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 罗大伦

 图书 馆员 2011-11-12
 
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
 
 罗大伦
 
前几天,我出差刚回来,一位好朋友找我,说自己腹泻一个多月了,西药用了无效,黄连素吃了也一点效果也没有,每天一定是泻几次,也不是特别痛苦,每次泻完了甚至有点舒服的感觉,可是,很麻烦的是不敢走远路,怕突然找不到厕所,泻之前会肚子痛,然后必须赶快跑去厕所。他当时是稍微吃多点就泻,稍有冷风也泻,泻的时候,可以看到食物没有完全消化。最后导致基本不敢吃很多东西了。现在人已经变得瘦了。

从他的描述来看,有点像寒热错杂导致的腹泻。但是我观其肚子较大,面色白,觉得他应该是脾虚,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平时,会不会听到肚子里有水流动的声音。

他果然回答:肚子里面经常有声音,有的时候是气的声音,有的时候是水的声音。

然后我看他的舌头,非常明显的脾虚湿盛的舌像,就是:舌苔满布、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面满是水液。

这种人,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舌质并不是红色的,而是淡白的。

我当时判断,这位朋友是因为脾虚,导致脾土无力控制水湿,水湿则更加加重了脾虚,这样脾无力运化水饮,因此导致了腹泻。

于是,我告诉他,可以去买一个中成药,叫平胃丸,试着服用两天。

结果,第二天他告诉我,只吃了一天,腹泻居然就停止了!后来再服用了几天后,我让他改服参苓白术丸,加强补脾的效果,这个持续了一个多月的腹泻居然就这样好了。其速度之快,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时深深感觉,如果对症,中医那些经典的方子是非常有效的。

      这样的经历,其实每位中医都有,甚至有很多中医非常擅长使用这个平胃散。这个方子我会在后面介绍给大家的。

      

现代人湿气特别重,这是我在研究舌像的时候发现的,在读博士的时候,我的电脑里面有很多舌图,有三千多张,我每天就是习惯地看这些舌图,有一天,我蓦地发现其中有几乎一半的舌像水湿都很重,这让我很疑惑,当时我以为是因为这些舌图都是在医院里面拍摄的,后来,毕业了,我在观察普通人的时候,发现水湿的比例也是这么多的。

      

从古代医案来看,水湿的比例并没有这么大,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我想,可能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有关。


第一:现代人冷饮喝得比较多。现在无论冬天夏天,大家都喝冷饮,现在这么冷的天了,到超市里面一看,很多饮料还是放在冰柜里呢。很多人觉得买饮料没买凉的吃亏了,同样是一块钱一个饮料,他在冰箱里放过的饮料含着电钱呢。我一定不拿那个常温的,一定给我拿那个凉的,这样把冰凉的水都灌进肚里了。

古代没有这事,古代要想喝凉的,挖地窖挖好深的,然后储冰,基本是皇上才有这个条件。那么,我们把这么冰凉的饮料喝下去会伤什么?伤脾阳,一下把阳气给伤了,阳气是控制水湿的,结果水湿控制不住,湿气越来越重,男性喝冰啤酒,干杯,咕咚咕咚下去了。

现在我看好多人冬天都要喝冰啤酒,一定要冰的,下去了一下把脾阳伤了,脾阳伤了,伸舌头一看,舌头水湿特别重,舌体边有齿痕,舌苔满布,舌体胖大,舌苔上面唾液特别明显,这都是水湿重的舌像,很多经常喝凉啤酒的人,都会有慢性腹泻的毛病,一吃凉的就腹泻,其实这就是脾肾阳虚了。

所以我们学习中医要学习什么?要学习生活智慧,像喝冷饮这种习惯,从小就要教给孩子不要这么做,养成习惯,这样他长大了绝对不会吃亏的,因为有智慧了。

第二,现代人空调吹得多,中医最重要的原则是天人相应,我们的身体会随着季节不同有变化,本来夏天应该是热了,皮肤开泄了,肺主皮毛,毛孔开张,汗就出来,肺气会使得津液往外走,中医说,夏天这个季节阳气在外,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开空调了,一下汗出不来,喝的水都没有地方出了,会伤到肺,把肺的阳气给伤了,肺主水,结果它又没办法运化水了,水湿很多。

现在,一到夏天,好多人到办公室都要把空调调得再冷点,实际上最后很多朋友都会伤到。我建议,夏天千万别使劲开着空调冷风,当时觉着舒服,但回头会伤到肺的阳气。

第三,要锻炼身体。要晒太阳,要出汗。现代人运动的机会太少了,长期坐在办公室里面,空调吹着,下班在车里,然后回家休息,很少有户外活动的机会。我们现在很多人怕出汗,其实出汗正是身体气血运行,排出湿气的一个途径,尤其是孩子,现在的孩子作业多,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室内,很少有挥汗如雨的机会,其实这样不利于水湿的排出,我们要让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这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很多人喝水特别多,不知道每天要喝多少桶水。我曾经看到过一位老人最近心脏出了问题,她的孩子是我的好朋友,请我到家里去看看,我去一看,这位老人一天给自己弄了九大杯水喝,上午三大杯、下午三大杯,晚上三大杯,就一天生灌下去这么多水,而且是在运动量很少的冬天,把我吓坏了。这是不对的。

其实喝水要分季节的,今天热天和昨天冷天喝的水是不一样的,天热的时候汗出的多,我们就要多喝水,这没问题,但是今天冷了,冬天的时候本来没有那么多水蒸发了,你没出那么汗,喝那么多水干吗?水从哪儿出去?你的肺脾肾有那么强的运化功能吗?年轻人身体好,元阳足可以多喝点水,老人运化能力相对弱了,还喝那么多水干嘛?

我们知道,心在体内属五行中的火,什么克火?水克火,水是用来灭火的,当你水湿重时会蒙蔽心阳,因此这么大量饮水,会导致心脏的问题的。

人是大自然的万物之一,会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一到夏天,汗出的多,往上蒸发的多,到冬天你就慢慢收敛了,叫闭藏了。冬天不运动了,不出去走,在家里待着没有什么事,又不出汗,然后喝九大杯水,水湿重了,直接蒙蔽心阳。和天一样,雾气重了会把太阳遮住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宣传健康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因人而异,千万不能一刀切,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保健作用。

所以,去除湿气的根本方式,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果这些生活习惯不改,那么水湿虽然可以通过药物去除,但是马上就会复来,我们不能总是靠药物维持体内的平衡,所以,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可是,如果确实身体被水湿困住了,那也需要药物来调理,中医里面有很多祛湿的方子,比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就出了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等很多祛湿的方子,在水湿停留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时候,可以用到这些方子。

后世,在宋代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里面,也有很多精彩的方子,因为这些方子是当时皇家组织编写的,因此很多方子都非常的精到,其中平胃散就是一个祛湿良方。


平胃散主要是用来去除脾胃的湿气的。它的组成和服用方法古人讲的是: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甘草(炒)三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这个方子现在已经有了中成药,叫平胃丸,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导致的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因为这个方子的苍术药性燥烈,因此没有水湿之气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不能服用这个方子。

现在有的中成药里面没有配上姜枣,大家看说明书,如果没有,则在服药的时候,需要自己用几片生姜,几颗大枣,熬水冲服这个药物。古人配方都是有讲究的,因为此方为攻邪之方,所以配合姜枣保护脾胃之气。这个思路我们不能给丢掉了。


在这个方子里面,苍术苦辛温燥,最善燥湿健脾,故重用为君。厚朴苦温芳香,行气散满,助苍术除湿运脾,是为臣。陈皮理气化滞,合厚朴以复脾胃之升降;甘草、姜、枣调补脾胃,和中气以助运化,都是佐使。诸药相配,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这个方子的主要作用部位,主要在脾胃,如果是水湿引起了脾胃的功能异常,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腹泻、舌苔白厚而腻主症的,都可用它来治疗,所以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味而来的。甚至说著名的也是出自局方的不换金正气散,就是这个平胃散加上藿香、半夏而来的。

需要知道的是,这个方子是治病攻邪的方剂,并不是保健的,所以不能没事儿拿来服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用的时候,根据我的经验,这个方子效果非常快,如果一两天见效,则才能继续使用,如果不见效,说明一定方向不对,就要重新思考

而且水湿去除之后,还需要用参苓白术丸等补脾的药物来滋补一下,因为平胃散祛湿的力量很大,但是滋补的力量不足。

因此此方辛燥,所以孕妇忌服

这里,我给大家讲的是一个祛湿的思路,讲的是自己的一点心得。大家如果觉得自己的情况比较相似,可以找附近的医生帮助分析一下,看看自己能否使用。但是最终的水湿的去除,一定是需要依靠我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保证的,这是大家必须牢记的。

另,网络上没有办法诊病,如果仅仅根据口头叙述分析病情,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大家有问题,请咨询本地的中医,这样可以做到四诊合参,可以不耽误病情,希望大家了解。

 

暑热的天儿谈藿香正气散

罗大伦

一回到北京,我就被闷热的空气来了一个下马威,只见整个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暖暖的雾气中,来到室外,立刻身上就开始出汗,这叫一个湿热啊。

这些日子,全国其他地方可能也是雨水偏多,很多朋友反映,周围的环境感觉非常的不舒服。

结果,患病的朋友非常的多,患的最多的,就是感冒了,这个感冒,是萦绕着我们不去的一个疾病,虽然说是一个小病,但是令人不舒服,而且还能引起肾炎等其他严重的疾病,所以我总是说,如果能够把这个感冒搞明白,就是人类医学的一大进步了,但是很遗憾,现在我们对付感冒的办法还不是很多,甚至现代医学基本上认为七天这个病自己就好了,不用花太大的力气去干预。这点我不大赞同,我觉得,如果能在最初的阶段干预,我们很多人都不会进入感冒的状态的。

今天,就和大家谈谈湿气重的时候,患了感冒,中成药藿香正气散的用处。

 

藿香正气散历代同名的方剂很多,现在我们通用的方子,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面记载下来的,这本书,是宋朝的皇帝命令太医局整理出版的,宋朝的皇帝打仗不行,但是也有个好处,就是重视人文的知识,他们特别的重视医药,曾经下令让全国的人民献医书和医方,谁献的多了,不但有赏,还可能给官做呢,所以宋朝那个时候,方书特别的多。

这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面,就出现了我们中医历史上一些非常著名的方子,比如苏合香丸、至宝丹、牛黄清心丸、紫雪丹、四物汤、逍遥散等等的,我们今天用的很多名方都是那里面出来的,藿香正气散也不例外,这些方子组方精良,可以说用对了,效果是立竿见影,如鼓应桴。

前几天我在庐山,别看全国都热,庐山可真是凉快,二十多度吧,凉爽得很,结果,我晚上睡觉很大意,窗户没有关好,窗外十几米远就是山,晚上山风阵阵,结果早晨起来就要感冒了,鼻子声重,浑身酸痛,我知道,这样发展下去,很快就会咽喉肿痛,发烧感冒。

此时,我分析了一下,这里湿气很重,每天都下点雨,同时又凉,所以是感受寒湿无疑,于是,打开随身带的行李,拿出藿香正气丸(水丸),说明书上让服用八粒(相当于生药三克),我一次服用了十八粒,服用两次以后,感冒症状解除,没有继续发展下去。

同行一人,患感冒,已经发烧,用藿香正气丸,配合双黄连口服液,结果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有朋友感冒发烧,电话问我怎么办,我问了情况,知道是寒湿引起的感冒,于是告诉用藿香正气丸,结果很快退烧,感冒痊愈。

这几天,我接了很多电话,询问感冒事宜的,有的时候,接电话的地方很有趣,比如我正在山边峭壁上呢,接到电话:“罗博士,我感冒了……”,我面对前面万丈深谷,回答:“发烧吗?有黄痰吗……”咨询半天,旁边的人都看我,呵呵。

这些人里面,有很多都是用藿香正气丸解决问题的。

那么,大家会问,藿香正气散不是去除寒湿的吗?而这么热的天,应该是暑湿啊,是热啊?这一寒一热,是相反的啊,怎么用藿香正气散也起作用呢?

的确,从藿香正气散的药物组成来看,这个方子以温热散寒祛湿的药物为主,是治疗寒湿的,但是,在暑热的天,它却大有用途。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要从暑热的天,人们的习惯说起。

从古至今,人们的习惯都一样,到了暑热的天,都是喜欢贪凉饮冷,古代就有喝冰凉的井水的习惯,用井水镇西瓜吃那也是常事儿,有的人甚至在砖地上铺上凉席,在上面睡觉。在夏天,天气热,人们的腠理开泄,皮肤的毛孔都打开了,此时用那么多凉的环境来影响自己,寒湿之气就比平时更容易入里。

上面我讲的什么凉水镇西瓜、睡砖地等引起的疾病,古代都有医案记载,我不多讲了,现在讲讲现代的。

现代就更不得了了,比如冰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浑身大汗,然后冰镇饮料,一口灌下去,寒湿直接进入脾胃。

其中,问题最大的,就是空调了,我最近遇到的这些感冒患者,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因为空调引起的。

外面的湿气本来就重,此时再加上空调,就是寒湿。本来是暑湿的天,直接被我们改成寒湿了。

我常说,所有的感冒,都是因为温度变化的产生的温度差导致的,此时我们从湿热的室外环境中,直接进入寒冷的开着空调的室内,本来在室外,体内的一些湿气可以通过汗液排出,结果进入室内后空调的寒气闭住毛孔,腠理凝闭,这样,湿气就被阻滞在了体内,于是寒湿的格局形成。

所以,藿香正气散是治疗寒湿引起的病症的,而暑热之天,也是人们最容易感受寒湿的时候,过去很多医家也没有对此细想,结果很多人说此方治疗暑湿病症,其实不对的,是寒湿。

很多朋友问:夏天我们也不能没有空调啊?看你这么反对空调,我们怎么办呢?

回答是:如果当地实在是热,必须用空调,那么,请记住,在进入空调的房间的时候,务必要先适应一下,要把身上的汗散散,在一个过渡的环境先停留一下。大家想想,在冬天的时候,我们从温暖的房间里面,走到寒冷的外面,难道会一身汗地出去吗?不会,那一定会感冒的,我们会先散散汗,让自己的汗收了,然后再出去,这和此时是一个道理的。

 

那么,寒湿容易在哪里作乱呢?它们会引起上中下三焦的混乱,伤于上焦,则会导致心烦、头昏、头痛;伤于中焦脾胃则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呕或吐;伤于下焦则引发便溏或泄泻。

在现在这个气候条件下,最容易导致的,就是感冒发烧。以前大家认为,藿香正气散只治疗胃肠型感冒,就是感冒同时上吐下泻的,其实这是有些拘泥了,其实很多感冒发烧,并没有上吐下泻,但是,是因为寒湿引起的,我们用此方,一样可以解决问题。

很多朋友问:怎么辩证呢?

一般认为:藿香正气散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效果,可以治疗寒湿感冒,头痛身重,呕吐恶心,泄泻肠鸣,纳谷不香,口中黏腻,胸膈满闷,脘腹胀痛等病症。

那么,除了上面这些症状外,我的方法是:看此时的气候环境,如果此时雾气满天,接连数天不见日光,湿气很重,人在气交之中,怎能不病?此时感冒,一定要考虑到气候的因素。遇到此种气候,我通常会在一般治疗感冒的方法的同时,告诉患者加用藿香正气散。有很多人甚至其他的方法不用,就用藿香正气散来处理。

藿香正气散这个方子的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一个,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这个方子里面,藿香发表解暑,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为主药。紫苏叶、白芷解表散寒,和中去湿,为辅药。厚朴、大腹皮燥湿除满,行气宽中;陈皮、半夏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补脾益气,利湿和中,共为佐药。生姜、大枣既能调和营卫,又能调和脾胃;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解表祛暑,化湿和中之功。

下面是这个方子的注意事项:

  (1)素有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脏病、肝病、肾病等严重慢性病者,孕妇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2)应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婴幼儿、年老体虚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这是必须注意的一条,很多朋友面对自己八九十岁的长辈,居然敢自己抄了方子就给老人服用,这是拿老人的健康冒险,您没有受过医学训练,怎么谈得上辩证呢?婴幼儿和年老体弱者,必须要让医生来分析处理,这是对自己的家人负责任的做法。

  (3)患者服用三天后,症状无缓解,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时,应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4)连续服用应向医师咨询。

  (5)除非在医师指导下,否则不得超过推荐剂量使用。

  (6)该药应放置于儿童不能触及处。

  (7)过敏体质者慎用。

  (8)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饮食宜清淡

另外,需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此药有几种剂型,需要大家了解。

藿香正气水是液体剂型,由水煮及酒浸制而成,我一般对于上焦症状明显,比如呕吐、头痛明显的,推荐服用藿香正气水,因为水剂起效主要在上焦。服用时可先将药水倒在杯中,再冲入约30毫升左右的热水趁热饮服,10分钟后再饮1杯热水。服后要避风,让身体微微有汗时最佳。服药时要忌食生冷、荤腥、油腻、酸辣等食物,对酒精过敏或不能饮酒者应慎用或改用其他剂型。

藿香正气丸是最常用的剂型,是散剂的变形,尤其是水丸,效果更好。一般的情况都可以用,如果是腹泻明显,我更推荐使用这个剂型,因为丸剂会融化的慢些,一般对于中、下焦的效果更好。

藿香正气软胶囊是中药的新剂型,容易服用、口感较好。软胶囊我也经常推荐,对于脾胃等中焦的症状明显的,我会主要用这个软胶囊。

一般情况下,我觉得使用藿香正气丸(小粒的那种水丸,不是大蜜丸)就可以了,这些天我一直都推荐感冒者使用这个剂型来着。

古代的经典方子,都是创立者千锤百炼而来,所以只要对证,效果是非常好的,这些天我总是听到回电,告诉我真是感谢,感冒的情况立刻好转了,我的心里也是非常的高兴,看到我们古人的智慧,直到今天还在为保护老百姓的健康起着作用,打心里佩服我们的老祖宗。

当然,这是寒湿引起的感冒,可以用藿香正气丸,暑湿的还可以用三仁汤等其他的方子,而且,每次感冒,还是需要辩证的,不能我写了藿香正气丸,大家就都用这个了,各个地域不同,感病原因不同,病情也会不同的,中医讲究辩证,所以遇到难题还是可以让附近的医生帮助分析一下。

呵呵,回头一看,我的博客里面,写了那么多感冒的事儿,但是因为这个病总是困扰大家,所以就又写了这一篇。

 

谈谈祛湿的中药藿香和佩兰

罗大伦

近日北京湿气盛行,整天都是大雾,很多朋友身体又开始不舒服了,我看了天气预报,全国下雨的地方也是很多的,江南地区还是梅雨季节,所以,今天和大家谈论两味芳香祛湿的中药吧。

在中药里面,有这么一种中药,味道很香,我们中医认为:“芳香去秽”,所以,这类中药多具有芳香行气,去除陈腐的功能,这些药物里面,有两味药非常的突出,它们就是藿香和佩兰。

藿香这个名字大家都熟悉,比如著名的藿香正气丸就是用的藿香来取名的,藿香这味药中含有很多的挥发成分,我们中医一般是把鲜藿香给晒干了入药的,但是,过去也有鲜藿香这味药,民国前一些比较讲究的中医,会在开方子的时候写明“鲜藿香”,因为鲜藿香祛暑的力量比较强,所以夏天会常常用到,这样带有“鲜藿香”的方子,过去很多药店都能给抓,因为那个时候药店讲究的是服务,现在不行了,虽然保鲜技术在进步,但是服务意识反而退步了,其实,大家都知道,这种带有挥发性物质的药材,是鲜药的效果好一些的。

藿香这味药是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主要的功能是祛暑解表;化湿和胃。用于夏令感冒;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妊娠呕吐;鼻渊;手;足癣等。

严格地说,藿香本身的主要功能去除湿气,祛湿效果好的药物还是茯苓、苍术、薏苡仁等药物,但是,当湿气把脾胃之气困住以后,单单祛湿有的时候效果不好,尤其是当湿浊之气严重,郁结在脾胃,导致陈腐淤积,藿香的主要作用是振奋脾胃之气,这样脾胃的气机振奋了,湿浊之气也就容易去掉了。

一般这种湿浊之气郁结脾胃,我们会看到患者的舌苔厚腻,湿乎乎的,很腻,一般是白色的,如果黄色了,就是开始化热了,可能还要加入一点清热的药物。

关于藿香的这个作用,《本草正义》论述得好,它说:“藿香,清分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消阳妙品…….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

 

在中医里面,和藿香经常一起用的,就是这味佩兰了。

佩兰,性味归经是辛,平。归脾,胃,肺经。主要功效是解暑化湿,辟秽和中。可以治疗暑湿,寒热头痛,湿润内蕴,脘痞不饥,恶心呕吐,口中甜腻,消渴。

对于佩兰的功效,《本草纲目》论述到:“兰草、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脾气舒,则三焦通利而正气和;肝郁散,则营卫流行而病邪解。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这里面的兰草,就是佩兰,过去医书中很多处提到的“兰”,其实很多都是佩兰。

藿香和佩兰,经常在一起使用,细分起来,藿香有解表的作用,佩兰行气的作用更强。两者在一起用,去除中焦湿气,振奋脾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

 

有的时候,湿气重了,会导致人生病,比如导致暑湿感冒,发高烧,此时单单用清凉之药是不起作用的,这种情况是温病学家的擅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已故温病学家赵绍琴教授就特别擅长这种情况,赵老在世的时候,经常有人请他会诊,都是高烧,西医用抗生素无效的,赵老去了,一看,舌苔厚腻,于是立刻判断这是湿气重,赵老会特别注意湿气到底是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如果主要是在中焦,他就让西医把抗生素停掉,因为抗生素是寒凉的,而寒凉可能会使得湿气更加严重,然后他开的方子里面,经常就用藿香、佩兰,分量都很小,结果,往往是投药立效,很快烧退人安。

 

我在调理湿气重的人的时候,也会经常用到藿香和佩兰,把这两味药和三仁汤等一起用,这两味药我用的量会非常的小,一般是各三克或者六克,然后标注药物快要熬好的时候再下入,这是芳香类药物的使用方法,一般熬久了,芳香的物质就会挥发,所以最好是“后下”,在闭火的前五分钟下入,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留有效成分。在这种时候,我会把藿香和佩兰配合其他的祛湿的药物,效果非常的好,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举个例子,我曾经遇到过耳鸣的患者,怎么治疗都没有效果,西医无效,中医也无效,为什么呢?我一听讲述,原来大家都认为耳鸣是肾虚,都给补肾了,实际上,中医治病是有很多思路的,耳鸣有肾虚的,也有肝胆火旺的,还有肝胆湿热引起的,还有就是中焦脾胃湿气重引起的。

《黄帝内经》里面就论述过耳鸣有的病因就是脾胃:“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后来叶天士也说过这样的话,“九窍不利,皆由脾胃”,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现在我们如果忘记了,就会丢失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这不是古人不聪明,而是我们后代的人不孝,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继承下来,结果导致患者辗转医院间,很久没有康复。

我对这样的耳鸣患者,如果见到舌苔厚腻的,一盖从脾胃调理,从祛湿开始,往往会用到藿香、佩兰,然后配合其他的祛湿方法,结果,效果往往非常好,患者反映很快耳鸣明显减轻,有的就此痊愈。

可见,湿气不可不重视,在祛湿的药物中,藿香和佩兰是一对儿非常好的药物。

当然,这两味药单独使用的时候,还有自己的各自擅长的内容,以后有时间给大家讲讲。

  

湿气重的天气又来到了

 罗大伦
 

我六月初在江南逗留了若干天,讲课和考察,刚刚回到北京,这次又赶上了雨季,很多时候,江南的细雨从天飘落,人们根本就不打伞,然后进入办公室,空调开着,冷风再吹,结果,大家在夏天受的居然是寒湿,原来以为江南夏天会是湿热,那是清代薛雪和王孟英等名家所擅长的理论,结果,我居然没有见到,可见必须灵活掌握,估计过些日子天气会更热的,湿热当然也会存在,但是现在确实与清代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冷饮和空调,所以夏天的寒湿并没有现在这么多。

回到了北京,看到天气也是非常的湿,本来也是应该很热的天了,但是,患病的也是有很多寒湿的情况,我仔细体会,原来,虽然白天很热,但是晚上还是有一点凉,所以很多朋友说,虽然上床的时候热得浑身是汗,可是,下半夜,却要盖上被子,否则会冷的。

这种寒湿的病症,很多情况下,可以用藿香正气丸来处理的。

我举个例子,有位江南的朋友感冒了,头痛,身上冷,向我咨询,我首先考虑到此时江南的气候,整个大环境是湿气重,于是就在这方面多考虑了一下,我看到他的舌苔是满布的,就问他恶心吗?腹泻吗?结果他回答:腹泻。

于是我明白了,这是寒湿导致的外感,在现代医学里面这是胃肠型感冒,就是在感冒的同时,出现了上吐下泻等脾胃症状,此时用普通的治疗感冒的方法是效果不好的,我们必须去除寒湿,他的身体才能康复。

于是我告诉他买藿香正气水和藿香正气丸,这是我的经验,如果寒湿感冒,头痛,或者呕吐,我会让患者用藿香正气水,让药力在上中焦起效;如果患者腹泻,我则会用藿香正气丸,让药力在中下焦起效。

结果他服用后,第二天感冒就明显好转,腹泻也停止了。


这样的例子,这些天经历了很多,所以提示大家,切勿在夏天就觉得此时是湿热多,其实很大的比例是因为寒湿而病的。


藿香正气这个方子我在以前的博客里面写过,大家可以参看,这是一个去除寒湿的方子,里面温热的药物居多,但是,现在不知道打什么时候起,很多人说这个药物是治疗中暑的,于是很多单位在夏天都把它作为福利来发送,其实,这个方子是用来去除寒湿的,为什么会有错觉在夏天用的多呢?是因为人们夏天喝冷饮多,结果导致脾胃寒湿重,那么外邪就容易入侵,此时用藿香正气丸是有效的。但是,如果真的中暑了,在非常热的环境里面汗出得太多了,气阴两伤了,服用藿香正气会越来越糟糕的,因为是热上加热,您给酷热中汗都快出没了的人喝藿香正气水试试?喝完了立刻鼻子冒火。

其实,如果真的中暑了,我们民间有很多方法,此时补充津液是第一位的,民间一般服用绿豆汤,或者用西瓜皮熬汤等方法,都可以,西瓜皮叫西瓜翠衣,有很好的去暑作用。

之所以现在藿香正气丸能够治疗中暑的说法能够如此盛行,其实主要是因为现在真正的中暑太少了,除了一些特别辛苦的工种,一般很少有机会被炎热所伤。现在的夏天,大家因为冷饮和空调而导致的寒湿反而很多,所以这个方子在夏天大有作为,这让大家把夏天和它紧密联系起来了。

藿香正气这个方子,让我们来看看,成份是:藿香、苏叶、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这里面绝大多数的药物都是祛湿的,其中基本都是温热药,最让人叫绝的就是:在治疗外感病的过程中,这个方子里面并没有任何我们通常意义的解毒的药物,没有那些在药物实验中所谓的杀灭细菌病毒的东西,可是却能治疗此类疾病,这其中的奥妙,确是需要我们体会一下的。


下面聊聊这个外邪,很多人说中医理论比较玄妙,虚无缥缈的,有过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问我:你们中医说的这个寒邪、风邪、湿邪,都是什么东西啊?能检测出来吗?风在体内哪儿啊?

这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中医是怎么认识外界的邪气的。

一般西医考虑人体是怎么患病的,会觉得有两个因素比较重要,就是,他们通常认为,有这个,一定会导致有这个,这是西医的思路,比如这个外界的致病因素,古人知道有种外界的邪气,古人对此称呼很多,比如戾气等。现在我们拿感冒举例子,这个邪气,就是现代医学说的感冒病毒,我们可以当做是,西医认为有这个就一定会有那个,所以他会觉得杀灭了感冒病毒人就不感冒了,但是现实情况是,感冒病毒根本就无法杀掉,因为那些著名的大制药公司知道,化上亿美元,几年的时间研究出来控制感冒病毒的药,刚刚生产出来,结果会在一夜之间,感冒病毒就变异了,这个药就失效了,所以没有制药公司干这样的傻事儿。

况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这个,未必就导致这个,好比说,您的家里人感冒了,发烧很严重,可是您会发现,家里的其他人可能一点事儿都没有,没有感冒,这就说明,有未必导致,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医里面,我们讲究的是,之后,还有一个,著名中医徐文兵先生就特别重视这个。这个是什么呢?就是致病的条件,有外部条件,有体内的内部条件。只有这个条件具备了,才能导致

古代的时候,这个字的本意是衣服的边,后来指的是事情发生所需要凭借的条件,我们通常所说的缘何而起,就是凭借什么而发生的意思,我们可以说缘门而入,意思是顺着门这条渠道进入,但是我们不能说因门而入;我们可以说缘木求鱼意思是顺着树木往上爬去找鱼,但是我们不能说因木求鱼。所以这个是两回事儿。

在中医里面,外界的邪气(也就是西医所讲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是,民国时候的火神派名医祝味菊认为外邪,也就是这个其实只分有机之邪无机之邪两种,有机之邪是指微生物,可以繁殖的;无机之邪指的是如砒霜等无法繁殖的毒物。

除了之外,这个是造成邪气入侵的条件,它可能是患者自己的正气不足,也可能是外界气候的变化,比如:天气突然变寒冷了,导致了我们的经络运行不畅,防御部队无法运送到前线;外界湿气突然重了,也导致了我们经络的运行不畅;比如天气过热了,会蒸发津液,导致经络运行不畅。这都是,有了这个邪气才能侵袭到我们的身体,所以中医对身体致病的过程分析得很透彻,我们知道如果去对付这个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因为这个(比如说病毒),会有千奇百怪的变化,比如说根据文献记载,古代每次瘟疫病情表现得都不相同,所以我们中医虽然也讲究清除这个,但是更加重视清除这个,尽管你有千奇百怪的变化,但是我们不管它,我们只是清除它进入人体所需要凭借的条件,也就是清除这个,这样它就无法凭借,无法进入了。

所以,我们古人会更加重视这个,重视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干脆把作为主要祛除对象,干脆把当做邪气来称呼了,或者说:我们把放在一起称为外邪了,这样更直接,更清晰。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我们古代所说的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其实都是,是致病的条件,本来它们都是自然界气候正常的变化,但是如果反常了,就会过分,古人认为它们是致病的关键,所以直接把它们标示为邪气,这样很直接,既讲清楚了什么重要,也不必绕来绕去讲因缘的,这是中国人比较擅长的体用一源的思路。

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中国人一听说寒邪、风邪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外国人就会吃力些,他们会找这个风在体内哪里呢?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我们中医调理感冒的时候,为什么要在方子里面加入散寒的温热药,加入祛湿的药,加入清热的药,其中绝大多数是在祛除这个致病环境呢。结果,这个清除后,身体自己就把那个给驱赶出去了。

所以,大家看到了,藿香正气散里面一个所谓的解毒药物都没有,全部是祛湿散寒的,实际上我们知道这是去除那个的,可是,使用了以后,我们体内的寒湿——“没有了,外邪,那个”——那个被西医检测出来的感冒病毒,结果也被我们的身体给清除掉了。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这个本来是依靠这个才进来的。

我说的这些内容,其实有些绕口,大家都已经习惯说湿邪湿邪的了,但是为什么叫湿邪,恐怕也不了解,看了我的内容,会有人说我在用西医的思路解释中医,其实不是,道理只有一个,中医西医都是一样的,全都是这些内容,祝味菊早就思考过,这些思考是有利于我们理解中医的。同时,对于这个的理论,西医的研究是不够的,应该向中医学习。

所以,我们了解中医,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我们要知道我们说外邪有风寒暑湿燥火,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为什么叫它们外邪。

zooom 这个要主要是治疗外湿入内导致的病吧,内湿去不了吧,除内湿还是要加入姜附桂这些热药吧?
Heidi-红豆这个“缘”讲的很明白。。记得哪位老中医说,藿香正气水是大肠杆菌的良好培养液,但是为什么能治腹泻呢?看完这篇能更明白些。 
autoshania看您的意思,水剂易走上焦而丸剂善走下焦?
Quincy69学习了,也清楚了藿香正气不是治中暑的。
可人儿姐了解中医,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
彘太罗先生,我是北方人,在湖南学习,一出汗会过敏,有小红疹,色鲜红,多出在胳膊大腿,心静疹褪。我喜欢出汗,喜欢喝凉的水,很少吃辣椒。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野狼王好多人认为藿香正气水是治中暑的,错啦!请看看罗博士的博文
某个梨子藿香正气散! 基础除湿,平时吃点薏米红豆粥。
墨韵茶舍西医为实证,中医为辩证,实证穷究微观,却永远难以穷尽;辩证讲究宏观,总结一般原理。罗博士的“因缘”说,更进一步要我们理解了中医的辩证理论,谢谢!
dora在广东, 夏天如果有点不舒服, 就赶紧吃点霍香正气丸, 一般第二天就不会有什么事.罗老师, 什么时候讲一下不同体质人的养生方法.
我家小孩子,三岁半, 一到夏天, 只要一出汗, 身上就会起小红疹子, 看过医生,说是湿疹, 可是一年中的其它三个季节,她不会犯, 只有夏季.吃过一阵子红豆薏米粥, 结果湿疹也没有, 而且大便特干燥, 她的舌苔总是白腻厚.有什么办法可以去湿而且大便又不干呢?
新浪网友  罗老师:您好!
我本是您忠实的读者,只是安静地品味您的书、您的博客。但是现在我更是一位焦急的妈妈。
我儿子今年8周岁,从清明节我带他出去旅游感冒后,身体一直不好,咳嗽流涕不断。在一个多月前又发展成肺炎,先是吃消炎药(他爸是西医,总是主张用西医治疗,我拧不过,而的确我们这有些中医的疗效很不确切),吃了8天,没发烧,咳嗽和流涕减轻但未好,三天后咳嗽加剧,到医院检查说是湿罗音严重,诊断肺炎继续吊瓶,挂了8天瓶,症状减轻,继续吃消炎药巩固,吃了5天药停止,但是咳嗽流涕未好,过了三天,又发起烧来,这次我说什么也不让再用抗生素了,于是找了一个本地的中医开药,那个药方我不能带走,所以我不太清楚,只知道他让我加红枣和生姜进去熬,吃了三付,儿子的痰依然浓绿,没有好转的迹象,儿子再次烧39.5,我转而找我们附属中医主任看,他开了七付药,药方是:鱼腥草9g  黄芩6   陈皮3  桑白皮3  瓜蒌9  浙贝6  冬瓜仁9  杏仁3
桔梗3   胆南星3   天竹黄6  甘草3  石膏9   白芷6  ,第一副药下去症状有缓解,烧也退了,咳嗽也收敛一些,但是以后几天就没什么变化,今天服用第五天,可是我听他的咳嗽声好像更深了,在胸部,痰依旧浓绿、粘、还很多,鼻涕也是绿的,我现在给他喝这药心里很没底,想起您在书中曾经说的,中医不应该只是慢郎中啊,而且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中药如果有效,前几副就会体现出来。孩子他爸又在叫嚷着去拍片,挂瓶。我实在不忍心已经病得非常苍白瘦弱的儿子再去打吊瓶,抗生素已经使用了那么多。所以我又把您的书翻起来重看,觉得其中有个方子也许适合我儿子,就是您在《神医是这样看病的》中提到的银翘散。还有在《这才是中医》中一个网友贡献的方子:麻黄10g  白果6  藕节10  土虫3  桔梗10  杏仁15  (儿童减半),说是对咳嗽有奇效,您的评论说是这是治疗寒邪闭肺之症,我不知道这适不适合我儿子。我把儿子的舌像拍下来,请您一起诊断下,或者7月中旬我想去参加当归中医堂的学习时把儿子带过去给您看看,好好调理一些,我儿子从小多病,还在肚子里就差点流产,我躺了两个月生的他,出来后又缺氧治疗1年,我实在受不了他这样折腾了,看他那稚嫩和无神的眼睛,我不知偷偷哭了多少次,所以恳请您帮帮我,谢谢您!在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老公还在一旁说得去再挂瓶,说是中药根本对细菌无效,我想用事实证明给他看,未经了解就加以否认批判的西医是多么的狂妄无知。

 

我们体内的湿气和阳气的关系

罗大伦

今天北京的天气不好,本来都过了清明节了,往年这个时候很热,但是今年却很冷,我们家楼下的玉兰花都开了,在寒风中静静地开放着,整个天空雾蒙蒙的,湿气很重,因此显得阴冷。

所以,这让我非常有冲动讲讲阳气和湿气的关系,因为在下面讲述的一系列的张仲景的去湿的方子的时候,是无处不涉及到湿气和阳气的关系。

我们的老祖宗非常的聪明,他们从大自然中找出很多和人体对应的地方,他们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天人相应的思考体系,这个思路让我们处处受益。

那么,我们身体中的阳气和湿气是什么关系呢?

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和我们看到的天气一样,当雾气重的时候,遮住了太阳光,我们看不到太阳,因此温度降低了,据说,当年火山喷发,烟雾布满天空,地面很久都见不到太阳光,温度变得很低,结果,恐龙倒霉了,似乎恐龙的消失与此有关,否则现在动物园里关的不应该是老虎而是恐龙。

那么,当太阳光充足的时候,也会把雾气给散去,比如到了中午的时候,一般雾气就散了,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出来。

我们的体内也是这样,水湿和阳气是互相影响的。在我们的体内,阳气就像是太阳,湿气就像是雾气。

有很多患者问我:“我到底是湿气重引起的阳虚呢?还是阳虚引起了湿气重呢?”

如果明白了大自然的状态,我们就明白我们体内的情况了,就是这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有的人,先伤了阳气,阳气不足,就像太阳下山了一样,会引起湿气泛滥的;同样,如果湿气重了,就如同大雾天一样,也是遮蔽住阳光的,所以阳气也不足了。

我们的体内,和大自然是对应的,我们的心属火,就像自然界的太阳一样,如果湿气重,那么会严重地影响心阳。

脾属土,也就像大自然中的大地一样,如果湿气泛滥,那么脾阳也会被困住,这和发了洪水的大地一样,土到处都会是湿的,没有办法耕种。

还有就是肾了,这也像大自然一样,我们土地的下面,有地下水,再往下,还有一个火,我们都知道了,如果这个火喷发出来就是火山爆发了,这个火是要藏在地下的,因此,肾也是和大自然对应的,它在土的下面,属水,但是,在水中,还有火,因此中医说,肾是两水夹一火,两边是水,中间是一点火,这个火叫命门之火,水和火在一起,达到平衡,这是古代哲学追求的最佳状态,就是阴阳平衡,这叫水火既济。这样,肾中火不至于过热,水也不至于过寒。

如果体内水湿重了,那么,肾阳也会受影响,肾阳被抑制住以后,则肾中阴阳失去了平衡,阴气就重了。

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心阳不足了,那么,我们体内的水湿也会慢慢地重起来,这是相互的,脾阳不足了,体内的水湿也会重,肾阳不足了,也会出现水湿泛滥的情况。

这就是我们体内的水湿和阳气的关系,明白了这个,大家也就懂了很多养生的道理。

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这些问题了,所以创立了很多思路来调整这些情况,具体的方法和思路非常的多,比如去上焦的湿气,去中焦的湿气,去下焦的湿气,振奋心阳、补脾阳、补肾阳等,这在张仲景的经方里面运用得出神入化,如果不明白这个,那么很多病都治不好,明白了,则效如桴鼓。养生也是如此,明白了这个,则可以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不至于到疾病的状态,不明白这些道理,每天早晨起床就喝凉水,那么就是跟自个儿过不去,等有了病了,才明白自己出问题了。

用养生的方法,防治自己进入疾病状态,这是我们古代的治未病的思路,如果大家能做到这些,那么天下会少很多痛苦的。

我在学习张仲景的经方的时候,曾经琢磨过很多的方法,想找出最好的思路,最后,我琢磨出了一种形象的方法,就是用“图像”的方法,其实这也不是我的发明,古人研发中医的时候,就用了这样的方法,叫“取类比象”,与此类似。

我不是很赞成那些死背条文的方法,因为张仲景给我们记录了很多内容,但是并不完全,许叔微就告诉大家,要学习张仲景的思想,别死背,后来缪希雍也警告过大家这事儿,所以我只是理解张仲景这个方子的思路,然后会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形象的图画,就是关于这个方子的机理的,非常形象的图画,比如,我讲的阳气和湿气的关系,其实完全可以画一个大自然的图像出来,这个思路等我讲到各个方子的思路的时候,会更明显的,到时候大家想象着这个图画,就会更理解这个方子的思路了。

接下来我们会讲述一个张仲景告诉我们的养生思路,那就是,当湿气蒙蔽了我们的心阳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我们该如何识别,以及如何调理。   

谈谈现代人身体内的水湿

罗大伦

这今天有了几次聚会,也算是自己的休息吧,但是,启发很大。

周五,德音女士到了北京,我与她见了面,和她在一起的还有一位陕西的推拿高手邢老师,还有三位北中医的研究生,畅谈一晚,收获颇多,邢老师为人豪爽坦诚,在临床中有很多妙悟,言谈之间,令我非常受启发,大有胜读十年书之感,因此格外感谢邢先生。

席间,德音又谈及了人生的境界,其中言谈几处涉及我现在的处境,令我颇多感悟,与这些好友聚会,真是时时能得到启发啊。

闲话少说,今天,我们谈谈水湿。

在经方里面,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关于制水的方子,比如: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等等,这是张仲景给我们留下的一个重大的思路,明白其中的奥妙,不但可以治病,也可以养生,下面我给讲讲其中的道理。

我们人类,是从海洋里面走出的动物,和水的关系那是密不可分的,水约占人体重的50—70%。血液的80%是水,水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营养素,是构成机体的重要原料,是各种物质的溶剂。水在体内直接参与物质代谢,输送氧气和各种物质,调节体温,滋润器官等重要作用。所以,水在我们的健康中很重要,如果水出现问题,那么,我们的身体也就状况百出了。

水会出现哪些问题呢?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水多了。

那么,大家会问,我们水多了,少喝水不就成了吗?

道理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中医认为,这些问题都是自己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比如脾阳不足,肾阳不足等,如果没有这些问题,那么水多了我们身体自己会排泄出去的,而有了这些问题,会导致水排泄不出去,即使再少喝水,也会出现水多的情况,比如一个患者水肿,是患者自己的系统出了问题,如果您用控制喝水的办法,是不行的,再少喝,水肿没怎么减少,生命倒是出危险了。

我可以这么说,这些我们体内的水湿,仿佛就像是一个不流通的水池里面的死水,不进不出,无法正常使用,这种水的多少都是没有用的,其实我倒是见过很多水湿重的患者,喝水倒是很少,可是体内的水湿依然严重,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搞科研和给患者看病的过程中发现,现代人体内水湿重的情况很多,这是我体会 到的一个独特的现象,现在很多非常古怪的疾病,最后都可以通过去湿利水的方法调理好。

这事儿的发现,是我有一天看在同仁医院拍摄的患者的舌头照片,我们课题组拍摄了大约几千个舌图,我突然发现,其中水湿重的比例非常之大,大到几乎我无法想象的地步,后来回忆我给人看病的过程,也发现我开出的去湿的方子是如此之多,于是有此感悟。

我想,在古代,水湿是没有这么重的,因为从文献的医案里面水湿重的比例是一定的,远没有现代的多,但是,现在我却发现,现代社会那么多的患者是水湿重的。

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几个原因,第一个是现代人运动的少了,我们出门有车,坐在办公室一整天,可是只有运动起来,我们的脾阳才能振奋,肾阳才能生发,肺气才能通调,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么水湿就会难以运化。

比如,我们如果打一场篮球,就会出一身的汗,然后呼出很多水气,这是水的排出,然后喝水,完成水在体内的出入,这样运化水的系统就得到了锻炼。

如果只是坐一天的办公室,这种水的出入是有限的,时间长了,得不到锻炼,功能就弱了,这是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

水湿重的第二个原因是伤脾阳。在中医里面,脾是负责管理水液的。我们今天冷饮多了,有冰箱,可以随时喝到冷饮,吃凉的东西,如冰激凌,这是古代一般人吃不到的(那年头皇帝也吃不到这东西),这些东西下去,我们的脾阳就会伤到,而我们就是靠脾阳来运化水湿的,脾阳如同大地上的土,如果土没有了,那么水一定会泛滥的,这也是大家可以理解的。

第三个原因是肾阳不足,肾也是负责管理水液的,现代人肾精消耗的机会很多,打开电视机、翻开画报、打开电脑,处处可以看到让我们迷失的情色画面,还有熬夜等各种不良生活方式,都会损耗肾精,肾精损伤多了,肾阳就会不足,这些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比较突出的特色。

还有一些不是原因的原因,比如现代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多了很多的习惯,比如洗澡,我们可以做到每天都洗,但是古人没有办法做到,那要打多少的水啊,现在我们这样做很干净,但是好像洗太多澡也有问题,好像也会水湿变重,这个我拿出来和大家探讨,有此类经验的人可以探讨一下,我治疗过一个朋友的小孩子,过敏性鼻炎很久,我知道他的家长每天给孩子洗澡,我就让他们改变这个习惯,变成几天一洗,结果我只开了一次药,两副药后这个孩子就痊愈了,前几天在北京电视台看到孩子母亲,她至今觉得神奇,我觉得这和洗澡习惯的改变很有关,我觉得可能北京是这样,外地如何,需要探讨,以前有人说过频繁洗澡和湿气的关系,但是我不记得具体的论述了,大家可以探讨。

还有一些原因,大家可以想想,想到了可以给增加一下。

除了这些原因,其他增加湿气的原因,可能古今是一样的,张仲景遇到的情况,和今天的可能相同,比如,天气中水湿重,影响了我们的身体的阳气生发,比如出汗以后,又泡到了水里面干活,比如下雨天淋雨等,这些都是导致我们体内运化水湿的功能紊乱的原因,这个我们会在以后一点点讲述。

水湿重了以后,我们的身体会出现哪些表现呢?我们该怎么识别水湿重呢?张仲景的那些去湿的方子,都有哪些奥妙呢?我会在接下来的博文里面逐渐来谈的。

香砂平胃散,一天开到晚(胃痛、健脾、化湿)

作者:唐略

    老李刚从单位退休。他告诉我说,他几年前,由于工作忙,应酬多,饮食很不规律,而且经常暴饮暴食,所以落下一个胃痛的病,后来经人推荐,吃了一种药,叫香砂平胃散,只要吃下去,很快就能把胃痛止住,他坚持吃了三十盒后,胃痛居然就被根治了,直到现在,他的脾胃都还很不错。所以,他逢人胃痛,就推荐香砂平胃丸。

    我问:“您是怎么知道吃香砂平胃丸可以治胃疼的呢?”

    他说:“也是别人推荐的。”

    我知道,病人之间出于好意,经常会出现互相推荐医生,推荐养生书籍,推荐药物的现象。一个医生,我在他那里治得疗效叫好,我会推荐其他的病友去他那里;一本养生书,我看了觉得好,我会把它推荐给身边需要它的人。这都无可厚非。但是,一种药,我吃了有效,别人吃了就不一定有效了,是不能乱推荐的。这位病人,在别人的推荐下吃了香砂平胃丸,居然把胃疼给治好了,我只能说,他很幸运。而他又把这个药推荐给更多的人,其效果可想而知,肯定是有的有效,有的没效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药能在患者之间口口相传,也说明他对某个病有比较广的疗效,是个不错的药。

    香砂平胃丸是一个什么样的药呢?

    它的药物组成部分是:炒苍术、陈皮、甘草、姜厚朴、香附、砂仁。其中,前四味药是中医里有名的经典方剂——平胃散,是专门用来去脾胃之湿的。香附和砂仁都是行气药,其中香附行肝气,砂仁升脾气。平胃散加上香附和砂仁,就成了香砂平胃散,现在制成丸药,就叫香砂平胃丸。别看这小小的六味药组成的方剂,还真把绝大多数胃痛都给管了。

    胃痛,最常见的是下面两种:

    首先是体内湿邪过重,脾的功能被湿邪困住了,不能升清降浊,恰好香砂平胃散中有平胃散这四味药燥湿健脾,能祛除湿邪,恢复脾的功能,还有砂仁这味芳香的药来醒脾,帮助脾的“升清”功能,把水谷之精微往上升。脾胃里面的湿化了,胃就更加通畅了;脾气能升了,胃气就能降。这样,脾胃之气安和,胃痛自然无影无踪。

    还有一种胃痛,是肝气不舒。肝属木,脾胃属土,木能克土。像那些平日里动情绪较多的人,肝气较旺,脾胃就受到肝的欺负,造成脾胃之气不顺,升降失调,也会导致胃痛。香砂平胃散中恰好有香附,可以行肝气,再加上其他健脾的药物,足以让脾强大起来,不再受肝的欺负。脾胃强大起来了,胃就不疼了。

    所以,这两种最常见的胃痛,用香砂平胃丸就能管住。这也是香砂平胃丸能如此受大家欢迎的原因吧。但如果是胃阴虚的胃痛,用这个药就不管用了。胃阴虚比较复杂,不好用中成药对付,得去医院治疗。

    胃阴虚的胃痛,明显症状是舌头很干、口渴、手足心发热,很容易区分出来。所以,如果在胃痛的同时有口干舌燥、手足心发热的症状,就不要吃香砂平胃丸了。

    其实,香砂平胃丸并不仅仅是治胃痛的中成药,它的作用还大着呢。中医界有一句有名的顺口溜,叫做“香砂平胃散,一天开到晚”。就是说,有的医生,一天到晚看病都给人开香砂平胃丸,当然,可能是开成药,也可能是开组成香砂平胃丸中这六味药并做加减。可见香砂平胃丸的应用之广。

    尤其是在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运动的减少,湿邪成为人体内最大、最顽固的邪气。湿邪从哪里来?可以从外来,也可以从内来。外来的湿,主要是长时间在潮湿的地上坐卧,或是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或是淋了雨,或是在大雾的天气外出,等等。外来的湿,伤害的主要是人的肌肤皮毛,还不至于马上伤到五脏中去。这种湿还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我们体内而生的湿。

    体内的湿生于脾。

    脾负责运化水谷精微物质,一旦脾虚运化不力,那么一部分精微物质就化成了湿,湿滞留在脾这里,阻碍了脾的功能,使得脾更加运化不力,形成更多的湿,如此恶性循环。当我们感到有以下症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时候,就要注意,体内已经积聚了很多湿邪了:

    (1)舌头胖大,舌边有齿痕。
    (2)舌面水滑,多痰涎。
    (3)饮食不香,尤其不喜欢喝水,甚至口渴也不喜欢喝水。
    (4)头脑昏沉,想睡觉,身体沉重。
    (5)睡觉鼾声如雷。
    (6)大便不成形,粘稠,往往黏在马桶内,一桶水冲不干净;或黏在肛门外,需要很多张手纸才能擦干净。
    (7)嘴里感觉粘乎乎的。

    要治湿邪,首先要健脾,用香砂平胃丸,健脾化湿,同时适当地理一理肝气,肝脾同养,其实是很多人都需要的。

平胃散  百科名片

平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姜枣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

药物组成
  煎,去姜枣,食前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苍术五斤(9克) 厚朴(姜制)(6克) 陈皮(去白) (9克)各三斤二两 甘草(炙)(3克)三十两
  
方歌
   平胃散是苍术朴 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驱瘴岚 调胃诸方从此扩
  或合二陈或五苓 硝黄麦曲均堪着
  若合小柴名柴平 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 即是此方加夏藿
 
组成和用法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2400克 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1560克 甘草炒900克 共为细末,每次6克,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水空腹热服。
  按时服用。

药效说明

功效

  燥湿健脾,消胀散满。

适应症

  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禁忌

  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禁用。

方义

  本方是燥湿祛痰,行气健脾剂。苍术燥湿健脾为君药,厚朴除湿散满为臣药,陈皮理气化痰为佐药,甘草、姜、枣调和脾胃为使药。大凡脾胃病变,只要属于所谓脾胃湿滞,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腻主症的,都可用它来治疗,所以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从它扩展演变而来。

说明

  平胃散所治脾胃不和,是由痰湿留滞,困遏脾胃,或感受山岚瘴气,或水土不服所致。脾胃被困,则升运和降失常,诸症遂起。方中苍术苦辛温燥,最善燥湿健脾,故重用为君。厚朴苦温芳香,行气散满,助苍术除湿运脾,是为臣。陈皮理气化滞,合厚朴以复脾胃之升降;炙草、姜、枣调补脾胃,和中气以助运化,都是佐使。诸药相配,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用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溃疡病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均有一定疗效。唯方中诸药多苦辛温燥,易耗阴血,故孕妇不宜。

适用病症

  本方功专燥湿和胃,为治疗脾胃不和的基本方剂。许多调理脾胃的方剂,都是在此基础上扩充而来。如本方加麦芽、炒神曲,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化,暖腐吞酸,不思饮食。若大便秘结,可再加大黄、芒硝以通下导滞。本方加人参、茯苓,名“参苓平胃散”,治脾虚食滞,大便不实者;加黄连(姜汁炒)、木香,名“香连平胃散”,治食积化热,腹痛泄泻者。《局方》还有“不换金正气散”,也是由本方加藿香、半夏而成,治感冒四时不正之气,头痛发热,呕吐泄泻者。本方合二陈汤(见祛痰之剂)名“平陈汤”,治脾胃不和,湿痰停阻,胸膈痞闷,不思饮食者。本方合五苓散(见祛湿之剂)煎服,名“胃苓汤”,治饮食停积,脾胃不和,浮肿泄泻者。本方与小柴胡汤(见和解之剂)合方,名“柴平汤”(《景岳全书》),功能和解少阳,燥湿健脾,治湿疟脉濡,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者。
  “平陈散”(《症因脉治》),是本方加入祛痰化湿的二陈汤(夏、陈、苓、草)而成。适用于脾胃运化不食,湿痰内阻,胸膈痞闷,或有呕吐泄泻,症情较平胃散症为重。
  “胃苓汤”(《丹溪心法》),是本方加入渗湿利尿的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而成。适用于停饮夹食,脾胃不和,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或有浮肿等症。
  “柴平汤”(《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引《宦邸便方》),是本方
  合小柴胡汤而成。适用于疟疾,脾胃湿盛而脘膈闷胀。
  “不换金正气散”,又名“藿香平胃散”(《局方》),是本方加入芳香化浊、燥湿祛痰的藿香(9克)、半夏(6克)而成。适用于感受不正之气,脾胃食滞,腹痛呕吐,舌苔白腻等症。
  此外,本方加麦芽(12克)、神曲(9克)叫做“加味平胃散”(《医方集解》),功能治疗脾胃湿滞,宿食不消,吞酸嗳腐,不思饮食,如积滞较甚,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6克)、芒硝(9克)。方歌“硝黄麦曲均堪着”,即指此而言。

基本信息

组成

  苍术120克(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 厚朴9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陈橘皮60克(洗令净,焙干) 甘草30克(炙黄)

用法

  上药四味,捣罗为散。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2片,大枣2枚,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困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常多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伤食,嗳气有腐食气。

方论

  方中重用苍术燥湿运脾为君;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为臣;陈皮行气化滞为佐;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成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药理作用

  主要有健胃助消化,抗溃疡,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1.健胃助消化;本方中生姜、陈皮、苍术、厚朴含芳香性挥发油和姜辣素,且后三味药辛、苦,口服对胃肠粘膜有温和的刺激作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运动,并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从而增强消化机能,排除肠内积气,而达健胃助消化之效。
  2.抗溃疡:方中甘草、陈皮、厚朴对多种实验性溃疡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
  3.抗炎。方中生姜、陈皮、甘草对不同的炎症模型均有较明显抑制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平胃散中除大枣外,其余5味药均有不同程度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