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

 雪中飞狐0917 2011-10-19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1

温馨寄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习目标:

1.      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3.      在文本中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课前预习

1.识记字音

段祺瑞(     寥落(  倘使(   )庸人(   洗涤(      微漠(  

踌躇(       桀骜(    )租赁(   )噩耗(    不惮(         喋血(  

尸骸(  虐杀(  )呻吟(        )辗转(    攒射(        屠戮(  

几缕(             浸渍(    )绯红(    殒身不恤(            销行(    

长歌当哭(    )立仆(   )从容(     )伟绩(    山阿(      倘能(       

2.多音字 

3.形近字

文学文化常识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了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内容感知

1926318,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作者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合作探究

1、开头的时间交代意图何在?

明确: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堂堂”大学的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可见,段祺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一个状语,就准确地交代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2、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该如何理解?“无话可说”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死者的愿望由来已久。

一是反动政府的暴行“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不能有言语;一是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使我难以痛定,不能长歌当哭。这样写既揭露了的敌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者的愤怒和悲痛。

3、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剖析:“深味”,深深地体味。“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冷。“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呈现。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得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用血来偿还!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至“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剖析:“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凄惨悲凉的黑暗现实。“真的猛士”,指以刘和珍等人为代表的革命者。这两句话的含意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真的猛士”,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中国的前途取决于民众的觉悟,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所以他要鞭挞庸人的灵魂。

这一段中,首句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真的猛士”,他们对现实有大悲悯,对人生有大欢喜。次句用问句来表示肯定,比只用叹句更意味深长。接着笔锋一转,当头棒喝,唤醒世人,批评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的庸人。

5、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其他小节起什么作用?

明确: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介绍其生前事迹和遇难经过。一、二节交代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即写作的缘起。六、七节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于将来的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个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2

 

温馨寄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学习目标:

1、理解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鲁迅简练深刻的语言特点。

2、能够分析刘和珍的形象,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3、把握文章主旨及意义。

课前预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寥落(liào)  黯然(àn)  攒射(cuán)    喋血(dié)

B.浸渍(zì)           噩耗(è)         不惮(dàn            立仆(pū)

C.菲薄(fēi          踌躇(chóu chú)      赁屋(lìng        长歌当哭(dàng

D.血痕(hén        桀骜(jié’áo            殒身不恤(xù)     屠戮(lù)

2.选出下列无错别字的一组(  )

A.陨身不恤              暂得偷生           阴谋秘计           长篇累牍

B.脍炙人口              痛定思痛           赁屋授课           黯然泣下

C.微漠悲哀              桀骜不训           洗涤旧迹           淋漓鲜血

D.甚为寥落              无端谍血           菲薄祭品           凶残下劣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凶残卑劣的段政府血腥镇压爱国青年,他们草菅人命、殒身不恤。

B.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同这幅佳作比较起来,都黯然失色。

C.王队长一见到生杀予夺的鬼子兵,就恨得咬牙切齿。

D.临出发,他态度坚决、百折不回地说了一番催人泪下的话。

4.下面横线上依次应填的一组词语是(  )

1)真的猛士,将更    而前行。

2)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    前往的。

3)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    至于泣下。

4)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    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A.猛然 欣然  黯然  决然B.欣然  奋然      凄然      毅然

C.奋然  欣然      黯然      毅然   D.猛然  奋然      凄然      决然

5.对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

B.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

C.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反语)

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

合作探究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剖析:“从容地转辗”写三个女子临难不惧;“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文明人”是反语,指反动派野蛮残酷的屠杀。“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是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指骇人听闻的罪行。“伟绩”和“武功”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说“屠戮妇婴”“惩创学生”是把中外反动派的罪恶暴行与“三一八”屠杀女学生这事进行类比,加以揭露和讽刺。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剖析: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请愿是不在这种能换取历史前进的有效的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这句话作者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来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至“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剖析:“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专制手法——屠刀加箝口术,致使我们的民族默无声息,衰弱不振。“沉默呵,沉默呵!”这句是对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呵”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但是实际上作者肯定的是后者,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剖析:这是一个并列复句。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而真正的革命者,将在烈士精神激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惨案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5、课文记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可以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①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与众不同,追求真理;②在女师大风潮中,“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③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④平时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青年: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

6、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本文愤怒地控诉了反动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同时也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文章表现的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课文叙述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生前事迹及遇害经过,总结了惨案的经验教训,并对烈士作了热情讴歌和赞颂,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课堂检测

1.下面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B.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

C.《记念刘和珍君》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D.《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虽然电脑病毒猖獗,但电脑公司总能在第一时间推出新的杀毒软件及时杀毒,这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B.中央电视台发布台风紧急警报,台风“麦莎”将正面袭来,各种防台抗台措施也呼之欲出。

C.我们要发展科学技术,就要研究和吸收国外一切有用的东西,决不能夜郎自大,故步自封。

D.这伙丧心病狂的贩毒分子最近又潜入广西、云南边境,偷偷地购置了一批枪支弹药,更是如虎添翼,无法无天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们普遍担心,迟早要出现的克隆人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数百万年的两性生殖方式,使人类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遭遇巨大挑战。

B.目前,集市上出现了少数人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甚至殴打工商管理人员,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整顿集市秩序是当务之急。

C.权威人士强调: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煤矿爆炸事件,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D.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证,也是成败的关键。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庐山避暑胜地,果然名不虚传。今天天气晴朗,我凭窗远眺,但见远处____________正在凝望之间,一朵白云冉冉而来,钻进了我们的房间里。

①啊,这儿真是气象万千 ②啊,那儿的美景真是千变万化 ③岗峦起伏,白云出没 ④变成了一片云海 ⑤有时一带树林忽然不见 ⑥变成了许多楼台 ⑦有时一片白云忽然消散 ⑧古木参天,绿阴蔽日

A.⑧⑦⑥⑤④①B.③⑦⑥⑤④②C.⑧⑤④⑦⑥②D.③⑤④⑦⑥① 

文法览胜 

“惊心动魄的伟大”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对句中“惊心动魄的伟大”陈述对象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是句中“这”所指代的对象。“这”究竟是指代什么?我们知道,“这”在该句中充任主语,但要了解这个主语的确切含义,还必须看它所指代的对象,这个对象只能是与该句紧密相连的那一句。可是,与“这”相连的却是介宾短语,而介宾短语一般是不能充当主语的,因此,“这”的指代不明,导致了人们理解上的混乱。

由于这个介宾短语的定语是个内容较为复杂的主谓短语,所以有人根据这个主谓短语的中心词“女子”“转辗”,对“惊心动魄的伟大”持“正语”看法,有人依据这个主谓短语的补语“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持“反语”意见,还有人将前二者合起来理解,取“双关语”说。三种意见尽管在思想内容上都是正确的,但在语法结构上未能令人信服地指出“这”所指代的对象,其原因就在于不愿推敲这个介宾结构使用是否妥当。笔者认为,应该删去“当”“的时候”,使“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一主谓短语作主语,“这”所指代的对象就明确了。删去“当”“的时候”之后句意不难理解:“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赞颂刘和珍等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惊心动魄”,指她们的行为、精神震撼人心,用以修饰“伟大”的程度;“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个介宾结构作“转辗”的补语,补语补充、突出了刘和珍等勇毅行为和无畏精神,又揭露了反动派镇压革命青年的罪行,同时还给予帝国主义顺手一击。总观这个主谓短语,赞颂是主要的,因此,“惊心动魄的伟大”当是正语。

1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的识记。A项中“寥”应读“liáo”;C项中“菲”应读“fěi”;“赁”应读“lìn”;D项中“骜”应读“ào”。答案:B

2解析:A项,陨—殒;C项,训—驯;D项,谍—喋。答案:B

3解析:A项,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牺牲;恤,顾惜。B项,黯然失色:指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泽、光彩。C项,生杀予夺: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生,让人活;杀,处死;予,给予;夺,剥夺。百折不回: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都毫不动摇退缩。折,挫折。答案:B我夯基我达标 

4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词的使用。奋然:精神振奋高昂的样子。欣然:愉快地。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毅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答案:C

5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C项应为比喻。答案:C

1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B项本文的线索应是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答案:B2解析:B项,呼之欲出:一般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答案:B3解析:B项成分残缺,在“管理人员”的后面加上“的现象”;C项否定不当,删掉“不再”;D项前后不一致,“成败”改为“成功”。答案:A4解析:由前面的“远眺”和后面的“而来”来看,应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这样排除AC两项;由“今天”排除②句。答案: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