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李清照词的美学成就

 szjxj2011 2011-11-16

论李清照词的美学成就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被尊为婉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受到历代人们的敬佩。清代文学家王士祯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1]清代文艺理论家李调元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秦观)黄九(黄庭坚)之下。词无一首不工。李清照词的总体特色可以说是善于白描、长于抒情、工于细腻。我们读李清照的词,总有一种美的享受。李清照词之所以能够流芳千古,受到历代人们的称誉,是因为她的词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李清照词的美学成就作些初步探讨。

一、抒发真情实感

真实既是审美客体的属性,也是审美主体的属性。我国古代对诗歌的审美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标准,例如,任情真率的审美思想,自然平淡的审美趣味。诗歌是主情的文学形式,感情是诗的生命,它必须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词的美,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艺术形式所表现的人情美。钟嵘提倡诗歌的真美,刘勰肯定《诗经》为情写真的传统,李白提倡诗歌的天真和自然气都是主张任情真率之美。李清照的词具有真率的审美趣味。我们读李清照的词,能真切地体会到其词悲剧色彩的精髓——真美。所谓就是抒情真挚。李清照绝大部分的词都充满着真挚动人的感情,她所抒发的爱和恨、喜和愁不是靠浮艳的辞采来修饰,而是凭借坦率的情操,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感情和感受表现出来。例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表现的感情是强烈而真挚的,它抒写的是愁情,但词人把无形的愁和有形的小舟联系起来,使愁变成了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这愁也就具有了可感性。因为词人从心理上感到它愁苦压人,也就感到愁有了重量,好像有千斤之重,重到船都载不动了。这个字是词眼,有了,词的就出来了:全词写的这个不是个人之愁,而是千千万万人之愁,是国家之愁和时代之愁。这首词真实地抒写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反映了国家的沦亡、家庭的毁灭给词人带来的痛苦。

美离不开形象,美的事物必须是形象的事物,同时应有真实的内容。如果词人创作脱离现实生活,不是从真情实感出发,而是抽象地说悲言苦,那么其词也就不能给人以感人的艺术魅力,同样也就失去艺术美了。李清照善于把强烈真挚的感情熔铸于艺术形象之中。例如《声声慢》中描写深秋景物并不是根本目的,只是作者抒发秋情的陪衬和烘托。词中南去的大雁、枯萎的黄花、梧桐细雨,在这些残秋的萧瑟景象描写中,仿佛看到了词人孤寂怅惘、忧患悲苦的情景,仿佛看到一个老妇人在暗淡的屋子里若有所失地仿徨,恍恍然地隔窗怅望的情景。这首词具有抒真情、说实话、写实感的特点。真实是词生命之所在。这首词之所以感人,也正因为它的真实性。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以后,夫妻情投意合,赵明诚出仕后,也屡有外出,这就难免给李清照甜美的生活带来几片愁云,因此,离愁别恨就成为李清照这一时期词的主要内容之一。她在词中真实地抒发了丈夫离家后的相思之情,或直抒胸臆,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或抒写夫妻离别时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如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或写她闺门独处,怀远难寐的愁苦,如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真是柔肠一寸愁千缕离情别恨难穷。作者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忸怩,既像蜜一样的甜,又像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抒发得既那么大胆、坦率,又那么凝重、真挚,它和那些忸怩作态的婉约词径渭分明。李清照把夫妻之间的爱情写得那么真实、健康,这就具有了美学价值。

总之,李清照的全部作品都是她一生哀乐的真实写照,她的词情感真切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崇高的悲剧美感

李清照的词具有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感。刘大杰先生说:“(李清照)生逢国变,家破人亡,在她的笔下,虽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不多,但是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贫困,……是那个乱离时代和封建势力直接给她的迫害。她是一个历史的受难者,她的生活情感,和当时无数流亡者生活情感基本是相通的。……她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她的悲剧间接体现了历史的悲剧。”[2]李清照处于一个悲剧的时代,这一时代的悲剧给李清照个人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她的悲剧命运决定了她后期词的悲剧色彩。李清照后期的词探索时代和人生,忧国伤时,表现了悲壮雄伟之情,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体现了人民群众真、善、美的愿望和要求。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李清照词的悲剧色彩表现在她描绘了美好事物的毁灭。她借展现了恶劣的社会环境,怒吼着,搅得天昏地暗;“摧残着美好的事物,西风吹衬梧桐落”(《忆秦娥》)风住尘香花已尽”(《武陵春》)。花、梧桐叶在西风中飞舞,最终还是毁灭了。西风摧毁了她的幸福家庭,她寻觅失去的幸福。例如《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恨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首词写早春景物寒意袭人,再现了自己孤独凄凉的晚景,表达了作者对赵明诚的眷念。潇潇的雨,千行泪,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作者在词末纵情直陈,把对赵明诚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怀念都表达了出来。这些美好事物的毁灭,给人以恐惧感,使人怨恨,它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表现出悲剧的基本特征。所以,美的失败,美的毁灭,形成了李清照词的悲剧风格。

但是,从美学意义上讲,李清照词的悲剧并不等于悲哀、悲观,正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所说,真正的悲剧感永远是与崇高感、伟大感不可分地连为一体的,它是崇高感的一种。对悲剧来说,不仅要写出命运的惨痛,而且要写出对苦难的抗争,因此,如果没有对命运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李清照词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悲剧力量,是因为她写出了悲剧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和反抗。她的词把崇高的精神之美与悲剧感染力交织在一起,迸射出真、善、美的奇异光彩,起到了净化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育作用,显示了悲剧的美学意义。例如《渔家傲》: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通过对梦中情境的描绘,抒写了词人要求摆脱精神侄梏,希望有所作为的理想和抱负,表现了词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也流露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词既有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那种无法冲破现实牢笼,找不到理想出路的哀叹,更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理想坚定不移的追求。虽然李清照执著地追求理想,但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她的理想火焰并未熄灭,她在不断的追求中抗争。正如美国学者斯马特在《悲剧》中说:“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即使他的努力不能成功,但在心中却有一种反抗。李清照词中的反抗使人产生振奋之感,获得了崇高的美学价值。

李清照的词还通过一系列事物细致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她酷爱梅花,深情地描写梅花:“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写出了梅花无私地把清香献给人间的高洁品质;她也十分赞赏桂花,通过终日向人多蕴藉的多情的桂花描写,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她非常倾慕双银杏,有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的称道。从作者对梅花、桂花、银杏这些美好事物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不禁产生了一种崇高的美感,这种崇高的美感是悲剧美感的高度体现。

总之,李清照后期词写出了黍离之悲、悼亡之痛,具有较强的悲剧色彩。词人用泪、酒、梦、雨、落花、败叶、黄昏勾勒广阔的社会图画,突出地表现了其对苦难的不屈抗争,并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呈现在人们面前,从而激起了人们为正义而斗争的责任感,具有一定的悲剧美学价值。

三、艺术风格细腻委婉

李清照的词具有细腻委婉的艺术风格。我国古代美学家通常把刚强、壮盛、雄健、豪迈、巨大、烈剧运动的美,称之为阳刚之美,而把柔和、婉丽、纤巧、缠绵、文雅、平稳静止的美称之为阴柔之美。李清照词向来以婉约著称。所谓婉约,就是指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的一种细腻婉转的笔法。李清照词长于抒情,她善于借助形象化的手法,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并通过正面刻画或侧面揭示的艺术手法,显露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其幽悠深沉的情怀。她的词形象抒情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一个,描写细腻。无论写人、状物或抒情,都以幽微细腻见长,特别是心理描写,更是如此。例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美丽多情的妙龄少女的形象。词的下片写得细腻传神。少女荡罢秋千之后,突然发现远处有人来了,于是心里着了慌,也来不及穿鞋,只穿着袜子,满含娇羞地赶紧往回跑,头上的金钗脱落来了,显出一副狠狈相。结尾两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更是妙趣横生,一个天真、幼稚、羞怯、顽皮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少女嗅青梅之意并不在嗅青梅,而是别有寄托。她是借着梅枝挡住因为惊喜而泛红的面容,只露出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含情脉脉地偷看少年的英姿。她最初一见来人,便慌忙地逃跑,这是因为封建社会,少女自应避人,更何况她这样衣饰不整的样子,她怕外人看见她的放荡行为。但她又想看清来人到底是谁,于是便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来嗅青梅嗅青梅这一动作描写,把这位天真活泼、爽朗可爱的少女,从急切希望看清来人是谁,到发现令人爱慕的少年郎时那种芳心欲动、心潮难抑的难以言传的内心活动,细致传神地勾画了出来,真是细致入微,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李清照前期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如梦令》和后期的《声声慢》等,都是幽微细腻的千古绝唱,我们读李清照的词,总有一种细腻美的感觉。

四、意境自然清丽

李清照的词具有自然清丽、幽美深远的艺术境界。古典诗词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意境创造。意境是诗的生命,在文学作品中,它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它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准则,因而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家常常以意境的高低来衡量作品的美学价值。

李清照的词以真情反映现实生活,于真中求美,并以女子特有的细腻心理和艺术手法,成功地开创了一种自然清丽、深婉蕴藉的艺术境界。例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反映了词人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风格,写得婉丽清新,浑然天成,有着浓厚的抒情气氛,创造了美的艺术境界。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是追忆,写睡醒之后脑海中残留着昨夜的一般印象。雨疏风骤,是客观景象;浓睡残酒,是主人公情态。一夜的风雨,一夜的浓睡,这里面就透露着孤独和凄凉。酒是杯中之物,是主人公用来浇愁的,自饮自酌,闷酒喝得多了,以致大醉而浓睡。浓睡本来可以忘忧,但这毕竟是短暂的,一觉醒来,朦胧中想起昨夜风雨敲窗,独酌闷酒,于是更无情无绪了。不言而喻,词人的愁思已经到了难以排遣的程度。这两句把客观景象与主观情态熔为一炉,并通过追忆的方法来表现,蕴含极深,耐人寻味。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两句通过主仆问答,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词人此时正无聊地回味着昨夜的情景,忽见侍女卷帘,心里一动,便想起窗外的海棠。一夜的风吹雨打,花落知多少,惜花的心情油然而生。词人此时睹物思人,触动离愁,产生连绵的思绪:由海棠联想到自己易逝的青春,以及新婚而离居的苦情。词人用十分关切的口吻向侍女发间,希望侍女把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花的变化情况告诉她,然而侍女哪里能理解主人此时的心情,于是只淡淡地回答:“依旧。一个问得极有情,一个答得极冷淡。一问一答,极力地渲染了词人深深的离愁。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海棠经过一夜风雨,枝叶变得更肥满更青翠了,但花朵却经不起风吹雨打,更见其零落憔悴了。用二字描写花、叶的不同形态,极富有形象美。绿肥红瘦不仅指明时序的迁移变化,也暗示着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感触。

意境美在含蓄。所谓含蓄,就是在不损害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不减少形象感人的作用这一原则下,作家根据创作的需要,从客观事物中找出一个着力点,以此显示其余,即所谓笔简味长,引一概万,在有尽中显示无尽。词含蓄蕴藉,就会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激起读者的想像和联想。词的含蓄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不言之美。李清照这首《如梦令》用巧妙的比喻,表达含蓄蕴藉的词意,词中用海棠花的凋残喻指自身之瘦和新婚离居之苦,传神显形,使人联想到刻骨的相思是怎样销损了她的精神和形骸,达到了露与隐的辩证统一,极富美学意味。《蓼园词选》评价说:“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糖,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在藏无数曲折,自是圣手词者。作者在这首词中创造了一个自然之美的意境,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的境界。境有朦胧,意有含蓄,我们在欣赏李清照词时,总能感到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留下丰富想像的余地。

又如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语言明白晓畅,笔调轻松活泼,用日暮藕花鸥鹭等一系列客观事物,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的荷花日暮图,又用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动词,在这幅画面上渲染上一层迷离动荡的愉悦气氛,把景、物、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唤起读者的美好想像,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

词的意境,是词人审美个性在审美创造、反映生活与理想时的折光再现。李清照致力于自然平淡艺术境界的追求,从上述两首《如梦令》中可以看出她审美情趣的一个方面,而这种在自然之美中追求意境的构思方法,给读者以健康的美的享受,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李清照的词在艺术上是善于处理景与情关系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正是通过深秋景色乍寒还暖的天气,晚来的阵阵西风,旧时相识的过雁,满地堆积的黄花,点点滴滴的梧桐细雨的描写,将词人凄惨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首词有景有情,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而其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又是作为主人公形象和动作的陪衬出现的,表面上是写自然景物,实际上是主人公听、视、辨的动作,是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清代文艺评论家陈延焯说:“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陈延焯从美的鉴赏角度概括了意境创造的特点和要求,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写景以言情藏意于景物。清代学者方东树说:“善诗者就景中写意。李清照的词正是达到了画外音词外有词景中写意妙在不言中的艺术境界。

五、语言朴素自然、清新优美

李清照词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优美的艺术特色。李清照词的语言可以说是经过锤炼,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她突破了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派的侈丽浓艳、脂粉气息浓厚的弊病,开创了朴素自然、精炼凝重的语言风格。

1.朴素自然的白描手法

李清照词不以辞采取胜,而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意。通俗中见典雅,具有自然淡雅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朴素之美的境界。例如《声声慢》开头连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具有独创性,做到了自然朴素,不见凿痕。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心理刻画,全用白描手法,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种白描的艺术手法,正是李清照词语言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李清照词被后人吟咏不衰的主要原因。她的词有朴素自然之美,体现了美感力量。

2.精炼凝重的艺术手段

诗词的语言必须具备精炼凝重的特点,这样才能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丰富的内容,体现出诗人的感情。李清照词具有这一特点。例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仅用33个字就细腻地概括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心理。其中应是绿肥红瘦二字,极其精炼地概括描绘出春末夏初风吹雨打之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主人公惜春怜花、热爱大自然的心情也就蕴含在其中了。

王国维曾提出了不隔这对审美概念。不隔,是对诗歌创作和鉴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审美活动、审美现象作出的综合评价和集中概括。以写情而论,王国维认为,不隔,涂饰则。词的语言要达到精炼而不隔,需要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创新是不隔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李清照词的语言既经锤炼而又清新自然,不受前人约束,富有创造性,没有故意雕琢、藻饰之弊。例如《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具有生动、精炼、清新、自然流畅的特色,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3.优美和谐的音调

词产生于民间,是由于音乐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而音乐又离不开语言声调的和谐美。和谐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指事物各种因素的配合与协调,是多样化的特殊的统一,所谓调和、配合、一致、协调、比例、对称等都是和谐在艺术各个领域中的表现。李清照的词十分注重音律声调的和谐美。她的词给人一种旋律优美,富于感情变化和韵味浓厚的美感。李清照很重视音律声字,强调协律,但在创作中又不受束缚。节奏是构成诗歌音乐和谐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李清照善于运用错综变化的声调韵律的不同节奏,来表达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

在运用叠字叠句与对偶句上,李清照的词尤其独见功力。如《声声慢》这首词的开头连用了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作者在声调艺术上的大胆创新,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其中寻寻觅觅四个字音调由平缓转入急促,而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个字的音调则又由平缓变为急促,结尾前又出现到黄昏,点点滴滴,显得格外深沉,如泣如诉,如倾如注,从而在单调上表现出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节奏感。同时,在感情上也层层深入,把人物感情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这首词共有97个字,其中舌声字、齿声字交错运用,多达57个字,,读起来有一种凄楚悲怆之感。铿锵入耳,抑扬顿挫,急缓长短,错落有致,获得和谐美的效果。作者正是通过这双声叠韵的音调,渲染出一种冷落凄清的环境气氛,从而表达了的凄惨忧虑与哀愁的心情,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李清照词不仅在叠字运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叠句和偶句运用上也具有美感。叠句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声调和美,节奏强烈,琅琅上口,从而使感情随声调的起伏变化而升华。对偶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等,都是极佳的对偶句,平仄协调,属对工整,圆润如珠,优美和谐。

总之,李清照的词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描写抒情真挚感人,意境幽美深远,语言晓畅而富有音乐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士桢.花草蒙拾[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摘 要】李清照是北宋婉约词人的代表,她的词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美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具有抒发真情实感的审美趣味;富有崇高的悲剧美感;艺术风格细腻委婉;意境自然清丽、幽美深远;语言朴素自然、清新优美。
【作者简介】刘晓峰(1962),男,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