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皮诗用改字易字的方法就叫戏拟诗,又叫易字体。 戏拟诗,又叫戏仿诗、仿拟诗、套改诗,也有人叫它剥皮打油诗,是剥皮诗的变种,就是有意套袭前人的诗篇,模拟前人的成句,含有嘲讽和诙谐的意味。剥皮诗保留了原皮囊,只是化装,戏拟诗则动手术,换器官。应该说戏拟诗才是真正的剥皮诗呢,它把人家的皮剥了部分甚至全剥了,剩下一个骨架子,然后蒙上新的皮。我们平时说的剥皮诗多是这种戏拟诗。 这种套改易字,与诗词的修改有本质上的区别,诗词的修改是润色,是点铁成金,为的是使原诗更好,而戏拟诗则是使原诗变色变味,改头换面抽筋换骨。 这类谐谑剥皮打油诗,虽然多数并无多大思想价值,但能给人以愉悦和美感,也有部分像投枪像匕首,战斗性极强。由于它的多种功能,故能传之于世,博得人们喜爱,文人骚客们也喜欢写,故事小说戏剧中也常有它的身影。
易字体(戏拟诗)常用的场合: 一种是诵读或演唱某诗词时,为适合情境或当事人需要,临时改动关键字词以应景,所成诗作为“易字体”。据明梅鼎祚《青泥莲花记》:“宋时某相公本寒生,及登台位,尝以措大自负,生日,都下有一妓,易欧公《朝中措》数字为寿。时相怜其善改易,又爱《朝中措》之名,厚赏之。欧阳修原词及都下妓改易字句的贺寿词为: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都下妓改易字句的贺寿词
屏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桃李,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宰相,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不须年少,樽前看取仙翁。
按欧阳修原词本嗟老叹衰.改后便成颂德贺寿之词。
一种是幽默讽刺小品、笑话尤多以易字诗词为手段。如嘲塾师怠业,取贾岛〈访隐者不遇〉诗为易字诗云;
书塾问童子,言师品茶去。 只在此村中,巷深不知处。
原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嘲某人被悍妻责打罚跪,取《千家诗》为易字体云;
云淡风轻半夜天,棰三棒五过难关。 时人不识余心苦,将谓偷闲学拜年。
原诗是北宋理学家程颢写的一首七绝《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一种是元明清小说戏曲中的人话、过渡或插科打诨也多用易字体诗词。 如明话本《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引时人讥刺严嵩卖官易爵。招权纳贿的拟神童诗易字体为:
少小休勤学,钱财可立身。君看严宰相.必用有钱人。 天子重英豪,开言惹祸苗。万殷皆下品,惟有奉承高。
原诗:《神童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清末徐忱亚《玉梨魂》中易唐朱庆余《新嫁娘》诗中数字为《咏悍妇》
洞房昨夜翻红烛,待晓堂前骂舅姑。 妆罢高声问夫婿,须眉豪气几时无?
套改诗可改动原句的词语,甚至大量改动,也可以既改动部分语句,又保持部分语句不变。
1、句句改动。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再过桥头斋铺诗 童年君
去年今日此门过,人面麻花相对搓。 人面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
戏拟诗 买火车票
年年今日此门中,摩肩接踵一重重。 车票不知何处去,黄牛依旧笑春风。
《太平广记》转引佚名《笑言》“邻夫”一条云:“有睹邻人夫妇相谐和者,夫自外归,见妇吹火,乃赠诗曰:
吹火朱唇动,添薪玉腕斜。 遥看烟里面,大似雾中花。
其妻亦候夫归,告之曰:‘每见邻人夫妇,极甚多情,适来夫见妇吹火,作诗咏之,君岂不能学也?’夫曰:‘彼诗道何语?’乃诵之。夫曰:‘君当吹火,为别制之。’妻亦效吹。乃为诗曰:
吹火青唇动,添薪黑腕斜。 遥看烟里面,恰似鸠盘荼。”
《笑笑录》说,有梅生者,眷一薛姬,友人戏改旧句嘲之,云:
梅薛 (谐雪)争春未肯降,帮闲弄笔费平章。 梅须逊薛三分白,薛更输梅一段香。
这里翻改的是宋代卢梅坡的《雪悔》诗第一首,原诗云;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据《笑笑录》:广东二贡士争名,以至相斗殴。友人改旧诗嘲之:
南北斋生多发颠,春来争榜各纷然。 网巾扯作黑蝴蝶,头发染成红杜鹃。 日落主僮眠阁上,夜归朋友笑灯前。 人生有打须当打,一棒何曾到九泉。
原诗为
清明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据《笑笑录》:官府催缴赋税,十分严切,民甚苦之。或改千家诗曰:
南北山头多瘠田.催科吏役各纷然。 纸枷飞作白蝴蝶,血棍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凳上.夜归皂隶闹门前。 人生有产须当卖,一粒何曾到口边。
争坟地 民国 佚 名
南北山头争墓田,清明殴斗各纷然。 衣衫撕作白蝴蝶,脑袋打成红杜鹃。 日落死尸眠冢上,夜来儿女哭灯前。 人生有事须当让,寸土何曾到九泉!
又:民国时黄侃教授,曾在南京任教.戏改此剥皮诗,更为深刻有趣: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打架各纷然。 毡帽撕作黑蝴蝶,鼻血化成红杜鹃。 日落死尸横冢上,夜归儿女哭灯前。 人生有架须当打,不打何能到九泉。
据《坚瓠集》,顺治乙酉年,正是明、清之交.人家皆避居山野,塾师尽失馆。有人翻改杜牧《清明》诗:
清明时节乱纷纷.城里先生欲断魂。 借问主人何处去,馆童遥指在乡村。
诗亦自然,无少勉强。且清、明二宇,适符国号,更为合适。
考研
考研时节脑昏昏,路上行车欲断魂. 借问报班何处有,同桌遥指中关村. 某局近日乱纷纷,群龙无首欲断魂。 借问局座何处有? 秘书遥指度假村。
客人已乘“皇冠”去,此地空余庆典楼。 “黄冠”一去随时返,来客宴毕空悠悠。 晴川历历苹果树,芳草萎萋密瓜洲。 土特名产何处送?攻关通路免人愁!
据《笑笑录》:明代时,京师土大夫,冬日制貂皮为套,着帽上以御寒,名曰帽套。一翰林骑马诣客,有人迎面骑马掠而去其帽。第二天,翰林入署,向同僚谈起,同事某改崔灏《黄鹤楼》诗前四句赠之:
昔人已偷帽套去,此地空余帽套头。 帽套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空悠悠:
众皆大笑。
“鄂东怪杰”陈细怪与好友千忍和尚一日坐船过江,突遇江风,千忍的和尚帽不慎被吹落江中,陈细怪即兴剥崔颢的《黄鹤楼》作了一首很有趣的帽子诗:
帽子已乘江风去,此地空余和尚头。 帽子随波不复返,此头忽然光悠悠。
清代有人作诗写抽鸦片
葡萄洋酒夜光杯,欲饮琵琶榻上催。 醉卧烟床君莫笑,古来烟客几人回。
原诗 唐朝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局长考察将欲行,忽闻部下阿谀声。 长江汉水深千尺,不及良友茅台情。
日军南侵
月落儿啼妻哭天,江南劫火不成眠。 姑苏城外寒衣尽,夜半枪声到客船。
广州黄建军作有《将进酒》新令,诗曰:
君不见黄金美钞滚滚来,奔流到手不复回。君不见脑胀肠肥财暴发,邀柬请帖飘似雪。人生有权须尽欢,莫使大权空过月。天赋我权任我用,过期作废不复来。宾馆舞池且为乐,酒楼饭店频碰杯。混日子,雅兴生,茅台酒,酌不停。与君话衷曲,肃贪惩腐不须听。为政清官皆寂寞,市朝冠盖播芳名。纸醉金迷歌舞乐,酒绿灯红欢戏谑。休问盛宴几多钱,公费开支免斟酌。驾骏马.衣轻裘,挈儿携女喝美酒。一醉忘却铁窗愁。
原诗《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蓬君。
风景点里寻常见,宴会门前几度闻。 正是用权好时候,出国观光又逢君。
北宋诗人王琪有一首吟《梅》的诗,写得蛮有水平: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清,惹得诗人说到今。
有个武术师傅,对此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整天端详揣摩,套用这首诗的框架结构和部分词语,改动部分词语,窜改成了下面这样一首咏武术生活的诗:
不受脂粉半点侵,穿麻吞食自甘心。 只因误入少林寺,惹得拳头擂到今。
狱中吟 夏衍
闻道人须整,而今尽整人。 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 人自由他整,人还是我人。 试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
原诗系清代《剃头歌》:
闻道头须剃,而今尽剃头。 有头皆可剃,不剃不成头。 头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 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夏衍的诗比原诗更深刻,它告诉人们,爱整人的人又有几个逃得脱被整的下场?
传说清朝时候,有一个文人,路过太行山,在葫芦崖下歇息,在石壁上题诗一首:
人见太行愁,我见太行喜。 我不喜太行,家住太行里。
后来,又有一个文人路过这里,读完这首诗,他也想写一首诗作留念,但东想西想总想不出来,后来便在头一个人这计的侧边这么写道:
人见葫芦愁,我见葫芦喜。 我不喜葫芦,家住葫芦里。
过路的人们看了这先后两首诗,都议论纷纷,不知是谁便在这后一首诗上面加了横批:“葫芦崖下套诗文--依样画葫芦。”
清末张之洞总督两湖,开办汉阳铁厂和纱麻丝布四局,纱麻产品用布包捆,销行各处,当时讶为初见。这本是德政,而张氏过于标榜曾国藩,云曾氏治家有方,日课妇女纺棉四两,“予设四局,亦文正经纶家国意也”。张颇好色,曾纳武昌文昌门茶馆女;又迷信,到任时欲移督署鹦鹉洲,闻三国时黄祖曾开府于此不吉,乃止。章太炎遂改李商隐《隋宫》诗相讥刺:
汉阳铁厂锁烟霞,欲取鹦洲作督衙。 玉玺不缘归载沣,布包应是到天涯。 而今梁上无君子,终古文冒唤卖茶。 地下若逢曾太傅,岂宜重问纺棉花。
李商隐原诗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清时福建布政使李赓芸冤案死,论者冤之。侯官林如冰工于“白字诗”,将唐杜牧诗略改数字云:
清明时节雨霏霏,路上行人哭布司。 借问冤家何处是,路人共指汪志伊。
诗句浅显明白,一时在福州大街小巷传诵。后李赓芸家仆鸣冤于京,朝论一片哗然。命大臣来调查,福州士人均将布政使李赓芸冤死的情况做了详细的申诉,于是奉旨将汪志伊、王绍兰革职,永不叙用,涂以輈和县令均被发配边疆。
2、改动部分语句,另造部分语句。
清顺治年间,有两个大臣先后巡按江南,前一个是秦世祯,人称“铁面”;后一个是李成绍,他恰恰相反,人称“糟团”。于是有位文人在前任离开一年之际,于按院衙门上题诗一首:
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两不同。 ‘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日日醉春风。
此诗由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脱胎而来,趣改巧剥,颇为辛辣。
原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外,还有一首仿《题都城南庄》反映惧内的剥皮诗也很有趣:
去年今日此房中,人面喜烛相映红。 笑颜不知何处去,河东狮子吼罡风。
三百六十日,深居又满年。 一声狮子吼,含泪到床前。
唐张祜《宫词》诗:“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外遇姻缘绝,三冬复一春。 近床情更怯,不敢问夫人。
唐李频《渡汉江》诗:“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惰更快,不敢问来人。”
黑夜行贿
行贿无季节,随处可发生。 携礼潜入夜,勾结悄无声。 面见人如故,心知肚自明。 晓盖红官印,便告交易成。 杜甫《春夜喜雨》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朝辞庐山云雾间.千里杭州一日还。 群众呼声挡不住,乘兴再游武当山。 朝辞白鹿彩云间,千里莲花一日还。 考察才经两站路,旅费已花万余元。
鲁迅在1933年1月31日写的《崇实》文章里剥过唐人崔颢《黄鹤楼》诗:
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当年日寇占领东北,大举进逼华北之时,北平一片混乱。国民党达官贵人大肆搜罗国家珍宝仓皇逃离,使北平成了“空余文化城”,更可笑的是,有些达官贵人还沉醉在烟花场上,颇有“错把杭州当汴州”遗风。
3、只袭用一两句,其他仿造或创新。
薄粥诗 清 无名氏
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风吹动浪千层。 有时一粒浮汤面,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末句套袭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诗的末句。全诗极写粥汤之薄。“鼻风吹动浪千层”,形象夸张,令人发噱,末二句比喻,更觉恢谐有趣。
明嘉靖时,考官吴小江力主提拔少年,于是成年人应试时多去掉头巾,改梳儿童的垂龆发型以示年少,但额上网痕依然在目,吴考官见状,便口占一绝云:
昔日峨冠已伟然,今朝丱角且从权。 时人不识子心苦,将谓偷闲学少年。
此“仿拟法”也,程灏诗《春日偶成》化出。
原诗
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清波杂志》说,成都富春坊是狭邪之地,—夕失火。有人改旧诗云;“夜来烧了富春坊,可是天公太肆狂。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这里套改的是苏轼咏《海棠》七绝后两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原诗是作者借海棠花写自己怜香惜春的心境。 有一个学生考语文时,因题目深奥,难以下笔,便戏仿李煜《浪淘沙》录于卷上:
窗外雨潺潺,心潮滚翻!荏苒光阴当等闲, 急时佛脚难抱得,恨作洋盘。 独坐讲台前,书也难翻,混时容易考时难。 报道一声交卷也,分数若干?
4、仿形式,保留各句尾字
罚君跪长夜,屈膝到明天。 灯光看数落,良人仍未眠。
唐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诗:“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如梦令
今日碰杯声骤,畅饮西洋名酒。试问宴中人,却道公司依旧。知否?知否?早已私肥公瘦!
有一个人十分惧内,别人也作了一首剥皮诗来取笑他:
阴阳不分晓,羡煞双栖鸟。 妻来呵骂声,泪落知多少。
5、保留部分原句,改造部分句子,又另写部分句子
袁枚《随园诗话》说,苏东坡诗云:
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京口解李瀛善画,有人聘往写真,而主人久卧不出,解李瀛戏改苏诗赠云:
无事此静卧,卧起日将午。 若活七十年,只算三十五。
有个叫任达的,他也改过苏东坡的这首诗:
无事此游戏,一日似三日。 若活七十岁,便是二百一。
这属于保留部分原句,改造部分句子。
冯梦龙则改诗为:
多事此劳扰,—日如一刻。 便活九十九.凑不上一日。
冯已改得面目全非了,实际是创作了。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了一首广为流传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近年有人不堪蚊虫之苦,仿此作了一首剥皮诗,颇为有趣: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打了敌敌畏,不知死多少。
鲁迅先生在《华盖集?咬文嚼字》中曾“剥”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燃你熟了,正好办酒席!
该诗对杨荫榆等一邦学阀摧残迫害青年,独霸教育的丑行,表示了强烈的讥议和愤慨,语含讥讽,令人叫绝。 原作《七步诗》[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街头乞讨者,竟是老红军。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无偿献血者,一色是白身。 (白身指没有职务的平民)
原诗是北宋诗人张俞写的: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6、保留部分原句,改造部分句子。这种诗较多,其中多有思想性战斗性极强的作品。
据《笑笑录》引《涂说》。有惧内而下跪者.或改千家诗一首嘲之: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跪床前。 时人不识余心怕.将谓偷闲学拜年。
这是翻改宋程灏(明道先生)《春日偶成》诗:除第一句相同外,“跪床前”原为“过前川”、“余心怕”原为“余心乐”,“学拜年”原为“学少年”。
股市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都在炒。 夜来一万二,天明跌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人有一首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图景。解放前,有人活剥此诗讽刺公路客车: 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 熄火六七次,八九个人推。
有人活剥此诗,写京沪乘车所见:
一去二三里,红灯四五回, 停车六七次.八九十人催。
巧妙地批评了交通拥挤,道路不畅的现象。
嘲崔翁 清 无名氏
崔翁夜傍姬房宿,饱吸清香吹短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呵呀一声帽子绿。
《古今滑稽诗活》:“崔翁,酷嗜鸦片,姬妾众多,时闻丑事。一日,一姬又随人而去,崔闻大恚。好事者投以诗曰(略)。”这首诗套改柳宗元《渔翁》诗的前四旬:“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欵乃一声山水绿。”
毛泽东剥陆游《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人民尽扫饕餮日,国祭莫忘告马翁。
八十年代初,国内某公司用20万美元的高价,从香港买回国产设备。针对此事,著名画家华君武作漫画予以讽刺,仿《回乡偶书》题诗一首,使得诗画相映,幽默成趣:
少小出口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经理相见知相识,笑说客从香港来。
科举时代有童子试,应考者皆称童生,但分“已冠”、“未冠”两种,未满十五岁者应试“未冠”题,较为容易。清制规定:童子试除笔试外,还要“当堂提复”--相当于面试。某人年近半百,尚在为童子试“拼搏”,担心面试通不过,便递去了胡须,假充年轻人,结果仍被淘汰。友人作诗套改王维的《回乡偶书》,改动五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嘴毛催。 夫妻相见不相识,笑问儿从何处来。
南宋君臣不思收复失地,迁都临安即今杭州后,仍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诗人林升作《题临安邸》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达官贵人依旧吃喝玩乐,有人仿林升赋诗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嘉陵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渝州作石头。
两诗对照,讽刺绝妙。
有一首“公款歌舞”的剥皮打油诗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公款歌舞几时休? 香风熏得诸公醉,九州岛处处作杭州。
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名诗《芙蓉楼送辛渐》原来是这样写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表达了诗人不为功名利禄所惑,保持廉洁如玉的美好志向,从而成为后人陶冶情操的学习榜样。
1926年,在北伐军的打击下,直系军阀吴佩孚节节败退,不得已退守河南省洛阳。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他扬言从此不问国事,只愿在洛阳饮酒看花颐养天年。当时在北伐军中的谢觉哉闻讯后,仿王昌龄的诗写了一首讽刺吴佩孚的剥皮诗:
白日青天竟倒吴,炮声送客火车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雄心在酒壶。
床前明月光,疑是粉底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姑娘。
日暮乡官远,天寒白屋贫。 朱门闻犬吠,风雪送礼人。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满头黄毛者,都是本地人。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车上让座者,都是老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