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变化发展的主体——关于性格类型学的一些思考 徐俊 (转载请注明出处哦,谢谢啦) 很抱歉这么久都没有更新这个博客。研究生刚刚考完,我考得是教育学方面的,没考心理学,分数出来不错,现在就等复试啦。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关于性格类型学的一些新的感悟。 关于人是变化发展的主体人,其实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个体,更进一步说,人是变化发展的主体。这种变化发展主要有两层意思,首先人作为一个种族是400万年来在大自然中不断进化的产物;其次每个人类的个体,在其一生当中也要经历一个成长变化,发育成熟的过程。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把人当作一个客体来研究,更具体的来说,是将人作为一个孤立的,静止的客体来看待。而当我们这样看待人的时候,其实是在断章取义,是在无视这个个体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 “三岁看到老”,我认为这句话是不对的。诚然,一个人在一生中,的确有一些永恒不变的所谓本性,或者固定的气质,性格,思想,习惯。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人和环境处在永恒的互动之中,人的所有固定的性质,都实际上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 如果在400万年前,我们看到一只猩猩,我们说这只猩猩的后代永远都是猩猩,那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小孩老是撒谎,就觉得这个小孩长大一定会成为一个骗子,也是不正确的。 如果我们的得知了一个人的性格类型,并因此而假定这个人的所有行为都能用这样一个心理学模型去描述和解释,也必然是错误的。因为这么做就是将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套用在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套用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有自由意志和无限潜力并且能够不断做出自主选择的主体身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每个人对于其他人来说,都是环境。而环境对于人的改变作用最大莫过于来自他人的影响,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持续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无论是性格类型学还是其他固着的,僵化的,不变的概念)去看待某个人,我们在对待某个人的时候就会有某种预期,那么在交往过程中,对方也会感觉到这种预期,并且不知不觉的受到我们预期的影响而保持原先的模式。这样一来,这个人身上原本可能发生的变化(无论是坏的还是好的,我认为绝大多数是好的)都被抑制了。 简单的说,用固定的模式看待或者期待某个人的行为,会对这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变化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认为,这一点是我们在学习和使用性格类型学这一工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性格类型学的局限性 我现在觉得,性格类型学的作用,其实就是对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所进行的一种极其粗糙的描述,拿荣格-迈尔斯理论来说,就是把人类由亿万个个体划分为16种性格类型。实际上,如果我们愿意,可以继续划分下去,32种,64种,65536种……直到每个人都被划分成一种类型,那样的理论应该就是终极的,最精确的性格类型理论了,因为它所描述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很明显,这种所谓的终极性格类型理论是毫无意义的。那么,一个不那么精确的个性描述工具到底有什么用呢?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需要性格类型学呢?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和人之间要互相交往,同样,每个人的一生,也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和自己交往的过程,而真正成功的交往,一定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理解自己,我们也需要理解别人。 然而,理解,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理解另外一个人,这所谓另外一个人,可能是某个朋友,某个亲人,某个同事,甚至自己的枕边人……也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未曾理解自己,更谈不上做最好的自己了。理解别人,理解自己,都是需要耐心,智慧,悟性,勇气的,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件谁都能做到,谁都能做好的事情。 于是,心理学有了用武之地。人类,对于那些我们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我们都会发明出某种工具来帮助我们。性格类型学就是这么一种工具,通过学习性格类型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别人,理解自己。然而,人和工具之间,永远存在一种悖论,也就是说,我们在使用工具的时候,往往会忘记自己是工具的主人这件事情,或者说会发生人的工具化(或者说工具的人化)的现象,工具的实际用途篡夺了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原先的皇位。比如你手上拿着个榔头,你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把世界上一切突起的东西看成是钉子,忍不住想去敲它一下;你学习了性格类型学,就忍不住想用它来解释某个人或者你自己的一切行为……这种错误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懒惰,是想一劳永逸地依赖工具,解决一切与之相关的障碍的心理倾向。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有可能完全地了解你,这个人就是你自己。一个旁人,一个心理学家或者很熟悉你的人,可能对你能有很深的了解,但是,他们对你的了解永远不可能超过你自己可能达到的那种深度。同样,借助性格类型学这个工具,我们可能可以更加理解和了解自己,或者更加理解和了解别人,但是任何工具都不是万能的,我们一定要记住,这种理解和了解一样是有局限的,超过了这个局限,那么再完美的理论也将失去效度,然而,只有一样东西能够超越所有理论和工具的局限,这样东西就是人类自己。我相信,在理解人的个性这方面,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正如在其他所有方面历史已经证明了的那样。 关于性格类型测试的对于测试者的假定 最后,我想就荣格-迈尔斯性格类型测试的准确度方面说一下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是从另一个角度回答: 让我们假想一个完全准确的性格类型测试,就是说这个测试里测出的结果,当事人觉得非常准确。那么这样的测试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性格类型测试对于测试者是有一些预设的假定的,这些假定,其实就是测试的编写者,在编题目的时候,为了自己方便起见,就将来做题目的是怎样的群体所做的假定……这些假定或者说最完美的测试需要的条件其实有很多,我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是下面四个: ●
● ● ● 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这四个条件带有非常鲜明的西方文化的烙印,这很自然,因为性格类型测试本来就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然而,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很多在西方人看来理所当然的条件或者很容易满足的假定对于我们来说并非那么理所当然,至少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觉得我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勉强满足这四个条件。 也就是说,性格类型测试准确度一方面取决于题目的质量(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取决于测试者的状态,如果测试者对以上四个条件满足的较好,那么测出的结果也就倾向于准确。相反,如果测试者根本不符合该测试所预设的条件(该测试所代表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那么测出来的结果有误差甚至南辕北辙,抑或是经常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
|
来自: 倚剑飘飘 > 《MBTI性格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