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阳问答

 小脚大丫 2011-11-07

高明的医家,就跟围棋的高手一样,他可以看到四步以后的棋,他还可以一步一步地设计,能够分析每一个落子以后的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应该出现什么局面,作为医者。在走第一步的时候,就应该考虑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怎么走,这样才叫有把握。 

 

扶阳问答

陆崇汉:对疾病的治愈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疗程的长短,一个是治愈后的远期疗效。这两个问题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一个目标,怎样使肌体能够达到最佳状态。这也是我们的理想。所以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就曾今提出“养生治病以扶阳为纲,保天下众生长寿健康”这样一个理念。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差点遭到非议,因为过去扶阳的理念不是十分北中医界认可,但是现在情况变了,业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了,我看是一件好事。像我们成都中医大学两个老前辈,一个是搞理论研究的,一个是搞科研的,也发觉了如何养生长寿这个问题。还有,在临床上碰到许多慢性疑难重症,在用其他的方法不容易解决的情况下,有没有其他的路子来提高疗效?在这一点上,我反复强调以扶阳作为思考的主要方向,在临床上走出一条路自来。这里,我乐意与各位同行交流讨论。

 

提问:我非常赞赏老师提出的养生之道,扶阳为纲,也特别喜欢用一些新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我是北方人,来到广州后,我当时也有疑惑,到底广州或者这些南方炎热地区,能不能使用辛温药物?比如我治疗了很多风湿性疾病,我就担心过分用药会不会引起伤害?还有一个就是如何在扶阳的基础上兼顾其他呢?扶到什么样的度才是恰到好处,这个我觉得很难把握。

陆崇汉:在临床上长期大剂量使用辛温扶阳的药物治疗风湿病这一类病人的时候,关键在于药物的配伍上。但这里谈的药物的配伍并不是把辛温药、寒凉药同时组成一个方剂。这种方法我基本上不用。我的用方可以说是90%都是纯辛温药物组成的。我采取的扶阳理念是有长期的时间和大量的实践位支撑的。大概最早有200年,因为我们的传承没有中断,从我祖父算起,也有130年了。我祖父行医70年,我大伯父也将近行医70年,我行医从开第一张处方到现在,已经45年了。大家可以估算一下,卢氏祖孙三代这么多年使用这么多的辛温药物,没有发生过一例由于大剂量使用辛温药物而导致中毒的病人,做多是有过一些病人,在煎煮的方法上,没有按照我们的规定去做,出现过麻口的现象。

谈到对类风湿病的治疗,首先治疗时间可能是四到五个月,甚至更长。特别是关节严重变形,就很难再复原了。但是,减轻变形关节的僵、硬、肿、痛,这些事有可能的。有人担心,长期使用辛温药会不会出现伤津的情况呢?我可以肯定地说,不会。因为附子本身扶阳,再配合恰当的药物,就能够扶阳以生阴,扶阳以生津。其次,还有一个度的问题,

现在我看到有一些医生在临床上,可能是出于一种探索的心态,想突破某一些极限,一付药的附子用量就达到了300克,500克,600克, 甚至用1000克,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因为人体的接受是有限的。那样用药,一个是对药材本身的浪费,再一个, 打乱了药物的整个配方格局,设想一下,如果附子用500克,其它配药呢?是不是100克、150克呢?如果是这样来用药,会不会有很好效果?当然,这可以实验。但这也还是度的问题。通常在剂量的换算上,过去的所谓二两,就是现在的60克或62克,五两大约就是155克,这也是很平常的。就达到这个度,把握好这个度,重病也能解决了。

     接下来是关于病在阳者和病在阴者的治则的问题。前一个采取扶阳抑阴,后一个采取用阳化阴。关键就是处方的结构。当然,这种处方的结构以后大家可以自己去探索。在下一个问题,又是如何把我一个度的问题,在临床上,治疗一种病,不是这一个方子一直用下去,这样是无用的。高明的医家,就跟围棋的高手一样,他可以看到四步以后的棋,他还可以一步一步地设计,能够分析每一个落子以后的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应该出现什么局面,作为医者。在走第一步的时候,就应该考虑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怎么走,这样才叫有把握。如果还是在试探,那就一定要小心。临床上有一些病人,因为找我看病很不容易,要提前三五个礼拜把好挂到,下一次如果挂不到怎么办?所以就出现这么一个情况,我交代病人就吃七付,病人就自作主张,再吃七付,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了以后的情况怎么样?吃到第八付、第九付可以,第十付、第十一付就不行了,虽然没有出事,但新的问题出来了,才不敢吃了。用四川话来说,就是抵拢了,应该倒拐了。你还是往前走,当然会碰壁。这时候,就应该寻求第二个点了,通过第二次的诊断,实际上配方没有多大改动,只不过在每剂药的剂量上有些变化,或者是变化一二味药,情况就又好转了。这就是怎把握度的问题。这样做,就不必担心服用辛温扶阳药会出现副反应。这也是卢氏常年积累得来的经验。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提问:我想了解一下中医在肿瘤和白血病方面的诊治情况

陆崇汉:对于肿瘤的问题,我认为,扶阳的方法也是一个强项。但是对于肿瘤的治疗,我和我的祖辈们有一些区别。因为我的祖辈是纯粹不需要别人提供西医资料,他们不理解西医,这个情有可原。我不一样,毕竟接受过一些现代的医学知识。所以我认为,早期的肿瘤病人,如果有手术指证,就应该手术。现在西医手术好比古代的华佗,如果华佗在世,他也会逐渐研究一些方法来切除肿瘤。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怎样能使病人能够承受西医的治疗手段。我只把手术方式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此外我们中医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能够帮助病人早期发现肿瘤。以我个人的经验,乳沟一个病人,他已经看了三次,某些症状还没有得到改善的话,我就会叫他去医院做一个检查,就有可能发现早期肿瘤。这个准确率也是相当高的。

谈到治疗,从生理角度来讲,就是扶阳为主导。所以我倡导五脏以阳为本。比如说肿瘤病人在放化疗期间,大多数都有消化道或血象的反应。用扶阳的方法,可以使白血球降得不那么厉害,甚至不下降,使病人能够在比较好的状态下,顺利地完成全套放化疗。同时延长生存时间,也赢得了中医的治疗时间。在我接诊的病人里边,肿瘤病人占了三分之一,最长的现在已经三十年了。并不是说这三十年还来治病,这三十年是在养生。这在临床是有案可查的。

在白血病方面,慢性的白血病通过扶阳的方法来治疗,效果也是比较好,但是急性的白血病变化比较多。只要是慢性的,希望就比较大,急性的,死亡率很高,也很快。当然,接诊可以缓解一些情况。也有最后缓解了的,但是几率要小些,慢性血液病治疗缓解率要高些,特别是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这些病人疗效都比较好。好事通过扶阳的办法。现代教材说,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阴虚,但我希望阴虚的一面,不要干扰我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这有助于大家临床上的提高。

提问:我是搞心脏病和危重症的,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心衰的中医药治疗。第二个是在抢救急危重症时,中医针剂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陆崇汉:心衰的病人,在临床上也是很常见的,这就是典型的四逆证,用扶阳的方法对心衰是很对证的。临床上应该大胆使用,可以救很多人。我们是中医院,在对症治疗上,我们还是应该当主角,乳沟当好了这个主角,中医的发展,中医的影响就会更深。关键是能不能当好这个主角。用参附也好,用麻附也好,只要能把握住,就应该用这个扶阳的方法,能够立竿见影。临床上,我遇到很多心衰的病人,使用了大剂量的四逆加人参汤,在没有西医的情况下,扮演了主角,很多病人得以还生。对一些急重的病人,包括脑血管方面的也是一样,突发性的脑血管意外,或者是出血,如果能够及时地,正确地去用法、用药,也能得到解决。

提问:希望老师再给我们谈一谈附子的煎煮方法。

陆崇汉:对于这个问题,刘力红很有体会,让他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力红: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这样一个气氛跟我第一次来确实不大一样,已经有很多人在专注扶阳的问题了。而且都有体会,一些人还是有比较深的体会。我在扶阳思想的指导下,应该说是实践了一些年月,更有幸是在去年,能够结识我现在的师傅陆崇汉老师,并最终拜在他的门下,成为入室弟子。从这以后,对于扶阳的问题,尤其是对附子的认识,就更深了一层。过去的情况也跟各位同道差不多,今天你们提出的问题也是我过去的问题。当然,现在这个问题可能依然存在,只是比过去好多了。为什么呢?因为对附子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他是辛温的、有毒的等等,而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比如附子怎么生长。怎么栽培,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为什么能够扶阳,怎么炮制的。另外就是刚才师傅说了,为什么不能象现在的一些人那样大剂量的使用附子。过去,我也是凭着一股治病救人的信念,懵懵懂懂地,100G不行,就二百、三百的使用,量变引起质变嘛!但是不是这么回事呢?这里可以谈我第一次跟师傅看病的经历,那时去年暑期,经过多方努力,很不容易争取到了一个在师傅身边伺诊的机会,可是一下午,根本没有看到师傅用附子。大家都知道,师傅外号“卢火神”,既然是火神,那会几十张处方里都没有附子呢?这这不是说他不能用附子,而确确实实发现现在的附子有问题。附子是一种扶阳的药物,一般是冬至移苗,夏至采收,整个生长都是在阳的格局里,为了使附子能够进入到人体里发挥作用,我们要以一个纯阴的东西去制它,所以要用胆巴水去泡,胆巴水是什么呢?我们读老子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就是讲的这个东西。盐井里的东西经过熬制的就变成了胆巴水和盐。盐是纯阳的东西,胆巴水是纯阴的东西,所以来制这个附子。现在不按古法炮制,胆巴水放的过度,也不像古人放在长流水里冲洗,大家想想,这个附子的量变会不会引起质变呢?要质变恐怕也会是其他的质变。现在的附子很咸,本来是应该用来扶阳的,最后让胆巴水把这个阳伤掉了。

 

刚刚师傅让我介绍的这个病人是深圳的,今天早上有的同志还见过。这是一个骨髓异常增生的病人,全血除了白细胞之外,其他各项都低,血小板只有两万多。他到广西来找我,在我的医院里住了一段时间,没有很好的效果。那时我已经拜师了,算是准徒弟了,不过师傅答应给开方了,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的。自从服用了师傅开的药后,病情就得到了改善。服药三个月后,我强行让他做了血象检查,因为他惧怕检查,他在香港医生给他做了最后的诊断,像他这种病人,世界上最长的存活期不超过五年。对于一个不满六十岁的人来说,当然是相当恐惧的。因为以前的检查结果都差不多,甚至很有降低。今天他第一次出现了血象好转的现象,血小板上升到六万多,血红蛋白恢复了正常,红细胞也大大地上升了。但是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两次附子中毒的情况,主要症状就是头晕、晕到欲仆的地步,尤其是最后一次晕到有十来分钟的时间,而且出现了大小便失禁。但是典型的附子中毒的口舌麻木却并不明显。这两次的中毒跟“附子”有明显的关系,因为两次的中毒都是采用了同一家的附子,换了一家,还是同样的剂量却没有问题了。所以师傅当时就断定不是附子本身引起的中毒,而是炮制不当引起的。师傅还说,像这种情况,即使用生附子,只要煎煮时间够了,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情况呢?这就是一个炮制的问题,胆巴水这种纯阴大寒之物,用的过重就会伤阳气压不过气受损,不能上达清窍,就出现了中毒情况。所以,附子的问题是复杂的,要想用好它,除了把握本身的药性之外,还要了解其他的情况,否则,一出现问题,就归结为附子的毒性,这就冤枉了,不利于我们用好附子。

陆崇汉:刚才刘力红谈了一些情况,实际上 已经回答了刚才提的那几个问题。就是附子怎么用,怎么煎煮,只要按照规矩办,就不会出问题。但关键是现在的附子很糟糕,当然医院比较好把关,因为用附子的医生多,就要防止这方面的问题没所以医院一定要把好质量关。
   
提问:请教两个问题,第一个,你推荐我们看那些书比较好,第二个就是老师有没有医案集出版。

陆崇汉:我认为应该花一点时间回过头来再读《内经》,我始终强调学习原著,学习原著关键是要理解它的精华,并把精华变成自己的东西。如果能这样,那么经典对你的帮助是很大的。当然,这个过程悟性是很重要的。我想,无论是《内经》《伤寒论》,我们都应该逐渐去理解它。我主张郑钦安的三部书《医理传真》、《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要用功好好研究一下。如果能把这几部书读懂了,理解了,就足够了。至于我的医案集,我过去一直想做这个事,东西也整理了很多,可能有几十万字,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另外我和刘力红搞了一个师徒对话题材,现在已经整理出来几万字。我估计如果这本书问世,对大家可能有一些帮助,这里面既包括了理,也包括了案。

提问:我象提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这么注重扶阳,他的医学背景是什么?他的指证是什么?以前我请教过一些名家,什么时候能用附子,什么时候不能用附子,得到一句话,口干不能用附子。第二,你对附子的用量比较多,能不能介绍你使用过程中最失败的一个案例。

   陆崇汉:我归纳一下,我行医至今,已经治愈了上百万人次,还没有遇到过一例失败的案例。什么叫失败?这个定义很难把握,是用附子中毒导致人体的变化算失败呢?是用附子的临床效果不理想算失败呢?还是用了附子却没有治疗效果算失败呢?怎么去界定失败,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刚才刘力红介绍的那个深圳病人,我们应该怎样去界定他的两次“中毒”事件?这个病人我一直在电话里开方,第一次见到他,情况要比我想象的好得多。从他中毒的两次事件来看,不是他煎煮方法的问题,而是附子除了纰漏。当时我就断言是这个问题,因为他一直用附子,为什么吃这一种附子就会中毒呢?这个到底应该算不算失败?吧苦涩的黑附片换成没有明显苦涩的天雄片,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个问题我想,不是温法的过错,也不是用附子的过错。

附子的处方,附子的配伍,是一个打学问,同样是用附子,如果配伍不当,甚至用量不当,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疗效。这一点,刘力红是有体会的,所以只要辩证确当,用附子是不会有问题的,只是效果上会有差异。在一个就是为什么要用附子,为什么喜欢用附子?为什么喜欢用扶阳药?这是人的生理决定的。从人的生理上来讲,就是阳为根本。人的生理决定于阳,因为阳能够统摄因。整个生理物质都是由阳来统帅,阳能够决定人生的一切。包括我们的气、血、津、液都决定于阳。如果我们把握住这个根本,就能够达到最佳状态;从治病的角度上讲,可以达到最好的疗效。当然,我刚才谈到了,一定要把握这个度,这个毒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除了理论的思考,还必须经历实践的历练。

提问:问一个临床的小问题,因为我们用附子都是按药典的量,一般是9G。那么这个过程中确实发现有人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当出现这样的症状时,怎样判断呢?到底是量不够需要加量,还是应该在处方上做一些调整呢?

陆崇汉:很多病人在刚开始使用辛温扶阳药物时,可能会出现刚才讲到的一些问题。如果就以这个作为标准来衡量该不该用附子,那就可以说是不负责任了。西药有没有副作用?西药的副作用太多了,而且都是明码标出。象使用阿托品就会出现口干、面红,是不是口干、面红就不用阿托品了,如果这样,那就成了笑话了。所以,附子的问题还不能这样来认识,附子使用过程中的副反应也不同于西药,他或者是阶段性的,比如开始使用附子,可能口干舌燥,但继续使用,也许就津液满口了。为什么呢?因为阳上来了,能够蒸腾津液了。或者在量上做一个调整,他的口干、舌燥就会消失。这就明显地区别于阿托品,阿托品引起的口干、舌燥只有见谅才可以缓解,没有听说加量可以缓解的。所以,针对使用附子或其他辛温药所引起的不适,我们心中一定要有定见,一定要有一个理论的高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至于少遇不对就行退让,从而错过了临床的良好时机。对这些问题大家也不要太着急,每个人行医的时候都会遇到,都有彷徨,只要通过努力,这些坎就可以迈过去。

另外就是应用辛温扶阳还有一个识证问题,证有显隐。显性的好办,可以胸有成竹。隐性的就难办了,这就要靠你推断这种推断要建立在有把握的基础上。这当然是要有经验积累的。过去,无论是在成都还是在南京,总会有同行认为,我之所以善用辛温,肯定是俩找我的病人都是明显的阳虚,明显的寒症,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我的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从其他医生那里转来的,是不是他们也再用附子呢?没有!相反的,很多都是在用寒凉,寒凉就是有热证,但是,按热证之为什么治不好?而转过来用附子反而好了呢?这就说明,不是善不善于用温热药的问题,而是善不善于辨识阳虚的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用大剂量辛温扶阳药和小剂量辛温扶阳药的问题,是否大的不会出现问题,小的就会出现问题呢?我看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在这个问题上,山西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是值得重视的。举个例子,打的石头摔出去,往往只有一个落脚点,小的石头甩出去,落脚点就多了。就像打水漂一样,大石头丢出去,咚的一声就沉入水底,小的呢?小的可以大气很多水漂。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我们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用轻量的附子用时会上火,而用比较大量的附子比如6070G,或反而下去了呢?中医是讲悟性的,如果你的悟性好,成为一个好的中医并不困难。现在“名医”太多了,当然这是好事,但我希望各位做真正的名医,真正的大家!只有这样,中医才会有发展,才会成为主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