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请各位同学端身正坐,让我们以至诚之心感恩,大家请跟我读: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教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劳作,及所有付出的人。 前面上课我们讲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什么进化出情绪,目的是促进或阻止我们做某件事,也就是说,情绪对于我们的行动起到了渲染的调节作用。我们还知道一般人在遇到特殊事件时是如何调节情绪的,我们应该避免生闷气、找人撒气,学会合理宣泄,该哭就哭,培养自己的个人兴趣或爱好,以及交往、运动、淋浴、购物、瑜伽、旅游等方式,但我们也说过,这些有效,但都有局限性,我们应该使用更为有效地方法调整情绪。 今天我们讲述心理学情绪管理理论中最适合个人应用的,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最容易被我们中国人接受的ABC理论。ABC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1913年出生于匹兹堡,4岁时全家到纽约定居。在童年时9次住院,病因是肾炎;19岁时又并发肾性糖尿病;40岁时患糖尿病,他努力照顾自己,不因疾病而陷入悲伤,反而精力充沛地生活。 ABC理论的要点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该事件的人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不同的解释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D是对不合理信念的驳斥。E是通过驳斥建立的新信念。(如图所示) 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情绪是人的想法引起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想法引起不同的情绪;即便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想法也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人的情绪是自己可以改变的,我们通常总说劝人劝不到心里去,就是你不能触及对方对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或评价。(如图所示) 人们对事件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他产生不合理的情绪,人们不合理的信念有以下三种: 1、绝对化要求 绝对化要求就是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持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 “必须”、“应该”、“一定”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我一定要完美”、“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人们对我一定要公平”、“我善意的行为必须得到好的回馈”、 “不能失去自由”、“不能被人欺负”等。电影《非诚勿扰》里的梁笑笑总是说:“我不能被抛弃”。她对“爱情没有好结果”之类的信息特别敏感,于是一直在测试自己能不能面对婚姻爱情的无味或丧失。 怀有这样的信念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某个具体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而对于某个个体来说,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2、过分概括化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艾利斯说过,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的好坏一样。 过分概括化一方面是对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例如,当面对失败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 过分概括化的另一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 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无异于一种理智上的专制主义。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有人性,因此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而应代之以评价人的行为和表现,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对事不对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每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 3、糟糕至极 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当一个人讲什么事情都糟透了、糟极了的时候,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的是最坏的事情,是灭顶之灾。 有一种错误叫放大痛苦,一位农妇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鸡蛋,这本是一件平常不过的事,但这位农妇却沿这种思路想下去了:一个鸡蛋经孵化后就可变成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成了母鸡,母鸡又可下很多蛋,蛋又可孵化很多母鸡。最后农妇大叫一声:“天哪!我失去了一个养鸡场。”可以想象农妇将会怎样痛苦下去。 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好的情形,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当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认为遇到了比百分之百还糟的事情时,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 糟糕至极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他人及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即在人们的绝对化要求中认为的“必须”和“应该”的事情并非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因而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 有些人总感觉活得很累,感到自己有排泄不完的痛苦,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人常常是戴着“放大痛苦”的放大镜。夸大错误,通常是发生在看待自己的错误、恐惧或不完美之处的时候。一遇见挫折就过分地去夸大它们的性质:“天哪,我做了一件错事,多可怕呀!流言蜚语会将我的名声全毁了!”刚发生一些失误,就悔恨交加, “我真是太笨了,这会儿可完蛋了,再也没有希望了“。通过放大镜看待自己的错误或痛苦,使自己产生了一种灾难即要降临的感觉。 一位美国议员准备竞选下届总统,一家报纸提到他与一位女教师有暧昧关系,其实当时这则消息并没什么人注意,但是这位议员却在随后的竞选活动中,逢人就去解释,结果此事从无中生有到越闹越大,最后连竞选活动都被迫停止。 根据非理性信念发生的对象,可以人的分成以下三类: ⑴个人方面 我必须赢得所有人的赞许,如做不到,那很糟糕,我不能忍受任何失败,假若我表现不好,也得不到别人赞许,我就是一个无用的人。 ⑵他人方面 别人必须像我期待般对我仁慈、公平、体贴,否则那将是可怕的灾难,我不能忍受他们那种讨厌的样子,他们是可恶而无用的人。 ⑶环境方面 我必须得到我所想要的东西,我希望周遭的环境及世界能像我期待般的有秩序与明确,如果不如此,那不但糟糕,我无法忍受那不舒服、挫折、这世界是很糟糕,日子简直无法过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