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据态度改变理论,结合实际工作论述转变他人态度的途径与方法

 佳宁图书馆605 2011-10-15

根据态度改变理论,结合实际工作论述转变他人态度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态度是社会心理学最为重点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当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态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态度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态度的形成指的是一种新的态度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态度的改变指的是一种态度由旧向新的发展过程,即旧的态度改变为新的态度的过程。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改变人的态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本文拟结合信用社成立以来的工作实际着重分析几种态度改变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 态度改变 说服宣传 活动参与法 群体影响法

一、态度与态度改变的概念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最为重点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当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态度是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将这概念首先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斯宾塞和贝因。对于态度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态度是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较为稳定和一贯的心理反应。态度主体包括人,也包括群体,如民族、种族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民众。态度对象指的是与态度主体相联系的、被主体所指向的具有社会性的人、事、物、关系、价值等。只有当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经过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反应才是态度,这点反映了态度的稳定性。

2.态度是社会主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心理反应倾向。人的反应倾向有先天的本能性,如婴儿饿了哇哇大哭,给他好吃的和好玩的,他又会很高兴,这种反应属于本能反应,不是态度。态度是在出现自我意识之后,经过情感的不断丰富,经验的积累后才形成的。所以说,态度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经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才形成的,是一种人的后天心理倾向,这一点反映了态度的客观性。

3.态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是在其他心理过程基础上综合而成的,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心理过程。因此,态度作为“心理反应倾向”,包括不同的内容,有以认知和情感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取向,如社会理想,对于某人的看法等;也有以意向和情绪为主要内容的动机倾向,如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4.态度是针对一定对象的心理反应倾向。当我们谈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怎么样,我们已经下意识地认可了态度的特定对象,每一种态度都针对特定的态度对象。

态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态度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态度的形成指的是一种新的态度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态度的改变指的是一种态度由旧向新的发展过程,即旧的态度改变为新的态度的过程。

态度的改变有两种情况:一是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指原由态度的强度发生变化,但该态度的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一是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指旧的态度转变为新的态度的过程,态度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究竟态度是怎样发生改变的呢?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主要有下面三种:

1.认知不协调理论。由菲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他认为,认知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他把有关环境、他人及个人的行为、知识、观点、信念的态度的总和,称为认知结构,将认知结构中的基本单位称为认知元素。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发生矛盾。同样,也努力使自己的知识或信念与自己的行为之间不发生矛盾,然而,事实上却不可能没有矛盾,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有矛盾的。菲斯廷格把他的理论建立在“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基本事实的基础上,但他在自己的理论中用“协调”和“不协调”两个概念代替了“矛盾”和“不矛盾”。

当人们的认知系统发生不协调时,只有找不到适当的理由加以解释时,行为与态度才会发生失调,从而引发行为和态度的改变。

2.平衡理论。1958年海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概念等,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分离,有的相互联结,组合成一个整体而被认知,海德把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他们之间的类似、接近、相属所形成的。人们对每种认知对象都有喜恶、赞成、反对的情感与评价,海德把这些称为感情关系。海德认为一个人对单元中的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他认为,人总是要力求达到平衡关系,不平衡会使人产生紧张。

海德的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简单模式,他把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单化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关心与我们朋友的态度是否一致,并不关心与我们不喜欢的人的观点是否一致,因此,在海德理论中某些平衡情况往往是令人不快的。

3.信息沟通理论。1959年霍夫兰德等人提出的。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式。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受如下一些因素影响和制约:

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社会上各种事物,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等。它们对社会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有着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2.群体因素。群体因素包括一定的信仰、目标、组织形式、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成员上群体的关系等等,都是强有力的客观因素。个人出于某种需要加入某个群体,与群体建立一定的关系,这样群体就能够对个人施加影响,使他们改变和形成有关的态度。

3.宣传因素。宣传因素指的是在宣传过程中由宣传者的威信、宣传内容、方式和方法等结合成的一种客观的说服力,影响被宣传者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4.个性特点。态度转变也有个别差异,这与个人的自尊心、性格、气质、需要等个性特点有关。

总之,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客观因素是外因,以社会因素为主;主观因素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使态度得以形成或改变。

三、转变态度的途径与方法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改变人的态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下面结合信用社成立以来的工作实际着重分析几种态度改变的方法。

1.说服宣传。这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体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发生态度转变的方法。这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的“信息沟通理论”。

说服宣传有各种方式,如通过交换意见、参观访问、观看电影、电视等方式,都有利于改变人们的偏见和一些不恰当的信念,它们总的特点就是使人们接受到了新的信息,通过新信息的输入改变人们的态度。大众宣传对改变人们的态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它可以使千百万人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同一信息,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刺激的重要工具。当然,个人看电视、电影、广告和收听广播是有一定的选择性的,他往往会在众多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中进行选择,如喜欢收看体育类电视节目、影视节目、读报纸等。所以说,大众宣传必须先了解群众的需要、动机、爱好等主观心理状态,以便进行有目的宣传,达到转变人们态度的目的。

说服宣传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过分夸大事实会使人产生怀疑感和不信任感,过分缩小事实又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所以要实事求是。例如,在农村信用社吸储过程中,宣传利率的时候,就要实事求是,尤其是信用社与农行刚刚分家时,很多农户都认为农行是国家银行,钱存进去可靠。而信用社象经管站一样,不可靠。这时就要把信用社的政策、法规、性质等详细地向农户宣传,这样才能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要达到有效的说服宣传。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宣传必须使人们的内心产生压力或威胁感,使他们感觉到只能听从劝告转变态度以消除心理上的负担。也就是说,说服宣传在理智的实事求是的提供了信息之后,还要注意充分说明某事物的利害之处。

其次,说服宣传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宣传方式。当宣传对象的态度和宣传者所提倡的态度方向一致时,并且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经验不足时,单方面宣传比较合适,即根据目的只宣传好的或只宣传坏的一方面。当人们已经具备比较充分的知识经验而且习惯于思考和比较时,双方面宣传可以向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权衡利弊得失,自己做出选择。一般来说,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采取单方面宣传效果会好一些,而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双方面宣传效果就会好一些。例如,如果要劝说农民把钱存进信用社,只告诉他存进银行,1000元钱一年可有多少利息,可随用随取,而放在家中既不安全,又损失多少就足够了,从而改变他的态度。

第三,说服宣传要逐步提出要求。当我们要求人们改变态度时,不要急于求成,追求一不到位。如果要求过分,不但难以改变原来的态度,反而会使人产生抵触情绪,更加坚持原来的态度。所以说,在说服宣传时,应该按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必须了解他原来的态度,然后再估计一下旧态度和新态度之间的差距,如果两者之间的差距过大,就不要操之过急,以免达不到目的,反而产生反作用,这时要采取逐步提出要求的策略一步一步的缩小两种态度的差距,最后使人们接受新的态度。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的业绩正说明了这一点:客户由怀疑→信任→储蓄额猛增。

2.活动参与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态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耳闻不如眼见,眼见不如亲身体验”。有时候让人们亲身体验一下,会非常有效地改变他们的态度。在通常情况下,只有所参与的活动与所要改变的态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所参与的活动本身就是需要改变的态度时,这种方法才比较有效。例如,信用联社领导对下级乡镇信用分社的工作总是不满意,觉得他们工作做得不够好,这时分社主任为了改变领导对他们的工作态度,邀请领导和他们一起下基层去做工作,经过这次亲身体验,领导就会体会到“原来基层工作有很多实际困难,他们能做成现在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样领导对分社工作成绩的态度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

3.群体影响法。通过群体的规范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也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态度。如乡镇经管站刚刚解散的时候,很多储户的钱陷在其中提不出来,而信用社与农行刚刚分家,很多人受到经管站风波的冲击,也不愿把钱存进信用社,怕担风险。要想改变人们的这种态度,我们就要反复地,耐心地去宣传、解释信用社的性质、存储方式零风险等,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去告知他们没有风险。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约束作用有时候比其他方法更能有效的使人们改变自己的态度。信用社近几年的发展业绩正说明了这一点。

群体的影响来自于群体的规范和准则,这种规范和准则对群体成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促使群体中的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与群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无论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它所具有的规范准则都具有这种约束力。正因为如此,通过将人们组织进一定的群体,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准则来影响和约束他们的一言一行,就能够有效地改变他们的态度。

 

 

参考文献:

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和法制手段》,《社会学研究》第2期,1999年。

凌文辁等,《中国职工组织承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2001年。

陈午晴,《推己及人:一种人心理解方式》 《社会心理研究》2001年第4期,2001年。

李伟民等,《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和特征》,《社会学研究》第3期,2002年。

朱启臻、张春明主编,《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