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新诗鉴赏(119)吴音宁?林小耳?唐刚?黄河浪?滕固

 昵称4171236 2011-11-08

汉语新诗鉴赏之一一九

吴音宁/林小耳/唐刚/黄河浪/滕固

 

 

吴音宁(1972-)。台湾诗人,生于彰化市。诗作散见各大报刊。

 

我陷文字迷障

 

我陷文字迷障

整颗头埋进时钟的原点

任凭残酷的分针秒针时针刺痛我

伤痕累累

 

我陷文字迷障

两只手不由自主在屈从

欲望的影子来来去去逗弄我

又恨又痒

 

文字演绎

恰如人种进化

镇日我端详一张张扭曲的脸

怎么也捧不完整的表情

 

又陷得

陷得更深了点

 

与文字斗争

确实小家子气

但请别来打扰

我就是

 

(选自:2003年11月7日《台湾日报》副刊)

 

[赏析]

吴音宁这首<我陷文字迷障>

表面上写文字迷障的纠缠,实际上写情爱迷障的迷乱。“文字演绎/恰如人种进化”,文字的阅读与书写,必得根据一套繁复的规则,规则愈多,迷障愈深;情爱的阅读与书写,也是如此,剪不断,理还乱,一张张扭曲的脸,让人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表情,因此陷之即深,难以自拔。

本诗末段收尾于“但请别来打扰/我就是/爱”,点出全诗主旨,是不错的结尾。  (向阳/文)

 

 

 

林小耳,本名林芳,福建宁德人。七十后女诗人。诗作散见报刊。

 

水城

 

形容词是可以被省略的

 

把黛色的屋瓦放入水中

把清白的墙放入水中

再用桃瓣点染几圈涟漪

柳条俯折的腰肢也是为着

把莹绿倾注。在宏村

 

还有什么比春水更贴近

这尘世之外的尘世

还有什么可以拒绝

流淌。蠢蠢欲动的光阴

被水流压低,但变暖

 

突然,想逆流而上

回到1131年,那年我是

汪姓的女子,在宏村

复归为一滴水

 

(选自:《网络诗选》纸刊第二期)

 

[赏析]

最先进的诗人应该就像一个出类拔萃的另类的画家,而她的眼睛应该是她的最另类的画笔。或者换言之这些颜料的汁液,都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流出来的,所以说《水城》的表现手法是绝对超然脱俗的。

诗歌的前两节“形容词是可以被省略的/把黛色的屋瓦放入水中/把清白的墙放入水中/再用桃瓣点染几圈涟漪/柳条俯折的腰肢也是为着/把莹绿倾注。在宏村”应该说找出了这些具体和意象的颜色,整个画面的层次感应的效果就自然可以看清楚了。我想诗人在写这首诗可见在结构上所做的精心的设计,或者说可见诗人的艺术苦心,一首诗的分行就像一个流动的活体,在她手上弄得翻飞,她就一个神奇绝妙的调酒师,把一首写春天的诗,调成了一杯多彩的鸡尾酒,就如此的表现手法,也是具有全新意识的人才是可以做得到的。我说的是在写诗时所产生出来的全新意识:一个诗人用画家的眼睛,调合想象的色彩来写诗,这要比一个画家用诗人的思维去作画更聪明多了。我想诗人在一张画纸上所使用过的四种颜料,前两种的黑与白是元色的,后两种的桃瓣和莹绿都是复色的,准确的说前两种的颜料是原封不动用上去,后两种是在阳光下进行调过色的,而在诗人那纤细的手掌的调色板上,顺着手的纹脉,已经并不难使人悟到了些许什么。有过一点稍稍的体味,那就足矣了。

诗歌第三节“还有什么比春水更贴近/这尘世之外的尘世/还有什么可以拒绝/流淌。蠢蠢欲动的光阴/被水流压低,但变暖”这一连叠加写出来的四个意象,那种感觉即透明又更粘稠了,诗人所运用的笔法是极其独特的、或者说也是极致浪漫的,特别是捕捉到那个如梦似幻的灵感,真的把一首诗歌的意境开凿到了顶峰,所以你不能不给写诗特别有想法的诗人亮出大拇指,这样的新诗才是真正注重到了艺术外在和诗歌内核的全面结构意识的一次彻底的刷新与突破。我想在诗歌的结构上,就是让人很明眼的看到诗人如何往结构上设置意象符号的动作,并且也能够使人看到了非常清晰的结构空间图示。

诗的最后一节写得也绝佳,天衣无缝,达到了锦上添花的境界:“……复归为一滴水……”写得实在是太有味道了。不过这样运用笔墨的最独到之处,就是把“汪姓的女子……”的生命写得没有杂质了,也就随你怎么去联想了……  (孙向军/文)

 

 

 

唐刚(1952-),本名唐岗熙。重庆奉节人。著有诗集《一方水土》、《秋天的背影》、《瞿塘听潮》、《最后一片净土》等。

 

不明白

 

雾里看花

直到雾散了

我什么也没看明白

 

水中望月

直到月落了

我什么也没看明白

 

一条倏然消失的游鱼

钻进了深水

我什么也没看明白

 

一阵吹过峡谷的风

吹倒了悬岩上一棵苍老的树

我什么也没看明白

 

在夜里我什么也没看明白

使我看明白的只是你渐行渐远的

背影和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

 

(选自:组诗《记忆的碎片》

 

[赏析]

要评头论足一首诗,就得去寻找与诗的临界点,我终于找到了理由,那就是唐刚的诗歌观点。他这样表述的:“诗,是人类精神最后一片净土。诗,是人类灵魂最后的栖息地。诗,无论“现代”到何种程度,总是要让人读懂的文字。言志,抒情,诗美,永远是诗创作要达到的三种境界。‘回归传统’是诗的大趋势。这个传统当是广义上的传统,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诗歌传统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创新。创新,只能是在传统与现代的融汇中创新”。唐先生对诗歌的认识已经站在一个高度了。诗是净土,是人的灵魂最后的栖息地。已是文学之尊的地位了。从《诗经》开始计算出生,诗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鼻祖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是以诗歌为载体,传播和演绎着中华文明。我想在这一点上,无人可以推倒历史。诗歌需要创新,但永远都不能偏离一个方向,只能沿着一个数轴而前行,成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诗歌永远离不开它的出生之地,民众与生活,那是它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那是滋生诗歌的历史源泉,那是人类灵魂境界的最高表述。只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才是诗歌真正发展的主流。

唐刚的组诗《记忆的碎片》一共四首,发表在《星星》诗刊2006年第11期。单说第一首《不明白》。我很喜欢这首诗,一种意境铺设,一种生活的真实,一组画面的神笔,一种哲理的表现,把诗的唯美,心志,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前不久,我所在的公司咖啡月光厅招聘一位钢琴手,这天来了一位美女琴师,说实话她的指法相当不错,我没有录用她,她很不服气,因为她是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我的理由是:音乐是听像艺术,对人的感染力是给人们的精神画面,但你不能给我,所以不能录用你。她的推荐老师给我打来电话,我说到中国宫廷中的乐府,说西洋音乐的起源,说到中国诗歌、绘画与音乐,一个只会键盘的人,不懂得音乐、诗歌和绘画表现力的人,不是我需要的人才。我对她说:你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琴师,你需要更多的知识内涵。她走时给我很真诚地掬了个躬。既然如此,如果诗歌能给人以音乐感,绘画感,思维感,把生活中的美感表现出来,这样的诗歌,难道会没有人喜欢?不知谁从这首《不明白》中,知道了诗歌的真明白。  (方祺儿/文)

 

 

 

黄河浪(1941-),美国籍汉语诗人。祖籍福建长乐。著有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香江潮汐》、《海的呼吸》等。

 

喷潮石

 

来势汹汹的海发了脾气

一掌拍醒沉睡的礁石

水柱从朝天的洞孔喷出

恰如巨鲸的呼吸

 

我正是搁浅的鲸鱼

等待排空的大潮掀起

摆尾一跃潜入深海

鼓浪去,纵横千万里

 

(选自:诗集《海的呼吸》,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赏析]

前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里的海和礁石变得更人性化,海会“发脾气”,会挥“巴掌”,而礁石会像人一样沉睡。但这里的海和礁石所指的不仅仅是我们肉眼所见到的,海是一种时代的召唤,一种新的风气,新的浪潮;礁石或许是还未觉醒的社会,亦或者是一层不变的生活,或者别的什么,但它代表的终归是一种未发生变化的食物。当然,礁石能“沉睡”,说明它还有“觉醒”的一天,它静静地积蓄着力量。

接着“水柱从朝天的洞孔喷出/恰如巨鲸的呼吸”  ,这个比喻实在是妙极了。水柱的喷出是无生命的,但它有张力,有冲劲,将它比喻为巨鲸的呼吸后,这水柱仿佛就被注入了生命的气息,它变成了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延续。巨鲸喷出了水柱寓意这生的呼吸,新的活力,而朝天洞孔喷出的水柱也犹如鲜活的呼吸,它是礁石被海潮“拍醒”后掀起的风暴和崭新的变化。

而从後一段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物我合一”的境界。无论是“我”还是“搁浅的鲸鱼都在等待那排空大潮掀起的那一刻,饱满斗志燃烧并释放的那一刻。只有深海才能让“我”自由地挥洒激情的人生,“我”要“纵横千万里”。我们从诗中直接感受到诗人那灼热的激情和灵魂,那种渴望展现自我,渴望有所作为的急切而豪迈的心。一般说来“鲸鱼搁浅”总会与“诗人之自戕”联系在一起,但在这一首诗中,这只所以“搁浅的鲸鱼”并非一心寻死,而是仍旧怀着热情和理想等待最佳的鼓浪时期。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基调高昂的借物抒情新诗。这首诗歌的气派很大。浩瀚的大海、冲天的水柱、排空的浪潮、庞然的鲸鱼,这些意象交织着,形成一幅激情饱满的画卷,走出一曲高昂慷慨的奋斗之歌。

(农颖铃[学生]/文)

 

 

 

滕固(1901-1941),字若渠。上海宝山人。著有诗集《屠苏》等。

 

我记起你的一双眼

 

我记起你的一双眼,

像两颗明星;

当你宁静地注视我,

辉在天空,是威灵的神朗。

 

我记起你的一双眼,

像两颗明珠;

当你活泼地斜视我,

滚在盘中,指尖儿捉摸不住。

我记起你的一双眼,

像双生的叶子;

当你欢笑的时候,

迎着风儿,翻-覆飞舞不住。

 

我记起你的一欢眼,

像双生的花朵;

当你哭泣的时候,

掉在银河里,呜咽地苦诉。

 

(选自:诗集《屠苏》,狮吼社1926年版)

 

[赏析]

滕固以小说创作著称,其早期创作多描写阴森景物和病态心理,具有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这首难得的诗作却似乎是一个例外,显得真挚而深沉。这是—首情诗,描绘的是少男心目中的恋人形象,但诗人在整首诗中用重墨浓彩加以层层渲染的只是恋人的一双多姿多态的眼睛,这一点颇为新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许诗人正是想通过对恋人双眸的描绘来展规她圣洁的美,并借此袒露少男的一片真情。

从描写的情景来氰第一节仿佛写的是一刘峦人的相识阶段,主要描写少女特有的庄重矜持的眼神。在诗人的笔下,少女庄重矜持的眼神中有着一种威慑的光芒,这种光芒正如诗人所咏叹叹的,“辉在天空,是威灾的神明”,绝不容许有半点的轻薄和亵渎,展现的是少女的一种神圣的美。”然而,仅仅这样一幅画面,还只能说是静态描写,虽则神圣,但缺少活力,也缺乏人情味。因此,诗人接下去即着重展现少女的嫣然微笑的动态。

第二节以珠滚玉盘来形容少女一双活泼圆转的妙眼,比喻很有新意。唐代白居易名篇《琵琶行》中曾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来形容琵琶女琴声的美妙,滕固似从这里获得了一丝灵感,写出了“我记起你的一双眼,/像两颗明珠;当你活泼地斜视我,/滚在盘中,指尖儿捉摸不住”这样的佳句。白诗所咏为琴声,滕诗所赞则是少女的双眸,两诗所写不同,但都是采用了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交融的手法采描写被喻之物,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中“斜视”一语,非常传神地写出了少女的娇嗔形象,少女矜持的心灵门户分明已向恋人渐渐开启,点出了恋爱进程的展开。第三节更进一步敞开了少女的心扉,“迎着风儿,翻覆飞舞不住”的双眼,具有强烈的动感,以流动的眼神来衬出心灵的欢悦,写出了少女欢乐的神态。

这首诗的前三节,调子轻快,最后一节则笔锋一转,调子转为低沉,“哭泣”、“呜咽”和“苦诉”等字眼使诗篇笼罩上了一层沉郁的气氛,诗人似有无穷忧思,但却无从哭诉。

试观全诗,从宁静的相处到妩媚的斜视,再从活泼的欢笑到呜咽的哭泣,这其中的相恋进程,恐非诗人偶然的排列组合,大概和其亲身的一段经历不无关系。这首诗大约作于1924年,其时诗人正和一位女医生相恋,但最终却被世俗的势力拆散。诗人在诗篇中融汇进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不难理解的。    (张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