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桥脞语

 苏迷 2011-11-13

吴桥脞语

蔡贵三

水城水乡,“桥”是永恒的话题,充满情趣,言之不尽。

桥既连街又断街

“河街并行”,两套交通脉络,轿马从陆,重载以舟,相辅相成,这是阖闾城一大特色。但棋盘格式的交通布局,河道在与街巷交叉处、截断了街巷,矛盾产生。桥梁,便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段。桥梁是街巷的连接体,也成为特殊形态的街巷。吴都桥梁之多,胜过威尼斯。

苏州旧时,街巷命名有“过桥更名”的不成文规矩,亦即街巷不以长短论,而以两桥间之段为一名称单位。如今的十梓街,原来自东至西分别称天赐庄、严衙前、十梓街,因其间有望星桥、南仓桥相隔之故。又如,同为第二直河一段的两岸:东侧分别称双成巷、牛车弄、东美巷,因其间原来分别有支岔河及其上的盒盘桥、果子行桥相隔;而西侧的西美巷虽与相邻的此三巷之和等长,因无河桥之隔,就一名到底。故桥梁不仅是街巷实体的连接线,也是街巷名称的划分点。

桥上饰狮并非狮

常例,桥柱头、桥栏,雕“狮”形兽以饰。行春桥等名桥的桥柱头如此;虎丘的海涌桥桥柱头也如此,不因在虎丘而饰以虎。1963年定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甫三年即以“危险”而被拆除的南宋造“百狮子桥”,就因桥栏上精雕各态“舞狮”九十九头、号称一百,故名。实则,桥上所饰狮形兽并非狮,应乃神物龙子之一“”。我国向有“龙生九子”之说,而且“不肖龙,各有所好”。明代李东阳《怀麓堂集》及杨慎《升庵外集》均录龙九子之名与其所好,虽稍有差异,但大致相同。如说:贔屭,好负重,似龟,巨碑之驮者是其形象。,喜水,似狮,桥柱、桥栏或桥洞上的装饰是其形象。百狮子桥拆掉,有部分湖糠石质桥栏移置道前街福民桥。该石栏浮雕 24对,扁圆大脸、斗笔长尾酷似狮有称之为海马者,误。海马系狭长脸、散鬃尾 。狮生活于林木稀少的沙地平原,无水上奔腾本能,而此神物正舞蹈于浩浩波涛之上,矫健活泼、神采飞扬,正可确证其是乃龙子。

特定环境共一名

苏州古桥以其特定环境相似,往往数桥共具一名、别无各自专称。

明况钟任苏州知府,为方便官吏隶役出入并增府衙威仪,于衙署正前方构筑一桥,题名“福民桥”,一警示食禄者毋忘“造福黎民”,出入经过时时省身,用心良苦。此桥现存道前街东段南侧。遵循府例,所属县署正前之桥亦名“福民桥”;今十全街西段北侧之“福民桥”系原长洲县署之遗构。题名初意极好,但日久便忘其所以,成自欺欺人的空口标语。

各城门内城河上的桥共名“程桥”。如盘门内西大街起始段有程桥,葑门内十全街起始段也有程桥。除阊、胥外,盘、葑、娄、齐四门皆然。此名由来,当是出门远行客至此起程出城之意。后又称“城桥”,是至此见城垣也。宋时各门外城河桥共名“虹桥”,因其木构如虹、如《清明上河图》中所示者,木易朽蚀,随桥之以石质改建,其名今已无存。

寺院大门前的桥共名“香花桥”,如报恩寺(北塔寺)前、光福铜观音寺前皆然。是以“虔诚礼佛,香花铺地”之意。

桥的共名,还有一种类似商业上的“戤牌子”:古桥侧畔添了新桥,新桥不另取名,而袭用古桥之名。此类事例还不少,如存在古与新的觅渡桥、夏家桥(古桥题刻本为华家桥)、小日晖桥等。最发噱的是1981年突然以“重名”关系、独独把留有旧刻桥名的古小日晖桥改称为南浩桥,这好比一场糊涂官司,戤牌与老牌争名,判下来戤牌胜诉、获得注册专利,老牌反倒要更改店名。这虽属题外话,却也反映了对桥名取舍似失慎重的一则事例。

桥名取舍费思量

姑苏津梁布若繁星,桥名灿如花锦。大凡所称,皆有出典,莫不蕴含了该桥、该地段、乃至整个苏州的历史、风貌、特情。在时代进程中,某些桥名发生了更易、变异,这种更易与变异也莫不反映了各该时地的乡土特情。谨举较典型的两例:

与外城河交汇处的胥江之上,曾有座单孔石拱桥,自古系胥门外要津,为纪念伍子胥凿胥江、筑阖闾大城勋业,此桥定名“怀胥桥”。康熙二十三年(1684),玄烨南巡至苏州,在胥门外上岸。巡抚汤斌纪其盛,特于码头立“民不能忘”坊,对岸桥南堍竖“圣谕碑”覆以亭(皇亭),并把怀胥桥改称“大日晖桥”,以喻“圣恩”如日之晖;将外城河鼎峙的三座形态各异的建筑物、构成了一组特定涵义的人文景观。(大日晖桥因束水碍于船队航行已在1957年拆除,这是后话。)

20世纪初,自火车站至城南租界开辟“大马路”,越胥江处架木梁木搁板三孔平桥,形制迥异于传统石拱桥,故民众称之为“大洋桥”,约定俗成。以后虽经改建,旧称不变,但亦有转音呼为“太阳桥”者。至1978年改建为三孔双曲钢筋混凝土拱桥,正式定名“泰让桥”,由本市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榜书。其义取周朝建国前泰伯为了把首领继承权让给小弟季历、南来蛮荒之地开发的故事。泰伯避让权位这一行动,给八百年国祚的周朝的建立提供了先期的决定性条件,因而受到传颂和称道,誉为“让国”“至德”。从“大洋桥”而“太阳桥”、转成“泰让桥”,在语音上这一“偷梁换柱”的改法、至妙无比!使原来俚俗的称呼一变而成含义丰富、直接阐发吴国起源、乡土史地的博雅名称。

此外,1970年在胥门外建的冠以政治词汇的“红旗桥”,1984年易名“姑胥桥”,由书法家吴木手书,这一改也是很好的。凸现了乡土史地——姑胥:姑苏之古称,又,胥门亦称姑胥门。这些改定的由名书法家书写的桥名,正是苏州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而细致的内涵与写照。

桥亡名存不了情

宋《平江图》列桥359座,以后有拆、有造,近年来造得特多。桥的废拆,绝大部分由于其下的河道填塞。有桥,而后有桥名,但桥名亦往往有不因桥的实体消亡而随之消亡、却“流芳千古”的。尽管当地上年纪的也已不知道这些桥是何种式样,但远近市民口头常挂此等桥名,如状元桥、接驾桥、三多桥、西馆桥等,桥名已演化成为地段名称了。也有些街巷是以桥冠名的,如新桥巷、迎枫桥弄等等,桥虽已不存,桥名则藉街巷名而流存。该地段、该街巷因以桥为名,从而最易引人发水城思古怀旧之旖旎幽情。

“吴王”“仙境”“百狮子”,

“寿星”“王母”点“胭脂”,

“蟾宫”“折桂”“西竺子”。

望星桥叶家弄河岸的老祖母在逐句教小孙孙联唱当地古桥名的时候,仿佛看到定慧寺巷贡院应试的士子们在“蟾宫”“折桂”。海外归来寻根的白头客,亦凭着祖居所在桥名,在河畔徘徊寻觅血脉之地,暮色苍茫犹不忍离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