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繇的书法美学研究

 鸿墨轩3dec 2011-11-12

钟繇的书法美学研究

摘要:在中国五千年书法艺术史上,钟繇和他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占有突出地位,享有崇高荣誉。钟繇在书法理论方面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他提出了“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每见万类,皆画象之”等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试从书法美学角度,对钟繇书法理论所包含的美学思想进行剖析,充分认识其在书法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钟繇;书法家;书法理论;书法美学
中图分类号: J292.2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2-5646(2008)03-0119-02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出现的同时,也便有了书法。汉字衍生出书法,书法艺术也随着汉字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各个朝代,不同书体,以及涌现出的很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推动着书法艺术逐渐繁荣。三国时代的钟繇和他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和美学思想,在中国五千年书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是一位不可替代的书法家。
    钟繇,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出生于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 年),卒于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30 年),享年79 岁。初举孝廉为郎,历任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初,迁相国;明帝即位,迁太傅。钟繇善书,与张芝(草圣)、王羲之(书圣)、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又与王羲之并称“钟王”。钟繇是楷书艺术的创造者,被誉为“正书之祖”,后人称其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在书法理论方面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他提出了“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每见万类,皆画象之”、“用笔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等观点,其美学内涵深刻,意义重大,对后世影响深远。传世的书法作品有很多,如《尚书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还示帖》等,都是楷书的典范,也成就了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
楷书鼻祖”的崇高地位。
一、以天地之道喻“笔法”之妙
    中国书法十分讲究笔法,“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元人赵孟頫有一句名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沿,用笔千古不易。”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对于注重线条美的中国书法,无论是楷、行,还是篆、隶,都把笔法放在第一位,可见对笔法的重视。钟繇《用笔法》云:“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钟繇运用比喻的手法,特别突出了用笔的重要性,认识到书法艺术与一般文字书写的关键区别在于用笔。“用笔”与“流美”的关系,恰如天与地之关系,“天生万物”,用笔是基础,是前提,然后才有书法的“流美”,用笔即是书法艺术美的根本。这种思想来源于《易传》。《易传·彖》曰:“大哉乾元,万物之始,乃统天。”意思是说,万物皆取盛大无际的乾阳元始之气而其开始,它是天的本原。依此比之于用笔,表明用笔是书法的基础和前提,书法美本于用笔。东汉书法家蔡邕的《九势》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有人认为钟繇“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的书法思想与蔡邕“夫书肇于自然”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这种观点不可取,因为钟繇强调的是“用笔”,而蔡邕是对书法艺术本体的探讨,与“笔法”是两个概念。作为一门独立的、完整的艺术,书法首先是一种线条艺术,线条美有其抒情内涵,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节奏、立体等美感,而这些审美特征,都需要用笔的轻重缓急、枯湿顿挫来表现。这种观点也充分体现在钟繇的书法作品如《荐季直表》中,唐代张怀 谓其“真书绝妙,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汉魏之际,隶书已是通行的书体,同时又向楷书过渡。钟繇既精研隶书,有着书写隶书的深厚功底,同时又创制楷法,这就使他的楷书不能完全摆脱其“母体”的印痕,特别是在笔法上明显带有隶书的特点,字体多横向伸展,压缩纵向的笔画,使字形保持隶书的扁方形状;撇捺也采用开张的构造方式,并保持隶书的波挑磔尾的笔态。在行笔过程中更注意“疾”与“涩”、“行”与“留”,两者相参相和,或急或缓,或轻或重,使得笔意生动,具有变化之妙和音乐般的节奏感。由于他的“楷法去古未远,纯是隶体”的特点,使他的书风具有隶书的“高古纯朴”的风格。钟繇的“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历代书法家对此都进行不懈的尝试,“发明”了各种不同的“笔法”。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说》云:“笔力同中有异,异种有同: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痕,王右军锥划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入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画尾,同是一笔。”从中可以体现书法家对“笔法”的不断变革,对书法线条美的永恒追求。
二、以筋骨之说喻“力感”之美
    书法之所以具有美感,是因为书法的点画、结构、章法以及墨韵,无不体现一种生机盎然的生命力。可以说,“力”、“力度”、“力量”、“力感”是构成书法审美活动的基础。书法艺术的“力”,首先存在于“笔画”即线条中,是一种可以感觉到的审美形态。“力”是具有运动特征的,“力”的存在,是书法美从物质的笔墨意态,到人的心灵的审美愉悦体验得以实现。钟繇《用笔法》云:“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里提出了“丰筋”的美学概念,“丰筋”就是筋脉丰满畅达,比如人的骨骼强健有力,筋脉丰满,血气流通畅达,使人感到神采奕奕,精力旺盛。古代书论中把“筋”作为“力”的从属范畴,也有将“筋”和“力”与其他词搭配使用,如“筋骨”、“骨力”等。在古代书法美学中,“筋”和“骨”这对美学范畴是有区别的,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云:“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书法的“筋”与“骨”虽有其美学上的界定和区分,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二者有着较多的相互联系和共同属性:二者相存相依,互成互补,具有相近品格,都是“力”的范畴。因此,历来书论又往往将二者联结在一起使用。“筋骨”又常常和“血肉”相联系,明代丰坊《书诀》、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都有“书有筋骨血肉”之说。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六朝人书无露筋者,雍容和厚,礼乐之美,人道之文也。夫人无疾病,未有露筋。”康有为把书法艺术创作中露筋与否同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相类比,对艺术形式的追求达到了高度自觉的程度——“筋骨不存,肉将焉附”。钟繇在书法创作中也身体力行运用这种观念。梁武帝萧衍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也有这方面的评述:“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端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挚也。”意思是横要平,竖要直,笔画间隔要均匀,衔接要紧密,末端要出锋,骨体要有力度,曲折处要轻快,不可拙滞,牵挚处要决断,不可犹豫。说明“力度”、“骨力”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钟繇提出的“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学论断,特别是提出“丰筋”这一美学概念,美学意义重大,一直为后世所援用。在书法美学领域,依此衍生出很多与之有关的美学概念,如“雄强”、“刚柔”等。
三、以自然之象喻“自觉”之意
    中国汉字发展史,是以“隶变”为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两汉时代,文字进入了造形时代,建立完善的书法艺术语言体系,开拓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境界。先后出现了隶、草、行、楷等书体,到魏晋时代已基本成熟、定型。文字书写和书法艺术之间还是有界限和区别的,前者重于实用的需要,后者还满足人类的审美的需要,二者之间不是截然对立、判若鸿沟的。从历史发展和汉字演变过程看,艺术的美总是由是用逐渐过渡和发展而来的。汉代杨扬雄《法言》云:“夫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两汉时代,书法艺术由功利的“造字以表意”阶段逐渐转变为向审美阶段过渡,这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艺术的觉醒,首先是人的觉醒。自两汉以来,主要是指士族文人的觉醒,是以反对儒家名教和谶纬神学的禁锢为前提,崇尚自然精神。东汉时代的蔡邕在书法理论上表现出某种觉醒意识(即前文所提到的“夫书肇于自然”),绝不是偶然的。魏晋开始,作为那一时代灵魂的哲学——玄学,便提出了两道命题,表示了这种觉醒。一道是王 的“名教”出于“自然”。这显然是将儒家的“名教”与道家的“自然”相调和;但他又讲“崇本以举末”和“绝仁弃义”,这就表现了他不拘礼法而任“自然”的倾向。另一道是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自然”是玄学中的最高境界,“万物以自然为性”。这种崇尚自然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书法艺术。钟繇的《用笔法》云:“每见万类,皆画(书)象之。”意思是取自然万物之态,作“书象”来观照,会之于心,流之于笔,体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与当时兴起的“人的觉醒”的文艺思潮相一致。表现在书法创作之中,吸取自然万类的生命意味,移情入形,移神入形,移意入形,而最终化为笔下流出的书法之美。当然这不是客观具象的再现,而是书法家通过意象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具有直觉的可感性和灵动的抽象性。这种观点,和唐代张怀 的“囊括万珠,裁成一相”、明代方孝孺的“善用物者,天下无遗物,凡飞走动息之类,接乎耳目者,悠然会于心,皆足以助我天机,孰非可用者乎?”如出一辙,强调书法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同时也强调书法和人本身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的能动作用。钟繇的另一个美学命题:“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清代冯武《书法正传·綦言上·钟繇笔法》)。“界”,是毛笔等工具所形成的功能性的痕迹,如果没有“人”的作用,那些形迹是没有意识、没有生命的。只有同“人”及人的意识联系起来才会是活的,才会产生美。人是无生命的迹象的主宰,是创造主体,“流美者”是人本身。这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书法艺术就是表现人自身。唐代张 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的观点与钟繇的“流美者人”的美学思想相一致。钟繇的这种“流美”之说即主体论思想是对中国书法美学的又一杰出贡献。钟繇以后的很多书法家都受其影响,从自然界的物象,悟出书法艺术之美。如王羲之“观鹅”才有“兰亭序”中二十余种“之”的不同形态;
张旭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而得草书之神;怀素观行云流水之变化,而得草书之笔法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