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

 明轩亭 2011-10-23

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是语文学科思维训练的基本任务之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指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以及所派生的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方法。思维方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阅读中,要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诸如对语意的理解、对层意和段意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中心思想的理解等。在写作中,要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方法。学生凭借自己掌握的思维方法去阅读、去写作,又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受到训练,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通过多种训练途径发展学生思维。具体实践方法如下:

方法一:观察

观察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视听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增强感性认识的直观思维训练方法。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应落在养成学生边观察边动脑思考的习惯上,指导学生注意寻求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特殊之处,在对比中找出特点,以便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平常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或从表面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内在的联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实物的观察、人和事的观察、图画的观察等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学生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后,了解到了杨朔在参观养蜂场时,不只看到了那些嘤嘤嗡嗡的蜜蜂沸沸扬扬的忙碌景象,而且看到了蜜蜂那种从来不争、不计较得失的品格。“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这是作家在认真观察基础上积极思考的结果。从仔细观察对象→发现特点→分析本质→展开联想,这种思维的过程正是初中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种特质。于是,我让学生课余时间寻找目标观察,并遵循上述思维模式由表及里地探究对象本质。有一学生在“discovery(探索)”频道中看到有关鹰的介绍,她发现了鹰不畏风雨、搏击长空、以强有力的利爪牢牢抓住自己的目标并睿智地克敌制胜的特点后,她联想到了作为学生也应该像鹰那样对待学习生活,不畏困难、坚定不移、并发挥聪明才智克服前进中的障碍,走向成功。学生在习作中写到:生活告诉我,顽强、睿智、有力、上进才能达成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也要告诉生活,我要成为鹰一般的强者。

方法二:概括  

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总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而后又经过具体化,把同类归在一起的思维训练方法,就是概括法,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来概括文章的中心、通过感知人物言行等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感知文章的表达方式来感悟各种表达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是:文章记叙了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舍己救人、不怕艰苦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让学生通过圈划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战斗中与敌人英勇搏斗的词句来体会他们的坚韧和刚强。学生通过比较文中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的表达方式,来领悟其不同作用:叙述、描写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舍身救人、不怕艰苦等三件事读来令人感动,用排比句式进行议论、抒情,读来能让人更强烈地感悟到志愿军战士们是最可爱的人。

方法三:分析

分析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把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及个别属性分解出来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思维训练方法。如在阅读中,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需要对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分解,研究各部分的性质,揭示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从中看出这些部分怎样为表达中心服务的。这种经过分解认识事物的方法就是阅读中分析法的体现。通过分析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训练途径依问题的难易度而定。可以通过教师提问题,学生谈看法、找根据来培养;可以通过教师设置争论性问题,激起认知冲突来培养;也可以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谈看法、找根据来培养。

如:我教《驿路梨花》时,在学生朗读课文后,我问:“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学生回答:“我喜欢这篇文章。理由是:这篇文章先写了‘我’和老余投宿,无意中发现了小茅屋,又在无意中遇到了瑶族老人。从瑶族老人那里知道了茅屋主人是梨花姑娘,第二天早晨,又无意中把梨花妹妹当作梨花姑娘。后来才知道这小茅屋是十年前过路的解放军造的。我在读的时候就一直想往下看,这小茅屋究竟是谁造的,所以我说这篇文章很引人入胜。”这个学生的发言既有整体感知,又有分析、鉴赏,还有高度的概括,思维训练的容量可见一斑。

又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准备有关“中学生请家教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上网查资料、搜寻报刊杂志查阅,甚至采访父母、师长、亲朋好友,从心理学、经济学、人才学等角度找根据、讲理由,各抒己见,分析得头头是道,难分高下,充分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指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始终围绕思维的要点:“是什么意思”和“有什么根据”来判断和推理,使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得到了有效训练。

方法四:比较

比较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事物差异、正反、变化等的确定,从而更深刻、全面的认识事物的思维训练方法。我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同题材不同作者的作品比较、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文的比较、正反面文章比较、同题作文不同作法的比较等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我在指导学生比较朱自清的《背影》和时文《父爱没有绝唱》时,在选定比较的角度——“立意和选材”角度后,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这两篇文章并概括出它们各自的中心和材料,我将学生的阅读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发现它们的立意是相同的,都是歌颂父爱,而两文的选材是不同的,前文通过送“我”上火车、买橘子两件事来表现主题,后文则通过晚上陪读、到学校送米菜、高考落榜后仍鼓励“我”上进等三件事来表现主题。随后,我又问:“那么,它们在选材上有没有共同点呢?”学生茫然了。于是,我又进一步提示道:“我们看一看这五件事情都属于什么性质的呢?它们都属于生活小事,这就是两文在选材上的共同点。因此,我们说,两文在选材、立意上的共同点是:父爱表现在平常的生活细节之中。”我想,这样的导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比较法作为思维训练方法之一在不同文体的读写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在议论文的读写中,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古与今、新与旧、正与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从中得出得与失、好与坏、正与误、美与丑的结论,可以纵比(即将两种事物从历史到现实作系统比较),也可以横比(即将事物鲜明比照,相互印证,或以反衬正,或以正驳反),在对比中求结论。在记叙文的读写中指导学生通过人物与人物间的对比或同一人物前后的对比,更深刻、全面地把握或刻画人物形象。而在说明文的读写中,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旨在更具体地领会或阐明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通过不断地分析、比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方法五:联想

联想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方法。当客观事物以一定的关系彼此联系作用于人脑时,会在大脑形成各种暂时联系;在作用终止后,这种暂时的神经联系以痕记的方式留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联系可以活跃、恢复起来。教学中要创设这样的条件,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我经常通过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我带领学生们游松江醉白池时,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所见的景、物、人、事进行广泛联想。于是,学生由石拱桥的桥身及其在水中的倒影联想到了“满月之境”,由荷花池联想到了“‘接天连叶无穷碧’的醉人醉心的美景”,由池中栩栩如生的仙鹤联想到了“古人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闲适淡泊”,由“雪海堂”的名称联想到堂前曾经积雪如海的壮观景象,由堂前的腊梅和翠竹联想到了孙中山先生曾在此为同盟会会员演讲的铮铮气节和先人遗风,由“十鹿九回头”的图案联想到了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由于学生开展了这样积极而广泛的联想,作文的材料丰富了,内容充实了。通过这样的写作思维训练,既使学生了解了历史,又拓展了文化底蕴,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

方法六:想象

想象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训练方法。

想象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开展了想象专题训练,如:以“未来的我”为系列想象自己长大后的情景,以“环境的发展”为系列想象地球的明天,以“电脑世界”为系列想象科学的未来等。当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后,他们想象的奇特、高妙、深远令我自叹弗如。有一学生想象未来的自己成为第一个与外星人对话的人,有一学生想象自己在火星上模拟地球生态环境实验,还有一学生想象到未来的书有“会说话的、电视唱片型的、立体的、微缩型的、遥感型的”等等,其思维的广阔度如行云流水,更包含着宝贵的创新精神。

方法七:体验

体验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调用自身的经历去体会、验证客观对象的思维训练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他不仅从阅读中获得信息,认识世界,还要获得种种体验,如审美体验、情感体验、伦理体验等。《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另外,写作的过程也需要学生有积极的体验。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要写好文章,只有力求捕捉、表达这种“体验过的情感”,才能给读者以心灵的震颤。这就是体验思维在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通常通过体验作品中人物情感、通过自身的体验、通过创设情境体验“说”、通过提供条件体验“写”来培养。如: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验作品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通过体验家庭亲情、同学友情、师生真情等来达到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的境界。每当学生真的体验到了生活中的那中至真、至爱,他自然就会提笔抒写心灵之言,情动而辞发。又如:我在教学《春》时,引导学生将阅读中发现到的内容说出来:“刚才我们一起在朱自清的《春》里找春天,同学们找到春天了吗?请把你发现的春天的美,告诉大家,一起来分享。”于是,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分析、概括,调用自身的生活经验,七嘴八舌地把阅读所得说得淋漓尽致,开拓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创造空间。我还带领学生到野外感受大自然,进行社会实践、采访报道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开拓思维,触发灵感、捕捉信息,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灵活性和严密性。

方法八:质疑

质疑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训练方法。问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训练的第一步,也是创新思维的出发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其未知事物进行质疑,引导他们自主探讨研究,特别是要求他们有主见、有观点,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求精神。

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对某一现象、事件多角度地提炼主题。如:在阅读赏析《放飞生命的蝴蝶》一文时,我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认为本文写的内容真实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纷纷提出问题:抽血怎么会死人呢?山寨里真的这么闭塞、落后吗?一学生以她妈妈多次献血的经历告诉大家,人体有造血功能。又一学生以他亲身到云南边境某一山寨的生活体验认为那里也有学校、也有教育,小男孩不可能无知到这种程度。在教师的启发性引导和学生的共同探讨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又如:我要求学生以学校新建成的大操场为对象叙事、描写来表达中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提炼出了不同的主题。甲说:从如今大操场红色的塑胶跑道、绿色的人工草坪,使我想到了大操场往日尘土飞扬、杂草丛生、烂泥遍地的情景,从大操场的变化,我看到了我们学校的发展变化,看到了我们祖国建设的飞速发展。乙说:我面对着这个现代化的大操场,心中总感觉这里似乎少了什么。噢,缺少的是大自然的生气,是生命的活力。夏日的黄昏是操场最热闹的时候。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撒在草地上。草儿或开花或结籽或是刚从泥土里钻出来。草地里,蚯蚓在松土,蟋蟀在弹琴,油蛉在低唱。同学们,当我们在追求享受现代化生活的时候,其实我们离自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你们说是吗?听,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四溅,她思维的角度是全新的,主题是深刻的,也是出人意料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