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翻译指导及练习

 龙溪舟子 2011-10-27
文言翻译指导及练习

     

            一、学习指导
              翻译文言文是综合性训练,它既能培养和检查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能训练和提高我们用词造句和写作的能力。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直译,要求尽量把原文的每个词、每个结构、每个成分都对译出来(个别无法翻译的虚词除外);如果不照顾原文的用词和结构,而只把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意译。对于我们初学文言文的人来说,要尽量直译,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词汇和语法特点。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特殊说明,让我们翻译某个文言文句子或文言文选段,就是要求我们对它进行直译。

            翻译文言文的一般常识:
              翻译文言文一般要求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也就是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地、通达地和尽可能完善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呢?
              首先,要多读几遍原文,领会全文大意,理清段落层次,理解中心意思,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原文的全貌。此外,如果有可能,还要简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境遇,大致知道文章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从全局出发,心中有数,不至于茫然无绪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其次,要通过学习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章,记住一大批常用词语,了解一些通假字,熟悉古今词义、句式的同异,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基本知识。这样,翻译时就便于触类旁通,避免或减少错误。
              另外,在具体翻译中,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一)字字落实,即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都要在理解后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对号入座(个别失去意义的文言虚词除外),不能有所遗漏。
              例如:
              1、原文(译文):以(因为)中(内心)有(有)足乐者(足以快乐的事),不(就不)知(觉得)口体(吃的和穿的) 之奉(生活享受)
            不若(不如)人(别人)也(了)。(《送东阳马生序》)
              2、原文(译文):世(世界上)之(助词,不译)奇(奇特)伟(雄伟)、瑰(美丽)怪(怪异)、非常(极不平常)之(的)观(景象),常(常常)在(在)于(于)险(艰险)远(偏远),而(而且)人(人们)
            之所(……的……)罕至(很少到的)焉(地方),故(所以) 非(不是)有志者(有志气的人)不能至(不能到达)也(啊)。(《游褒禅山记》)
              3、原文: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译文:汉高祖刘邦/曾经/随便地(“从容”二字不译,或译作“无拘无束地”都算对)/同/韩信/谈论/将领们的/才能,(认为)他们各自/有高下。刘邦/问:“像/我,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兵。”刘邦/说:“对/你(来说)/又怎样呢?”韩信/说:“像/我(这样的人),兵越多越好啊。”(刘邦)笑着/说:“越多越好,为什么/(你)被/我/捉住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统率/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

              (二)直译为主,即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翻译,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做到准确、通顺、合乎原文的语气。
              例如:
              l、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译:我察看敌人战车的轮迹乱了,远望他们的旗子倒了,所以追击他们。
              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译: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奋,学业的荒废由于玩乐。
              3、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译:诸葛孔明是卧龙。
              4、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译:从前,有个看见大雁在天上飞的人,准备拿弓把它射下来,说:“射中了就煮了吃。”他的弟弟争论说:“应该烤了吃。”两个人争吵不休,就告到社伯跟前(请他裁决)。社伯建议他们把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他们随后再去找雁,可那雁已向高空飞远了。

              (三)意译为辅。由于文言文有省略,有特殊句式,有词类活用等等,有时硬是死板地去抠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语意不明白,所以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更加通畅、完美。
              例如:
              1、故君子所以患于军者三。(《谋攻》)
              译:因此国君对于军队造成危害的有三种情况。
              2、异时尚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译:将来如果有出头的日子,那么先生的恩德,真是使死者复生使白骨重新长肉啊。
              3、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译:生活不富足而能够治理好老百姓的事,从古到今,还从未听说过。
              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译:宋国有人得到了宝玉,把宝玉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把它拿给玉工看过,玉工认为是宝玉,所以才敢献它。”子罕说:“我把不贪财物的品质当做宝,你把玉当做宝。如果(你)把宝玉给了我,咱们就都丧失了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

            翻译文言文的具体方法及要领:
              (一)保留原词。
              文言文中的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均可按照原文保留不译。
              例如(保留不译者用下划线表示):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②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鸿门宴》)
              ③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⑤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能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译: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人们说自己能用硬弓,可是实际上他用的弓不超过三石的重量。他拿弓给近臣们看,近臣们也都拉着弓比试比试,拉到半满就停下来了。都说:“(要拉开这张弓用的力气)不低于举九石的重量,除了大王谁能用这么硬的弓?”宣王听了很高兴。那宣王用的弓其实不超过三石,可是他一直到死都自以为是九石。三石是实际情况,九石是虚名。宣王就喜欢这虚名,却丢掉了那实际的东西。

              (二)补充词语。
              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省略很多,这些被省略的成分,有些无需再补,但有些是非补不行,如:“夫战,勇气也。”如果不补,翻译为“作战勇气”,就不明白,翻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意思就比较完满了。
              1、应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补充为相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例如:([  ]内表示补充的翻译)
              ①汉室倾[倒]颓[败],奸臣窃[用]命[令],主上蒙[受][风]尘。(《隆中对》)
              ②项燕为楚[国]大将,数有[战]功,爱[护]士卒,楚[国]人怜[爱]之。
              ③[变]更若[差]役,[恢]复若赋[税],则如何?(《捕蛇者说》)
              ④昔齐[国]人有欲金[子]者,清旦衣冠而之[集]市,适鬻金[子]者之所,因攫其金[子]而[离]去。[差]吏捕[捉]得之,问曰:“人[们]皆在焉,子攫人[家]之金[子]何?”对曰:“取金[子]之时[候],不[看]见人,徒[看]见金[子]。”
              译:从前齐国有一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来到卖金子的地方,抓了金子就走。差吏把他逮住了,问道:“人们都在这里,你抢人家的金子是什么道理呢?”这个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眼里没有看到人,只看到金子。”

              2、为使译文通顺,语意明白,应该把文言文中省略了的某些句子成分或某些内容,适当地补充出来。
              (1)补充省略的主语、宾语、谓语。例如:
              ①[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省略主语)
              ②于是秦王不悦,为[之]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③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之]令[其]坚。(《活板》)(省略动词后面的宾语)
              ④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穿着]玄衣[带着]白刃,剽疾如猿猴。(《冯婉贞》)(省略谓语“穿”与“操”)
              ⑤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魏武]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梅]甘酸可以[之]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魏武]乘此得[使部队]及前源。
              译:魏武帝带着部队行军时找不到汲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渴,于是[魏武帝]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梅子]既甜又酸,可以用[它]解渴。”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魏武帝]靠这种办法,得以[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
              (2)补充省略的介词“于”、“以”、“自”。例如:
              ①海内大乱,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赤壁之战》)
              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自]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④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于]大泽:未至,[于]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夸父和太阳赛跑,到了太阳的热力圈中,他口渴想得到饮料,到黄河、渭水里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喝,又向北到大湖里去喝,没有走到,在半路上就渴死。丢下他的手杖,变成了邓林。
              (3)补充省略的量词。例如:
              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4)补充某些必要的词语。例如:
              ①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条件]作战?”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秦国用攻打的办法夺取地方以外,[由于别国的贿赂而得到的土地]小的可以得到城镇,大的可以得到城市。
              * 在一个句子或文段中往往有多种省略情况。例如: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白蜩蝮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胸有成竹《东坡文集》卷四十九)
              译文:竹子在开始生长[的时候],一寸就萌芽了,然而枝节和叶子已具备了。从像蝉蜕壳蛇褪皮一样,直到似剑出鞘有几十尺高,[这是竹子]生来就有的特点。如今画[竹]的人却一节一节地画它,一叶一叶地加上去,怎么会显出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的人]一定先要在胸中酝酿成熟完整的竹子[形态],拿着笔仔细观察,发现他所要画的便立即动手,挥笔一举画成,来追索所见到[的形象],好像兔子一出现,鹘鸟[就突然地]冲下去一样,稍微放松[一点儿]就会流逝了。

              (三)掌握演变。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可是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来的词来表示,而演变成另外的词去表示了。翻译时应注意这种演变,加以变换。
              例如:
              ①齐师[军队]伐[攻打]我。(《曹刿论战》)
              ②且留待之须臾[片刻]。(《西门豹治邺》)
              ③名[著称]一艺者无不庸[任用]。(《进学解》)
              * 有的同是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里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已起了变化。翻译时要注意这种古今词义的差别。例如: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卑鄙”这个词,这里是当“地位低、见识浅”讲,而今天却是指“品质行为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例如:“卑鄙无耻”、“卑鄙下流”等。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牺牲”一词,这里指祭神用的牛羊猪等,是名词,而今天我们说“牺牲”是用来比喻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人民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某种权利,是动词。
              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间”,这里指抄小路,而今天是指间隙、房间等。
              这六个例子是指古今词义转移的,像这样的词还有“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出”、“汪然出涕曰”、“老妇不闻也”中的“结束”、“涕”、“闻”等等,举不胜举。而文言文中也有不少词,古今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现为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更应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例如:“河”在文言文中专指“黄河”,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泛指河流。
              还有,古代人写的一些通假字,翻译时也要十分注意。
              例如:
              ⑦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中山狼传》)
              这句中的“信”是“伸”的通假字。“信足先生”应是“把脚伸给先生”。如果不知道这是通假字,把它解释成“相信”“讲信用”等,就错了。
              ⑧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这里的“殴”是“驱”的通假字。“殴民”应是“驱赶老百姓”,而不是“殴打老百姓”。
              *
            我们翻译一段文字,如果碰上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词,而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又解释不通时,一定要仔细推敲它的用法,看它的词义是否发生了演变。
              ⑨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翻译: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庄稼苗长得太慢,就去把它们拔高,然后非常疲乏地回到家里,对家里人说:“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了!”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看,苗儿已经枯死了。
              ⑩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
              译文:有一个身上有很大的臭味的人,他的父母、兄弟、妻妾、朋友,都不肯和他在一起生活,他自己感到苦恼而迁居海边。海边却有一个人喜欢他的臭味,白天黑夜地跟着他舍不得离开。

              (四)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或上下相对,或前后相应。相对的意思相反,相应的意思相同或相近。因此只要了解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的意义常常可以根据文意推断出来。
              例如:
              ①形[形体]之庞[庞大]也,类有德[威势];声[声音]之宏[宏亮]也,类有能[本事]。(《黔之驴》)
              ②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严]以周[全、多],其待人也轻[微]以约[简、略]。(《原毁》)
              还有,文言文中的“复词”,多数是由两个词素组成的双音词。这两个词素中,也常常是有的意义相同或相近,有的意义相对,或相反。这样,只要理解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的意义,根据文意也容易判断。例如:
              ③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为学》)
              “昏庸”与“聪敏”,作为两个词,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而在“昏庸”这个词中,又包含两个词素,即天资的“昏”和才能的“庸”,它们的关系是相近。“聪敏”一词,也同理可推。
              ④满[自满]招损[祸害],谦[谦虚]受益[好处]。忧劳[忧慎勤劳]可以兴国,逸豫[安逸享乐]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这两句话中,既有相对也有相近关系,前一句中“满”与“谦”、“招损”与“受益”分别相对;后一句中“忧”与“劳”、“逸”与“豫”两两相近,而“兴国”与“亡身”在结构和用法上完全一致。
              ⑤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珠子。他制了一只木兰木的匣子,这只匣子,他用桂和椒的香气来熏,用珠玉来点缀,用美石来装饰,用翡翠鸟的羽毛来衬托。郑国人把他的匣子买下,却把珠子退还给他。这可以说这个楚国人擅长于卖匣子,但不能说擅长于卖珠子呀。
              文段中加红部分几个短语用法相同、词义相近,只要会翻译其中之一,就可以把其余几个短语翻译出来。

              (五)调整词序。
              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古今表达方式稍有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句法整词调序。
              例如:
              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鸿门宴》)
              在古汉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常常放在动词前,翻译时要调整为“操何”(带了什么),“在安”(在哪里)。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古汉语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中间加结构助词“之”做为提前的标志。翻译时应调整为“不知句读(同“逗”),不解惑”。
              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古汉语为了强调谓语“甚矣”,把它提到主语“汝之不惠”前面,翻译时可调整为“你的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④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张衡传》)
              在古汉语中介宾结构常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一般应调到动词前面,充当状语。“验之以事”,应译为“拿实际发生的事情来检验它”即“以事验之”。
              ⑤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翻译:孔子经过泰山旁,有一位妇女在墓前悲伤地哭着。
              孔子扶着车前横木听那哭声,叫学生子路问她道:“你这样哭啊,很像有深深愁苦的样子。”(她)回答道:“是的,从前我的公公死在虎口里,(接着)我的丈夫又死在虎口里,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虎口里了!”
              孔子(听后)问道:“(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道:“(这里)没有暴政的统治。”孔子(教训学生)说:“你们要记住这事,暴政比老虎更凶恶啊!”

              (六)删去无义(即无意义的词)。
              对于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文言虚词(见下列句中加红的字),在翻译时可以不译,以保持译文的简练、紧凑。
              例如: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这儿的“夫”,表句子舒缓语气,无义,不用翻译。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之”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义,不用翻译。
              ③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游黄山记》)
              “而”表示顺接关系的连词,不用翻译。
              ④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表停顿语气,无义,不用翻译。   

              (七)连接贯通。
              有些古汉语的词义与句式,如果只逐段、逐句翻译,往往解释不通,甚至容易与原意不符,必须和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才能做到比较准确、完美。
              例如: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译:现在逃跑也可能死,举行起义也可能死,同样都可能死,还不如为国而死更好呢!
              ②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
              译:凶悍的小吏一到我们村里,就到处叫喊吵闹,到处横冲直闯,那种一片混乱、恐怖的气势,[不要说人]就连鸡狗也得不到安宁啊!
              ③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卖柑者言》)
              按:这句话是文章开头“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剖其中,干若败絮”几句意思的概括,但这里已不是写柑子,而是引申来比喻人了。前后连贯起来就可译成:又哪里不是像我的柑子一样外表像金玉,里边像破烂的棉絮呢!
              ④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译文: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以避免祸患。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丛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综合以上所述,翻译文言文不外乎前人讲的“信”、“达”、“雅”原则,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忠实于原文,力求内容准确,语句通达。为此,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文言文的字、词、句等知识,养成反复领会文意,勤查典籍,虚心好问等良好习惯,切不可粗心大意、无根据地猜测。下面举两则误译的例证,以资说明。
              例如①: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误译:故事里说,用兵的方法,十个人就围起来,五个人就攻打,一倍就分开,是敌人就要打败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正译:因此,用兵的法则是:兵力比敌人多十倍就包围敌人,兵力比敌人多五倍就向敌人进击,有一倍优势的兵力就设法使敌人兵力分散,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尽一切可能打败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应避实就虚从旁骚扰,敌强我弱就要迂回运动避免交锋。
              例如②: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误译:虽然有好吃的,不爱吃,不知道吃什么好:虽然有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好。这是以前学习以后知识却不多,教了以后知识就少的缘故。知识不够用才反省自己,知识不多才能自强不息。过去的人常说:教学是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啊。
              正译:即使有美味的鱼肉,不吃,也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努力向上。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翻译文言文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翻译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大致领会全文的主要内容以后再进行翻译。如果一拿到文章便边读边译,就往往会断章取义或走上“歧途”。
              2、要防止以今义释古义词,对一些古今词义变化特别大的词语,平时要注意积累。
              3、文言文中虚词较多,要注意掌握跟常用文言虚词相当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虚词。
              4、如果遇到一个词没有适合的词义可供选择或根本就不会解释,那么就可以推断其词义,但推断必须有一定的根据,忌讳凭空想象或随意编造。
              总之,翻译时一般要直译,尽量保持原文的意义结构。但当直译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意时,就只好用意译。如“刎颈之交”就不能译为“割脖子的交情”,而应该译为“同生共死的友情”。又如“可以一战”,“可”是“可以”,“以”表示行为的凭借,“一”,进行一次,“战”是“战争”。应该译为“可以凭借这一点打一仗”。
              最后把翻译文言文的要领归纳成口诀如下: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国别年号,地名官职,专有名词,保留不译。
              单音省略,补充词语。掌握演变,推断词义。调整词序,删去无义。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通达完美,准确第一。直译为主,辅以意译。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二、巩固练习
              翻译下边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1、江湖间唯畏大风。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曾闻江国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风景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即止。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国子博士李元规云:“生平游江湖,未尝遇风,用此术。”(沈括《梦溪笔谈》)
              2、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魏源《魏源集·默觚上·学篇二》)
              3、有妇人昼夜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苏轼《东坡题跋》)
              4、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之。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汤问》)
              5、岭南气候不齐。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日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今岁九月,残暑方退,既望之后,月出愈迟。然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扣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杜子美云:“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此乃古今绝唱也。(苏轼《东坡诗话录》)

            附参考答案及译文:
              1、行船在江湖上最怕大风。冬季风是逐渐刮起来的,行船可以防备;唯有盛夏的风是突然刮起来的,行船往往遇难。曾听说在江河湖泊上往来的商人有一种办法,可以避免这种灾祸。夏季起大风,大多在午后,要行船的人,五更便起床,看到星月明亮,整个天空都没有云气,就可以行船,到中午以前停船。这样,就不会遇到风暴了。国子监博士李元规说:“一生在江湖上往来,没有遇到大风,就是用这种办法。”
              2、接触事物才能了解事物;亲自实践才能懂得作事的艰难;哪有不实践而获得知识的呢?只披览五岳之图,就以为了解山脉了,其实不如打柴的一双脚(接触的多)。只谈论沧海的广阔,就以为了解海洋了,其实不如商人一眼(看到的多)。通观八珍的谱册,就以为了解食物的精味了,其实不如厨师的一尝(品尝得准)啊!
              3、有一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滩上,自己到河边去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下来,妇人匆忙而惊慌地跳到水里躲起来。两个小孩还是不变常态在沙滩上玩耍。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之一害怕;可是小孩傻乎乎地竟然不以为怪。不大功夫,虎也就走了。估计老虎吃人,总是先施加恫吓;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恫吓也就无从施展了吧!
              4、薛谭跟秦青学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学完,就自以为都学到了手,便向老师告辞回家。秦青也没有阻拦他,在城外的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抚摩着拍板,慷慨激昂地高唱起来,声音振动了林间的树木,回声挡住了天上的行云。薛谭于是就向老师道歉,要求回去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再也没有敢说回家的话。
              5、岭南一带气候不一样。我曾经说过:“菊花开的时候是重阳,凉爽好天是中秋。不用拿日月来推断。”今年九月,残暑刚退,十六日以后,月出越来越迟。可是我曾经夜里起来登上合江楼,有时与客人游丰湖,进入栖禅寺,扣打罗浮道院的门,登上逍遥堂,一直到天亮才回来。杜甫诗云:“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这大概是古今的绝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