘧伯玉很是佩服,《史记 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延陵季子)去郑,适卫。说(悦)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延陵季子认为卫国至少这六个人可以入选君子大名单,而在《史记 卫康叔世家》中,延陵季子确定的卫国君子名单就剩下了两个人:“吴延陵季子使过卫,见蘧伯玉、史曰:卫多君子,其国无故。”
  史,即史鳅,字子鱼,卫灵公时期任“祝史”,是掌管祭祀的官员,“史鱼”或“史鳅”都是官名加人名的叫法。虽然名叫“鳅”,但史鱼的性格不像圆滑的泥鳅,而是像一条硬而直的金枪鱼。史鱼的事迹见于典籍的不多,反映他金枪鱼一样耿直性格的,主要是劝说卫灵公重用蘧伯玉(即延陵季子所列卫国君子名单上的蘧瑗)、疏远弥子瑕这件事上。
  史鱼非常看不上卫灵公的宠臣弥子瑕,觉得他是一条狗。明代刘伯温在《郁离子》中记载:卫灵公因为某件事生了弥子瑕的气,抽了他一通鞭子之后赶了出去。弥子瑕害了怕,三天不敢露面。卫灵公问祝鮀:“弥子瑕是不是怨恨我了?” 祝鮀说:“不会的。”卫灵公又问:“为什么不会呢?”祝鮀曰:“您看见狗吧,都是靠主人喂养的,主人发火用鞭子抽它,它就跑掉,等它饿了就低眉顺眼地回来讨食吃,不会记得被打的事。弥子瑕就是一条狗,您一天不喂他,他就饿一天肚子,怎么敢怨恨您呢?卫灵公说:“有道理!”
  “祝鮀”是史鱼的另外一个称呼,也是官名加人名的叫法。鮀,古代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吹沙小鱼,也指鲇鱼或扬子鳄。在《论语 雍也》中,孔子说过这样的话:“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这就奇怪了,孔子前面刚说完“直哉史鱼”,这怎么又说”祝鮀之佞”了呢?因此有人认为祝鮀和史鱼不是一个人。不过很多学者认为,“佞”这个字在这里用的是本义,指口才好、有才智,没有贬义,古人经常以“不佞”为自谦之语,意思是说自己智商不高。祝鮀口才确实很好,《左传 定公四年》记载,刘文公召集诸侯开会讨论攻打楚国,卫国唯恐在会议上会发生对本国不利的事,就派本来不应该随便出国的祝鮀跟随卫灵公去参加。会还没开,卫国代表团就听说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会务组把蔡国代表团的座次安排到了卫国之前。卫灵公赶紧派祝鮀去找会务组长,组长说这个座次排得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蔡叔度是周文王的五儿子,而卫康叔是周文王的九儿子,长幼有序嘛!祝鮀说:你这样排是不对的,想当初蔡叔度如何如何,而卫康叔怎样怎样,嘚啵嘚啵嘚啵嘚啵,一通长篇大论、有理有据的说辞,硬是把会务组组长说服了,调整了座次。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却拥有了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就难免会召来祸害。”——宋朝,即公子朝,也在延陵季子所列的卫国君子大名单里。从公子朝的所作所为来看,很难说他是个君子,不过此人确实是个美男子,帅到引起了卫国两次内乱,我们先把这位因为大帅哥放在这晾一会,稍后再说。
  史鱼不仅口才好,而且有很强的预见能力。在延陵季子的卫国君子大名单里,不是有一位公叔发吗?这也是一位卫国颇有影响力的贵族。公元前504年,鲁定公派阳虎攻打郑国,占领了匡地,去的时候连个招呼都不打就从卫国境内穿过去了,回来时候阳虎又让部队从卫国都城穿城而过——这也太欺负人了吧?卫灵公实在忍无可忍怒,派弥子瑕带领军队追击鲁军。公叔发听说之后,赶紧劝说卫灵公,避免了一场战争。几年之后,公孙发请卫灵公到自己做客,并把这件事和史鱼说了。史鱼说:“你这不是惹事吗?你现在富得流油,国君是个贪婪的人,你说你请他到你家吃饭,还能有好事吗?” 公叔发一听非常紧张:“你说得对啊,你说我该怎么办呢?”史鱼说:“暂时看没什么事,你虽然有钱,但能够谨守为臣之道,一定能免于祸难。不过你的儿子公叔戌是个骄横的人,我估计他最后免不了逃亡的命运。”果然,公叔发死后,公叔戌密谋除掉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被卫灵公驱逐。
  虽然史鱼一直劝说卫灵公重蘧疏弥,但并没有收到实效,直到史鱼临死前,连交党费都忘了,却还记得这个未竞的事业。《孔子家语》中记载,史鱼临死前给儿子留下遗言,说:“吾在卫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则死无以成礼。我死,汝置尸牖下,于我毕矣。”史鱼的儿子按照遗言把老爸放在窗户下面晒太阳。卫灵公前来吊唁,非常奇怪,就问史鱼的儿子为什么不把老爸放在正室,其子把史鱼的遗言重复了一遍。卫灵公很惭愧,马上让史鱼的儿子老爸按礼仪安放妥当,回去就重用了蘧伯玉,疏远了弥子瑕。
  孔子听说之后,按惯例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古之烈谏之者,死则已矣,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谓直乎?”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199825/120.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