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针王乐亭

 fengqingyang01 2011-11-06
王乐亭,名金辉,号乐亭。河北省香河县王指挥庄人,生于1895年10月19日,1984年2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90岁。

  王乐亭幼时,在京东某农村拜私塾先生乔书阁老师学习汉语。因攻读十分勤奋,遂深得乔师的喜欢。乔之祖父为清代当地的典狱官,曾得一南方犯人的祖传秘法,用六寸针透刺双侧曲池至臂臑穴治疗淋巴结核。然而此秘法却在乔氏家族中白白传了三代,未曾有人付诸实施。乔先生便把它传授给了令他十分喜爱的王乐亭。时值乔氏在京城某首饰楼工作的亲友返里省亲,因患颈淋巴结核数年而屡治未效,闲暇之中曾向乔氏吐诉病患之苦。乔氏遂嘱其亲友返京打制六寸银针一对,准备治疗。乔先生把祖传的针灸秘法悉心口授给当时对医学一无所知的王乐亭,由他用六寸银针给患者治病。针过几次之后,竟奏奇效。患者为答谢乔氏师徒,就将一对银针送给他们。王乐亭就这样拿着一对六寸银针,蹋上了“针灸行道”的征途。

  初学时兴趣比较浓厚,来诊者一律免费接待,义务治疗。由于疗效明显,所以远近数十里乡亲俚友,凡患“鼠疮脖子”(即瘰疬)者均来求治,这样王乐亭考也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1916年王乐亭考入中国大学学习法律,读了两年大学,他感到毕业后仍无出路,而六寸银针反而会为病人解除痛苦。于是他依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大学的想法,拜四川针灸名医陈肃卿为师,正式踏上学习针灸的路程。他感到六寸银针仅能治疗一种病症,而系统学习针灸的理论和经验,才能治疗多种疾病。他的针灸老师陈肃卿是祖传针灸的第二代,其父陈丹仙(人们尊称为“陈半仙”)针灸技艺高超,誉满北京城。传到陈肃卿时,因其针、药并施,技术更加全面,这使王乐亭的眼界大开,学识与技术日益增进。

  1929年,王乐亭老医生正式考取针灸“医师执照”,并取得独立开业的许可证。他的主考官是当时名针灸医师孙祥麟,对他甚为赏识。在王氏登门答谢时,发现孙氏所用针具皆为金针,对王启发很大。因为他在读书时曾多次读到“以金制针更佳”,但从未见过真正的金针。随即到某金店打制一套金针(包括各种型号的毫针与六寸金针)。从此以后,王乐亭老医生开始使用金针,为广大的民众医治疾苦,而且逐渐地获得了“金针王乐亭”的称誉。于是民间流传有“南有陆瘦燕,北有王乐亭”之美誉。

  王乐亭医生,热爱针灸事业,为了使针灸技艺精益求精,更有效地为更广大的患者解除病痛,不懈地研读多种医书,从《皇帝内经》、《难经》等古典医学著作,到解放后国内各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编著的针灸学讲义、书籍等,种类繁多,不及备述。王乐亭医生自认他受益最多的书是《针灸大成》和《皇帝内经》。对于《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宗金鉴》、《东医宝鉴》、《经穴纂要》、《经脉图考》、《十四经发挥》等均精心研读,博取众家之长,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体系。1956年王乐亭除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之外,还曾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北京针灸学会理事、《中医杂志》编委等。他以“金针”起家,通读经典,精于临床,学风正直。他提出的“手足十二针”、“五脏俞加膈俞”、“督脉十三针”、“老十针”等针灸组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在当代针灸处方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目前仍被广泛应用,极具研究价值。他对针刺技法的注重、对透穴的运用等都成为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学术特色的组成部分。王乐亭教授虽已故去,但他对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和北京针灸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却有口皆碑,真正实现了王老自己的愿望:为人民做出有益的贡献。

王老的临床经验概括来讲可以总结为以下6点:
1 整体观念 贯穿始末,王乐亭先生提出的“五脏俞加膈俞”的配穴方法即是运用整体观念的生动说明。
2 辨虚实,补泻分明
王乐亭先生结合前贤所述与几十年的临床研究,将补泻手法归纳为“随济迎夺,进插退提”,即按照各经的循行方向而行补泻手法。顺经捻针为补,逆经捻针为泻。王乐亭教授主张严格按照十四经的起止和循行方向,以及阴升阳降的道理,进行补泻,配合轻、中、重度刺激量形成了简单易行而卓有成效的补泻手法,而不推崇其他特殊的针法。针灸组穴方面也可以反应王老对补虚与泻实的重视,《医学发明》一书中有十全大补汤一方,由八珍汤加黄芪、肉桂组成,补益气血,王老一贯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仿效此方而拟定针灸学的十全大补方。
3 治未病,以防为本
王老在以胃为先的前提下,重视治未病,以防为本,提出“老十针”有病可治、无病可防之说。将“老十针”用于体虚或病后的预防治疗,以及慢性病的善后调理,“脾旺不受邪”,实脾胃者,百病可防,体现了王老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
4 治其本,以胃为先
中医治疗中强调“治病必求其本”,王乐亭教授提出了“治其本,以胃为先”的观点。《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脾为土脏,灌溉四旁,主运化升清,将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通过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脾胃主一身之气机,脾升胃降,升降平衡一身之气机才可正常运行。明戴思恭认为“胃为水谷之海,法天地,生万物,…五脏六腑皆禀之以为主,荣卫天真皆有谷气以充大。”脾气升发向上,则元气才能充沛,人体始有生生之机。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根据《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及调中益气汤的方义,王老先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著名的“老十针”针灸处方与之相应,
5 重经络辨证,推陈出新
王乐亭先生重视八纲辨证的同时,更充分利用了对于经络知识的深刻理解,将经络辨证与之相结合,使治疗上更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素问?痿论》云“治痿独取阳明”,故临床治疗瘫痿病证时,多取阳明经穴为主。王乐亭老医生在开始治疗瘫痿时也遵古训,选用上述经穴,但是实际效果不够理想,于是开始探求新的治疗思路。他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督一身之阳,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皆为阳气所主。如果阳气不能上升下达,则阴血郁闭,筋脉失荣,故痿弱不用。况且督脉与任脉相通,一阴一阳,相互协调。所以治督可使阳气畅达,阴阳气血调和,以期阳生阴长,恢复肢体功能活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治痿独取督脉,并制定了督脉十三针处方

6 调气血,异病同治
王老认为阴阳失衡是机体病理的实质,阳盛则阳病,阴盛则阳病,针灸的功效就在于调整机体阴阳,以达到阴平阳秘。而人体的阴阳平衡的维持,是依靠脏腑气血功能的平衡来实现的,针灸通过调理气血来调整五脏功能,“老十针”的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其共同的道理在于“老十针”能够调理中焦脾胃,以调理气血之故,人以气血为本,气血不和则为病,气血调和则诸病可愈。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上述内容祥见〈名院名科老专家经验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名老中医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