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大画家齐白石的故事

 振波浪清 2011-10-28

[转]大画家齐白石的故事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home.php?mod=space&uid=515&do=blog&id=732

 

昨晚妈妈把这期《东方娃娃.创意美术》中走进大师齐白石作品《乌鸦》贴在书桌旁墙上,今早你吃好早饭看到了,就读起了配的文字。之后妈妈

帮你读了《来一起认识齐白石吧》,顺便又把上月的齐白石作品拿出来一起欣赏。你最喜欢《蚱蜢》这幅,说画得像真的。

 

妈妈帮你读的《来一起认识齐白石吧》后,想到在网上再找些故事来了解:

视频《水墨齐白石》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8089563/此次系列讲座将以齐白石的人生重大事件为主线,分为七讲,吕立新采用“紧扣矛盾”的讲述风格令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其中,

第一讲“木匠生涯”谈及齐白石26岁之前的木匠生活;

第二讲“贵人相助”讲述了齐白石27岁开始学习书画,受到当时很多大文人帮助的情景;

第三讲“五出五归”是齐白石用8年时间走遍大半个中国,对自己的画艺进行再思考;

第四讲“定居北京”则谈到齐白石57岁背井离乡、抛家舍业来到北京;

第五讲的“衰年变法”,描述了齐白石到北京后画卖不出去,后用10年时间彻底否定自己的画法,艺术开始转型;

第六讲“变法成功”,齐白石于68岁变法成功,艺术达到最高峰,而此时中国进入战争时期,令老人一度十分苦闷;

第七讲“齐白石的艺术”除了谈及解放后齐白石受到的政府礼遇外,主要概括了齐白石一生的艺术成就。

美术星空: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67782245671886

 

 


那是光绪14年(公元1888年),24岁的齐白石还是个雕花木匠,叫齐纯芝,人称芝木匠。附近有个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又喜结交朋友的秀才胡沁园先生,从芝木匠的一举一动中看到了他天赋才气过人,且有刚直不阿的品格,认为他是个非凡之人,若有名师栽培,定会前途无量。于是,胡沁园决定将他收为门生。胡问:“你愿不愿意读读书、学学画?”芝木匠答:“愿意倒是愿意,只是家里穷,年岁又大了,怕学无所成。”胡沁园说:“怕什么!《三字经》里面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你正当此年龄,只要有志气,什么都学得好,我有意收你为徒,你可以在我家一面读书,一面卖画养家。”芝木匠听了,激动万分,立即向胡沁园深深地三鞠躬,九叩首,行了大礼。
从此,纯芝在胡家住下,“烧松烟以夜读,步落月而晨吟”,潜心钻研诗词书画。胡沁园是书香门第,教育子侄外甥和家人不得对纯芝有任何怠慢、冷落的表现,并准备了15担谷、300两银子,着几个力夫送到他家,解除其后顾之忧。

胡沁园为便于纯芝将来作画题诗,给他取了几个名字。胡沁园对为纯芝授课的陈少蕃先生说:“按照老习惯,在授课前需要给纯芝取个名、取个号,是不是取个璜字,斜玉旁的璜。”陈说:“好,有意思,半璧形的玉。取个什么号呢?”“你看,濒生如何?”
“不错,湘江之滨生,湘江之滨长。”胡沁园说:“画画恐怕还要取个别号。纯芝的家离白石铺近,就叫白石山人吧!”从此,“齐白石”这个名字,伴随着他辉煌的艺术生涯,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传遍了五洲四海。

齐白石自称在诗书画印中其“诗第一”。齐白石很爱诗,作画从学诗开始,从学诗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齐白石开始攻读唐诗,不到半年就把《唐诗三百首》基本读完。一次,胡沁园询问他学唐诗的情况,他对答如流,把唐诗背得滚瓜烂熟。又过了2个月,他读了《孟子》、《春秋》,然后攻读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硬是把一部164卷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攻下来了。齐白石在胡家日夜吟诗作画,进步神速。

一年一度的诗会到了,诗友们欢聚一堂,吟诗作赋,大家在吟诵自己的得意之作。胡沁园来到齐白石身边悄悄地说:“你也吟诵一首吧!”齐白石走上前去,深深地向大家行了鞠躬礼,然后吟诵自己的第一首诗:“盛名之下岂无惭,国色天香细品香。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诗友们报以热烈掌声。胡沁园说:“盛况难再,是不是还要濒生画幅画,助助兴。”齐白石答:“试试吧。”十来分钟后,一枝傲霜斗雪的腊梅出现在宣纸上。这是齐白石拜师后的第一幅画,表现得是那么有诗情、有画意,又获得一阵阵掌声。有人提议胡沁园题上款以作留念。胡先生挥笔写下七言诗:“藉池相聚难逢时,丹青挥洒抒胸臆。寄意腊梅传春讯,定叫画苑古今奇。”落款是“濒生作画,沁园题诗并书”。

齐白石全家7口,4代同堂,全靠他维持家庭生活。每当想到贫寒的家境,总是彻夜难眠。胡沁园看透了他的心事,说:“把画学好了,还怕没饭吃!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你有了这支笔,什么都可以改变。”齐白石决心按照恩师的指点,走卖画养家之路。


首先,在胡沁园的引荐下,齐白石为胡的姐夫、一位70多岁的长者云山居士画像。傍晚时分,一张高3尺多、宽2尺多的巨幅画像完工了,大家称赞他画得传神。此后,请齐白石画像的越来越多了。每画一张像,人家就送他一二两银子。齐白石走上了卖画养家之路,家庭生活有了转机。

一次,齐白石精心画了两幅画:一幅是《耕牛图》,意思是像牛一样老老实实耕读在砚池里;一幅是《兰竹园》,兰气飘溢,意思是虚心学习永不骄傲。他将这两幅画挂在室内,又写了一个条幅,上面写着“甑屋”两个大字。意思是说可以吃得饱了,不像以前那样锅里总是空空的了,心里也踏实了。齐白石61岁定居北京后,为了永远不忘这段艰辛学画生涯,他又在自己的住处布置了一间屋,取名“甑屋”,在匾额上写着:“余未成年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来时走错了人家。俗语云: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后二十年,余尝得写真润金买柴米,祖母又曰:‘哪知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匆匆余六十一矣,犹卖画于京华,画屋悬画于四壁,因名其屋为甑,其画作为熟饭以活余年,痛祖母不能同餐也。”这是齐白石卖画养家的真实写照。

1895年,31岁的齐白石被诗友们推选为龙山诗社社长,向他求画的也越来越多。一天,齐白石正在裱画以便送人,开始上浆时,胡沁园来了,他看到那幅画很满意,觉得题词落款也好,但总感到这幅画中还缺点什么,就问:“濒生,你怎么不落印呢?不要以为只要把画画好就是好作品,印在每幅画中能起关键作用,中国画是以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姐妹艺术,印在艺术中也是一个门类,学问深着呢!”后来,胡沁园送给齐白石几方寿山石,要他去陈家垅找长沙来的那位刻印的名家丁可钧刻方印自备。齐白石把 寿山石送去时,丁可钧爱理不理,齐白石把石头放在刻桌上就走了。第二天他去接章,连叫三声“丁师傅”也不见答话,齐白石气了,大声叫了一下,丁才回过头,把那方寿山石往齐白石身上一扔,说:“拿回去磨平再来。”齐白石为这方石磨磨送送已是5次了,他再也忍不住,一气之下把石章拿了回去。晚上,他用修脚刀自刻一方印,叫“死不休”闲印章。

1914年5月22日,被齐白石称为“半为知己半为师”的胡沁园不幸逝世。噩耗传来,齐白石失声恸哭。他参照旧稿,画了20多幅为恩师生前赏识过的画,并亲手裱好,拿到胡沁园灵前焚化,还作了14首七绝、1篇祭文和1副挽联,表达对恩师的深切哀悼。挽联写道:“诱我费尽殷勤,衣钵信真传,三绝不愁知己少;负公尤为期望,功名应无分,一生长笑折腰卑。”这既是对恩师的悼念,也是自我勉励。

 

  毕加索画了将近五十幅同样的作品后,鲁宾斯坦不耐烦地问:“每天都描绘同样的静物,难道你不厌倦吗?”

  毕加索反问道:“你不觉得自己在说废话?难道你不知道,每一分钟都是不同的我,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每天虽然看同一瓶酒,但我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个性,看到不同的酒瓶,不一样的桌子,不同的世界里的不同的生命!在我的眼睛里,这一切都是不同的。”从此以后,鲁宾斯坦在重复弹一首歌时,皆可弹出不同的韵味。
 


唐代有一位擅长画牛的画家戴嵩,是画牛的专家。戴嵩在画牛方面注意从实际生活中去深入观察牛的动态、神情和习性。他将正在角斗着的牛眼睛画成红色(因为斗的两眼充血),或者在牧童牧放着的牛眼里画上牧童的影像,这些都出于他对牛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戴嵩能表现牛群在野外草地上放牧时的各种动态,所以画史上认为他画牛能“穷其野性筋骨之秒”。


     像戴嵩这样有成就的画牛名家所画的牛应该是比较接近于牛的真实情态的,但有时因为在观察方面的某些疏忽大意,还是会出现一些漏洞。戴嵩有一幅名作《斗牛图》就是在某一细节的刻画上不符合客观真实,本人末能认识到,收藏家也看不出来,却磁到一个牧童——这个对牛的生活习性最为熟悉的专家,一眼就看出来了。四川有一位书画收藏家杜处士,收藏了很多名贵的书画作品。其中有一幅戴嵩的《斗牛图》,他认为这是自己收藏中最好的名作,非常珍惜,并引以为自豪。有一次,杜处士恐怕这幅《斗牛图》受潮便拿到室外晾晒,引来了不少观众,大家都围着观看,赞赏不已,杜处士当然感到很得意。正在这个时候,一个牧童路过,也挤进来凑热闹,一看是幅双牛斗架的画,更生发了兴趣,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看着看着,突然间牧童拍着手掌,哈哈大笑。杜处士正沉醉在得意之中,受到这意外的打搅,不禁发起怒来,喝问道:“你这无知的小孩儿在这里瞎吵什么?”牧童不慌不忙地说:“我笑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画错了。我看牛斗架时,全身力气都用在牛角上,尾巴紧紧地夹着,哪里会像这幅画上的牛尾巴,还在摇来摆去的!”在场的观众听了都感到有道理,杜处士也不得不点头称是。


    一位画家,即使一辈子专画某一题材,但客观对象是千姿百态的,在这一持定题材范围内的生活面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深入生活中,对细节的观察分析不可能作到“面面俱到”、完全准确。有时会由于一时的疏忽大意,产生错误的结论;有时会因为某些条件的限制而不可能了解到某些细节,只好凭空臆造。

 

 


http://blog./u/25506/archives/2009/200996204453.html

 

齐白石,一八六四年一月一日出生于湖南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一个贫苦农民之家。一九五七年九月十六日卒于北京,享年九十四岁。原名纯芝,号渭清。


齐白石之大写意花鸟画,可谓是继吴昌硕之后又一座高峰,为其诸艺术成就最高者。其题材之广泛,笔墨之独创,意境之亲切,作品数量之多,均可谓前所未有。

白石花鸟画之题材,大约有以下诸类。

一为花卉草虫。其画草虫,蜻蜓、蝴蝶、甲虫、蚱蜢、蟋蟀、螳螂等,或工或写,或兼工带写,均天趣昂然,妙夺天工。工笔草虫与写意花卉融为一图,粗与精、虚与实、详与略对比,奇趣横生。

二为蔬菜瓜果农具。凡农家所见,均入其画。白菜、萝卜、茄子、南瓜、扁豆、茄枝、柿子以及竹娄等等,无不悉心写之,平凡中寓新奇,扑淡中见真情。

三为虾蟹鱼蛙。尤以画虾得人喜爱。其于一九三八年题画曰:“予年七十八矣,人谓只能画虾,冤哉。”可见其画虾影响之广泛。四为禽鸟动物,亦多表现农村常见题材,如猪、牛、猫、鸡、鸭、鱼鹰、麻雀、八哥、喜鹊等,尤以画牛、鱼鹰为其独出心裁。


白石曾作《蟋蟀蝴蝶兰图》团扇,绢本水墨设色,直径二十厘米。款题:“碧环儿媳。”约作于三十年代晚期。其画写意蝴蝶兰两枝、瓢虫一只和蟋蟀两只,该草虫极为传神,兼工代写,多求意到,正是白石画风。白石之花卉草虫,虽有代笔现象,然写意花卉和款印皆真,亦有收藏价值。


白石之山水画,意境清远开阔,笔墨沉着深厚,构图简洁凝练,设色明朗大方,多求其画外诗意。白石三十九岁至四十六岁五出五进,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五出五归后,潜心诗书画印,将历年所游画为《借山图》五十二幅,并为胡廉石作《石门二十四景图》。一九一七年陈师曾读其《借山图》,欣然题诗胜赞其画格之高。徐悲鸿曾在一九三一年出版《齐白石画册》中序称:“具备万物,指挥若定,及其既变,妙造自然。”
齐白石早年山水,意境清雅,笔墨秀润,颇多含蓄蕴籍。其画石门二十四景图之一《松山竹马图》,纸本水墨设色,纵三十四厘米,横四十五厘米,款题:“堕马扬鞭各把持,也曾嬉戏长安时。如今赢得人夸誉,沦落长安老画师。”画松山数儿童戏骑竹马,有童嬉戏正酣,有童扑地,有童新至,有童为母所止,不令同玩。山间松风清润,地面明洁柔和,披图可见。白石中、晚年山水,参以二米法,喜写桂林山,山峦浑厚,树木矫健,意境空阔,其曾曰:“余近来画山水之照,最喜一山一水、或一丘一壑。”齐白石山水画,早期作品笔墨秀润,意境蕴籍明朗,行笔速度缓慢;中期山水,多作圆浑之“馒头山”,加以米点,用墨深重,颜色浓艳;晚期山水,用笔雄健简练,意境宏阔,有纵横之意,暖色与冷色强烈对比,笔线阔大,偏中见正。画坡岸平地,多平涂,不私早期勾线再平涂。


齐白石画像,文少可法,并创精细画法,一时深得乡人赞许。齐白石之中、晚期人物画,多取法八大山人、金农等,并以旧瓷器等民间器物上之画为稿本,多作鱼翁、铁拐李、钟道、达摩、不倒翁、寿星等,阔笔大写,简洁生动。其画《童戏图》、《郑家俾图》、《东方朔偷桃图》,多重童趣;其画《骂谁》、《挖耳图》、《醉饮图》则多人生况味。白石晚年画有《葫芦何药图》,纸本水墨设色,纵八十八厘米,横三十三厘米。款题:“予老年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总觉人非,故尝作画问之。今画此幅问曰,先生此葫芦内是卖何药也。八十七岁白石丁亥。”该画作于一九四七年,为其晚期人物之精品。人物面容衣袍均数笔写就,粗放中寓意精当,朴实中蕴深意。鉴定其中、晚期人物画,当从其立意入手,见真致、见童趣、见愤世嫉俗和朴实生活之意,再观其笔墨、构图、色彩、款印、纸张诸类,并注意其中期人物画之代笔现象。


齐白石画虾,生动传神,喜爱者甚众,以至于人谓齐白石,必曰画虾者。故齐白石在画中题名:“予年七十八矣,人谓只能画虾,冤哉。”白石画虾,处师八大山人、郑板桥等,结合生活观察,后数其变形,而至于神似。齐白石《群虾图》,纸本水墨,纵一百六十厘米,横三十五厘米。款题:“静问先生雅属。壬申借山老人齐制。”该画于一九三二年齐白石六十九岁时所作,为其画虾中期风格。白石早期画虾,尚拘于形似,虾身用笔繁复,虾须虾钳尚未延长。中期画虾,虾腰减为五笔淡墨,虾头一笔重墨,虾眼横出两笔,虾须虾钳皆延长,用笔流利。此幅群虾,聚散有法,中期风格明显,可见白石华虾已趋精熟。齐白石晚期另一幅《群虾图》,纸本水墨,纵六十八厘米,横二十三厘米。该画作于一九四四年,为其画虾晚期风格。画中群虾游动,各具生态。画虾头一笔更加浓重,横出两笔浓墨虾眼,更粗更长;画虾钳虾须用笔更加苍劲有力。画上之虾,似乎亦随白石晚年心手双修愈加老健。


纵观齐白石一生,从一农家孩子而成为一代画坛大家,其中有其自性清迈和湘潭山水滋养,有他本人勤劳上进毅力,有师友悉心协助和其成长之时代背景。其绘画和纂刻艺术风标独出,成就斐然。在绘画中,其大写意花鸟画,墨华滋润凝练,设色明朗奔放,造型简洁质朴。善于将写意花卉与工笔草虫融为一图。创红花墨叶新画法。其山水画亦脱去古人窠臼,意境空阔,笔墨简练。其人物画早年工于写像,晚年则阔笔简写,得其神趣。在现代书画家中,齐白石诗、书、画之创获极为突出,无愧为一代艺林大家。其艺术成就之高,作品数量之多,为一代之冠也!

 

齐白石画虾的故事

大名鼎鼎的齐白石早已是家喻户晓了,但一提起他,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他画的活灵活现的虾。灵动而呈半透明质感的虾在水中嬉戏,或急或缓,时聚时散,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情态各异,着实惹人喜爱。然 而 白石 老人取得这样前无古人的成就却是来之不易,据说他画虾先后竟历经八十六年, 真是千锤百炼才打造了“白石虾 ”。
    齐白石老家有个星斗塘,塘中多草虾,幼年的白石常在塘边玩耍,从此与虾结缘。儿时欢乐的情景也成了他每每题画的素材,如“儿时乐事老堪夸......何若阿芝絮钓虾”。   
    白石画虾开始学八大,板桥等人,因时代关系那些古人画虾并不成熟,所以白石的虾只是略似的阶段。  
    为了画好虾,他在案头的水盂里养了长臂青虾,这样就可以经常观察虾的形态并写生,能更好的了解虾的结构和动态。这时他的虾画得很象,依样画葫芦,但墨色缺少变化,眼睛也象真虾一样 画 成 小黑 点 只 是 像 归像,却没有虾的动感和半透明的质感,刻划不出虾的神,仅仅逼真罢了。     
    再以后,他在观察虾的过程中,将虾的进退,游的急缓,甚至斗殴,跳跃等等情态统统收于笔端。更于笔墨变化上增加变化,使虾体有了透明感。他在画虾的头胸部时先用小勺舀清水滴在蘸了淡墨的笔腹上,使 之有了硬壳般的感觉。通过观察,强调腹部第三节的拱起, 很好地表现了虾体的曲直 ,弹 跳 的姿势, 因虾的跳跃全靠腹部,这样虾就画得更生动了。他又将虾钳的前端一节画粗,笔力得以体现。最令人叫绝的是他在虾的头胸部的淡墨未干之际加上一笔浓墨,立刻增加了透明感,也使中国画的笔墨味道更浓了。虾的眼睛也由原来的小黑点儿变成横点儿,这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虾的神情而加以夸张的。但是运用的恰如其分,大家见了并不以为怪。
    深谙艺术规律的白石老人将躯体透明的白虾和长臂青虾结合起来,创造了“白石虾”,其实这种水墨虾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但是在符合虾的共性的前提下白石鬼斧神工地将他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的理念演绎的巧妙致极。
    七十岁以后白石老人画虾已基本定型,但仍在不停的改进,使其趋于完美,八十岁以后他的虾画的已是炉火纯青。活灵活现的虾配上芦苇,水草,慈姑,奇石,翠鸟等等,更以刚劲古拙的书法题上自作的诗句,加上充满力感的印章,成就了千百幅给我们高雅艺术享受的珍贵作品,极大的激发了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 画虾仅仅是白石老人的雕虫小技,在他的艺术宝库中千百幅艺术珍品静待我们去观赏学习。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home.php?mod=space&uid=515&do=blog&id=7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