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崔纽藏 2012-08-09

《走进<西游记>》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执教/昆山西塘街小学 徐卫国  点评/昆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潘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懂得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增强阅读名著的信心。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来理解人物形象。

3.通过读原文片段,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激发阅读古典文言名著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增强阅读的信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主题歌)

师:熟悉这旋律吗?

生(齐):熟悉。

师:是什么?

生(齐):《西游记》。

师:确切地说,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主题歌。提起《西游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着许多有关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前些日子,老师布置同学们阅读了《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聊聊《西游记》。

师:首先,我们来聊聊故事中的人物。(板书:人物)不用我问,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的人物一定是……

生(齐):孙悟空。

(出示孙悟空图片)

师:你知道孙悟空这个名字是谁取的?

1:唐僧。

师:不对。

2:是菩提祖师。

师:对,是孙悟空最初拜师学艺的师傅菩提祖师。孙悟空还有一个法号,叫什么?它又是谁给他取的?

3:叫“孙行者”,是唐僧取的。

点评:不少人总是想当然地以为“孙悟空”这个名字是唐僧所取,其实不然,它是孙悟空当初拜师学艺时,由菩提祖师所取,“孙行者”这个法号才是唐僧所赐。由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名号,很自然地激起学生一探小说中人物的兴趣,可谓精心设计又不着痕迹。

师:在你们的心目中,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1: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书中写道:二郎睁开凤眼四处探看,发现大圣变成了麻雀,就摇身变做一只饿鹰,飞扑过去。大圣见事不妙,变做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急抖翎毛,变做一只大海鹤,冲上云霄。大圣急转直下,钻入水中,变成一条小鱼。二郎追至涧边,不见大圣踪影,心想:“这妖猴肯定变做鱼虾之类下水了,看我怎么拿他!”二郎变成一只鱼鹰,在水波中寻觅。大圣变的鱼儿游得正欢,见一只鱼鹰飞来,心想:“不好!肯定是二郎变的!”急转头,荡起了水花。二郎看见水花,乐道:“见到我就转头的鱼儿,肯定是那猴子变的。”追上来就啄了一口。大圣跳出水面,变成一条水蛇,钻入草中。二郎没有啄着,却见一条水蛇蹿了出去,肯定是大圣!又变成一只长嘴灰鹤,直追水蛇。水蛇又变成了一只花鸨……

师:这处描写中,孙悟空变化了几回?

1:五回。

师:孙悟空善于变化。

2: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在“三打白骨精”中有这样一段话:那白骨精逃走以后,把孙悟空恨得咬牙切齿,她不甘心,又摇身一变,变成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婆,手里拄着拐杖,一边走,一边哭着向唐僧他们走去。孙悟空走上前去,睁开火眼金睛,一眼看出这老太婆是白骨精变的,也不说话,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妖魔鬼怪。

3:孙悟空力大无穷。孙悟空去向东海龙王借宝,上前一看,原来是根铁柱子,有斗那么粗。悟空说:“这铁棍太粗,如果细一些就好了。”不料话音未落,那铁棍细了一圈。悟空十分欢喜,又说道:“再细些更好!”那铁棍真的又细了一圈。悟空拿在手里一看,只见两头有两道金箍,上面还有一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悟空一高兴,把如意金箍棒尽情地挥舞了一番,直搅得龙宫翻江倒海,吓得老龙王和虾兵蟹将魂飞魄散。

师:从这段金箍棒来历的描述中,你体会到了孙悟空神力无边。

4:孙悟空有勇有谋。在“白象国救公主”这一章中,孙悟空变成公主的模样,见了黄袍怪,眼泪直掉,黄袍怪忙问:“浑家,有什么事这么烦恼?”悟空眼泪汪汪地说:“你昨天走后,猪八戒来抢走了沙和尚,又抢走我们的两个孩子。”那妖怪一听,气得直跳。悟空假装心口痛,把黄袍怪的宝贝舍利子玲珑内丹骗到手了,一口吞下肚,然后把脸一抹,露出本相……

师:孙悟空虽然有时十分鲁莽,但很多时候却不失他的聪明机智。

师:孙悟空真是神通广大。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这样一些成语,高度赞美了孙悟空这一“神”的形象。

出示:齐天大圣 大闹天宫  不避艰险 西天取经  腾云驾雾 来去无踪  千变万化 大显神通  明察秋毫 火眼金睛  除恶务尽 天下太平)

    生:(齐读)

点评: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三打白骨精》一课,在其后的练习3的“诵读与积累”中,安排了上述成语的诵读。执教者自然地将《西游记》的阅读指导与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彰显其大语文教育的宽广视野。

师:在许多读者的心目中,孙悟空是“神”。但是,别忘了,最早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孙悟空是什么样的?

1:孙悟空是个猴子。“美猴子出世”这一章中就告诉我们,他出世的时候是个石猴。

师:谁能模仿一下孙悟空行动的样子?

2:(模仿孙悟空挠痒痒及瞭望的样子)

师:除了美猴王出世之外,你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还有哪些情节描写告诉我们孙悟空就是一只猴子?

3:在“大闹天宫”这一章中说,孙悟空本来就喜欢吃桃子,而这桃子更是仙家珍品,孙悟空望着桃子,馋得口水直淌,多想摘几个下来解解馋,可那些力士们一直跟在孙悟空左右,孙悟空一直下不了手。这天,孙悟空把力士们全部赶到桃园外面,自己一个人爬上树,专拣熟的,饱饱地吃了一顿。

师:爱吃桃子是猴子的天性。

4: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大圣腾挪骗宝贝”,因为金角大王把唐僧、猪八戒和沙僧抓了起来,孙悟空变成妖怪的老母亲,孙悟空一进山洞,八戒笑道:“弼马温来了。”沙僧道:“你怎么认得是他?”八戒道:“弯倒腰,叫‘我儿起来’,那后面就掬起猴尾巴子。我比你吊得高,所以也比你看得明白。”

师:我敢肯定,你读过《西游记》的原著,对吗?

4:是的。

师:有没有全部读完?

4:差不多读了一半。

师:老师当初读《西游记》的原著,已经是念高中时候的事了。你现在就能阅读《西游记》的原著,真不简单!

师:还有吗?老师提示一下,孙悟空被二郎神追赶,变成一座庙宇,结果被二郎神识破,是怎么会被识破的呢?

5:孙悟空来到山下,变成一座庙宇,嘴变成庙门,牙齿变成门扇,眼睛变成窗棱,慌忙之中,把尾巴变成旗杆,竖在土地庙后面。二郎神赶到山下,不见孙悟空的影子,却看见一座土地庙,二郎神绕土地庙转了两圈,见旗杆竖在庙后,不禁笑道:“这猴头又在哄我,我见过无数寺庙,从来就没有见到旗杆竖在后面的。”……

师:这是一处细节描写。你读书真细心,能注意到这样的细节描写。同学们,只有当我们关注、品味小说中的情节——(板书:情节)尤其是一些细节描写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对人物的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点评: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这是指导小学生阅读诸如《西游记》这类长篇小说时必须授予的基本方法,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执教者正是怀着这样强烈的目标意识,事先布置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摘抄一些精彩的故事情节,并精选了其中的一部分,课堂上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赏析,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丰富多彩的个性特点,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最终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师:像这样的描写在小说中还有不少,作者这样做,正是为了提醒读者时刻不要忘记孙悟空是个猴子。当然,孙悟空又具有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对孙悟空“人”的特点,这里暂且不表。

师:神、猴、人,三者就是这样完美地结合到了孙悟空身上,这在我国以往的文学画廊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形象能做到这一点。

师:与孙悟空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人物形象,那就是……

生(齐):猪八戒。

(出示猪八戒图像)

师:在你的印象中,猪八戒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1:猪八戒很贪吃。他给高太公家当女婿,高太公这样说他:“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食量又很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晨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够。”

师:整天就是惦记着吃,这是你看到的猪八戒。

2:猪八戒还十分懒惰。唐僧叫猪八戒去化斋饭,猪八戒答应一声,前去化斋,可走了十几里路,也没有碰到一个人,猪八戒又气又累,见到一块草地,就躺在草地上睡起觉来。

师:能偷懒就偷懒,这在作品中显得非常突出。

3:猪八戒十分好色。“盘丝洞除妖”这一章中,猪八戒见七个女妖精在泉中洗澡,忍不住笑嘻嘻地说:“女菩萨,也带我和尚一块儿洗洗怎么样?”说完,丢下钉耙,脱了衣服,“扑通”一声跳进水里……

师:猪八戒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你知道他为何被逐出天界,贬到凡间的吗?

4:因为在蟠桃会上调戏嫦娥仙子。

师:真是色胆包天!

师:我们民间有这样一句话,问的是“你知道猪八戒的妈妈是怎么死的吗?”

生(齐):笨死的。

师:唐僧被黄袍怪捉拿去,猪八戒去波月洞找师父。

(出示:“……我是大唐差往西天去的!我师父是那御三藏。若在你家里,趁早送出来,省了我钉钯筑进去。”那怪笑道:“是,是,是有一个唐僧在我家。我也不曾怠慢他,安排些人肉包儿与他吃哩。你们也进去吃一个,何如?”

这呆子认真就要进去……)

师:(朗读)你说他笨在哪?

5:他师父唐僧是和尚,而和尚是不吃荤,只吃素的。

师:他竟然连师父是和尚都忘了,真是笨到家了!

师:猪八戒的身上集中了那么多缺点,不过,有时八戒还挺机灵的。小说中也有几次这样的“灵光一现”,你注意到了吗?

6: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悟空智降妖怪”中,八戒又思量:“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道:“哥呀,不说你还好哩,一说你,那妖怪便一发无状:‘是甚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啃了他的骨,吃了他的心,饶他猴子瘦的,也要把他剁炸着油烹!’”行者闻言,就气得抓耳挠腮,道:“贤弟,你起来,我这就去把他拿住,以报骂我之仇!”

师:你从哪儿看出猪八戒的机智来?

6:他用激将法请出孙悟空去救师父唐僧。

师:同时,他又巧妙地借妖怪之口,大骂了一通孙悟空,还真够机灵的。

师:在“乌鸡国除怪”这一章中,那妖怪变成了唐僧,连孙悟空都真假难辨,后来是怎么识破的呢?

7:猪八戒叫唐僧念紧箍咒,会念的就是真唐僧,不会念的就是假的。

师:结果使假唐僧原形毕露,猪八戒也借机让一向欺负自己的孙悟空吃了个哑巴亏,有苦难言。

师小结:贪吃、懒惰、贪财、好色、呆笨、机灵……同学们,这就是吴承恩给我们刻画的猪八戒的艺术形象,真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点评:猪八戒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了诸多的缺点,但他并不可憎,而是十分可笑;他憨直、善良,有时又不乏机灵,因而还有几分可爱。如何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执教者作了独具匠心的处理——在学生一味“调侃”其缺点的时候,突然话锋一转,把学生的视角转移到猪八戒的“机灵”上,使学生对猪八戒的认识有了一个突破,凸显了这一喜剧形象的审美价值。

师:同学们,除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之外,《西游记》这部小说还有一个为读者津津乐道的地方,这便是它的语言特色(板书:语言)。老师读原著的时候,也非常喜欢它的语言描写,尤其是一些诗词描写。请看……

(出示: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群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师: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

生:(朗读)

师(走近一学生):我看你一脸困惑,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1:有许多字不认识。

师:不仅如此,是不是还有许多不理解的生僻的词或句子?

1(点头):是。

师:是啊,读像《西游记》这样的原著,在字音、词义方面,我们有不少障碍。不要说你们,就连在座的老师初读的时候,也会遇到跟你一样的困难,徐老师自然也不例外。你猜猜,当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1:查《汉语词典》。

师(笑):来,跟你握个手,恭喜你,答错了。

(哄笑)

师:老师时常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跳过去阅读,这样也能读懂个八九不离十。如果你读原著,不妨也这样试试。

点评: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读《西游记》这样的原著还是有相当难度的,主要是小说中众多的生僻字,不少词(句)意思生涩难懂。许多人正是因为这些,对原著望而却步。执教者以其自身的阅读经历,来消弥孩子对原著的畏惧心理,增强阅读文言名著的信心,足见其用心之良苦。

师:今天,为了方便同学们阅读,老师给有些生僻的字加上拼音。

(出示:峰岩重叠,涧壑(hè)湾环。虎狼成群走,麂(jǐ)鹿作群行。无数獐(zhānɡ)豝 bā)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师:(诵读)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这样写可以衬托出取经路途的艰险。

2:“山高必有怪”,暗示接下来要出现妖怪了。

师:说得对。如果你读《西游记》的原著,会发现很多这样险恶的环境下,都会出现一个妖怪。这在文学写法上叫“伏笔”,就是设下一个埋伏,预示着下面即将发生的事情。原著也正是这么写的……

(出示:却说常言有云:“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果然这山上有一妖精……)

师:(朗读)

(出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师:请你结合这一回的标题猜一猜:这座山上藏着哪个妖精?

3:白骨精。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大致能了解到这一回主要的故事情节吗?

4:就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师:对。那么,“圣僧恨逐美猴王”主要讲什么呢?

5:唐僧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

(出示: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师:你读一读第十九回的题目,能猜一猜这一回的主要内容吗?

6:就是讲孙悟空在云栈洞打败猪八戒,唐僧收猪八戒为徒弟。

师:“浮屠山玄奘受心经”说的是在浮屠山,有一位禅师传授给唐僧一卷多心经,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字。

师:《西游记》属于章回小说,每一回都有一个题目,我们称它叫“回目”(板书:回目),在形式上是一个工整的对句,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如“云栈洞”对“浮屠山”,“悟空”对“玄奘”,“收”对“受”,等等。同时,它也高度概括了这一回的主要内容,显得十分凝炼。这一语言特色非常值得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好好玩味。

点评:传统章回小说多以联句作为回目,每一回目都简介一回的故事内容,语言十分凝炼,对仗比较工整。这是一种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执教者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这样的章回小说时,注意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值得肯定。

师:第十九回中有这样一段打斗场面的描写……

(出示:行者金睛似闪电,妖魔环眼似银花。这一个口喷彩雾,那一个气吐红霞。气吐红霞昏处亮,口喷彩雾夜光华。金箍棒,九齿钯,两个英雄实可夸:一个是大圣临凡世,一个是元帅降天涯。那个因失威仪成怪物,这个幸逃苦难拜僧家。钯去好似龙伸爪,棒迎浑若凤穿花……)

师:谁试着来读一读?

7:(高声朗读)

师:从这段打斗的场面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武打的场面非常激烈,让人觉得眼花缭乱。

师:这处描写,语言对仗工整,长句、短句参差结合,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师:你们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摘抄了哪些精彩的语言描写,请你大声地朗读,并说说你的感悟,与大家一同分享。

1:在《惊天地美猴王出世》中,开头有这样一段话:“相传海外东胜神洲有一个小国,叫傲来国。它紧靠大海,海中有座名山,叫花果山。这山云雾飘渺、风景秀丽,满山青松翠柏、奇花异草,更有清泉瀑布、珍禽怪兽,真是仙山圣境。”我读后,感觉孙悟空的出生地花果山真是景色秀丽,令人神往。

2:“好个美猴王!只见他头戴紫金玉珠宝石冠,身披金黄夺目黄金甲,身后一袭红袍,脚蹬金甲银筒宝玉靴。美目散威,唇若涂脂,两腮金毛。不怒自威的气势使人望而生畏,闻风丧胆。巨灵神一惊,想,这美猴王竟如此美妙!”这段外貌描写写出了孙悟空不怒自威的气势令人望而生畏,孙悟空还没出手,就让人感觉到他的强大,就连巨灵神都感到害怕。

师:真是不怒自威!

3:朱栏宝槛,曲砌峰山。奇花与丽日争妍,翠竹共青天斗碧。流杯亭外,一弯绿柳似拖烟;赏月台前,数簇乔松如泼靛。红拂拂,锦巢榴;绿依依,绣墩草。青茸茸,碧纱兰;攸荡荡,临溪水。丹桂映金井梧桐,锦槐傍朱栏玉砌。有或红或白千叶桃,有或香或黄九秋菊。看不尽傲霜君子竹,欺雪大夫松……

师:这也是一处环境描写,读后有何感悟?

3:这段话写得非常美,让人有一种如入仙境的感觉,而且这段文字节奏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可想而知,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不然也不可能把景色描写得那么美。

师:像这样生动明快的语言描写,在原著中可谓比比皆是,堪称一绝。这也正是这部小说吸引世人目光的原因之一。

点评:《西游记》的语言艺术成就很高,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俗语、谚语、诗词,为小说增添了不少的趣味性。大量诗词运用于对景物的描写、人物的自叙、心理描写以及抒情议论,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增添了小说的诗意美。执教者以原著中的两处诗词描写为例,指导学生诵读、咀嚼、品味,领悟原著语言的精妙,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交流摘抄的精彩语段及阅读感悟,以此唤起学生对作品的热爱及一探究竟的浓厚兴趣,成为本堂课的一大“亮色”。

师:同学们,《西游记》原著共100回,70多万字,在文学史上享用崇高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出示并引读:《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

师:聊到这儿,我们可不要忘记创作了这部不朽名著的人。你对吴承恩有多少了解呢?

生:吴承恩(15001582),汉族。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82岁。

(出示上述文字)

师:“岁贡生”指的是明清时,每年或每两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这称为岁贡,如此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助理。

师:吴承恩的生平背景,与他创作《西游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他小说中写了许多妖魔鬼怪,又有什么用意呢?同学们,三十多年前,老师第一次读这部小说,根本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现在思考这个问题,便又有了新的认识。相信大家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当你再次研读这部神魔小说的时候,对小说的思想意义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点评:指导十二三岁的小学生阅读《西游记》,要不要涉及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这是个颇费踌躇的问题。执教者没有刻意回避,也不作深度探究——事实上也不可能深入探究——而是设置一个“悬疑”,“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式地戛然而止,实乃聪明之举。

师:同学们,让我们捧起《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读过青少版《西游记》,我们不妨去“啃一啃”原著。当你沉下心来,走进作品,你一定会被书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诙谐幽默的人物语言所吸引。

 

板书设计:

走进《西游记》

人物  情节  语言  回目

简评

《西游记》原著凡一百回,七十余万字,如何在短短的三四十分钟时间内,给小学生以提纲挈领式的阅读指导——教以一定的阅读方法,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如果不是对作品有一定深度的研读,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特色等有准确的把握,那是很难想象的。

同任何小说一样,《西游记》也是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丰富多彩的性格特点的。执教者牢牢抓住这一“牛鼻子”,引领学生品读精彩的情节和语言描写,感受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西游记》是一部古典文言名著,小学生阅读原著自然有一定的困难。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热情与信心,执教者精心选择了原著中的几处诗词描写,指导学生诵读、品味,领悟语言之精妙,在此过程中,还以自己的阅读经历,自然地渗透了阅读原著的某些方法,消除孩子们对阅读原著的畏难心理,真可谓匠心独运。

教学过程中还不乏几处即时生成的精彩环节。在指名学生交流时,执教者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一个男孩正在“啃”原著,对此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当得知那个孩子已经读完一半原著的时候,执教者又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老师当初读《西游记》原著,已经是念高中时候的事了。你现在就能阅读《西游记》的原著,真不简单!”真诚的赞美,对当事人而言是莫大的激励,对其他同学又何尝不是莫大的鞭策呢!

短短的三十多分钟时间,执教者精心选择,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和作品语言,习得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方法和技巧,增强了阅读原著的信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