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高县农民专合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

 乐山老杨 2011-11-17

关于高县农民专合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

 【 2011-10-13 15:17 】 【来源: 四川三农新闻网
发展农村专合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高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现代经营形式组织农业,把搞活流通、开拓市场、建设商贸型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环节来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县农民专合组织蓬勃发展。如何加大扶持力度,指导专合组织规范管理,推动农民专合组织健康发展,现结合高县的实际,就专合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如下。

  一、专合组织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截止今年上半年,我县165个专合组织,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4个,遍布全县19个乡镇。专合组织的组建形式主要为种养大户创办、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协会带动三类。合作形式分为:股份合作型94个、合同订单型32个、技术服务型33个、其他4个。2010年,专合组织成员6.57万人,实现销售收入6.58亿元,专合组织成员户均纯收入2.56万元。带动农户8.74万户,占农户的76.86%。带动农户户均纯收入2.2万元。

  (二)主要特点

  一是合作区域逐步扩大。专合组织发展既有行政村(社区)、乡镇内部的农民合作,也有跨行政村(社区)、跨乡镇的农民合作,生产基地也逐步向外延伸。如庆岭乡绿韵花卉专业合作社,带动庆岭乡马桥村、劳动村、桥坎村、山河村集中种植花卉苗木5500亩,并跨乡镇发展花卉产业,现种植总面积达8500亩。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实现利润50万元。

  二是产业领域相对集中。合作社产品主要分布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种植和养殖业,种植业中主要集中在茶叶、林竹、粮油和果蔬等特色种植领域,如羊田华丰茶叶合作社、可久兴竹竹业合作社、高县红粮协会、高县沙河镇柠檬合作社、庆符镇东升蘑菇合作社等。养殖业中主要集中在猪、鸡、鸭等专业,如裕丰养猪专业合作社、胜天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沙河驿养鸭专业合作社等。

  三是利益联结逐渐紧密。利益联结方式由原来的技术合作、信息合作向资金合作发展,多数合作社通过盈余返还和剩余盈余返还发展成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如羊田乡华丰茶叶合作社实行按劳和股份分红的分配方式,带动农户取得效益300多万元,股东收入户平7万元以上。高县裕丰养猪合作社带动养殖户1487余户,与入社前相比,社员养殖纯收入增加53.1%,社员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四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合作社由原来向社员提供技术、信息和购销服务,逐步延伸到储运、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如省级示范专合组织—可久镇兴竹竹业合作社,兴办切片厂,极大地方便了竹农销售,既减少了竹农的运输成本,提高了竹农收入,又有效提升了合作社的赢利水平。2010年,该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080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规模偏小,经济实力不强,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高县专合作社总体规模和实力偏小,与兄弟区县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0年,有专合组织163个,占宜宾市的11.1%。有省级示范专合组织4个,仅占全县专合组织总数的2.4%,尚无一家国家级示范专合组织。由于合作社产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专合组织经济实力不强。创建了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专合组织为“0”、仅有8.5%的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仅有4.2%的合作社获质量认证。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58亿元,社均销售收入403万元。全县专合组织综合经济实力偏弱,带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户增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人才不足,经营水平不高,内部管理有待规范。由于专合组织多为农村种养大户领办,普遍存在经营管理能力、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对如何组织生产经营、开展统一服务、提升市场品牌、联结农户进市场的办法不多,导致合作社缺乏运作活力和整体竞争力。目前,在专合组织中兴办经济实体的仅有兴竹竹业、裕丰养猪和德利乌鸡等省市专业合作社,不足5%;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为零。大部分专合组织虽然建立了内部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但或不健全、或流于形式,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其股权设置、利润分配、利益保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法规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3、认识不足,扶持不够,政策环境有待改善。有些部门和干部对合作社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合作社的性质了解不够,对合作社缺乏积极支持的态度和有效指导。从财政扶持来看,2010年,全市九县两区综合省、市、县投入专合组织资金仅为320万元,而在先进发达地区,市级财政投入专合组织的专项资金可达上千万。去年,高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80万元,投入专合组织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但县级财政投入为零。同时,高县专业合作组织在信贷、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缺乏从具体的落实办法,国家对合作社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贷款难、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合作社做大做强的瓶颈。
三、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抓扶持,着力体制完善,优化专合组织发展环境

  1、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七章第五十条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建议从2012年起,县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同时,由县委农办和县财政局牵头,县供销社、县农业、林业、水务、畜牧等涉农部门积极配合,积极引导和支持合作社申报和承接农业发展建设项目,扶持规模较大、运作规范、带动力强、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基地建设、示范创建、质量认证、市场营销及精品园建设等。

  2、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进一步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税务登记类型,设置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点的报表系统,制定灵活、便利的报税制度,统一印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销售和服务专用发票,确保凡是农户独立经营和涉农经济活动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能够享受。国土和电力部门也应制定相应措施,确保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用电、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

  3、进一步加大金融信贷服务。建议由县委农办牵头,各涉农部门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配合,抓紧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信息库,及时为金融机构提供有关信息资料,全面开展信用评定,协助做好贷前调查、贷款发放和回收工作,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金融部门要扩大服务范围,增加贷款额度,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为合作社发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二)多形式抓示范,着力主体培育,推动专合组织加快发展

  1、多元化发展。打破城乡、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推动多层次、多领域的联合与合作,立足高县蚕、茶、竹、畜、粮特色产业和花卉苗木、果蔬、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发挥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等主体的作用,培育一批有经营活力、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2、多方向培育。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农民需求,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大小结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有效联合,积极发展以专业合作社为团体成员的集团合作社和联合社。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服务逐步向加工领域延伸,向销售领域拓展,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支持合作社率先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及品牌培育等工作。

  3、多样化创建。集中力量抓好典型,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创建,重点围绕高县蚕、茶、竹、畜、粮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和果蔬、苗木、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每年培育3-5家示范合作社。每年评选一批优秀专业合作社,对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发挥作用大,影响广的优秀合作社及带头人大张旗鼓地优进行宣传和表彰,充分发挥优秀合作社的示范带动效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开展争创国家、省级示范合作社,有效提高国家级、省级示范合作社的比例。

  (三)多层次抓服务,着力规范建设,增强专合组织发展后劲

  1、强化业务指导服务。由县委农办和财政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对合作社社长、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严格监督财务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的落实,帮助和引导专合组织建立完善风险补偿基金和受灾保障制度,着力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管理,积极引导其它合作经济组织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采取以奖代补、加强登记回访等措施,把财政补助、项目支持、税务监督、工商登记等政策与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

  2、强化市场营销服务。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社企对接”“农市对接”等五大对接,引导帮助合作社率先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开展产品质量认证申报及品牌培育等工作,促进合作社与城市超市、高校食堂、大型连锁企业、农资生产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产销衔接。鼓励和支持合作社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种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帮助合作社拓宽营销渠道,扩大社会影响,提升产品知名度。

  3、强化科技推广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合作社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加强适用技术和技术模式研发攻关,在种子种苗、质量安全、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加强乡镇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推广网络服务功能,着力先进技术、农产品的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才培训,通过实地考察、观摩学习和座谈交流等形式,有效提高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管理人员的实际问题,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作者系:高县农工办 李凉琼)
专家:让各类农业农村人才脱颖而出
 
农业农村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对于调动和发挥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完成人才队伍建设各项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日,围绕这一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农业部党校常务副校长魏百刚研究员。

  记者:请您结合农业农村人才的特点,谈谈如何在选拔使用中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魏百刚:农业农村人才成长具有特殊规律,周期较长,农村实用人才从创业到形成稳定产业规模需要15年,农业科研人才出成果的峰值年龄比自然科学领域平均晚10多年。我们要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机制,不唯学历、论文、获奖论人才,把那些德才兼备、成果经得起检验的农业科技人才,把那些扎根基层、能力突出、群众满意、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村实用人才源源不断地选拔出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对农业科技人才,在选拔上,要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健全“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选拔机制。在使用上,要引导和鼓励科技人才面向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研究、加强服务、创业兴业,像“水稻之父”袁隆平、“棉花奶奶”李文英那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百姓家。

  对农村实用人才,在选拔上,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鼓励农村基层组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等方式,多渠道选拔高素质人才,充实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使用上,要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政策支持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信息交流体系,为他们搭建发挥积极作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广阔舞台。

  记者:《规划》中提出要“搭建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舞台,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积极作用”,对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魏百刚:人才发挥作用、体现价值,需要有效的平台。据统计测算,截至2010年全国约有农村实用人才1000万人,其中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约800万人,占绝大多数。鼓励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应重点考虑为这三型人才发挥作用搭建舞台,创造条件。

  搭建项目平台,重点使生产型人才适应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中发挥作用。

  搭建组织平台,重点使经营型人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农产品流通、活跃农村市场中发挥作用。

  搭建体系平台,重点使技能服务型人才适应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在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中发挥作用。

  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提升能力和搭建平台同等重要。近年来,我院连续开展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有效提高了基层农业干部抓生产、促发展的能力,增强了农村实用人才特别是实用人才带头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今后,我院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为他们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记者:《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促进农业农村人才资源有效配置。”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要求,您对此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魏百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必须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工作条件艰苦,农业人才向非农行业流动、基层农技人员向高级别科研单位流动现象较多;农村高素质劳动者流失加速,一些地区农业劳动力出现了老龄化、女性化、低文化现象。此外,编制、身份、社会保障等因素,也制约着农业农村人才资源的有序流动、合理配置。

  为此,应加强农业科技和农村实用人才流动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鼓励各类人才资源的配置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要强化“两个流动”,一方面是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加大“选调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科技特派员等项目实施力度。另一方面是促进人才向一线流动,引导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的科研人员,在保留事业单位编制和工资待遇前提下,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或农业企业兼职。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基础作用。对流动到农村一线的优秀人才,要不断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待遇,拓展发展空间,给予一定的发展预期,帮助解决创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供需对接,引导农业农村人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合理流动。记者 施维

 曹平辉: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融资难点
合作社自身发展不足,难以适合金融机构介入

  市场准入条件太过宽松导致运行不规范。工商局对申请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进行验资,市场准入条件比一般企业宽松,合作社财务制度缺乏科学管理。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按规范的合作社财务会计报表进行记账,生产经营成本难以核算,财务信息难以及时公开,真实经营情况难以判断,为金融机构评级、授信以及监督带来较大困难。

  经营规模小,资本累积匮乏。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4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注册资金为60.3万元,有的合作社注册资本金仅为3万~5万元,流动性资金不足,经营规模和发展潜力受到限制,合作社盈利和积累能力较弱。相关部门并没有对公积金提取比例作出规定,调查了解,仅有16.7%的合作社每年将少量利润用于公积金积累,合作社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弱,难以达到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标准。

  承贷主体不明确。根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产被量化到成员账户下,而社员享有自由退出权利,财产上的不稳定性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受到限制。合作社所得盈余除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外,其他部分应对成员进行二次返利,在现有机制下积累资金较为困难。因其宽松的监管标准、松散的组织管理形式和较低的风险承受能力,合作社的承贷主体不明确,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经营模式和经营体制难以被银行承认。大部分合作社经营模式和经营体制实质上仍由分散经营、独立核算的单个农户组成,实有资产难以得到金融机构认可,对外融资能力较弱。加上合作社经营农产品具有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涉农金融机构在对合作社发放贷款时面临着收益不能完全补偿风险的情况,涉农金融机构支持合作社动力不大。

  有效抵押物少。合作社非货币资金出资入社的占62.6%,多以土地山林入股。合作社在向银行或信用社融资时,一般需要把加工或收购农产品的场地以及办公场所等进行抵押,而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承包租赁的农户、企业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将土地资产作为抵押、入股和转让的权力。再加上抵押品地理位置在农村,抵押物变现难度较大。

  缺乏大企业和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农民专业合作社遵循“入社自愿,离社自由”的原则,组织形式散漫,约束力不强,利益联结不紧密。同时,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结合不够紧密,龙头企业不愿为高风险的合作社提供担保……作者 曹平辉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益阳市中心支行

郑明鹏:优化农村人才队伍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挥农业人才的作用是关键。四川省崇州市以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为抓手,坚持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相结合、技术革新与观念转变相结合,促进了现代农业蓬勃发展。2010年,全市农业实现增加值23.69亿元,耕地规模化经营面积211750亩;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57家,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比上年增长20%;辐射带动78%的农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464元。

  筑巢引凤,搭建农业人才平台。崇州市建成农业科技转化中心,从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引进粮油、蔬菜、水果等方面的专家。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速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实施一批能够突破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瓶颈或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项目。同时,把市场、科技、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完善课题前沿研发、成果中试转化、核心技术推广三级科技服务平台,为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柔性使用,发挥高端人才作用。崇州市坚持以用为本的人才使用原则,探索农业专家柔性使用模式,解决农业专家和农业生产的有效衔接问题。在农业科技转化中心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通过农业科技转化中心对应首席专家、首席专家组团对应具体课题专家、课题专家对应基地业主的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普通专家实行动态管理、柔性使用制度,主要采取课题式、项目化管理。通过年度考核、年终评比、群众评议等方式,初步理顺了农业科技专家引进、使用、管理方面的机制。

  逐层帮带,用高新科技武装农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所在。崇州市借助农业科技转化中心这一平台,坚持引智与育智相结合,提升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通过省农科院受聘专家指导带动,先后培训农技人员118人次,有效促进了本地农业技术人才成长。同时,采用专家讲授、实地研究、案例分析、疑难解答等形式,通过农业科技转化中心等平台对种植大户和涉农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让农民从多个层面认识高端农业,为大力发展高端农业奠定基础。

  注重实效,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在组织和带领农民从事现代化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广农业科技和实现可持续增收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崇州市从三个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一是立足需求,突出培养的针对性。建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储备库,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公开聘请的农业生产经营能人,充分发挥这部分人才熟悉农业生产技术、了解农业市场经营、有较丰富农业基地管理经验等优势,加快促使其从农业能人向农业职业经理人转变。二是政府主导,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由崇州市政府组织、农发局负责实施,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三是因地制宜,突出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在规模化现代农业园区设置教学基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在培训措施上,采取有经验的经理人带新人、农技人员一对一指导、相互观摩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培训实效。作者 郑明鹏为中共四川省崇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