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门三景之曲水盘门

 苏迷 2011-10-29
在苏州,古风犹存的建筑比比皆是,然而像盘门这样依托千年古迹、堆叠历史烟云而不朽的景区,却独树一帜。盘门城楼始建于公元前514年,为吴国“阖闾大城”八门之一,至今已有2500余年。当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动工之初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聪”。《吴地记》谓其南有蛇门盘门,因越国位于城之西南,地处已位,故在蛇门之上刻有木蛇,其首内向,象征越国臣服于吴;而盘门则以其地水陆交错,盘曲迂回而得名。盘门在越国之东,地处辰位,盘门之上置有两鲵,状似龙角,以龙克蛇,以镇慑强越,故“旧称蟠门”。盘门作为古代苏州城西南关隘雄踞之地,俯视城内锦绣繁华,巡检郭外山川形胜,既是交通要冲,又是商贾要肆及寺庙、园林密集之所,人烟稠密,市廛辐辏,红袖翠鬓、歌管楼台,市集的繁华仅次于阊,胥二门。而城外则林木翳荫,水道纵横,帆樯林立,舟楫衔接,波光明灭,墟烟缭绕。不远处重檐欲飞的瑞光古塔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河对面枕流卧波的吴门桥气贯长虹,宽阔而湍急的大运河递接着浩渺的太湖烟波。盘门,犹如温柔袅娜的苏州城的慧眼明眸,盈盈秋水深藏着古城的繁华和传奇,淡淡波光流溢着秀丽和妩媚,顾盼凝睇,流光溢彩,自有一番动人的千古神韵。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惊艳盘门之秀,一首《晚入盘门》一唱三叹地抒写了盘门昔日的旖旎和华丽:“人语潮喧晚吹凉,万窗灯火转河塘。两行碧柳笼官渡,一簇红楼压女墙。何处采菱闻度曲,谁家拜月认飘香。轻裘骏马慵穿市,困倦蒲团入睡乡。” 只是到了元末,张士诚据苏,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令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大军二十万,将苏城围得水泄不通,两军对垒,硝烟弥漫,盘门几乎成了一片废墟。繁华的盘门自此人迹稀落,市面萧条,“冷水盘门”之名由此而生。袁景澜《续咏苏州竹枝词》对此深为感叹:“一树垂杨一画楼,盘门烟户本来稠。自从元末遭兵劫,寥落居民冷水流。”

古盘门由水陆两门、瓮城、城楼和两侧城垣组成,迭经二千多年间的战乱,盘门城楼屡毁屡建。现存盘门,为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后经明清两代续修,现有城墙全长300多米,高5米多。城门均水陆并列,既能从陆门走车,又能从水门行船,是苏州仅存的古城门遗迹,其水陆城门并存的形态在全国已属绝无仅有,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不言而喻。两道陆门两门异向,中间部分,腹大中空,为边长约20米的方形,亦称瓮城。可藏卒数百,古人战守,诱敌至此,从城上放箭、坠石,犹如瓮中捉鳖,可全歼入侵之敌。两道水城与陆城门紧相毗连,是沟通西南角城内外的唯一水路通道。内外两重水门,全用花岗岩石构筑,形成高大的城门洞,可容两只小船并列通航,每重门都有巨型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而瓮城之设则为屯兵防卫。内城门北面左侧有和条坡度约为20度的城墙跑马道,直抵城墙顶上的一座由巨砖铺铺成的宽阔平台。从城垣北侧石板坡道登上城墙,上为一块由巨砖铺成的宽阔平台。在此能见到整个陆门、水门、瓮城布局和结构的全貌,锯齿形雉堞、女墙、射孔、闸口、绞关石、和防火用的天井以及了望台等至今保存完好,重现昔日吴都防卫之森严壁垒。

盘门原有城楼,抗日战争时被焚毁。近年重建的城楼,为传统木结构的二成重檐歇山顶式的建筑,面阔三间,周围设回廊;城楼阔15.48米,高11.3米,进深8.65米,外形古色古香,雄伟壮观,飞檐朱栏,比翼凌空。门上那块潇洒雄建的章草匾额,是当代书家王蘧常的墨迹,“中吴锁钥”四个大字凸显了盘门重要的战略地位。城楼一层楼厅,中间竖立着一块巨型木雕落地屏风,上面镌刻着已故著名画家杜重划绘制的《伍员筑城图》,好似在诉说着盘门的由来;城楼前方,架着三尊土炮,仿佛与楼上楹联“古吴城阙川原壮,旧国干戈战伐多”相呼应,而城头旌旗飘扬更使人想见那兵戎相见的春秋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