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巷文夫 东吴赤子

 苏迷 2011-11-15

小巷文夫 东吴赤子

金燕玉

 

江南迟来的梅雨,飘飘洒洒,淅淅沥沥,仿佛在哭泣:陆文夫走了!他随雨而去,告别了姑苏小巷,告别了东吴大地,只是留下了他的作品,他的文品。

对陆文夫的作品,在我和先生徐采石合著的专著《陆文夫的艺术世界》和《王蒙、陆文夫小说欣赏》中,在我们写的近20篇论文中,已经说了许多、许多,但还是觉得说得不够,说得不透,还想说许多、许多,好象永远也说不尽。

陆文夫是从姑苏小巷崛起、从东吴大地成长起来的卓越作家,是对文学执着探求后终成正果的,是历尽了人间的甜酸苦辣方成大器的。他从亲身经历中通过苦苦思索所领悟到的人生真谛,他所熟知的如数家珍般的苏州文化,是他拥有的独特的文学资源。他始终生活在民间,却又以知识分子洞察社会的方式生活着、思考着,他是民间的智者。智者在民间,才有可能去创造民间的世界。陆文夫之于闾巷小民,是极为宝贵的写作者,他是姑苏小巷的文夫啊!对于历史悠长、永不间断的吴文化来说,他是一位热爱者、传播者、保存者、表现者,是一位真正的东吴赤子。

而我们夫妇则是他的最忠实读者,我们阅读了他的几乎全部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创作谈,甚至还包括他写的通讯报导。我们喜爱他那抒情的、优美的、带点哲理的、带点幽默的叙述笔调,我们喜爱随着他的笔触游走在富有生活情趣、富有文化内涵的精神天地,我们喜爱跟着他的叙述走进历史的回忆、走进小巷人物的心灵、走进吴文化的宝藏。读着陆文夫的作品,总觉得他和我们靠得很近很近,总觉得可以从中感受到鲜活的生活、鲜活的文化、鲜活的哲理。也许正是因为喜爱、因为接近、因为获益,我们才试图去剖析陆文夫的艺术世界,对这一艺术世界所蕴含的社会图景、人文环境、心灵特质作出自己的阐释,去勾勒陆文夫的艺术之路和创作个性。

陆文夫说过:“一篇作品不管怎样,看了以后总要叫人奋起,想做一点有益于人类的事情。”这也正是我们从事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于是,在前辈作家和后辈评论家之间就有了坚实的共同点和对话的基础,我们与陆文夫之间也由此建立了深深的相知和淡淡的情谊,那是永远也忘不了的、铭记在心的珍贵回忆。

记得1983年,我读完《围墙》,被富有创造精神的“干活儿”的人物形象马而立所感动,立刻握笔写下了《冲力与惰性》,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后来听说陆文夫不但读了这篇文章,而且还向别人打听作者,无名的我受到认同的鼓励,就以此为起点开始了对陆文夫的研究。第二年春天,当太湖东山的茶树苞出一片绿幽幽的嫩芽的时候,我的先生徐采石与苏州大学中文系主任范伯群联合主办了“陆文夫作品讨论会”,那是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家和评论家欢聚一堂迸发出学术火花的盛会。还记得陆文夫作了长长的风趣幽默的发言《却顾所来径》,语惊四座,博得阵阵掌声;还记得艾煊、叶至诚、张弦到会畅谈“陆苏州”、“老陆”、“陆大哥”,精彩无比;还记得高晓声寄来了书面发言《与朋友交》,大家争相传阅。如今他们都已作古,留下文坛佳话。会后,采石主编出版了《陆文夫作品研究》,精华荟萃,墨香芬芳,至今仍然堪称汇编精品。开会期间,陆文夫和我们一起行走小巷,品味苏州,在西山讲述他上山写作时用粮票向海灯法师换南瓜的轶事,在尚未修复的启园指点美景,谈笑风生,那情那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此后,为了查对资料,亦有了一些通信,陆文夫每信必回,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信中,陆文夫曾提到他最喜欢网师园和留园,最喜欢陆放翁,主要是喜欢他执着的追求至死不渝。1987年,为了撰写《陆文夫的艺术世界》,我们造访了带城桥弄的陆文夫寓所,认识了他夫人管老师,很高兴地合照留念,照片上的陆文夫,有时笑着,有时苦着,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架,五官端正,风度翩翩,当时他笑言道:“我年轻时也像采石那样英俊潇洒。”《陆文夫的艺术世界》问世后,他给我们写了两句诗“文章未必千古事,得失寸心亦可知”,袒露出对创作精益求精的宽广胸怀,对我们亦是最好的鞭策。

再次造访带城桥弄的陆文夫寓所已是1999年,为了撰写将要登在《文艺报》整个头版的长文《姑苏小巷有文夫》。他已知采石身患癌症,看到我们,只觉放心。正是梅雨时节,只见陆文夫受着肺气肿的折磨,原来清癯的脸庞十分瘦削,只是两眼依然有神,谈吐依然幽默,知道我们的来意后,指着茶几上的《文艺报》周末版说:“看来《文艺报》还在对老作家扫描。”接着就告诉我们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高晓声病危,在无锡抢救。他显得忧心忡忡,心绪不宁,挂念着这位“探求者”同人,多年的知心老友。捧着他赠送的长篇小说《人之窝》和散文集《壶中日月》、《秋钓江南》,相约“保重身体,以后再见”,我们离开了这座二层小楼。

谁知,这竟是永远的离开。2001年1月,采石随雪而去,再也不能和我一起去访陆文夫、去写陆文夫。当我在美国得知陆文夫第一个回应讣告,写下了《怀念徐采石》一文时,我泪流满面,拿起电话对陆文夫只说得出两个字“谢谢!”我一直很想以后再当面向他说声谢谢,谁知竟再也没有这个机会。陆文夫现在也随雨而去了,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不可预测的缘分吧。

绵绵的细雨中,只觉得陆文夫的身影是那么的清晰,面容是那么的亲切,他笔下的姑苏小巷是那么的熟悉,他行走的东吴大地是那么的滋润。在我和采石的文学生涯中,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睿智大气的小巷文夫、东吴赤子,亦堪称三生有幸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