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才能学好中医的脉诊? ◆关键在于对脉法有正确的认识,那怎样才能对脉法有正确的认识呢?脉法的学习肯定是要按照他本来的思维去学习,大家都在学习《频湖脉学》,想想李时珍是从哪里学习的呢?张锡纯从哪里学的呢?张仲景从哪里学的呢?王叔和和谁学的呢?脉学只有回到《黄帝内经》中重新认识,看看古人的思维是如何认识的,才是最好的出路!◆ ◆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 ,从阴阳始,又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何以古圣诊脉先别阴阳?盖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万物无不由之,故诊脉治病必法于阴阳。《歧轩脉法》就是谨遵《内经》“别阴阳”之旨,始终不离其本,最终才能切实的为临床辨证提供服务。◆ 2.脉诊的目的是什么? ◆为中医的临床治疗服务才是脉诊的终极目的,以脉断病,断症都不是脉诊的目的,也是中医脉诊因该摒弃的。对症状的判断是为了四诊合参,清楚的分析出总体病机。这才是脉诊的目的。◆ ◆自古大医都很重视脉诊,医圣张仲景对脉诊也是极其重视,在其著作序言中曾说“当今之人摸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对斯须便处汤药”!张锡纯对脉诊的精通也非寻常可比,在很多病人生死关头,他都要靠脉诊一锤定音,拟方下药。在他的医学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脉诊的运用和重视体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在对大气下陷病的辨别中更是要靠脉诊一辨真伪,在临床中他认为石膏是治热病的金丹,但无论是哪种热病,其脉象必须是洪大才行。◆ 3.走出脉象学习的误区,回到内经所言:“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旨才是脉诊的出路。 ◆古今医家对脉象之描述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统一。所言皆浮,而非一浮;所言皆涩,而非一涩。若不明于是,必入泥沼,学成难矣。《歧轩脉法》以诊法为根本,脉象已经不是唯一,只是一种表达的途径,方便法门而已。◆ ◆柯琴叹曰:“自有《脉经》以来,诸家继起,各以脉名取胜,泛而不切,漫无指归。夫在诊法取其约,于脉名取其繁,此仲景所云:‘驰竞浮华,不固根本’者是也。仲景立法,只在脉之体用上推求,不在脉之名目上分疏。”◆ ◆例如浮脉的诸家论述 《内经》:春日浮,如鱼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由余。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 《脉经》: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难经》:浮者,脉在肉上行也。 《诊宗三味》: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 《脉诀汇辨》:如水中漂木,虽按之使沉,亦将随手而起。 《诸脉条辨》:脉有素浮素沉之体,故浮无定候,以初到脉上为候。 《频湖脉学》七言诀: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夹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各家所指并不一致,这就是学习的障碍,如何才能统一起来,在《歧轩脉法》中,会找到答案! ◆ 4.歧轩脉法的特点 ◆《歧轩脉法》根于经典,体系完善 《歧轩脉法》取法于《内经》“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旨,以诊法为枢要,直指其本;以脉名为纲目,而表里贯通,脉法秘要尽皆融于其中。一改医界“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之困惑。◆ ◆《歧轩脉法》深入浅出 易学易用 从根本的、最基础的中医原理入手,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贯穿诊断和治疗的始末,可谓理明、法通、一通百通。真正是“真传一句话”,“大道至简至易”。人人可学,对非专业医师在养生保健方面更是具有重大意义。◆ ◆《歧轩脉法》诊治统一 实用性强 《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故治病必求于本”,也就是说治病就是“调阴阳”,由于《歧轩脉法》的“辨阴阳”与“调阴阳”的高度统一,使得调阴阳不再是一句空话。◆ 二.试举按照歧脉法临床应用的案例 1.歧轩脉法指导用药的案例 ◆病案①小儿咳嗽医案一例—歧轩学人赫连元辉 张小丫 女 4岁 2010年7月13日来诊 主诉:咳嗽30余天 现病史:该患儿一月前因支气管炎在市中心医院住院,出院后仍咳嗽不止,白天黑夜皆咳嗽,咳无定时,吃治疗咳嗽中药多剂,无减轻。纳呆。 脉象:右脉较左脉稍弱 右寸明显高起,按之不足;右关浮,按之发空,流通欠畅 来势差, 分析:右寸高起,按之不足乃虚火不降,肺阴不足;右关浮,按之发空,来势差是中气虚,胃阴不足 处方:麦冬12 杏仁10 前胡10 法半夏6 茯苓12 百合8 黄精10 太子参 12 焦三仙各5 青陈皮各5 金银花4 炙甘草6 三剂 三剂后,夜间咳嗽消失,睡眠安稳,白天活动后稍有咳嗽,右关欠来势,继续以补中气为主,再三剂后而愈。 麦冬 杏仁 前胡 法半夏 茯苓敛降右寸,麦冬
百合补右寸脉体之不足,金银花轻散热邪 黄精 太子参 炙甘草 补阴守中气且防敛降太过 焦三仙 青陈皮醒脾开滞 请老师和师兄指导教诲◆ ◆病案②医案脉症药分析—歧轩学人杨丰 张玉芬、女、47岁,于2010年5月26日就诊。 主诉:头晕、头沉,目不欲睁,口中粘腻,腰骶部酸痛。 脉象:右脉较左脉沉且举之不起、脉中浑浊感,左脉关部高起、寸尺皆伏,且尺部无力。 据脉症分析:右脉举之不起,为脾不升清,因何不升?脉中浑浊,可知湿邪困脾,故头晕、头沉,目不欲睁,口中粘腻。左尺伏下而无力,为肾气虚衰且腰部气机流通不利。 处方如下: 升麻10克 葛根15克 桔梗10克 白芷10克 青皮10克 陈皮10克 熟地30克 牛膝15克 女贞子20克 薏米30克 黄柏10克 菟丝子15克 此方服10剂后复诊:右脉已起,然脉中仍浊;左脉较前流畅。头较前清透,腰部酸痛减,手脚处有水泡若干(此乃湿邪自内达外之象)。 处方如下:升麻10克 葛根10克 佩兰20克 苍术10克 蛇床子15克 白芷10克 熟地10克 女贞子10克 茯苓10 没药10克 ◆病案③治怪病---眉骨痛痒例 张老师 一老者, 主诉:其左侧眉骨红肿痛痒,一年余,求治多方,并无好转,痛苦异常。 脉象:诊其脉弦而有力。 深思之为之处方:用药三味,鹿角、蜈蚣、黄柏,半月后基本痊愈! 歧轩用药法象讲用药要用其 形、其气、其神,此例重在用其神!◆ 2.歧轩脉法指导用针的案例 ◆病案①.针灸治一气机不升一案---长春苏兴云 一老妪, 主诉:因其家人给亡夫上坟未让其去而在家中哭泣而压住一口气,气上不来, 脉象:右寸沉短不升,诸气贲郁皆属于肺。 刺法:刺鱼际一针,针尖向上,脉起,病愈。脉症相符◆ ◆病案②针灸治疗疑似红眼病 X女,21岁, 主诉:今日来复诊,见左眼红, 问诊:因同学给一只小狗,该同学得疑似红眼病,已肿,且化脓,她抱完狗未洗手,故被传染。 现病史:红,痒,眼睛磨,不舒服。 脉象:诊其右脉尚可,已较前有力,左关尺弦紧,寸脉势浮向上。 刺法:针灸左玉枕附近压痛,8.5号针头刺入松解,左睛明一寸针刺入0.3寸左右,留针半小时,期间行针。针后眼已不红,不磨,已好。肝经风毒,疏肝祛风解毒◆ ◆病案③针灸治眩晕---哈尔滨李红侠 杨某 男 55岁,2010年11月20日 主诉:眩晕,不能平卧。在医院经通血管治疗效果不佳。 脉象:左脉 寸脉有於结脉,关脉沉紧,尺脉无。右脉 寸关脉沉,尺脉无。 刺法:在颈椎上三节段左右各针一个浮针,针双太冲,针左手后溪。在把脉时是趋向平和,患者平卧不觉头晕,基本痊愈。◆ 三.歧轩医学介绍 ◆“歧轩医学”是植根于中医经典,广泛吸收各家所长而形成的系统中医理论体系。它包括歧轩医道、歧轩脉法、歧轩靶向用药、歧轩针法、歧轩推拿法、歧轩养生法。在以岐轩脉法为核心的指导下,以准确把握患者的气机为目的,把诊断与各种治疗一体化,经过学习,能迅速提高对中医的认识,提高治疗效果,一通百通,◆ ◆我们的岐轩医学体系的建立是以脉法为基础,因为治疗永远都是以准确诊断为前提,然后才能施以针灸按摩、处方用药等。所以要想真正掌握岐轩医学体系就必须在中医脉诊上下大工夫,此所谓一通百通。◆ 四.中华中医药学会将在2011年12月9日至12日举办“国际中医药学术论坛---歧轩医学专题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将在2011年12月9日至12日举办“国际中医药学术论坛---歧轩医学专题会议”!详细信息请见相关支出网站。 中国歧轩医学网http://www. 歧轩家园http://home./forumdisplay.php?fid=65 华夏中医论坛http://bbs./thread-173048-1-1.html 铁杆中医论坛http://www./read.php?tid=37678 复兴中医网http://www./viewthread.php?tid=264792&extra=page%3D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