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礁石浪花 2011-11-02
 

历史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来源: 骆臻的日志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约前2070至前221)

1、  王位世袭制

(1)       父子相传

(2)       兄终弟及

 从传贤变为传子,形成“家天下”的局面

2、  分封制

(1)       镇守疆土

(2)       随同作战

(3)       交纳贡赋

(4)       朝觐述职

有利于政治稳定

最终局面失控

3、  宗法制

(1)       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2)       嫡长子继承制

(3)       大宗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服从大宗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稳定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至清,前221至1911)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总趋势:一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包括军权、财权、人事权等。中央与地方、君主与宰相之间的权力争夺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变的主线

                                        

 

中央与地方

君与相

人才选拔

郡县制

中央内部君权与相权

斗争

丞相、御史大夫与太

 

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

武帝行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

巩固中央集权

武帝重用身边侍从以

削弱相权

察举制:

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名

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始创三省体制

九品中正制

1)  世家大族垄断

2)  这一制度伴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而无法继续

 

 

 

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考试形成,以后历代继承并完善了这一制度

1)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2)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3)  中央政府手握选拔人才大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4)  影响深远

5)  最终僵化

节度使

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经济上控制财政权;军事上拥有强大武力

藩镇割据以至于安史之乱

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执行):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分割了相权

 

兵权归中央,禁军强大;

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

赋税大部收归中央

 

1)冗政:推卸责任,效率低下

2)冗兵:

人数众多,战斗力差

3)冗费:官俸、军费开支浩大

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

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

三司使,分别掌握了

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以削弱宰相权力

行中书省,即行省,

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1)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  加强了中央集权

3)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  省制开端

 

相权极度膨胀

太祖裁丞相、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成祖设立内阁,后逐渐形成了内阁(票拟)---皇帝(批朱)---太监(批朱)的格局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太祖废行中书省,建立布政司(行

政)、都指挥司(军政)和按察司(监

察),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

权力集中至中央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后设军机处,跪受笔录

提高行政效率

巩固君主专制

设总督、巡抚为地方正式长官,高

于三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