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与<悟空传>人物形象塑造比较研究》开题报告1

 明月清风@ 2011-11-11
 

《西游记》与《悟空传》人物形象塑造比较研究

 

                         姜迎旭

一、       课题来源

    此课题是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的自拟课题。通过与指导老师反复研究磋商,并结合本人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所学专业情况所确定的题目。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西游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它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自《西游记》面世后的四百多年间,学术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它的研究,从文学大家鲁迅、胡适到当代学者张锦池、袁行霈再到一些因无法抵挡《西游记》的魅力而进行研究的一些文学爱好者,真可谓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

2、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入,伴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学艺术也如影随形。互联网络的蓬勃兴起使网络文学正迅速成为新的重要文学现象。互联网上不仅有许多网络文学的站点,而且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网站(诸如“新浪”“网易”“搜狐”等)也都专门开辟了“网络文学”栏目。一时间,网络文学异军突起,走进人们平淡的生活之中。以Google为例,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网络文学”一词,仅用0.05秒,就能得到10,400,000个与网络文学相关的网页与网站,其间囊括的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大得惊人。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3、《悟空传》是近年来继《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最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新浪网发表时,点击数即超过50万人次,深受年轻人的欢迎。《悟空传》的成功确实是沾了网络的光,但更重要的是它本身的文本价值以及这里面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本文重在比较《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与《悟空传》中的孙悟空等人,指出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游记》中的人物是从古典主义视角出发,所有人物都带有“神”的色彩,而在《悟空传》里,作者用后现代主义视角重新审视人物,祛除人物身上的神性,使他们更接近于普通人的特性,也更易于被当代读者所接受。总之,《悟空传》使孙悟空等人物脱离“神”的世界而走向“人”的生活。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伴随着《西游记》的广泛传播,它越来越多地受到各阶层人们的喜爱,而《西游记》研究也渐成风气,它更成为古典文学研究中一块丰厚的园地。明清时期,一些《西游记》爱好者对其的研究成果还仅限于序跋、评点,而到了二十世纪,许多现当代的研究家都站在历史的角度对这部奇书的艺术成就、影响等阐释出他们的真知灼见。以文学大家鲁迅、胡适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可以说是开创了《西游记》现代学术研究的先河,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提出了孙悟空原型的国产说(即认为孙悟空形象是由唐人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淮涡水神无支祁演化而来的);而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也提出了自己对孙悟空原型的看法——“进口说(即认为孙悟空形象是由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猴子国大将哈奴曼衍化而来的);陈寅恪先生也站在比较文学的视角上对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的原型作出了探讨……这些成果都为后来的研究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西游记》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张锦池先生率先将取经故事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加以观照整合,论证了孙悟空的形象孕育于道教猿猴故事的凝聚、发展于释道二教思想的争雄、定型于个性解放思潮的崛起。(详见《〈西游记〉考论》)对《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许多研究者主要是从宗教、社会、哲学以及美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唐僧师徒四人特别是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的成功塑造是《西游记》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众多研究者也将视角放在这一点上,孙悟空无疑是这部书的灵魂人物,而对于他的研究可以说车载斗量,在鲁迅、胡适为众多研究者打开门路后,许多学者也为这一形象的研究添砖加瓦。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起义英雄说、神话英雄说、作者理想体现说、民族精神说、悲剧形象说、宗教精神说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将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所具有的英雄气概、对自由的追求以及悲剧意蕴等问题揭示得恰如其分。猪八戒是整部《西游记》中最具人性光辉的一个,对其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劳动者形象说、喜剧形象说、贪食贪色形象说等。这些研究大多从猪八戒充满着滑稽可爱的特点入手,挖掘他身上的人性要素。而对于唐僧和沙僧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探讨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兴起的,研究者一般将视角放到唐僧取经的精神(如竺洪波的《论唐僧的精神》)和沙僧在取经中的地位(如张静二的《论沙僧》)等。这些研究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与特点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研究的也十分深入,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悟空传》问世后,对于它的研究也随之而来,代表作有林华瑜的《英雄的悲剧、戏仿的经典——网络小说<悟空传>的深度解读》(《名作欣赏:鉴赏版》,2002年第4期)《本性比所有神明都高贵——今何在<悟空传>的一种解读》(《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等。这些研究论文立足于《悟空传》文本,对其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并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但《悟空传》毕竟是对《西游记》的戏仿之作,二者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而立足于两个文本,挖掘二者在创作上的异同的论文却少之又少,因此,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应该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方法

对本课题的研究,我拟从《西游记》和《悟空传》两部作品的文本出发,综合多种理论观点,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对两个文本进行分析,找出唐僧师徒四人在《西游记》中的传统形象和在《悟空传》中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形象上的异同,并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解读两部作品中的形象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五、论文的结构框架

 

《西游记》与《悟空传》人物形象塑造比较研究

 

绪论

《西游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它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自《西游记》面世后的四百多年间,学术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它的研究,从文学大家鲁迅、胡适到当代学者张锦池、袁行霈再到一些因无法抵挡《西游记》的魅力而进行研究的一些文学爱好者,真可谓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虽然是神魔小说,但《西游记》中所表现出的现实意义不容小觑。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如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就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和要求,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念和决心。取经路上的妖魔则象征了封建社会中的黑暗势力,而这些黑暗势力又大多与天庭或是西方神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反映的便是封建社会中官匪勾结、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在《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中,最出色的莫过于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孙悟空身上那“人性”“猴性”“神性”三重特点,猪八戒在猪的外形底下那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唐僧的迂腐、木讷,沙僧的忠诚、老实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这些形象的塑造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块不朽的丰碑,它为后世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伴随着《西游记》的广泛传播,它越来越多地受到各阶层人们的喜爱,而《西游记》研究也渐成风气,它更成为古典文学研究中一块丰厚的园地。明清时期,一些《西游记》爱好者对其的研究成果还仅限于序跋、评点,而到了二十世纪,许多现当代的研究家都站在历史的角度对这部奇书的艺术成就、影响等阐释出他们的真知灼见。以文学大家鲁迅、胡适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可以说是开创了《西游记》现代学术研究的先河,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提出了孙悟空原型的国产说(即认为孙悟空形象是由唐人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淮涡水神无支祁演化而来的);而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也提出了自己对孙悟空原型的看法——“进口说(即认为孙悟空形象是由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猴子国大将哈奴曼衍化而来的);陈寅恪先生也站在比较文学的视角上对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的原型作出了探讨……这些成果都为后来的研究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西游记》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张锦池先生率先将取经故事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加以观照整合,论证了孙悟空的形象孕育于道教猿猴故事的凝聚、发展于释道二教思想的争雄、定型于个性解放思潮的崛起。(详见《〈西游记〉考论》)对《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许多研究者主要是从宗教、社会、哲学以及美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唐僧师徒四人特别是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的成功塑造是《西游记》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众多研究者也将视角放在这一点上,孙悟空无疑是这部书的灵魂人物,而对于他的研究可以说车载斗量,在鲁迅、胡适为众多研究者打开门路后,许多学者也为这一形象的研究添砖加瓦。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起义英雄说、神话英雄说、作者理想体现说、民族精神说、悲剧形象说、宗教精神说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将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所具有的英雄气概、对自由的追求以及悲剧意蕴等问题揭示得恰如其分。猪八戒是整部《西游记》中最具人性光辉的一个,对其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劳动者形象说、喜剧形象说、贪食贪色形象说等。这些研究大多从猪八戒充满着滑稽可爱的特点入手,挖掘他身上的人性要素。而对于唐僧和沙僧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探讨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兴起的,研究者一般将视角放到唐僧取经的精神(如竺洪波的《论唐僧的精神》)和沙僧在取经中的地位(如张静二的《论沙僧》)等。这些研究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与特点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研究的也十分深入,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近年来,伴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学艺术也如影随形。互联网的兴起使网络文学迅速成为新的文学现象。互联网上不仅有许多网络文学的站点,而且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网站(如“新浪”“网易”“搜狐”等)也都专门开辟了“网络文学”栏目。一时间,网络文学异军突起,走进人们平淡的生活之中。以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为例,在搜索栏上输入“网络文学”一词,仅用0.05秒,就能得到2,490,000个与网络文学相关的网页与网站,其间囊括的网络文学作品数量也大得惊人。上世纪90年代,台湾网络写手蔡志恒创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热销,使网络文学一路走来风光无限,近几年,网络文学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各种网络书籍纷至沓来,这也就给了古典名著《西游记》与网络这个传播媒介有了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2000年,由新浪网首先发表的《悟空传》一经面世就很快引起了广大读者和网友的青睐,同年,作者今何在因此作品获“榕树下”原创文学大赛最佳人气大奖,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最佳网络文学”。作品保留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原型,但它的主题与师徒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去西天取经的理想主义主题已经完全不同,师徒四人不再是虔诚的佛教徒,而成为现实世界的俗人。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人物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性格魅力却并没有改变,读者在读后,在哭过、笑过之后更多的是从人性化的角度去思考,这可以说就是这部作品在对原著的戏仿上的成功之处。

《悟空传》问世后,对于它的研究也随之而来,代表作有林华瑜的《英雄的悲剧、戏仿的经典——网络小说<悟空传>的深度解读》(《名作欣赏:鉴赏版》,2002年第4期)《本性比所有神明都高贵——今何在<悟空传>的一种解读》(《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等。这些研究论文立足于《悟空传》文本,对其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并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但《悟空传》毕竟是对《西游记》的戏仿之作,二者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而立足于两个文本,挖掘二者在创作上的异同的论文却少之又少,因此,本文旨从《西游记》和《悟空传》两部作品出发,综合多种理论观点,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对两个文本进行分析,找出唐僧师徒四人在《西游记》中的传统形象和在《悟空传》中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形象上的异同,并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解读两部作品中的形象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第一章  孙悟空——从英雄到凡人

《西游记》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亦虚亦实、亦真亦幻的奇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神、人、妖、魔共存,上演了一出出精彩大戏,而孙悟空无疑是这部大戏中的第一主角,他智慧非凡,具有追求自由、平等以及坚定、彻底的斗争精神,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中国人,在他们心中,孙悟空称得上是一个“大英雄”“真英雄”,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也指出“七十二变的神通,永远战斗的勇敢,机智灵活,翻江搅海,踢天打仙,幽默开朗的孙猴子已经成为充满民族特性的独创形象”。正因为如此孙悟空的形象还一度成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选拔的大热门。而在网络小说《悟空传》中,孙悟空的形象被彻底颠覆了,他被当作一个人而不是神来看,作品中的孙悟空变得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在他那玩世不恭的调侃语言中表现出当代人对于传统的困惑和反叛,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来说,这里的孙悟空更加符合他们心中的孙悟空的形象,在这部作品里孙悟空这个角色由一个神化的英雄形象升华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让我们在他的身上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  从成就自我到失去自我

(一)大闹天宫——从追求自由到渴望成神 

(二)  西天取经——理想与幻想

(三)最终结局——西天成佛与灰飞烟灭

二、  从无爱到有爱,无情到有情

三、  从神话英雄到悲剧英雄

第二章  唐僧——从“愚氓”到智者

唐僧是《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西天取经师徒一行四人中的核心人物,但与孙悟空这一小说着力刻画的灵魂人物相比,却是不可同日而语,就连猪八戒、沙僧也有比他重要之处,但西天取经又恰恰不能少了他。而在《悟空传》里,唐僧却仅仅是个配角,甚至在小说的开头便被孙悟空一棒打死,无法完成去西天求取真经的历史使命。但也正是这个配角却夺取了原本属于孙悟空的许多光芒,书中金蝉子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使得唐僧这个本该在几百年前就大放异彩的形象直到今天才被我们所理解、接受甚至喜爱。下文就针对《西游记》和《悟空传》两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唐僧做一比较研究。

一、从被贬原因看唐僧的理想

二、愚忠与信念

三、从清心寡欲的“我执”到心中有大爱

第三章  猪八戒——从“呆子”到情痴

猪八戒这一形象是小说《西游记》所塑造的众多形象中最具有人性光辉的一个,这也是为什么经过了千百年的时间长河的冲刷,这一人物仍然被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原因。《悟空传》保留了猪八戒身上所具有的人的形象并加以升华,使之成为更加为当代社会的人所喜爱的人物。

一、从因色被贬到为爱下凡

二、从称呼看八戒的心路历程

三、猪以食为天

四、怎一个“情”字了得

第四章 沙僧——从奴隶到做奴隶而不得者

在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的故事中最不起眼,最不受人重视的人就是沙僧,他既不像孙悟空那样凭借一身的本领让世人钦佩,也不似唐僧那样愚腐引来众人的关注,更不像老猪那样以其“贪吃好色”的本性博得读者的阵阵笑声,他是那样的卑微、渺小,在每一场战斗时他的两个师兄将所有的光茫都夺走了,而他却凭着那仅存的一点微弱的光亮继续挑着行李一路西行,这就是沙僧的悲哀。吴承恩和今何在这两个无论在生活时代还是背景经历上都迥然不同的作者却同时惜墨如金,使沙僧在他们的作品中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性的人物,甚至在《悟空传》中沙僧的悲剧意味更加浓厚。

一、品德高尚的奴隶

(一)志向坚定

(二)淡泊名利

(三)  任劳任怨

二、做奴隶而不得

结论

一直以来,《西游记》都是读者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但我们在读这部小说时总感觉里面缺少了些什么,细究之下发现,原来《西游记》中所缺少的恰恰是人所必不可少的东西,那就是感情、人性。因为缺少了人性美,所以孙悟空只能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神,一个高不可攀的偶像式的英雄;因为缺少了人性美,所以唐僧在我们心中只能是一个迂腐木讷,令人厌烦的人;因为缺少了人性美,所以即使猪八戒是师徒四人中最具人性的一个,但他的庸俗滑稽也让人觉得有了一丝缺憾;因为缺少了人性美,所以沙僧注定只能得到奴隶这个身份。而《悟空传》的出现却让我们耳目一新,它侧重于对《西游记》中诸多重要角色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带领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这些深入人心的形象。

 

 

 

 

六、参考文献

1  吴承恩. 西游记.岳麓书社,1987

2  今何在. 悟空传.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

3  张锦池. 漫说西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  张锦池. 西游记考论.2.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  何锡章. 幻象世界中的文化与人生——西游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6  潘知常. 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密四大奇书.学林出版社,2007

7  李安纲. 李安纲批评西游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  王晓华. 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9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  陈嘉明.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1

11  李泽厚. 美的历程.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3  宁稼雨, 冯雅静.西游记趣谈与索解.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

14  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15  欧阳友权. 网络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6  夏志清. 中国古典小说.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17  胡全生.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8  梅新林,崔小敬.20世纪西游记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19  竺红波. 西游记研究与中国现代学术开端.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3)

20  康金声. 近年来西游记研究的成绩与问题. 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1

21  刘华军. 从孙悟空形象的人生历程看西游记的生命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5

22  曹柄建. 多重文化意义下的探索与追求—西游记孙悟空形象新论.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

23  李安纲. 论孙悟空形象塑造.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9151

24  曹柄建. 孙悟空形象的深层意蕴与民族精神.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65

25  杨子彦. 孙悟空形象演变与人的社会化. 明清小说研究,2001,(3

26  宁稼雨. 孙悟空叛逆性格的神话原型与文化解读.文艺研究,2008,(10

27  李志梅. 西游记中的唐僧—一个鸡肋人物的再剖析. 运城学院学报,2003212

28  竺洪波. 论唐僧的精神. 明清小说研究. 1993,(1

29  兰拉成. 猪八戒命名的宗教意蕴考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

30  胡胜. 论百回本西游记的艺术形象创新—以孙悟空和猪八戒形象艺术演进为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2

31  曹柄建. 世俗化的喜剧形象与国民的隐显人格(上)—西游记猪八戒形象新论.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

32  曹柄建. 封建时代普通民众的人格写照—西游记沙僧形象新论. 明清小说研究,2003,(1

33  单良. 试论西游记中沙僧形象的塑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34  谢群山, 王远舟在魔界人界神界走来走去的典型—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解读西游记形象.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

35  杨新敏. 本性比所有神明都高贵——今何在悟空传的一种解读.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6  林华瑜.英雄的悲剧、戏仿的经典——网络小说悟空传的深度解读.名作欣赏.鉴赏版,2002,(4

37  赵婵. 悟空传的语言特色初探.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7

38  孙书磊. 经典的解构从西游记到西游补大话西游.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

39  陈卉. 网络时代的西游记.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41

40  钟婴. 说沙僧.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41  秦榕. 图腾崇拜到文学审美——孙悟空形象的猴文化追寻.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