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杏坛归客 2018-07-18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著名的词人.她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流传至今.
    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一、真挚朴素的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合读者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舒适。她在有教养的家庭长大,性格聪慧开朗,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如<<点绛唇>>“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如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一次夏日结伴舟游,姑娘们因为“沉醉忘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这一误,却“误”出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沉寂的莲花池因为这一群误入者一下子沸腾起来,从姑娘们的惊呼声,划浆声和水鸟惊起拍翅声中,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词人那种从心中迸发出的,不可名状的欢快之情。
    婚后的李清照是一个深于情感,大胆表露情感的少妇。新婚燕尔,美满幸福,由衷的幸福喜悦见诸词章。<<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写她爱春爱美,在卖花担买了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又生怕“郎”说她不美,最后,将那鲜花斜插在发簪,让“郎”比比,到底哪个更美?
    婚后小别,都使她尝尽愁滋味,这类作品在她前期的作品中最为多见。女词人坦率地描绘了相思的苦楚和对丈夫的真挚感情。即将分别时,她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言外之意是“离怀别苦把她折磨瘦了;离别之后,她说:“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孤雁儿>>)还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甚至“泪向愁中尽”(<<生查子>>)愁得连眼泪也流干了,这相思之情是多么深沉真挚!为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她登楼远眺,“倚遍栏杆”“望断归来路”(<<点绛唇>>)这是多么殷切的盼望,又是多么真诚的相思!
    靖康之乱,使李清照生活发生了巨变,丧夫之痛,游离之苦,使她词风变为凄恻悲怆,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故国的怀念。同时也对统治阶级不思收复中原的怨恨加深,她在<<菩萨蛮>>(风柔日薄)词里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除非醉了才能暂时忘却故乡,把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乡的感情表达出来,她的思乡之情是多么深厚!在<<添字丑奴儿>>词里,作者说自己虽流落南方,但仍似“北人”自视。南方虽然“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为她提供了一个较为安适的住所,但夜晚雨打芭蕉的声音,虽打在芭蕉叶上,却疼在“北人”心上。这将作者盼望南北统一,回归中原的迫切心情真实的再现出来。
    李清照的词,无论是少女的天真活泼,少妇的离别相思,寡居的落寞凄苦,一切都来自生活的亲身感受,一切都是真情的付出,然而这样的付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与她同时期的那些歌舞宴前“应歌”的作品相比是那么的不同,由此更加显示出她“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词品。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
    李清照的词善于营造一种意境美,这意境或清新明丽或庄重典雅,都是通过情景交融的笔墨渲然出来,显示出作者不肯趋于软俗香媚的典雅词格。同时她继承了柳永的善于白描和叙事的长处,加以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紧密联系环境,在物我交融中,跌宕起伏地记得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构造出她特有的意境。
    年轻时,李清照是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对大自然是一往深情,她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渲染于水光山色之中,心情地领略大自然的奇丽风光,享受大自然赐于的无穷乐趣,创作出一系列清新明丽之作。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一群少女荡舟晚归,“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了栖息的水鸟。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健康而灵动的欢畅,它写出了词人内心和自然界美质的和谐跳动,清晰而典雅,凝炼而疏朗。在<<一剪梅>>中,“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景为主,没有明写相思之意,但从“红藕相残”的秋景中,隐约透露出作者愁闷的心情:登舟而用一“独”字,相思之情又再透出一层,写“月满西楼”目送征鸿,联想到鸿雁捎书的传说,感情便由隐而显,由于词人感情真挚,语言虽极浅淡,而情却极浓,意却至深;在浅淡的意境中,自有一番深婉的情致。
再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频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词是写秋景的,上阙写的时值晚秋,红稀香少,美好的景物渐渐衰残,但湖水还是碧波荡漾,秋山依旧景色宜人,一切都是那样亲切自然。下阙写荷叶虽然枯黄衰老,但莲子已经成熟,丰收的景象令人喜悦,况且经过清露洗涤的“ 花汀草”仍然含碧凝绿,生机勃勃。面对这清秋的良辰美景,使人无限依恋,连栖息在河滩上的小鸥鹭也怨恨游人过早离去,这首词打破了传统的“悲秋”格局,虽然也写了“红稀香少”的残秋景色,但意境毫不伤感,反而洋溢着无限的秋游之乐。
    在李清照的词中,赋予了自然景物的灵性,词人有时将它们作为自己的知音和朋友,“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把花当作同命运的友人,人老春暮,心中伤感“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悉”。(<<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人把流水当唯一的知音,用多情的流水表现相思的痴念。在这些词作中,春花流水均有情,陪伴愁苦敏感的词人,更衬托出她的孤独无依的心理与韶华易逝的感慨。
    李清照南渡以后,尤其是晚年愁苦极了,甚至连双溪的舴艋舟也“载不动”,她的“许多愁”。为了寻找出路,在绝望中,她把眼光从现实转向理想,从人间转向天上,希望在海外仙山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
在<<渔家傲>>中,作者写道: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这首词中,词人借助梦幻,写她在一个云雾迷茫的早晨,驾着小船,冲破汹涌的银河仙浪,来到天宫,玉帝问她辛苦奔波,究竟想到什么地方去呀?她回答:我要去的地方很遥远,可惜我已到了暮年,我一生刻苦学习写诗,空有惊人之句,至今功业未成。大鹏鸟正展翅高飞,九万里长风正在吹起,我希望长风不要停息,把我的蓬舟吹向那自由、幸福之地。这梦是词人思想的折光,是词人对黑暗现实环境的强烈不满,作者借仙境来表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境界,这意境何其美,又何其无奈!
    由此可见,李清照词的意境,有着丰富的内涵,作者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无论是清新明丽的、还是庄重典雅的,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词人在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对美的执着追求,词人用巧夺天工之笔,创造了她独特的意境之美,这是与她同时代的词人,在这一领域无法企及的。
    三、创造性的语言
    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创造了自然率真的语言。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李清照词语言的特点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口语入词
    李清照大胆地选用民间口语入词,这与当时社会流行浓词艳句形成强烈对比,她创造性的将当时正统文人所鄙视的民间口语运用到词作中,从而达到推陈出新、化俗为雅的目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知否”一语,在日常对话中可谓平平,并无诗趣。但词人怀着伤时惜花的心情,向侍女急切发问,而得到:“海棠依旧”这漠不关心的平淡回答之后,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收煞全词。“知否,知否?”同富有独创性的“绿肥红瘦”相配合,使人觉得叠得有韵味。不耐烦的口气宛然在耳,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词人无名的懊恼,无限的凄惋,成为著名的神来之笔。
    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大胆地把“将息”“得黑”“次第”“了得”等,这些在当时看来又粗又俗的字眼写进词里,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意,在<<行香子>>中“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将灵活多变的民间口语入词,语意既浅显,而且又带有韵律美,同时在内容上将牛郎织女的欢会,置于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风的阴晴不定之中,给美丽的神话传说,增添了极深的感情色彩,遥寄了女词人一缕情丝。
    浑然天成的语言技巧
    李清照词的语言锤炼而不见痕迹,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而表情达意却细致深入,耐人寻味。如“生怕离怀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初看语言极为平常,无新鲜这处,细品却含蕴丰富。亲人即将远行,本有千言万语要开口,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层意思;心事重重,离愁别绪,说出也无法挽留住亲人,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把万千愁绪收入愁肠,这又是一层意思;词人将无限令人伤感的离愁,宁可自己默默地独自承受,也不愿增添亲人的心理负担。全词感于心,出于口,不假雕饰,却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微妙的内心世界。
    从口语到文学语言,是经过词人精心提炼加工的。李清照杰出的语言才能在于在严格的词律中运用自如,创造了自然朴素的艺术语言。如“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就如我们平常说话一样自然,但读起来却韵味十足;“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词人有意将“旧”字三次重复,从而同中见异,形成强烈对照,表现景物依旧,情怀迥异的思想感情,但词句却用得如此贴切自然。“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既合乎词律本身的要求,又自然浑成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之情。
    锤炼而不着痕迹的典型例子,首推<<声声慢>>在叠字的运用方面,显示了李清照语言的创新精神。会词一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勾勒出作者悲伤欲绝的愁苦心情;写“寻寻觅觅”,词人在深深自问,在苦苦思索,过去的幸福欢乐难道就一去不复返了吗?这四个字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内心也充满希望,也在不断追求,否则又何需“寻寻觅觅”呢?“冷冷清清”既是现实环境,也是寻觅时的感觉;然后过渡到“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愁苦无依的心境。这十四个字将词人晚境的悲凉描写得淋漓尽致,将词人情绪的发展过渡的脉络清晰,层次井然,成了文学史了的奇笔。这不仅是因为叠字用得多,更重要的是写得如此自然贴切,毫无生造之感。
    语言富有音乐美
    读李清照的词,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韵律美,或疏缓、或紧促,皆声情并茂,音韵和谐。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一韵到底,节奏明快,给人以舒适,愉快的感受。“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使韵脚的变幻,随感情的起伏变化而变换,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李清照在词里很喜欢运用叠字、叠句来增强词的音乐性。又如“知否,知否”“浮槎来,浮槎去”“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这些句子大多同句重叠,或只改换一两个字但字数不变,因而音调和谐,句式整齐,语气流畅,节奏明快,既把词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合乎词的格律,富有音乐性。
    这一语言特征,能使作品更接近口语,更宜于以朴素流畅之语,婉转曲折地表达情意。<<声声慢>>是公认的具有音乐美的杰作,前人借白居易形容瑟瑟曲的语言来赞美它: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并非过誉之辞。词人连用一系列叠字,创造了低抑悲恻的韵调,恰当地表达了沉重的悲愁。
    用典妥贴,自铸伟词
    李清照语言的独创性,还表现在用典上。她的词中有不少语言是从前人的诗、词乃至散文的句子而来的,可贵之处是她用典是那样自然妥贴始终保持着她特有的明白易懂的语言风格。如<<凤凰台上民吹箫>>中“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是化用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之离天台比拟赵明诚之离家。化用<<列仙传>>仙人萧史与弄玉之典,以“秦楼”代指词人自己的住所。词人用两个仙凡恋爱的故事,暗示她丈夫美满的婚姻。而今天各一方,人去楼空,从而将意思表达得更加凝炼,丰富,深刻。退一步讲,假使你根本不了解这个典故,也不在会妨碍你对词的理解,因为那种愁烟恨雾锁妆楼的情景,是从字面上也可以理解的。
    她还善于对前人词句进行巧妙的改造而赋予新意,有时又别开生面,自铸伟词。“和笑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化用韩诗“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李清照的词不仅比原诗声调美,有韵律,读来上口。而且那种和羞而走,走而复回,倚门回首的动、神情、心理,都刻划得淋漓尽致。而<<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蝶恋花>>中的“柳眼桃腮”<<念奴娇>>中的“宠柳娇花”都因造语新奇而获得广泛的好评。
李清照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她在谴词造句,提炼语言上不仅具有一般作家的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而且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觉,将它倾入笔端,创造出清新自然、音韵合谐的千古名篇。
    四.多样性的创作手法。
    李清照词作表现手法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充分表现了她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才能。
    李清照写词提倡抒情不可局促,要把感情展开,在凝炼中求得舒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辅叙手法。李清照词经常运用这种创作物法,这种手法既能丰富人物形象,又能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感情。在<<声声慢>>中,词人把自己的心情和节令、天气景象,等等结合在一起,融以对往事的追忆,过渡到眼前的伤感,既让它们纷沓而至,又让它们一排布阵,而且越写越细,越写越深,感情不断得到推进。当然作者在写作时铺叙手法的运用并非单一,为避免文章的呆板和感情的平淡,结尾警策语句,如<<一剪梅>>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菩萨蛮>>中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等等,都是步步推进,作者以铺叙的手法刻画了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动作,到抒情的目的。
    李清照的词中常常使用对比手法,对她来讲,对比,似乎是不觅自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她一生的际遇,本身就是一种强烈鲜明的对比,所以词人运用这一表现形式来再现生活,抒发感情,就显得格外得心应手,真切动人。
落日溶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微怨,春意知几许?元霄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该词由今写入,由今而昔,由昔而今,立足现实,多层次的反复对比,抒发词人深沉凄怆的家国身世之感。上阙几句都是正反对照:夕阳西下的美景与人在异乡的感慨;浓浓春意与春意几许的疑惑;融合天气与岂无风雨的忧虑;词人在正面描写美好的自然景色后,用反问的语气描写相反的情绪,显出词人黯淡的心情。下阙有过去插戴满头与今日“风鬟雾鬓”外貌的对比;昔日“偏重三五”与今日“怕见夜间出去”情绪的对比;昔日朋侣香车宝马欢度元宵的热闹于今日:“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寂寞的对比,总之,通篇对比,意象鲜明,不言哀而自哀,不言悲而自悲。词人只是如叙家常地娓娓道来,让读者从鲜明的意象对比中领略她那动荡不已的内心世界。
    李清照的词除上述两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外,她还常用白描手法,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渲染环境,将景与情自然巧妙地组织在一起,情因景而抒发得更加具体形象,景因情而充满了感情色彩,情景相生,韵味无穷。
总之,李清照用多样的手法,构成了其词作的独特意境,她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学习。
    真挚朴素的情感,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性的语言,多样化的创作手法,构成了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特色。她以独特的风格和词品,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因此,论述她词的特点无需太多的旁引博证,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感受、评析,中国文学千百年的发展史可以证明这一点。

           来源:泠晓风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