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属性是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

 昵称1919377 2011-10-30

 

属性是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

李泽健

    在《什么是属性?》一文中,我们说属性是一事物和它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切规定性,是事物存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脑对事物关系的一种反映。事物的这种外在表现形式是主观的,它不同与客观事物本身,说属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妥的。

属性反映的是事物之间关系

    属性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事物的存在状态是事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都是环境的产物,事物的存在状态并不完全是由事物自身的因素所决定的,它是事物与周围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事物的属性必然反映的必然也是事物与周围环境的这种共同关系。粗糙的皮肤不是老农固有的属性,它是长期风吹日晒的结果;纤纤玉指不是娇小姐固有的属性,如果让她去耕地或者炼钢,估计用不了多久,这纤纤十指就会变得像钢筋一样粗壮有力。重量不是物体自身固有的,它反映的是物体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失重状态下物体是没有重量的;形状和颜色不是物体自身固有的,如果脱离了地球引力,如果环境温度和压力等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形状和颜色也都会跟着发生变化。

    二、 事物的属性都是基于相联系的其它事物而产生的

    没有其它事物的存在,事物就没有什么属性可言。客观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事物的存在必然以其它事物的存在为前提,事物的属性都是在与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事物不存在孤立的与其它事物无关的属性,即使对直接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的属性认识也是基于与其它事物的相互比较,其最基本的比较对象就是空间。如果没有周围的空间,物体就没有形状。谁能想象出,如果没有周围的天空星星的形状将是什么样子的?一种颜色的存在是基于另一种颜色的存在,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颜色,那么也就等于没有颜色。谁能说满眼一色的世界就一定是红色的?没有软就没有硬、没有大就没有小,没有多就没有少。没有天空也就不会存在大地,没有相互关联和对立的其它事物,事物也就不会存在属性。

    三、取决于观察主体本身的结构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察主体会有不同的属性认识。

    同样的辣椒,有人觉得辣,有人觉得不辣;同样的臭豆腐,有人觉得臭不可闻,有人却视之为美味。可能有人会说,对食物的不同喜好反映的只是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不意味着辣椒和臭豆腐属性的改变,是糖固有的属性,虽然有人喜欢吃糖有人不喜欢吃糖,但人们对糖的感觉还应该都是。事实上,我们根本不可能体会别人嘴里的与我们自己感觉到的是不是一码事,就像旁边有一对情侣在热吻,而你一点感觉都没有是一样的。美酒加咖啡,一杯接一杯,这人间美味让多少人为之神往!然而事实是,还有许多人一口也喝不下去这样的美味

    人和动物眼中的色彩不会相同,色盲和视觉正常的人眼中的色彩也不大相同。我们眼中的飞机在雷达上只是一个光斑;我们感觉到的热,在温度计上只是水银柱的上升。我们看到的老虎猎杀兔子,在别的动物眼中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景,对那些生存在草丛中的个头矮小、行动缓慢的动物来说,它们可能不会意识到眼前跑过去的是一只兔子和老虎,它们可能会这样描述事件的经过:天空中一道白光闪过,紧接着一道黄光闪过,随之而来的是狂风大作并伴随着阵阵地动山摇。在我们自己眼里,脖子上面长的无非就是个脑袋而已,而对于寄生在我们头皮上的那些微生物而言,它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是生活在长满了原始森林的大兴安岭。我们的一次洗发对它们来说可能都是一次生死攸关的洪涝灾害。

    事物表现出来的属性还与我们的观察手段,观察方法等等有关。用有色眼镜、望远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也会有不同的属性认识。

    四、 取决于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

    同样的物体振动,空气和电磁波的传播效果就不大相同,我们在电话里听到的声音与真实的声音是有区别的。雾里看花与朗朗晴日的感觉是不同的。军事上使用的烟雾弹并没有改变目标事物和观察者本身的结构,但是它却达到改变物体属性的目的。

    五、属性的表现还取决于事物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

属性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间的关系不同,事物表现出来的属性就不同。比如,一个方形纸盒,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各面是长方形。观察纸盒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等。在地面上看到的地球是高山巍峨、江河奔流,而在月亮上看到的地球则像是一个用玉石雕刻而成的圆球晶莹剔透。

    六、属性都是基于人的观察,属性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

    说所有的属性都是与人的关系,并不是要说没有人就没有世界,不是要说人类不存在了物质间的关系就不存在了。事物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那些与我们无关的关系我们是永远都不可能认识的。我们既不可能知道狗看到世界时的感受,也不可能体会大象吃到苹果时的滋味。作为认识主体,所有的属性都是基于我们人类的观察而言的。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人借助于感觉,感知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如颜色、气味、光滑和粗糙等。感觉的过程如下:外界刺激神经感受器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神经传递神经冲动神经中枢产生感觉。由此可见,人们对属性的认识最终是在大脑的神经中枢完成的。在大脑中表现出来的属性只能是人脑主观产生的东西,它与客观事物本身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我们一般都认为红色是苹果自身具有的属性,但事实上苹果本身并没有一种叫红色的东西,它也没有把红色发送给我们,它只是把一部分光线反射到我们的眼睛,这些光线也不是红色,它只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波。光线最终能够到达的地方是视网膜,而产生红色的地方则是在大脑的神经中枢,这是光线不能到达的地方。由此可见,红色并不是苹果本身固有的属性,它也不是光线本身所具有的东西,它只能是人脑自己产生出来的东西。同样的道理,我们对物体形状的认识也是这样的,我们看到的物体形状也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接受到了一些光线,这些光线在我们的头脑中产生颜色、浓淡、明暗等感觉,通过判断颜色、浓淡、明暗等感觉,我们产生了对物体形状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眼睛接受到的只是物体反射光线的很少的一部分,大量的反射光线都不能进入到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对物体形状的认识不只是主观的,而且还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

    客观事物与属性之间的关系,就好比笔与字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大脑好比是一张白纸,客观对象好比是一支笔,笔在纸上写下了字,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属性。整个过程并没有什么不对,问题出在我们错把当成了笔自身固有的属性,我们误以为笔里面装的就是。而事实上,笔里面一个也没有,它只装满了墨水,只是在我们大脑这张白纸上才产生出来的东西。就像开关和灯泡,客观事物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刺激,就像手指作用于开关上的压力,开关把压力解释成两种状态,而我们的大脑则进一步把它反映成灯亮或者是灯暗灯亮或者灯暗显然都不是手指本身固有的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属性只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施加给我们感官的作用所给出的一种解释而已。我们把作用于眼睛的光线解释成颜色,把作用于耳朵的空气振动解释成声音,把作用于舌头的物质分子的化学运动解释成味道,把作用于鼻子的物质分子运动解释成气味。所有的这些解释我们都不能说成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只能说它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难道我们错了吗?

    如果说属性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如果说属性只是产生于我们大脑中的一种东西,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所认识的事物可能与客观事物本身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对事物的所有认识可能都是错误的。

    难道我们错了吗?事实似乎并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必然会在实践中处处碰壁,而事实上我们却是在不断地改造着这个世界。

    毫无疑问,直接产生于感觉的属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折不扣的歪曲。不过,这种歪曲并不是由于我们感觉器官本身的错误,感觉器官始终都是在忠实地反映着客观事物间的真实联系,从接受外界刺激到产生神经冲动,从神经冲动传递到神经中枢产生影像,这一切过程都是严格地按照事物之间的客观规律来运行的。感觉器官从来反映的都是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问题出在了我们对感觉结果的解读上,由于感觉没有告诉我们感觉器官本身的变化情况,所以我们也就没有意识到属性反映的是客观事物间的一种关系,从而导致了我们错误地解释了这种关系。我们错把产生于大脑的影像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我们错把产生于大脑的结果(属性)直接赋予客观事物本身。而事实上,属性只是产生于人脑的一种观察结果,它只能反映客观事物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并不能够代表事物本身。

    对事物属性的这种错误解读的的确确导致了人们在实践中处处碰壁。在人类进化的漫长的几百万年中,人们一直都是在这种不断碰壁的困境中艰难地生存。我们所谓的知识,其实也就是人们在不断碰壁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识别物体高低的能力,所以经常会从床上掉下来,正是在这种不断掉床的过程中,婴儿逐步建立了头脑中的属性(影像)与高低的对应关系。人类也正是在处处碰壁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属性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科学知识体系。在长期的碰壁过程中,人类逐渐变得聪明起来,知道了我们所认识到的属性与客观事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于是人们开始注重研究事物的属性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于是诞生了科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所谓的科学知识大部分都是在纠正我们在事物属性上的认识错误。如果颜色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那么我们就无需研究光学;如果声音是小提琴本身固有的属性,那我们就无需研究空气振动;如果软是水固有的属性,那我们永远都用不着去研究高压水是如何截割钢板的。

属性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

    有人可能会担心,如果事物本身没有固有的属性,如果属性就是一种变来变去的玩意儿,那我们就无从认识事物。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一方面,自然界中的事物大都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同样的条件下,事物表现出来的属性是相同的,这给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性。(其实,这也是我们误认为属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我们对属性的认识,重要的并不在于它的形式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还是我们的大脑产生的,重要的在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属性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前面我们提到的纸盒,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形状究竟是什么,而在于它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表现出长方体的形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表现出长方形、线段、点的形状。

    属性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属性的形式与客观事实间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通过研究这种对应关系我们就能够比较正确地把握这个世界。事实上,科学工作也正是研究事物表现出来的属性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

 

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关系的一种标示

    不管属性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得来的,还是通过科学仪器获得的,它的最终形式都是在人脑中产生的,都是主观的,人们把产生于大脑的这种主观结果赋予了事物本身,于是事物便有了属性。所以,属性反映的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它反映的只是人脑以及事物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标示。

    客观事物本身究竟是什么我们是无法知道的,这完全是由认识的产生机制所决定的。

    事物自身无法说明自己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事物的存在与否,关键并不在于它自身究竟是什么,而在于它能不能够证明自己的存在,在于它能不能够让别的事物知道自己的存在。如果一个事物不能让别的事物知道自己的存在,那么也就等于它是不存在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应该是正确的,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能像贝克莱那样把感知狭隘地理解为人的感知,它应该是包括其它所有事物在内的感知

    一、 事物通过相互作用来表明自己的存在

    所有存在的事物都不应该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它们都必须要能够被其它事物所感知。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关键在于它能够与别的事物发生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对其它事物施加作用事物才能够告诉其它事物自己的存在,只有通过相互作用事物才能够表明自己的存在。

    二、事物通过感知自身的变化(反应)来感知别的事物

任何事物都无法凭空感知别的事物,也无法知道别的事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们都是通过感知自身的变化(反应)来感知其它事物的。事物自身的这种变化(反应)来自于其它事物的作用,别的事物对它施加了作用,从而引起它自身的一些变化,事物正是通过感知自身的这种变化来认识其它事物的。棉花在燃烧中认识了火的温度,石头在破碎中知道了铁的硬度。

    三、人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

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中的感受器将这种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把神经冲动传输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感受这种变化并来认识世界。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以为自己是在直接认识客观事物本身,而没有觉察到大脑其实只是在感知自身的变化。

     认识的产生机制决定了人们不可能认识客观事物本身,这迫使人们不得不持续不断地探究属性与客观事物间的对应关系,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人们给事物贴上了各种属性标签,以标示这种对应关系。狮子通过到处撒尿宣示自己对一片领地的拥有,孙猴子也是通过在如来手指上撒尿证明自己曾经到天边一游,人们则是通过给事物贴上种种属性标签来认识事物的,用属性标示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区别。由于属性的最终来源是人的大脑,所以当人们用所谓的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来区分事物时,谁又能说人一定不是通过自己留下的某种气味来认识事物的?可以这样说,现代的科学体系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属性标示体系。

事物本身没有独立的属性

    如果说事物只有通过感知自身的变化才能认识其它事物,如果说人们对事物属性的认识只能通过自己的大脑,如果说我们认识的所有属性反映的都是事物间的一种关系,那么事物自身有没有属性似乎就变成不可而知的事情了。事物本身究竟有没有独立的属性?也就是说,有没有只反映事物本身而不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属性呢?答案是明确的:所有的属性都是事物间的关系,事物不存在自身固有的、独立于其它事物的属性(这个问题我们将在随后的关于世界的整体性的文章中进行讨论)。

本质属性都是相对而言的

    既然属性是事物与周围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既然属性反映的都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既然事物本身没有独立于其它事物的属性,那么事物当然也就不会存在所谓的固有属性和本质属性了,因为只要事物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事物的属性必然也都会发生变化,没有哪一种属性能够是固有的、本质的和一成不变的。

    所谓的本质属性都是相对的而言的,与一事物比较时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在与其它事物比较时可能就会变成共性;在一个地方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到了另一个地方可能就变成了共性。在中国表现出的英语特长到了美国可能就变成了自己的短处。

有人可能会担心,如果没有本质属性那就必然会抹杀事物之间的界限,到时我们将无以区分事物?

    事实上,我们从来都不是按照所谓的本质属性来区分事物的。生活中,我们在区别不同的事物时,总是在对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比较,而不是只比较所谓的本质属性。人是会思维、会使用工具的,可我们把既没有思维能力也不会使用工具的婴儿、植物人也叫做人;人是动物,可是我们会说死去的人也是人,但是我们绝对不会承认活蹦乱跳的猴子是人。如果用所谓的本质属性来区分事物,往往会引起人们在认识上的一些困惑:如果计算机具有了思维能力,那计算机是人吗?有人则干脆否认计算机会拥有思维能力,因为他们认为思维能力是人的本质属性,只有人才能拥有思维能力。

    机械理解所谓的本质属性,在发明创造活动中会严重束缚我们的思维,在政治生活中则会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

     一事物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它事物,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结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结构,所以世界上也不会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见《什么是质?》)结构对外的表现是无穷无尽的属性,单独的某一种具体属性,别的事物也都可能会具有的,只有对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把握我们才能够比较正确和全面地认识一个事物。我们没有必要拒绝承认别的动物也有意识,我们没有必要拒绝承认别的动物也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我们不用担心承认这些就会抹杀人和其它动物的区别,因为人与动物有着不同的结构,动物不会具有人的所有属性。只要结构不同,事物就永远不会相同,当我们发现原来的本质属性不能再作为区分两个事物的本质的时候,我们还会找到其他的本质属性,这才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