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贴]紫砂历代 名家.名师

 网事如清风 2011-10-23

历代 名家.名师 
【 金沙寺僧】傳為明代製作紫砂壺名手。生卒不祥。佚名。明·周高起《陽羨名壺系·創始》:「金沙寺僧,久而譽其名矣。聞之陶家雲:僧閒靜有致,習于陶缸甕者處,搏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清·吳騫《陽羨名壺錄》有相同著錄。金沙寺僧之確切年代,較難考查,推斷比供春年代略早,約在成化、弘治(1465-1505)年間。金沙寺,在江蘇宜興湖父山間湖父鎮西南角,離開蜀鎮約十餘裏,為唐相陸希聲之山房。宋·孫觀詩雲:說是 鴻盤讀書處,試尋幽伴拄孤藤。傳建炎間,岳武穆曾提兵過此留題。

【 供春】明代正德,嘉慶間(1506-1566)宜興制壺名手。生卒不祥。亦名龔春,《陽羨砂壺參考·創始》證其為:「姓龔,名供春」。江蘇宜興人。吳仕(字克學,號頤山,宜興人。正德丁卯(1507)發解元,甲戌(1514)進士,以提學副使擢四川參政)家童。明·周高起《陽羨名壺系·正始》:「供春,學使吳頤山家青衣也。頤山讀書金沙寺中,供春於給役之暇,蕅仿老僧心匠,亦淘其細土搏胚,茶匙穴中,指掠內外,指螺文隱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節奏,視以辨真。今傳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鐵,郭龐周正,允稱神明垂則矣。世以其系龔姓,亦書為龔春(人皆證為龔,予以吳岡家,見時大彬所仿,則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訟雲。)」。清·吳梅鼎《陽羨名壺賦·序》:「余從祖拳石公(吳頤山),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缶,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世所稱供春壺也。」供春所制做過“樹癭”、“龍蛋”、“印方”等壺式。其中以“樹癭壺”最為名貴。清末民初,仿製者甚多。當時陶肆稱頌:宜興妙手數供春,其名壺價值之高,有「供春之壺,勝於金玉」之語。清·徐皆鳳《重修宜興縣誌》:「供春制茶壺,款式不一,雖屬瓷器,海內珍之。用以盛茶,不失原味,故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價購之。」清·周樹《台陽百詠》:「臺灣郡人,……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之數十年,則值金一笏。」現傳世見於著錄較著名的有兩件供春壺:樹癭壺和六瓣圓囊壺。前者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後者藏香港茶具文物館。

【 元江】 明代嘉靖間(1522 -1566 ) 宜興制壺名匠。生卒不群。嘗制有“壽樂堂壺”、“聽濤壺”。劉汝醴《藝術放談· 供春輿供春壺-關於早期的紫砂工藝》 :上海潘氏藏有“壽樂堂壺”。潘氏即潘恩,字子仁。 子允端,字仲履。 父子都是嘉靖進士。所築「豫圓」中有“壽樂堂”。定制紫砂小壹,底鐫「會向瑤台月下逢。爵梁堂」十字。蓋內有「元江」小印,蓋唇刻「留佩」二字。《陽羨砂壺圖考》也有此著錄。

【 留佩】 明代嘉慶閑(1522 - 1566 )宜興制壺名工。 生卒無考。善制朱泥小壺。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佩之事略未詳,或以留佩二字為名,或謂姓留名佩,然以後說。近因留佩壺,嘗見署『姑蘇留佩』四字,興地名連用,當是姓名也。……審留佩壺之式度製作,可斷為明末清初人。考其書法無定體,然以圓潤沉著而結構團結者為佳。」又「披雲樓藏朱泥小壺一事,製作精妙,氣韻天然,壺底篆『聽濤』二字,竹刀刻,蓋內有『元江』小印,蓋唇刻『留佩』二字,想必留佩為聽濤制,然留佩署款蓋唇者,此謂僅見。」劉汝醴《藝術放談· 供春輿供春壺-關於早期的紫砂工藝》:「鑒於著錄的有上海潘氏的“壽樂堂壺”潘氏即潘恩(字子仁)和子允端(字仲履)父子,兩人都是嘉靖進士,所築「豫圓」中有“壽樂堂”。定制紫砂小壹,底鐫「會向瑤台月下逢。爵梁堂」十字。蓋內有「元江」小印,蓋唇刻「留佩」二字。從中可知留佩、元江兩人都為明代嘉靖閒人。」

【 趙梁】明代嘉靖、萬曆間(1522-1619)宜興制壺高手。一作趙良,以古挫樸實見長。據傳,宜興名壺中之提梁式,創始于趙梁。和董翰、袁錫、時朋,號稱“四名家”。明·周高起《陽羨名壺系·正始》:「趙梁,多提梁式,亦有傳為名良者。」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創始》:「陽羨壺之作提梁式者,或以趙梁為鼻祖。後之提梁式有硬耳、軟耳兩種。其製作精美者,硬耳多見,軟耳較罕也。」

【袁錫】明代嘉靖、萬曆間(1522-1619)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有關他的姓字,諸說不一: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作元錫;周嘉胃《陽羨茗壺圖譜》、吳騫《陽羨茗壺錄》作元暢;陳貞慧《秋園雜佩》作袁錫。今從《秋園雜佩》之說,所制砂壺,以古樸著稱。有關他的作品,未見著錄,無傳器款章,未知孰是。和邵梁、董翰、時朋,號稱「四名家」。

【董翰】明代嘉靖、萬曆間(1522-1619)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所制茗壺,一改寺僧、供春以來的古挫風格,最早創造菱花式砂壺,作品以文巧著稱。和邵梁、袁錫、時朋號稱「四名家」。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正始》:「董翰,號後浴。始造菱花式,已殫工巧。」

【時朋】明代嘉靖、萬曆間(1522-1619)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一作朋朋,又作時鵬。時大彬父,有誤為大彬之子。所制茗壺,以古挫見長。與董翰、袁錫、邵梁號稱「四名家」。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正始》:「時朋,即大彬父,是為四名家。萬曆間人,皆供春之後勁也。董(翰)文巧,而三家多古挫。」香港茶具文物館珍藏有時朋制“水仙花六瓣方壺”一具,底刻款:「時鵬」楷體兩字。顧景舟主編《宜興紫砂珍賞》著錄有此壺。

【李養心】明代嘉靖、萬曆間(1522-1619)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號茂林。江蘇宜興人,一說江西茂婺源人。四名家後制壺名工,擅作小圓式壺,視稱「名玩」,樸實中具研麗之姿。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圓壺李四老官」得名。制壺不加署款,僅朱書記號而已。原先壺胚,都付入缸窯燒造,不用匣缽封閉,沾有缸壇油淚。自養心始,壺另作瓦囊,閉入陶穴,防止砂壺沾染油淚,砂壺燒造品質大為提高。子李仲芳,亦是當時制壺名手。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正始》「李茂林,行四,名養心。制小圓式,研在樸實中,允屬名玩。自此以往,壺乃另作瓦囊,閉入陶穴,故前此名壺,不免沾缸壇油淚。」明·陳貞慧《秋園雜佩》稱:養心之壺藝在時大彬之上,為供春勁敵。傳世作品極少。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創始》:「自正德以後萬曆,所制多大壺,李茂林所制小圓式,實為陽羨小壺之鼻祖。」顧景舟主編《宜興紫砂珍賞》,著錄有李養心“菊花八瓣壺”一具,底刻款「李茂林造」四字楷體,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

【時大彬】明代萬曆、崇禎間(1573-1644)宜興制壺名家。號少山,生卒不詳。時朋子,制壺技藝,由其父傳。大彬為人,郭雅古穆,壺亦如之,波瀾安閒,令人起敬。壺藝傳至大彬,始蔚然大觀。大彬對泥料配製,成型技法、造型設計和銘刻等,均研究深入,成就卓著。善用各色陶土,或在陶土中摻雜砂缸土、碎瓦片,有「沙粗質古肌理勻」之讚語。制壺極認真,稍不滿意,就敲碎棄之,有時十不得一,都不滿意,就一隻不留。制壺特點,是紫泥中帶有白點,而壺蓋一經合上,隨手拈蓋提起,壺身不墜。作品朴雅堅致,後人稱為「時壺」。大彬初仿供春,喜作大壺,後遊叟東,聞陳繼儒、王時敏等品茶試壺之論,改作小壺。這是紫砂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影響所及,直至今日,都以製作小壺為主。大彬擅長創新,「千奇萬狀信手出,巧奪坡詩百態新」,「為前後名家不能及。」所制茗壺,初期請書家落墨,用竹刀刻出,後自己運刀成書,字體閒雅,在黃庭樂毅之間。大彬砂壺造型,主要有四方、梅花、菱花、八角、六方、僧帽、漢方、龍蛋和提梁等式。大彬有兩個著名的徒弟:徐友泉和李仲芳,都是排行老大,均是當時的制壺高手,故有「壺家妙手稱三大」之譽。所傳弟子甚眾,皆知名於世。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大家》:「時大彬,號少山。或陶土,或雜缸砂土,諸款具足,諸色亦具足。不務研媚而朴雅堅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後游叟東,聞眉公與琅砑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乃作小壺。幾案有一具,生人閑遠之思。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遂于陶人標大雅之遺,擅空群之目矣。」

【徐士衡】明代萬曆間(1573-1619)宜興制壺名工。字友泉。江蘇宜興人,一說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詳。時大彬高足。擅於仿古,善配土色。所制有“提梁卣”“蕉葉”“誥寶”“天雞”“合菊”等壺式。題款喜作真書“友泉”兩字,筆法類大彬。徐士衡子,亦工是技,世稱“大徐、小徐”。時大彬另一徒弟李仲芳,也是當時制壺名手,故有「壺家妙手稱三大」之讚語。「三大」為時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仲芳、友泉都是排行老大,故稱)。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名家》:「徐友泉,名士衡,故非陶人也。其父好大彬壺,延致家塾。一日強大彬作泥牛為戲,不即從,友泉奪其壺土出門去,適見數下眠牛將起,尚屈一足,注視捏塑,曲盡厥狀,攜以視大彬。一見驚歎曰:「如子智能,異日必出吾上。」因為為壺,變化其式,仿古尊窯諸器,配合土色所宜,畢智窮工,移人心目。予嘗博考厥制,有漢方、扁蟬、小雲雷、提梁卣、蕉葉、蓮方、菱花、鵝蛋、分檔、索耳、美人、垂蓮、大頂蓮、一回角、六子諸款。泥色有海棠紅、朱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石榴皮、葵黃、閃色、梨色諸名。種種變異,妙出新裁。然晚年恒自歎曰:『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清·吳梅鼎《陽羨茗壺賦》:「若父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以從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正傳》:「友泉嘗為吳梅鼎父延攬與家,窮年累月,竭智殫思,制有雲窯、螭蟬、漢瓶、僧帽、苦節君、扇面方、蘆席方、誥寶、圓珠、美人肩、西施乳、束腰菱花、平肩蓮子、合菊、荷花、芝蘭、竹節、橄欖六方、冬瓜麗、分蕉、蟬翼、柄雲、索耳、番象鼻、鯊魚皮、天雞、篆珥諸式。」

【李仲芳】明代萬歷時(1573-1619)宜興制壺高手。江蘇宜興人。一說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詳。李養心(茂林)子,時大彬高足。仲芳兼長家學與師承,造詣很深。作品文巧精工,技藝俱佳。世傳大彬壺,亦有仲芳所做,大彬見賞而自署款識,時人稱「李大餅,時大名」。時大彬另一徒弟徐友泉,也是當時制壺名手,故有「壺家妙手稱三大」之讚語。 “三大”,為時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仲芳、友泉,都排行老大,故稱。)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名家》:「李仲芳,行大,茂林子,及時大彬門,為高足第一。制度漸趨文巧,其父督以郭古,仲芳嘗其一壺,視其父曰:『老兄這個如何?』俗因呼其所作為“老兄壺”。後入金壇卒,以文巧相競。今世所傳大彬壺,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見賞而自署款識者,時人語曰:『李大餅,時大名』。」又「李仲芳亦合書法,……仲芳亦時大彬刻款,手法自遜。」日本·奧蘭田《茗壺圖錄》:「仲芳刀法剛勁」。清·葵生《茶餘客話》:「李仲芳小壺,制法精絕,又在大彬右,其造詣可知矣。」

【陳信卿】明代萬曆(1573-1619)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擅制宜興茗壺,仿時大彬、李仲芳諸器,頗為逼真,雅瘦工整,自是不群。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雅流》:「陳信卿,仿時、李諸傳器,具有優孟叔敖之肖,故非用卿族。品其所作,雖豐美遜之,而堅瘦工整,雅自不群。貌寢意率,自誇洪飲,逐貴遊閑,不務壹志盡技,間多伺弟子造成,修削署款而已。所謂心計轉粗,不復唱渭城時也。」信卿傳器,顧景舟主編《宜興紫砂珍賞》著錄有“紫砂梨皮方壺”一具,紫泥調砂,胎體均薄,壺身四面,有素面開光,壺底刻“翠竹軒信卿”五字楷書,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周後浴】明代萬曆間(1573-1619)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將周後浴列入別派,僅著錄七字:「周後浴,萬曆間人。」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別傳》:「(康按)蔡寒璩雲:友人藏一周後浴破壺,以遠在鄉間,屢索未得一睹,殊憾事也」。

【陳仲美】明代萬曆、天啟間(1573-1627)宜興紫砂陶名手。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詳。萬曆間造瓷與江西景德鎮,有“類鬼工”之譽。後至宜興制紫砂陶,將瓷雕藝術和制壺工藝巧妙結合,以重鏤疊刻見長,善配土色,意造諸玩,技藝全面,香盒、狻猊爐、鸚鵡盆、觀音像,諸器皆能,名重一時。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神品》:「陳仲美,婺源人。初造瓷與景德鎮,以業之者多,不足成其名,棄之而來。好配壺土,意造諸玩,如香盒、花盆、狻猊爐、辟邪鎮紙,重鎪疊刻,細極鬼工。壺象花果,綴以草蟲,或龍戲海濤,伸爪出目。至塑大士像,莊嚴慈仁,神采欲生,不可思議。智兼龍眠道子,心思殫竭,以夭天年。」清·吳梅鼎《陽羨茗壺賦》:「仲美之雕鎪,巧窮毫髮。

【蔣時英】明代萬歷時(1573-1619)宜興制壺高手。初名伯敷,字伯誇,生卒不詳。時大彬弟子。後客于蘇州。所制砂壺,堅致高雅,深得士人讚賞。伯誇制壺,眉公書銘,名工名士,世稱“雙絕壺”。相傳項元汴定其式樣,呼為“天籟閣壺”。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雅流》:「蔣伯誇,名時英,四人(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伯誇)並大彬弟子。蔣後客于吳。陳眉公(繼儒,曆嘉靖至崇禎之世,于董其昌齊名。工詩善文,行書出入蘇米,兼長繪事)為改其字之敷為誇,因附高流,諱言本業。然其所作,堅致不俗也。」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正傳》:「初名伯敷,後客于吳,陳眉公為改字伯誇。……其壺樣,相傳為項子京墨林定式,呼為“天籟閣壺”。」

【邵文金】明代萬歷時(1573-1619)宜興制壺高手。又名亨祥。唐天如孝廉雲:據《壺史》,亨祥即文金。時大彬弟子。生卒不詳。弟文銀,亦為大彬徒弟。所制茗壺,善仿漢方,為士大夫所珍愛。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雅流》:「邵文金,仿時大彬漢方,獨絕。今尚壽。」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正傳》:「吳槎客和張叔未詩,有句雲:勇換邵文金,渠帥在吾握。其製作為士大夫珍賞,與此可見。」

【邵文銀】明代萬歷時(1573-1619)宜興制壺高手。又名亨裕。唐天如孝廉雲:據《壺史》,亨裕即文銀。時大彬弟子。生卒不詳。兄文金,亦為大彬弟子。所制砂壺多文巧,饒有時門風格。文銀傳器,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正傳》著錄有:「碧山壺館藏紫砂中壺二具,式度相同,淡墨色,身形微扁,肩圓,四旁光澤,底平,……底有篆書陽文方印曰『邵亨裕制』。不耽閣藏紫泥中壺二具,製作工致,與前壺相伯仲,底鈴『邵亨裕制』陽文方印。」香港茶具文物館藏“邵文銀(亨裕)紫砂圓珠壺”一具,嵌蓋,圓鈕,三彎流、圓弧把,製作文巧、精細,風格柔美清秀,底鈴「邵亨裕制」四字篆書方印。

【邵二孫】明代萬歷時(1573-1619)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將邵二孫列入別派,僅著錄七字:「邵二孫,萬曆間人。」

【歐正春】明代萬歷時(1573-1619)宜興制壺高手。江蘇宜興人,生卒不詳。時大彬弟子。所制茗壺,式度精研,工疑刻書。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雅流》:「歐正春,多規花卉果物,式度精研。」清·吳梅鼎《陽羨茗壺賦》:「正春,肉好而工疑刻書。」正春傳器,有紫砂鴛鴦一件,上鈴有「歐正春」楷書印。

【陳光甫】明代天啟、崇禎間(1621-1644)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制壺仿供春、時大彬,有入室之譽,經其手摹,具體而微。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雅流》:「陳光甫,仿供春、時大,為入室。天奪其能,早眚一目。相視口、的,不極端致,然經其手摹,亦具體而微矣。」

【陳俊卿】明代天啟、崇禎間(1621-1644)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紫砂大師時大彬徒弟。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別派》:「陳俊卿,亦時大彬弟子。」清·吳騫《陽羨名陶錄·家溯》、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正傳》著錄內容皆相同。

【陳和之】明代天啟、崇禎間(1621-1644)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壺式高古清絕,書法有晉唐風。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別派》「陳和之,善仿友泉、君用,天啟、崇禎間人。」日·奧蘭田《茗壺圖錄》卷上:陳和之「字法具晉唐遺風,泥色濃紫,或豬肝色。試以指搖蓋,堅作金石之聲。滌試之久,自發黯然之光,非所謂和尚光之比也。通體氣格高古,韻致清絕。令予心醉忘餐,可稱茶療之珍玩也。」和之傳器,《茗壺圖錄》著錄有“紫泥圓壺”一具,流直而仰,扳環而細,腹圓而豐,圈底內凹,口內設堰圈,蓋之如合符,的成乳形,流下鐫楷書《陳和之》三字。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別傳》著錄有李鳳廷藏“朱泥角砂中壺”一具,形扁如合歡,壺底鐫「陳和之」三字楷書,旁鈴「和之」篆文印章

【徐令音】明代天啟、崇禎間(1621-1644)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清·吳騫《陽羨茗壺錄·家溯》:「徐令音,未詳其字,見《宜興縣誌》,即世所稱小徐者耶。」令音,疑為徐友泉子,即世稱小徐者。徐鳳《重修宜興縣誌》載,友泉、用卿、君用、令音,皆制壺名手。與諸人同列,想必造詣在伯仲之間。令音傳器,香港蘇士比編《宜興陶器》,著錄有“魚頭水盛”一件,底鐫「徐令音制」四字陽文小篆印章。《陽羨砂壺精品圖譜》著錄“漢方壺”一具,泥淡紫梨皮,氣骨渾厚,古樸簡練,底鈴「徐令音制」篆文方印。

【陳挺生】明代天啟、崇禎間(1621-1644)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別派》:「陳挺生,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啟、崇禎間人。」
【承雲從】明代天啟、崇禎間(1621-1644)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別派》:「承雲從,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啟、崇禎間人。」雲從傳器,《茶具文物館·罹桂祥藏品》(下冊)著錄香港茶具文物館藏“雲從桂花四瓣壺”一具,高6.7、寬9.6公分。壺底鐫「雲從制,為履中先生」八字楷書。

【陳用卿】明代天啟、崇禎間(1621-1644)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俗名陳三豈子。所制尚工致,款字有鐘繇帖意,落墨拙,落刀工。所制有蓮子、圓珠和湯婆諸式。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雅流》「陳用卿,與時(時英)同工,而年技俱後。負力尚氣,嘗掛吏議,在累世中(常以事陷獄中)。俗名陳三豈子。式尚工致,如蓮子、湯婆、缽盂、圓珠諸制,不規而圓,已極研飾,款仿鐘太傅帖意。」清·吳梅鼎《陽羨茗壺賦》:「用卿制壺,以渾成醇飾稱之。」用卿傳器,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別傳》:著錄有二器:1.蔡嘯籠藏紫砂壺一具,淡墨色,身圓,上鐫「秋水共長天一色,丁卯(1627)用卿」計十一字。2.蔡寒環藏深紫色大壺一具,造工樸拙,上鐫「山中一盆水,可清天地心。用卿」十二字,書法在行草之間。香港藝術館《宜興陶瓷》著錄有“弦紋金錢如意壺”一具,壺身鐫「丁卯年(1627)用卿」五字草書款。

【周季山】明代天啟、崇禎間(1621-1644)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別派》:「周季山,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啟、崇禎間人。」

【徐次京】明代天啟、崇禎間(1621-1644)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仿古器精良,書法亦佳。清•吳騫《陽羨名陶錄•家溯》:「徐次京,善摹仿古器,書法亦工。王汋山長子翼之燕書齋藏一壺,底有八分書『雪庵珍賞』四字,又楷書『徐氏京次』四字,在蓋之外口,啟蓋方見,筆法古雅。惟蓋之合口處,總不若大彬之玄妙也。」次京傳器,香港藝術館刊“三足龜水滴”一件,底鐫「次京」二字楊文篆書方印。

【陳子畦】明代天啟、崇禎間(1621-1644)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傳為陳鳴遠父,待考。善制茗壺,亦工文房雅玩。制壺仿徐友泉神似,為世所重。作品多紫泥,胎薄而工,頗精緻。書法有晉唐之風。清•吳騫《陽羨名陶錄•家溯》:「陳子畦,仿徐最佳,為時所珍。或雲即鳴父。」

【惠孟臣】傳為明代天啟、崇禎間(1621-1644)宜興制壺名手(一說孟臣為清代康熙、雍正間人)。江蘇宜興人,生卒不詳。孟臣名號有君德、思亭等(一說君德姓張,思亭姓陸,非孟臣名字),孟辰是晚年自號。為時大彬後一名手。孟臣制壺,大壺渾樸,小壺精妙。以竹刀刻款,蓋內有「永林」篆字小印者最精。筆法類諸河南。後世仿製者眾,廣東潮州茗飲喜小壺,故粵中偽造孟臣小壺,觸目皆是。清•吳騫《陽羨名陶錄•家溯》:「惠孟辰,不詳何時人,善仿古器,書法亦工。」日·奧蘭田《茗壺圖錄》:「鳴遠、孟臣,名尤顯。……在日本,重煎茶小壺,凡刻有惠孟辰、陳鳴遠、陳曼生等名字者,都受到珍愛。」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別傳》:孟辰制壺「渾樸工致兼而有之,泥質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出品則小壺多,中壺少,大壺最罕。筆法絕類諸河南,惟細考傳器,行、楷書法不一,竹刀鋼刀並用,要不離唐賢風格,仿製者雖精,書法究不逮也。」

【沈子澈】明代崇禎時(1628-1644)宜興制壺高手。浙江桐鄉縣人,居青鎮。生卒不詳。制壺古樸渾樸,力追徐友泉,與時大彬齊名。《宜興舊志》:沈子澈,崇禎時人,所制壺古雅渾樸。嘗為人制菱花壺,銘之曰:「石根泉,蒙頂葉,漱齒鮮,滌塵熱。」《桐鄉縣誌》:「子澈,崇禎間桐鄉縣人,居青鎮,善制瓷壺文具,與宜興時大彬齊名。至今士大夫家有藏其手制者,價值甚貴。」《桃溪客話》:「子澈勝國名手,至其品類則有龍蛋、印方、雲窯、螭蟬、漢瓶、僧帽、提梁卣、苦節君、扇面方、蘆席方、誥寶、圓珠、美人肩、西施乳、束腰、菱花、平肩蓮子、合菊、荷花、芝蘭、竹節、橄欖、六方、冬瓜、叚分、蕉蟬翼、柄雲、索耳、番象鼻、鯊魚皮、天雞、篆珥、海棠、香盒、鸚鵡盆、葵花茶洗、仿古花譐、棋花爐、十錦盆等。大都炫奇爭勝,各有擅長,姑舉其十一耳。觀此,則子澈製作,力追友泉,所制壺式,亦多相類也。」

【明芳】傳為明代人。生卒無考。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嘗見友人藏“明芳紫泥小壺”,製作甚精,底刻『文光先生賞茗,明芳手制』」。《陽羨砂壺圖考》斷為明代傳器。

【允公】傳為明代宜興制壺高手。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八壺精舍藏“朱泥壺”一具,在中、小之間,如半截球形,底鐫楷書『山水主人。允公』六字,敦樸工致,兼而有之。甚類萬曆間物,亦可貴也。」

【蔣志雯】明代宜興制壺藝人。生卒不詳。據清·李鬥《揚州書舫錄》載:大彬之後,則陳仲美、李仲芳、徐友泉、沈君用、陳用卿、蔣志雯諸人。志雯與陳、李、徐、沈、陳諸名手並列,當是明代人,想必亦當時之高手,惜迄今未見其傳器。
【陳六如】傳為明代宜興紫砂高手,生卒不詳。清·吳梅鼎《陽羨茗壺賦》:「瓶織回文之錦(陳六如仿古花尊),……危分十錦(陳六如十錦盆)。」均梅鼎自注詠陳六如所制之“仿古花尊”和“十錦盆”。《陽羨砂壺圖考》認為六如為明代人,待考。

【汪大心】明末宜興陶刻名手。安徽休寧人,字體茲,號古靈,生卒不詳。工鐫壺款,陶家之中書君,專事代壺工鐫刻銘款。

【陳務之】明末宜興紫砂藝人。生卒無考。近代無錫書家秦古柳珍藏有務之紫砂器,上有名款。

【閔魯生】明末宜興制壺高手。名賢。生卒不詳。善仿古式,見諸傳器,虛心學摹,日有心得,漸入佳境。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雅流》:「閔魯生,名賢,制仿諸家,漸入佳境。人頗醇謹,見傳器則虛心企疑,不憚改也。技也,進乎道矣!」

【周氏俊】明末宜興紫砂藝人。生卒無考。泰州市博物館藏有“周氏俊蓋罐”一件,長圓腹,平口、直頸、底內凹。罐肩部飾六瓣柿蒂紋一周,蓋鈕中心鈴「周氏俊造」篆書方印。高14.5、口徑2.8公分。《宜興紫砂》一書有著錄。

【味清老人】明末清初紫砂高手。生卒不詳。佚名。香港茶具文物館珍藏有味清老人制“陶雕松樹筆筒”一件,高11.8、寬10公分。淡朱色,筒身浮雕老松一株,松枝挺勁,松針作圓形,疏密有致,虛實得體,表現出較高的技藝。筒身鐫銘:「崇禎甲申春,味清老人。」甲申為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味清老人當為明末清初人。《宜興紫砂珍賞》著錄有味清老人手制“陶雕松樹筆筒”。

【江千里】明末清初鑲嵌螺細名工。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清·朱《陶說》作薑千里。字秋水,浙江嘉興人。生卒無考。生平喜用《西廂記》故事作小件軟螺細(亦稱「點螺」)器物,傳世作品多用彩色軟螺細鑲嵌。所嵌錦紋極精細。清·阮葵生《茶餘客話》稱江千里:「名稱朝野,今後傳世無疑。」北京故宮博物館藏江千里:「雲龍海水紋螺細加金銀片長方黑漆盒」,龍須、海水、卷雲等,用細螺細線鑲嵌,線條柔軟宛轉,有如描繪。盒蓋內有篆文方印「江千里式」四字款。清代嘉慶重修《揚州府志》:康熙初年,揚州有名書家查士標,擅長山水書,漆器名師江秋水,擅長螺細鑲嵌,精巧工細,製作食器,為席間必備物。當時流傳有一副對聯:「盆盤處處江秋水,卷軸家家查二瞻(查士標)。」清·蔡寒環《牟軒邊瑣》雲:以砂壺制胎,外嵌螺細,稀世之珍也。姬人月色少時,曾在陳昭常簡持寵姬處見一方壺,內紫砂胎,底鈴「鳴遠」印,篆書陽文。外黑漆嵌螺細,流興扳兩面作折枝花,分佈螺細,深碧淺紅之色,作花葉,備極巧思。左右兩面嵌人物,似是《玉簪記·倫詩、茶宴》兩故事。幾案屏惟,文房珍玩,亦分選螺色配成。壺蓋作漢方鏡花紋,尤為古雅。扳上刻「妙慧庵」小篆三字,娟秀可愛,底鈴「江千里造」小楷瘦金書印。當為千里構思定制,請陳鳴遠作壺。

【新淵】宜興制壺藝人。傳為明末人(?)生卒無考。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新淵,所見傳器,形如邵亨裕中壺,色紫,但工致略遜亨裕,底有篆書陽文方印曰:『新淵』,類似明末作品。」

【彭君寶】明末清初(?)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清·阮葵生《茶餘客話》:「供春壺式,茗具中逸品。……大彬益擅長,其後有彭君寶、陳用卿、許氏壺,皆不及大彬。」許次紓《茶疏》亦有近似著錄。

【許龍文】清代初期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荊溪(宜興古稱)人。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別傳》:「龍文,清初荊溪人。所制多花卉象生壺,殫精竭智,巧不可階。仲美、君用之嗣響也。壺底恒有二方印,曰『荊溪』,曰『龍文』。」
【邵文茂】清代順治時(1644-1661)宜興紫砂藝人。生卒無考。荊溪(今江蘇宜興)人。善制各式器皿。1966年鎮江彈花廠出土「邵文茂紫砂蓋缽」一件,缽身呈扁圓形,鼓腹、圓底、蓋有子口,內外修飾光潤,工藝精良。蓋內鈴「荊溪」、「邵文茂制」二印;前者為菊花形邊框、篆體,後者為篆文方章。通高12.2,口徑14公分。此缽現藏鎮江市博物館。《宜興紫砂陶藝》有著錄。

【王友蘭】清代順治、康熙間(1344-1722)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祥。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別傳》:「友蘭,順、康間人,康熙四年乙巳(1655)嘗制「拙政圓茗壺」,惲南田為之記。」《茶宴錄》載,友蘭制「拙政圓壺」,有惲南田題記,鋟與壺腹雲:「壬戌(1682)八月,客吳門拙政圓,秋雨長林,致有爽氣,獨坐南軒,望隔岸橫岡,疊石崚嶒,下臨清池,間路盤紆,上多高槐、檉柳、檜柏,糾枝挺然,迥出林表。繞堤皆芙蓉,紅翠相間。俯視澄明,遊鱗可數,使人悠悠有濠濮間趣。自南軒過磕雪亭,渡紅河而北,有堤通小阜,林木栩如。池上為湛華樓,占隔水回廊相望,此一圓最勝地也。壺底署款乙巳新秋石壺史臨,底印『友蘭茶具』四字。蓋臨摹之品也。」《宜興陶瓷發展史》(油印本):「友蘭,工制茗壺,創紫砂爐均釉裝飾。」賀盤發《再談宜興紫砂的兩種壺藝風格》(刊《砂藝掇英》下冊,油印本):「友蘭,善制饒彩釉砂壺,飾以粉彩花鳥。……曾被蘇州拙政園主聘去制壺,精美絕倫。」

【華鳳翔】清代康熙時(1662-1722)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別傳》:「鳳翔,或雲康熙間人,善仿古器,制工精雅而不失古樸風味,別臻絕詣。碧山壺館,藏“漢方壺”一持,參角砂,作梨皮色,底有『荊溪花鳳翔制』篆書陽文印,全壺巧而不織,工而能樸,可稱神品。」《宜興陶瓷發展史》(油印本):鳳翔「並擅長紫砂爐均。」景舟主編《宜興紫砂珍賞》,著錄“如意紋漢方壺”一具,泥色朱紫,周身索羅紋隱現,壺體宏大,氣勢懾人,雄渾肅穆。壺底鈴「荊溪華鳳翔制」八字篆書陽文方印,為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著錄“素身漢方壺”一具,梨皮泥,高21.5、寬13.1公分,上有「華鳳翔制」銘款,為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中國雅趣品錄·宜興茶具》著錄一器:「滿彩描金漢方壺」,底鈴「荊溪華鳳翔制」六字印章。

【許秋雲】清代康熙間(1662-1722)宜興制壺名工。生卒不詳。江蘇揚州胡源藏有許秋雲制紫砂扁圓壺一具,橘紅細沙,色澤溫潤。壺體上鐫「一片冰心」隸書銘文,壺底鈴「康熙辛卯(1711)制」印記。

【陳漢文】清代康熙、雍正間(1662-1735)宜興紫砂高手,傳為陳鳴遠弟,制器以精雅著稱,所作“鴛鴦水注”、“荷葉蝦盤”等,形象生動,技藝卓越,堪稱上品。賀盤發《再談宜興紫砂的兩種壺藝風格》(刊《砂藝掇英》下冊):「陳漢文,係陳鳴遠弟,工茗壺,善鋪砂,渾樸不讓前輩,制式以精雅著稱。北京故宮舊藏的“四方小壺”,式如天雞,足如傳爐,構思奇巧,通體堆以陽文篆字和山水人物,堪稱宮廷風格之佳作。」《宜興陶瓷發展史》(油印本):陳漢文配泥有特長,尤擅鋪砂,工藝獨特。工制砂壺,亦善做盆。重素式裝飾,形體完美。漢文制器,通常與底部鈴「陳漢文」三字篆書方印。

【陳鳴遠】清代康熙、雍正間(1662-1735)宜興紫砂名師。本名遠,號鶴峰、隺邨、石霞山人,亦號壺隱。江蘇宜興人,生卒不詳。是大彬後一代大師。塑鏤兼長,技藝精湛,善制新樣。所制有壺、盆、瓶、盒、文房雅玩等數十種。構思之脫俗,調色之巧妙,紫砂史上罕見。所制“千載一時壺”,有觀止之歎,為張叔未收藏。茗壺製成瓜果樣式,世推絕作。款識書法雅健,有晉唐風。作品為文人學士、名公巨卿競相覓取,名孚中外,有「海外競求鳴遠碟」讚語。名人題詠極多。清·吳騫《陽羨名陶錄·家溯》:「陳鳴遠,名遠,號鶴峰,亦號壺隱。鳴遠一技之能,間世特出,自百餘年來,諸家傳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爭相延攬,常至海鹽館張氏之涉園,桐鄉則汪柯庭家,海甯則陳氏、曹氏、馬氏,多有其手作,而與楊中允晚研交尤厚。予嘗得鳴遠“天雞壺”一,細砂作,紫棠色,上鋟庚子山詩,為曹廉讓先生手書,製作精雅,真可與三代古器並列。藕謂就使與大彬周旋、恐未甘退就邾莒之列耳。」《桃溪客話》:「國朝宜興陳遠,工制砂壺,形制款識,無不精妙。予目中所見,及家舊蓄者數器,意謂即供春、少山無以過遠也。」徐喈鳳《重修宜興縣誌》:「陳鳴遠工制壺、盆、瓶、盒,手法在徐、沈之間,而所制款識、書法,雅鍵勝於徐、沈。故其年雖未老,而特為表之。」顧景舟主編《宜興紫砂珍賞》:「陳鳴遠……既承襲了明代器物造型,樸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看重發展了精巧的仿生寫實技法。他的藝術實踐,是砂藝史的又一里程碑。」鳴遠作品,後世一直作為仿製的範本。傳器,古今文獻著錄有載。

【陳隱龍】清代康熙、雍正間(1662-1735)宜興紫砂名工。生卒不詳。工治茗壺。有“陳隱龍十六圓條紫砂壺”傳世,壺底鈴有「陳隱龍」篆文名章。

【許晉侯】清代康熙、雍正間(1662-1735)宜興紫砂名工。生卒無考。工治壺,造工精細,風格清秀。美國三藩市亞洲美術博物館,藏“許晉侯水仙花棱壺”一具,扁圓壺身,蓋作六瓣水仙花形,流、扳均作六棱形,整體和絃統一,工藝精湛。壺底鈴「許晉侯制」篆文圓印。

【袁郁龍】清代雍正、乾隆間(1723-1795)宜興制壺藝人。生卒無考。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披雲樓藏“袁郁龍朱泥大壺”一持,製作敦樸,微現手捏痕跡,底鈴「袁郁龍制」篆文方印。似康雍間物。香港茶具文物館藏“袁郁龍扁圓壺”一具,扁圓身、三彎流、圓弧扳、菌鈕、圈底,泥質堅潤,製作工整,風格質樸,底鈴「袁郁龍制」四字篆書方印。」

【張懷仁】清代雍正、乾隆間(1723-1795)宜興紫砂藝人。宜興丁山人,工治茗壺,製作工整。學書法得力於懷素。清·唐仲冕《重刊荊溪縣誌》卷四(清光緒刻本):「張懷仁,丁山人,家貧,制壺為業。暇則臨唐、宋人書,而與懷素尤得力。」懷仁嘗為清廷製造茗壺。《(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業陶瓷·紫砂陶器》:「張懷仁等制壺高手,曾為朝廷製作一批精美壺器,與乾隆七年(1742),被選入河北承德山莊行宮。……這些貢品,用琺瑯彩、堆雕或泥繪裝飾,典雅華麗。」
【楊繼元】清代雍正、乾隆間(1723-1795)宜興紫砂名工。生卒不詳。善制茗壺,曾承造宮廷禦器,多用粉彩釉料繪飾,風格華麗。《(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藝陶瓷·紫砂陶器》:「楊繼元、邵基祖……等制壺高手,曾為朝廷製作一批精美壺器,與乾隆七年(1742),被選入河北承德山莊行宮。……這些貢品,用琺瑯彩、堆雕或泥繪裝飾,典雅華麗。」

【楊季初】清代雍正、乾隆時(1723-1795)宜興紫砂名工。宜興人。工治壺,擅制筆筒文具,亦精於泥繪。清·唐仲冕《重刊荊溪縣誌》卷四(清光緒刻本):「楊季初,菱花壺甚工,與陳漢文同時。」《宜興紫砂珍賞》著錄有南京博物館藏“季初泥繪雪江待渡圖筆海”一件,高15.2、口徑18公分。器身圓筒形,直腹、平口、假圈足。器腹用白泥繪雪景一老者立岸邊待渡,江中一船公戴笠披衰站立小舟劃來,大學紛飛,寒氣逼人,畫面形神兼備。底部鈴「楊季初」篆體方印。《宜興紫砂陶藝》著錄蘇州博物館藏“季初泥繪山水筆筒”一件,高15.3、口徑15.3公分。泥色紫黑,用黃、赤褐和紫褐等色泥繪,佈局勻稱,運筆自然、生動、流暢。底鈴“楊季初”篆文方章。《陽羨砂器精品圖錄》亦著錄有“季初泥繪山水筆筒”一件,描畫清雅研秀,底鈴「楊季初」篆文方印。

【元茂】清代雍正、乾隆間(1723-1795)宜興紫砂藝人。佚姓,生卒不詳。善制茗壺,工藝精到。《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下冊)著錄“元茂束腰式小圓壺”一具,高6、寬7.7公分。流、蓋口、壺口包銅,三彎流,圓弧鈕、菌鈕。造型舒展協調,造工細緻,質樸大方。壺身經打磨拋光,光潤閃亮。蓋鈴「元茂」楷書印,底鐫「雍正二年甲辰(1724)六字楷書」,並仿刻「惠」、「孟臣」兩小印。當是元茂仿惠孟辰之制壺。

【張君德】清代雍正、乾隆間(1723-1795)人,宜興制壺高手。工制茗壺。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嘗見傳器,僅鐫楷書『君德』二字,造工極精。碧山壺館藏“君德朱泥小壺”一柄,雙釉皮,底鐫『雍正年制』四字,扳下刻『君德』兩字,悉為楷書。」《宜興陶器圖譜》著錄“張君德紫砂盂罐”一件,高12.7公分,泥色朱紫,梨皮砂。印鈴「荊溪」篆文圓章和「張君德」時代較近,故錄此,但「張君德」是否即「君德」,待考。

【惠逸公】清代雍正、乾隆時(1723-1795)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逸公所制茗壺,形式大小與諸色泥質具備,尤泥色最奇。作品雅致脫俗,巧而不織。小壺亦有佳者,莫若大壺之古樸可愛。書法無定體,楷、行、草書俱佳,真書高雅,楷書有唐帖遺意。刻法竹刀、鋼刀均用,或沉著或飛舞。工巧一類,可與孟臣相悉敵,故世稱「二惠」。贗品較夥,多屬小壺,大者罕見

邵元發】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紫砂藝人。生卒不詳。善制茗壺。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有“邵元發圓肩直腹壺”一具,紫褐泥,高9.7、寬9公分,底鈴「邵元發制」篆文方印。《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下冊)著錄有此壺。

【陳文伯】清代雍正、乾隆間(1723-1795)紫砂名工,號寄石山房,荊溪(今江蘇宜興)人,生卒不詳。善制紫砂花盆,遠銷日本,譽為當時傑作。花盆形制俊美,盆壁飾以陽文篆文和山水花草,圖案用白泥嵌貼或色釉彩繪,款署「寄石山房」。《(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藝陶瓷·陶藝名人選錄》:「陳文伯、陳文居,兄弟倆,清雍正至乾隆年間人。文伯號寄石山房,……所制紫砂花盆,暢銷日本,久而不衰。」

【陳文居】清代雍正、乾隆間(1723-1795)紫砂名工,號川石山人,荊溪(今江蘇宜興)人,生卒不詳。善制紫砂花盆,遠銷日本,譽為當時傑作。花盆形制俊美,盆壁飾以陽文篆字、山水花草,圖案用白泥嵌貼或色釉彩繪,款署「荊溪川石山人」。《(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藝陶瓷·陶藝名人選錄》:「陳文伯、陳文居,兄弟倆,清雍正至乾隆年間人。……文居號川石山人,所制紫砂花盆,暢銷日本,久而不衰。」

【楊思松】清代乾隆間(1736-1795)宜興制壺名工。生卒不詳。江蘇揚州胡源藏有楊思松制南瓜紫砂壺一具,瓜為壺身,蒂作壺蓋,瓜籘為壺把,瓜葉作壺嘴。七分真,三分意,構思巧妙,造型優美,風格樸實。壺身鐫刻有「飲之太和」和「乾隆已亥(1779)」銘文、年款。

【朱元熙】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紫砂藝人。生卒無考。工治砂壺。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有“朱元熙圓珠壺”一具,紫褐泥,橢圓壺身,三彎流,耳形扳,珠鈕。高12.8、寬10.7公分。底鈴「朱元熙制」篆文方章。《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下冊)有著錄。
【邵德馨】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紫砂名工。生卒不詳。《宜興陶瓷發展史》(油印本):「德馨,工制茗壺,曾創紫砂“爐均”釉裝飾。曾承造宮廷禦器,作品常以彩釉繪飾。」《(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藝陶瓷·紫砂陶器》:「邵德馨……等制壺高手,曾為朝廷製作一批精美壺器,與乾隆七年(1742),被選入河北承德山莊行宮。……朝廷收藏的陳漢文、邵德馨的四件四方小壺,製作奇巧,堆塑陽文篆字和山水人物,式如天雞,足如傳爐,稱為傳世之作。」

【陳覲侯】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紫砂名工。生卒不詳。工治壺,亦擅作盆、盤等器皿。所制精細工整,造型優美。《陽羨砂器精品圖譜》著錄二器:一、“陳覲侯仿古大盆”一件,花式口、圈底,盆身飾卷草紋和如意花卉紋一周,泥色朱紫,妍麗清秀,底鈴「陳覲侯制」篆文方印;二、“陳覲侯仿古碟”一件,敞口、圈底,碟身飾眾瓣蓮花紋一周,灰紫梨皮泥,製作精雅,底鈴「陳覲侯制」篆文印。《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下冊)著錄一器,“陳覲侯貼花菱龍碗”,口微敞,高圈足,碗身貼飾菱龍卷草紋一周,製作精美。高8.4、寬20公分。

【陳蔭千】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紫砂名工。生卒不詳。工治砂壺,造型莊重,造作精良,質樸大方。南京博物院藏有“陳蔭千竹節提梁壺”一具,色澤朱紫,質地堅致。壺身橢圓,腰腹圍細竹一周,三彎竹節流,提梁以二竹相絞組成,用雙竹相絞成鈕。底鈴「陳蔭千制」篆書方印。通高15.3、口徑橫7.4、縱6.7公分。此壺《宜興紫砂珍賞》和《宜興紫砂》兩書均有著錄。

【殷尚】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紫砂名工。工治砂壺,製作精細織巧,運線簡練流暢。南京博物院藏有“殷尚水仙花瓣壺”一具,壺身為六瓣水仙花造型,六片花瓣收縮成口,與蓋紋密合,不失毫釐,雕蕾為鈕,三彎長流,圓弧長扳,底微凹。做工周正精密,流扳構成別致,泥色朱紅溫潤。底鈴「殷尚」篆文方印。高13-口徑5.9公分。此壺《宜興紫砂》和《宜興紫砂珍賞》兩書,均有著錄。

【許伯俊】清代乾隆時期(1736-1795)宜興紫砂藝人。生卒無考。荊溪(宜興古稱)人。善制方壺,運線勻挺,輪廓周整,風格古雅。《宜興紫砂陶器》著錄:“許伯俊直身提梁六方壺”一具,高30.9、寬14.7公分。六方壺身、六方蓋、六棱橋鈕、六棱三彎嘴、六棱提梁。底鈴「荊溪許伯俊制」篆文長方印。黃泥。整體權衡比例勻稱,秀麗典雅,和諧怡人。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

【方衡祿】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紫砂名工。生卒無考。精于造壺,善於施彩。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有“方衡祿錦地開光加彩圓壺”一具,圓筒直身、平肩、三彎流、耳行扳、玲瓏圓鈕、嵌蓋、平底。通身施粉彩花,主紋為錦地開光雲蝠、竹子、製作精緻,風格華麗。署有「玉川丁卯年(1747)題」款。高15.6、寬14.5公分。《宜興陶器》(英文本)有著錄。

【邵元祥】清代乾隆時期(1736-1795)宜興制壺藝人。生卒不詳。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元祥制壺堅結,式度近亨裕、亨祥,而精細不逮。披雲樓藏中壺一柄,底鈴『邵元祥制』篆文方印。朋輩家多有藏器,印章相同,而形式不一,制工則如出一手也。」香港茶具文物館藏“邵元祥提梁圓扁壺”一具,鼓腹、三彎流、菌鈕,鈴「荊溪」、「邵元祥制」、「元祥」三印,均為篆文。高21.1、寬20.7公分。《宜興紫砂》著錄南京文物商店藏“元祥大圓壺”一具,形制圓渾樸實,底鈴「荊溪」篆文圓印、「邵元祥制」篆文方章,前者在上,後者在下。

【邵旭茂】清代乾隆時期(1736-1795)宜興紫砂制壺名工。荊溪(今江蘇宜興)人,生卒無考。旭茂善作素器大壺,以造型見長,所作均容雍大度,極富氣勢。亦善練泥,細不膩,紫不姹。旭茂造壺署款用印,多於壺底鈴「荊溪」二字篆文圓章和「邵旭茂制」四字篆體方印。旭茂制壺得世較少。

【楊友蘭】清代乾隆間(1736-1795)宜興制壺高手。生卒無考,與王南林同時。善制饒彩釉砂壺,飾以粉彩花鳥。並善摹古器,仿製諸家,漸入佳境。《(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藝陶瓷·紫砂陶器》:「楊友蘭……等制壺高手,曾為朝廷製作一批精美壺器,與乾隆七年(1742),被選入河北承德避暑山莊行宮。」相傳曾被蘇州拙政園主聘去制壺,頗多佳品。友蘭傳器,多鈴有「楊友蘭制」篆書印。《茶宴錄》、《陽羨砂壺圖考》著錄有王友蘭制“拙政園壺”事。楊友蘭、王友蘭何人作“拙政園壺”,須進一步待考。

【邵基祖】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制壺名工。生卒無考。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批雲樓藏“邵基祖朱泥大壺”一具,原色加彩,五色花卉極工,遠出王南林輩之上,壺亦製作堅致,饒有樸雅氣,非清初名手不逮也。」賀盤發《再談宜興紫砂的兩種藝術風格》:「邵基祖所制五色花卉壺,極其工麗,又在王南林之上。」《宜興陶瓷發展史》:邵基祖,清代乾隆人,工制茗壺,曾創紫砂「爐均」釉裝飾。《(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藝陶瓷·紫砂陶器》:「邵基祖……等制壺高手,為朝廷製作一批精美壺器,與乾隆七年(1742),被選入河北承德山莊行宮。」

【邵玉亭】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技藝高超,傳世品罕見。顧景舟主編《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陶史概論》:「邵玉亭曾為乾隆宮廷制器,筆者五十年前曾見一壺,一面浮雕荷趣,一面鐵線凸描篆書乾隆禦制詩七絕一首,製作非常精細,此人也應是當時的佼佼者。」賀盤發《再談宜興紫砂的兩種藝術風格》:「(北京)故宮舊藏邵玉亭壺,式度精研,壺身一邊飾堆花荷蓮,一邊有乾隆禦詩,極工雅可觀。」

【王南林】清代乾隆間(1736-1795)宜興制壺名工。生卒無考。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南林,乾隆時人,所制饒釉宜壺,每繪粉彩花鳥。淨身饒釉,宜壺本創于明季,惟粉彩花鳥盛於乾隆朝。南林傳器,有『王南林制』篆書方印。」《宜興陶瓷發展史》(油印本):王南林擅制紫砂茗壺,技藝精工,創紫砂「爐均」釉裝飾。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陶史概論》:「王南林,當時亦頗有聲望,但觀其遺作,亦僅以渾樸勝,未及精巧。」賀盤發《再談宜興紫砂的兩種藝術風格》:「王南林,與楊友蘭同時,所制彩壺,精巧過之。」南林於乾隆時期,曾為宮廷製作,北京故宮博物館藏有南林制、禦制字樣傳器可證。

【聖思】清代乾隆(?)(1736-1795)宜興紫砂名工。相傳為修道人,史籍未見著錄,生卒待考。擅制陶盆,大於常器。南京博物館藏有“聖思桃形盆”,紅砂色,技藝雙精,巧奪天工。盆身鐫「門院花前是醉鄉,拈翻王母九霞觴。聖思」。下「聖思氏」篆書陽文方印。聖思研製桃形盆,堪稱一絕,被譽為「桃聖」。

【邵盤珍】清代乾隆、嘉慶間(1736-1820)宜興紫砂藝人。生卒無考。工治砂壺。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有“邵盤珍朱泥小壺”一具,鼓腹、直流、圓弧扳、珠鈕、圈足。製作周正。高6.2,寬6.2,寬7.1公分。底鈴「八三老人邵盤珍制」隸書長方印。《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有著錄。

【汪淮】清代乾隆、嘉慶間(1736-1820)紫砂名工,字小海,一字禹義。原籍安徽休寧人,生卒無考。善制茗壺,典雅優美。《(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藝陶瓷·陶瓷名人選錄》:「汪淮,字小海,一字禹義,請乾隆、嘉慶年間人。原籍安徽休寧,能詩善書,所制茗壺極精雅,唯傳器不多。」

【葛貞祥】清代乾隆、嘉慶間(1736-1820)宜興紫砂藝人。生卒無考。《宜興陶瓷發展史》(油印本):「葛貞祥,紫砂名工,善治砂壺,亦善作紫砂盆,與器身或器底,都蓋有名章。」

【陳綬腹】清代乾隆、嘉慶間(1736-1820)宜興紫砂名工。生卒不詳。工造茗壺,善制花貨,手藝精細。《宜興紫砂》著錄姚世英藏“陳綬腹蟠龍雲雷紋壺”一具,鼓腹、平蓋、三乳足、龍首流、伏螭扳、臥獅鈕、圓底。絳紅泥。腹部一周黑泥飾雲雷紋。蓋鈴「綬腹」楷書長方印,底鈴「鳳紋」方章。通高9.5公分。《(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藝陶瓷·陶藝名人選錄》:「陳綬腹,清乾隆、嘉慶年間人。善制紫砂大壺,工刻繪。其力作“批雲壺”,壺身如三代銅器,胎內指紋歷歷可見,一面刻盆景松石,頗饒唐六如筆意;一面刻行書宋詞,有晉唐帖意。」

【史維高】清代乾隆、嘉慶間(1736-1820)宜興紫砂名工。荊溪(今江蘇宜興)人,生卒無考。工治砂壺,長彩繪,善制方壺。《宜興紫砂》著錄鎮江博物館藏“史維高長四方壺”一具,四方壺身,上部帶圓,方流、方扳、方鈕,腹內流為圓形單孔。製作工整,形制古拙,紫黑泥。底鈴「荊溪史維高制」篆文方印。通高23.8、口縱11、橫10.2公分。此壺原藏鎮江金山寺。《宜興紫砂珍賞》著錄上海許四海藏“史維高高方粉彩山水紋壺”一具,壺形舒展勻稱,上繪青綠山水。底鈴「荊溪史維高制」篆文方印。高16.5、口徑橫7、縱6公分。

【范章恩】清代乾隆、嘉慶間(1736-1820)宜興制壺高手。字迪恩。生卒不詳。所制茗壺多扁式,均衡典雅,在宜興頗負盛名。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別傳》章恩制壺「無論朱紫,皆扁身,鞠流平蓋,風格嫻雅」骨肉亭勻。題銘書法。似米襄陽,然是否出自迪恩手,無可考證,惟壺底及蓋內印章,則傳器皆同。章恩傳器,披雲樓藏“紫砂大壺”一具,肉勻骨堅,別饒風格。腹嵌「酒後花前雲刻」六字草書,底鈐「范章恩記」陽文篆文方印,蓋內有「迪恩」陽文篆書小章,均精美可愛。碧山壺館藏“朱泥大壺一具”。色殊鮮豔。底鈐「范章恩記」陽文篆書方印,蓋內鈐「迪恩」陽文篆書小章。

【潘虔榮】(1756-?)清代乾隆、嘉慶、道光間(1736-1850)宜興制砂壺名手。卒年不詳。字菊軒。顧景舟主編《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陶史概論》:「虔榮,潘姓。……名在《宜興縣誌》長壽耄耋之列,當地砂藝老輩頗為推重。高熙《茗壺說·贈邵大亨君》一文,首提其名。現尚有二佳器傳世。此壺曾見於《宜興陶器圖譜》(臺灣版)圖版202頁,壺底刻有紀年款及作者年齡。1937年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載有碧山壺館及披雲樓各藏同型、同款紫砂大壺一具,砂細工細,底鐫楷書「歲在辛卯仲春,虔榮制時年七十六並書」十六字。筆書(顧景舟)1981年秋訪問香港時,由羅桂祥先生陪同參觀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偶見珍藏砂器中有此同樣款式之壺很覺稀罕,亦感欣逢。據館長高美慶博士介紹,此壺數十年中輾轉新加坡、臺灣、香港,現為私人所庋藏而寄存博物館中。……按上述該壺和作者紀年推算,作壺年代當為道光十一年(1831),是年虔榮七十六歲,往上推算,虔榮當出生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該壺《宜興紫砂珍賞》有著錄。」

【潘大和】清代乾隆、嘉庆间(1736-1820)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常为文人雅士定制茗壶,泥质坚结,风格研雅。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潘大和,乾、嘉间人,与朱石某同时。大和传器,区伯衡藏“紫砂中壶”一持,腹镌铭「虽有甘芳,不如苦茗」。款署『雪云女士雅玩,善堂制』,皆楷书。底铃『潘大和制』四字篆书印。碧山壶馆藏“砂胎包锡壶一持”,底铃『潘大和造』篆书阳文印。壶身一面嵌梅竹,一面嵌铭『一榻茶烟结翠,半窗花雨流香』,下署『石某』款。为潘大和制壶,朱石某手刻也。」

【郑宁侯】清代中期(?)宜兴制壶高手。壶式精雅,善于仿古器,工书法。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郑宁侯,不详何时人,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闻湖父(宜兴一地名)质库中有一壶,款署『郑宁侯』,式极精雅。」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郑宁侯,制壶胎薄而欠浑朴,可断为清初人也。尝与香港市肆,见“宁侯朱泥中壶”一具,薄胎,制作精雅,底有『郑』字圆印,『宁侯』二字方印,均篆书。」《中国雅趣品录·宜兴茶具》著录一具:“梨皮汉方直流壶”,底铃「荆溪」、「郑宁侯制」双印。又香港艺术馆刊“玲珑方壶”一具,为莫特赫德藏品。

【葭轩】一说为清代咸光陶刻高手杜世伯。另说为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人。制壶善仿古器,精于瓷章。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葭轩,不详何时人,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张燕昌《阳羡陶说》:「余于禾中骨董肆,得一瓷印盘,螭钮文曰:『太平之世多长寿人』。白文切玉法,侧有款曰:『葭轩制』。葭轩不知何时人,此必百年来精于刻印。」

【杨履乾】清代乾隆、嘉庆间(1736-1820)宜兴紫砂名工。生卒无考。所制茗壶,形态自然,若天生成,圆润细腻,盖口严密,做工精到。善泥绘装饰,所作山水,布局有度。香港茶具文物馆藏“杨履乾泥绘山水圆壶”,高10.3、宽10.8。圆鼓身、嵌盖、圆钮、三弯流、圆弧扳,通体协调,泥色纯正,泥绘精致,为杨履乾代表作。

【葛子厚】清代嘉庆时(1796-1820)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制壶坚致精巧,行书近王羲之《圣教序》。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子厚,嘉庆间人。……听泉山馆藏“朱泥小壶”一把,泥质细腻,莹洁可玩。款署『子厚』。书流利可喜。披云楼藏“朱泥小壶”一持,双釉皮,轻巧坚致,底镌『木兰带露香差似』句,『子厚』款,行书圆润,颇近《圣教序》。」《茶具文物馆·羅桂详藏品》著录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子厚梨形小壶”一具,高6.8、宽6.3公分。底镌:「瑶知清泉注此中。子厚」九字行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