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宗师孔子身世之谜

 天混地暗 2011-11-03

 

图片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伦理道德等方面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也很有影响。可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的身世情况如何呢?这一直是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关于孔子的出生情况,现在的史书多是一笔带过,模糊不清。综览各种史料,目前关于孔子出生的情况,学术界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野合”而生。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又把叔梁纥与徵在的婚配称为“野合”?那是按古人的习惯说法,指他们的婚配并不合礼仪,超出了礼仪的规范。据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的解释,古时礼制认为:男子满16岁“阳道通”,到64岁时“阳道绝”;女子满14岁“*通”,到49岁时“*绝”。这个年龄段内才是适婚期。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

第二,祈祷而生。这种观点的神话色彩浓厚,说孔子的母亲在尼丘山和他父亲一起祈祷,感动黑龙的精灵而怀上孔子。东汉郑玄《礼记?檀弓正义》引《论语撰考谶》说:“叔梁纥与征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显然,这种说法非常荒谬,无非是儒学的后继者们为了神化孔子所作的附会之辞,不足为据。

第三,梦生。这与上一种说法一样出于谶纬书中,带有明显荒诞的迷信色彩。因为如果不在出生问题上故弄玄虚,使之与凡人不同,以尊其为神,孔子就不能成为“圣人”,他的观点主张又怎能为世人信奉呢?

更有人说他根本就没有父亲,他是母亲郊游时“履大人迹”(踩到巨人的脚印)感应而孕才得以出生的……

总之,随着孔子由普通人变成“圣人”,后人在不断美化、神化他时,使他的身世也逐渐变得高贵起来……

在美化他的人看来,最可惜的莫过于春秋诸侯中竟然没有一个姓孔的。于是,敬仰孔子的后人便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挖出了孔父嘉,并把其推算成孔子的六世祖。这种做法可谓滴水不漏:其一,孔父嘉是春秋时期官做得最大的孔姓人,正好够格当孔子的先人;其二,孔父嘉所遭遇的不幸,正好可以解释其后人何以没落的原因。

孔父嘉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司马,统领全国的军队,位至*;而孔父嘉之妻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貌美而被载入史书的女人。当时宋国的太宰华父督与孔父嘉素有嫌隙。公元前711年冬季的一天,华父督在街上无意间碰到了孔父嘉之妻,不由得在路边站下,一直看着她从身边走过去,然后赞叹了一句:“真是美丽而又*啊!”这句溢美之词因此被记载在了《左传》和《春秋》等史籍里。需要说明的是,孔子在《春秋》中描述此事时只用了短短的19个字,而且没带任何感*彩:“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孔父嘉真是孔子的六世祖,那么作为古人的孔子一定会尊重史实,略加说明的。

从史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就在华父督路遇孔父嘉之妻的次年春,华父督发动了攻打孔氏的兵变,杀死孔父嘉,霸占了孔父嘉之妻——正史中关于孔父嘉夫妻的记载到此为止。但是,为了给孔子树立高贵的血统,后人又衍生出一段极富戏剧性的故事:在那个血雨腥风的灭门之夜,一位家仆冒死带着孔氏的独苗苗逃出宋国,最终流落到了鲁国,以此保住了孔氏的血脉,云云。而《东周列国志》对孔父嘉之妻的结局写得更是凄美:她眼看全家人被杀,为免受辱,便于当晚投井自尽了……

但是我们根本不必对此较真,姑妄听之,姑妄信之,姑妄笑之。因为,我们不能想像老古人会容忍“圣人”的身上存有瑕疵。我们相信了这些说法,那么孔子的身世也就变得有意思起来:孔子的横空出世竟与一位偶然踏雪而行的美丽女人密切相关,而那位女人的一次出行也成了改变历史的关键一刻……尽管我们知道,华父督发动那场兵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华父督发动兵变与孔父嘉之妻有一定的关系,那就是贪恋她的‘美而艳“的姿色。

当我们透过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迷雾,用新的视野去重新审视这一事件的时候,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那次隆冬的路遇真是有意思极了:假如没有那次路遇,我们根本无从知道孔父嘉之妻到底长得如何;假如没有那次路遇,孔父嘉之妻根本就不会走进史册;更重要的是,假如没有那次路遇,孔子竟然也“不会“于一百六十后(公元前551年)诞生在鲁国,世界上也就没有了那个名叫“孔丘”的大思想家……

世事难料竟至于斯!我们不能不佩服古人的高明,他们在给孔夫子找到合乎身份的先人的同时,也为史书中一段轻描淡写的“路遇”增添了动人的色彩,使我们对两千七百一十四年前那个飘着雪花的日子、对当时偶然路过的一个美艳女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本文摘自《中国古代风云人物谜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