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教学讲座二之九(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wdzajcx 2011-11-27

有效教学讲座二之九(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1、基于有效性教学理论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

原作者:吴素芸   时间:2008-10-6

1.1、有效性教学的概念.

⑴有效性教学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并逐步完善,其研究切人点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教师的哪些活动和行为与预期教育结果(包括学生的成就、考勤、带任务学习行为、学生及家长的满意等)有密切联系,但其落脚点却是学生,以学生的表现作为评判的依据。

⑵综观近几十年来的各项有关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有效性教学的概念己渐趋成型,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

1.2、有效性教学研究对教学管理作用.

⑴有效性教学研究使教学管理的目标发生了转变.有效性教学研究从根本上转变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目标与任务,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将教学管理作为基于人、为了人、提升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同时最大限度地为教师提供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将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统一到教学管理目标之中,突出教学管理的人文关怀,提升学校的效能与品位。

⑵有效性教学的研究促进了教学管理模式与制度的改变.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都是由政府独家举办,办学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学生就业由政府统一分配,办学体制单一,管理体制僵化,教学管理呆板,有效教学更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衡量教师的有效性是通过考试结果来评价。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办学体制的下放,各种办学模式的兴起,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使有效性教学的内容也更为丰满,教学管理也将从以“规范”为主要特征的教学管理模式发展成为以学习研究、探索为主要方式,以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为重点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学习和研究来促进教学,提供教学共同体的价值认同、经验分享、情感体验、成就激励等,通过教学管理模式的改变,有效地促进学校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高。

⑶有效性教学的研究改变了教学管理中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泰勒认为,教学评价建立在清晰的陈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来评价教育的结果,促进目标的实现。布卢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评价理论,即用适应并发展每个人的能力,以改进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来取代传统的、以分等与筛选为主的评价。由于社会需求多元化,使得传统的人才观发生了变化,多元的人对教学评价不再仅仅围绕分数的高低,而应该是多元化评价。有效性教学的目标也同样应该是有效性的、有层次的,它是以学生对教学结果的认同来评价的,因此,在评价上更多地侧重于评价的发展功能。教学的研究使评价的功能既不在于鉴定和选择,也不在于对学生的警戒与鞭策,而在于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学过程,及时针对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与矫正,这与传统教学管理中的教学评价有明显的区别。

1.3、基于有效性教学理论下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⑴有效性教学研究中已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当今的有效性教学研究中有三种模式最具代表性。这三种模式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有效性教学的过程,对有效性教学的关键因素描述的基本框架也不同,它们对充分了解有效性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因此,总的来说这三种模式形成了互补的关系。有效性教学理论脱胎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学校效能研究。实际上,在早期的效能研究中,教师效能研究和学校效能研究是分离的两个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到了80年代,学校效能研究与有效性教学研究逐渐结合起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效能研究开始关注到教师个体的具体教学行为,有效性教学研究也超出了班级的限制,开始涉及到学校范围。

⑵基于有效性教学理论下新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基于有效性教学理论下,通过管理学分析,对第四种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构建。其模式图表如下:(图2基于有效性教学理论下的第四种教学管理模式)以上各个模式是互补的,它们由表及里、由个体到整体对有效性教学进行研究,其中每一种对理解有效性教学都十分重要,只有全面考虑,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有效性教学理论。

⑶基于有效性教学理论新教学管理模式的实现.

①新教学管理模式使得教学与管理目标一致.教学管理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的管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去组织协调教学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等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保持教学过程的畅通,使教学过程达到协调化、高效率与最优化,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②在有效性教学理论下,新教学管理模式把“教学有效性”规定为以下三个方面: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ⅱ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生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ⅲ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基于有效性教学理论下新教学管理模式把有效教学的根本任务细化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③有效性教学理论与教学管理发展同步教学管理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的管理,它负担着对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因此,它必然受到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所制约,而教学过程又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的,当教师的教学活动发生变化时。教学管理的内容也将发生变化。教学管理必须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这也并不是说教学管理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学理论和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它对有效性教学同样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教学管理这一学校层面上的管理活动,可以放大有效性教学的效果,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效益,提升学校的效能,使有效性教学理论与教学管理发展同步,也使得教学管理相应地由传统教学管理(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过渡到现代科学教学管理。

④就目前来讲,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开始关注教师的发展,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同样有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的实现不一定要以学生是否获得发展为评价标准,教师可以以自身为参照系,不断追求自身的解放,提升教学合理性,成为一个成熟的职业者。这就要求了教学管理也从对教学过程的制度的重视转变为对人的重视。

1.4、结论.

⑴对有效性教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促进教学管理的发展与改革。就有效性教学的最新发展来说,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从反思性教学那里获得了极大的促进,借鉴了许多的合理因素。

⑵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对教学和管理实践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要使有效性教学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还必须不断地发展它、补充它。

2、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课堂40分钟,怎样在这40分钟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真正使40分钟的能与量得以充分体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始终在努力探索的问题。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顾名思义就是要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想提高有效性就必须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实现更多的教学目标。怎样来设计课程,设计什么样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达到课程的目标。我准备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设计一堂课,通常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二是构建教学模式,形成特色课堂。

2.1、设计一堂课,通常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⑴明确课堂所要实现的目标.对于课堂所需实现的目标,我们要心中要有数,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目标又不要太多或者难度太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降低教学的重心。既要避免教师自己因未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而产生失落和烦躁的心理,又要避免丧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⑵心中始终有教学整体框架.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需要我们心中始终有个教学的整体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⑶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师对教案的实施能力也非常重要,有一个好的设计,不一定就能教得好。很显然,如果你的设计中所创设的环境不能吸引学生,或学生不感兴趣,那一定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流畅性也很重要,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探索、求知过程,逐层诱导深入,理解巩固,深入浅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终点。这个实现的过程如何进行是由学生现有知识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施水平综合决定的,这便需要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之外对学生还应有比较充分和全面的了解,如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堂来。一旦课堂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⑷内容选择的有效性.新教材知识面非常广、安排的教学课时又很少,我们必须掌握课程标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从旧教材中解放出来,对教材大胆取舍,合理组织,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必须有效控制。特别要处理好选修与必修的关系。

⑸“讲授”的有效性.符合学科特点、科学严谨的讲述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讲述过程中,做到思路清晰、语言简练、生动形象、充满激情。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⑹注重提问、讨论及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有效地“提问”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讨论及课堂活动的组织更要注意有效性,克服随意性。如果课堂提问、讨论及其他课堂活动,我们事先准备不充分、设计不精当,就很容易出现课堂秩序失控、出现随意性,导致无法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⑺重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课堂练习一定要精,精的内涵就是:量少、典型、针对性要强。

2.2、构建教学模式,形成特色课堂.

⑴为什么要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又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

①课堂教学的效益如何,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优化。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重要的原因便是探索出了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如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钱梦龙老师的“导读四式”、李敬尧老师的“导学六步”、洪镇涛老师的“五步教学法”等。马赫穆托夫(原苏联)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由于不少老师过多地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和“标准理论”的研究,在冲破凯洛夫(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组、复、新、巩、布”模式之后无所适从,课堂教学盲目化、自由化。对课堂40分钟缺乏通盘考虑,导致课堂结构松散,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的艺术性是附丽于教学的科学性的,只有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才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内部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只有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才能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②一种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如一套精妙的武功。如独孤九剑、如降龙十八掌,那招招式式,精妙绝伦,攻守有法、进退有方。即使是程咬金的三板斧也是极讲程序的(下劈、横抹、斜挑)。如果没有精妙的招式,即使内功再深厚,你也施展不出来。就好象《天龙八部》里的虚竹和尚,在开始只会一点少林派的入门肤浅的功夫,在无意中得到了逍遥派掌门人无崖子注入的七十多年功力后,内力极其深厚,但在对手面前却仍然笨脚笨手、出尽洋相,后经天山童姥的点拨,方才登堂入室、一日千里。这就象我们有些老师知识功底深厚、解题能力极强,但他就是讲不懂学生,教学成绩也不好,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茶壶里装汤圆——倒不出来。这与他们上课有无“招式”——有无章法大有关系。如果能有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那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形。

⑵怎样构建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诸多因素: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生基础,情感因素等相互联系构成的结构。

①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的、稳定的、规范的、按一定程序排列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包括六个构成因素:ⅰ理论基础,ⅱ主题,ⅲ目的,ⅳ程序,ⅴ策略,ⅵ评价。

②设计(建立)一个课堂教学模式应有四个方面的特性:ⅰ完整性,ⅱ个性,ⅲ简明性,ⅳ实践性。

③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一般说,其出发点有二:ⅰ是从原有经验出发,从成功提炼理性的东西,形成新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原型---模式---新型”。ⅱ是从问题出发建模,概括为“问题---模式----求解”。

④建模的一般程序为:ⅰ明确目的;ⅱ找到典型案例(课例);ⅲ从理论上分析课例;ⅳ明确模式中的关键词语,如目标教学模式、“案例”探究教学模式;ⅴ简要表述,如导学教学模式:导兴趣、导思路、导方法,讲练结合教学模式: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讲模糊点,练思维、练表述、练解题,练计算;ⅵ具体再实践;ⅶ模式测评与改进。

⑤我希望并倡议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认真研究学科特点、研究我们自身的特长、个性、气质------,形成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当然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照搬、也不能闭门造车。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特色。我相信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形成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们自己的教学特色、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

⑥我们同时也必须明白: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我们建立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模式,最终是为了超越教学模式,追求高超的艺术性的教学境界。就如令狐冲向风清扬学习独孤九剑,最后令狐大哥将独孤九式融会贯通,终于达到出神入化、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型课堂。

原作者:amd  时间:2008-7-2

3.1、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⑴“模式”一词是现代科学技术中普遍采用的一个术语,把“模式”一词引用到教学理论中来,旨在说明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比较典型、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美国教学研究者乔经斯和韦尔于1972年出版《教学模式》一书,专门系统地研究了流行的各种教学模式。我国近些也有人专门撰文介绍和研究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者们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⑵了解、研究、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时代在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提高,这直接影响教育的各个方面。课堂教学也经历了“过程论”、“结构论”、“发现论”等许多模式。面临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我们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赋予课堂新的内涵,着眼“优化”,立足“提高”,于2006年元月立项进行了课题“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型课堂”的研究。

     3.2、进行此项研究的理论意义。

     教学模式既是教育思想和操作要点的统一,也是研究方法和表现形式的统一。

     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完善和创新教学模式,对于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⑵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对某些有效的具体教学活动加以优化、概括、加工的结果。随着运用范围的扩大,某些教学模式有可能由小型的、层次较低的理论性概括逐步形成完整的、层次较高的理论性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为教学理论不断充实发展提供各种具体素材,因而起到了教学理论发展中“原料加工站”的作用,是个别的特殊经验转化为一般理论的中间环节。

⑶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对于方法论的革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

    3.3、研究的组织建立。 

    此项研究理论性较强,有一定的针对性,涵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包含语文教学的各类课型。因此,必须挑选精兵强将。经学校再三研究,组成了由校长、教导、教研组长以及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有的教师在市县级有获奖论文,有的在课堂教学方面造诣颇深,有的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平均年龄不超过38岁,是一支理论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研究队伍。

     3.4、研究的具体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恰当的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精讲与精练的关系、熟读与精思的关系,使学生领悟和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⑴启发点拨,适时点拨。古人云:“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要改变当前阅读教学“引得不够,牵得过多”的不良现象,我们首先明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启发点拨,因势利导。教师绝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愿望设计阅读教学过程,而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实际情况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并在教学中察言观色,循循善诱,不断地营造“愤悱”状态,不断地启发引导,“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⑵以读为本,培养语感。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词句段章、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语文综合训练。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在一个“读”字上。我们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强调读书时心、眼、口、耳并用。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探究上比以前更加注重,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唯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论化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因此,我们在朗读上着重在优化朗读教学的过程上进行了研究,变琐碎的分析为导读,以读为本,让琅琅书声进入课堂,尽可能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有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课堂上,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读出情(情感),读出意(意境),读出味(品味),读出神(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陶冶。

    ⑶自主探究,自主发展。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生动地发展,而不是“越俎代疱”,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为此,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师生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由争辩的气氛,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心理,引导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品析,在学生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体现自学为主,尽量增加学生“个体学习活动”的时间,严格控制教师讲解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解、自悟、自品、自得的过程。

    3.5、课题研究的进展及取得的成果。

    ⑴提高了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理性认识。

    ①教学方法的选择。好的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得到真理。衡量教法优劣的标准在于能否引导、启迪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所取得的认知进步和认知成长。成功的教法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与教师配合,掌握知识,提高技能,陶冶情操。教师一味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教师眼中、胸中只有教材而没有学生,势必陷入死板的注入式的泥潭之中,“来无影”的教法只能面对“去无踪”的效果。有效的教法取向应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②学法指导的优化。把教法、学法放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际中看,前者应服务于后者,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无论教法多么灵活、机智、多彩,如果学法指导不进行或进行得不得体,那么教师的教只不过是演给学生看的“戏”。

ⅰ对主导者教师来说,要将学法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良好的学法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一方面需要教师日常启发诱导,另一方面应依据不同教学对象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协助学生自觉将自己的认知经验优化为合理的、有一定持久性及指导性的学习方法。

ⅱ教师在指导学生确立学法、优化学法的进程中,只可指明路径,不能强牵着学生走,更不能替代学生达成结论。“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价值更为关键地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会学、善学、乐学、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方法.

ⅲ实践中,我们以“五不”为原则:a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教;b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c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教师不教;d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e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

    ③教学手段的使用。不管教学手段如何先进,它的宗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所以一堂优质课,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活动,它要求生动、恰当、适度,不滥用、不呆板。不管是在讨论新知识还是巩固旧知识,现代化的手段应是积极而有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在于调动各种器官,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功效。如果只是“手段”先进,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效果不明显。如果“手段”运用得恰当,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事半功倍。

    ⑵积累了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

    ①我们在四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总结了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教学模式的优化是动态的、多层次的。在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尝试并形成了富有成效的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提示目标,明确要求——自读自悟、尝试探索——交流点拔、悟出规律——检测评价、读写结合——深化应用、全面达标。

②教师的“导”具体体现在“读悟探究”、“悟出规律”、“读写结合”几方面,这一模式体系,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上,建立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承认和确立上有相对的操作性。

③依循课堂教学“实、活、乐、新”的教学思想,建立“自主独立、探索、创新”的学习氛围,爱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3.6、存在的问题。

   ⑴由于教材内容、各类课型及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同一种教学模式显然无法适应,也不适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类型的学习,或是为适用所有的学习风格而设计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

⑵我们所要探讨的,不是简单评定哪种模式最佳,而是哪一种模式的哪些侧面针对什么目标可以取得最佳效果,哪一种模式经过优化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⑶现代教学模式的种类很多,我们研究的立足点应放在优化上,如何寻求一个合理的定位,管理上如何做到合理、科学、有效,投入的力量多少为宜是我们尚待解决的问题。

4、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来源:应城市东马坊初中   2008-10-14

2003年,我市教育局开展了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实验,东马坊初中成为了这个研究实验的主研学校。根据教育局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即构建模式、创新模式和冲破模式,我们经历了从茫然无助、艰辛探索、到累累硕果,尤其是围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这个主题,5年来,我们进行了大胆突破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和新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新课程改革正全面、有序推进,广大教师与时俱进,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从根本上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的作法是:

4.1、构建模式,转变教师角色,着眼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在课堂中实现,真正落实和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较高的素质,包括教师对它的正确透彻的理解以及综合、灵活地适用等内容,教师的素质提高了,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中角色的变化,就能推动改革的发展。因此,我们围绕三点开展了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

⑴制定措施,实施校本培训.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将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课程规范的执行者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从个体劳动者到善于协作的合作者,从安于现状到终身学习,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①正是基于这点,新课改之初,我校开展了全员校本培训,使我校教师达成共识,并召开了“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角色”专题研讨会,掀起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新课程理论高潮,撰写教学反思及心得体会,选派专人进行课程培训,从参加培训的教师中选拔合格者到七年级任教。

②这些活动,使全体教师明确了新课程理念,及各科教学实施指南内容,乐意于变革旧观念和旧模式,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出了积极回答,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⑵以人为本,实施“五项工程”.为了能够开展好课堂教学创新,开展教育科研是必须的。教科研是学校不断前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教科研能力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因此,我们对全体教师提出了要“争做教育家,不当教书匠”的口号,鼓励广大教师要成为勇于开拓进取的观念新、学历高、能力强、科研型、学者型、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以及整体素质,尤其是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学校实施了“五项工程”。

    ①“结对子”工程。在我们学校,青年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他们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为了使他们迅速成长,独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启动了“结对子”工程。即在校内认师傅,结对子,带徒弟,对他们实行专人指导,对教学新秀实行重点指导,对他们承担的各级研究课,评优课实行全程指导,对他们的成长过程实行跟踪指导。青年教师在师傅的传、帮、带下成长很快,基本上通过了学科教材关,教育理论关,教育教学方法关。先后有12人次获得市级优质课奖励,其中四人获得省一等奖,论文获奖档次越来越高。

    ②“学历达标”工程。我校教职员工114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70.2%。学校的目标是:2010年大学本科学历达到90%。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学校制定了长远规划和鼓励措施。在不影响教育教学情况下,为学历达标的教师减轻工作量,提供必要的复习时间,脱产、半脱产享受学校结构工资,还对已经获取毕业证书的实行补贴。

    ③“全员培训”工程。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全员培训,定期开放图书室和微机室。为了广大教师能够适应和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我们还利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实现“全员培训”的目的。

    ④“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实行“三导四定”,即:专人指导,重点指导和跟踪指导;定指标、定任务、定措施、定导师。学校优先选派骨干教师到外校、外省市学习先进经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⑤“课堂创新”工程。未来的教育使教师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将改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独唱”,改为“伴唱”。教师职能的变化,必然引起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改革的原则: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革。

    ⑶全员参与,加强创新研究.通过以上“四项”工程的启动,教师教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人人有教科研课题,学校还承担了多项重点研究课题。

①学校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指导组和评价组。在课堂教学中,我校几名教师成为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专项小组成员,同时又参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省级课题研究。

②我们要求七年级教师人人进行创模达标,以适应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使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者,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这些实践进一步使教师提高了认识,增强了紧迫感,为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创新模式,突出学生主体,抓实课程改革.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把独立“学习和能力”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布鲁纳认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习什么”重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⑴建立机制,开展创模达标.为了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创新,市教育局、教研室开展了三轮“课堂就学创模达标”活动,我校也配合制定了“东马坊初中课堂教学创模达标实施方案”,成立“课堂教学创新研究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各学科相应成立本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小组,由各教研组组长担当研究小组组长,各小组骨干教师为研究成员,积极开展了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同时,我校先后有三次共66人参加了市课堂教学创模达标验收活动,其中18人获得“优秀”,其余全部获得课堂教学创模达标“合格”称号。这一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⑵强调重点,提高课堂效益.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堂教学中学生要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创建一种“民主开放,平等交流,主动参与,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堂。

①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做到以下“三看”。

ⅰ是评价一节好课主要看学生的“学”,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体现;看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看学生学习活动是否充分有效;看学生的发展是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真正意义上地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摆脱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课堂的旧模式。

ⅱ是课堂上看教师明白要让学生“学什么”(知识和能力),“怎么学”(过程与方法),“为什么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和评价者。课堂上更可能多的设计一些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

ⅲ是看课堂教学活动是不是开放性的,有没有固定程序,设计的是否是富有弹性的教学时间和活动框架,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定“教”,依学论教。看是否改变了传统的模式,教学步骤的设计,看教学过程是否具有严密性、程序性和完整性,是否使课堂充满生气和灵气。

②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回归,要求教师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到教学之中。比如,语文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交流就是一种积极的有效手段。在交流流程中,包括了四个层面:ⅰ第一层面:生本交流,即学生与文本的交流;ⅱ第二层面:师生交流,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ⅲ第三个层面:生生交流,即学生与学生的交流;ⅳ第四个层面:生网交流,即学生与网络交流。

③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基础。课改教师已由原来疑问:我怎么现在不会上课了?难道我过去的方法都过时了吗?一改过去那种迷茫无助的状态,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这都是课改带来的良好效果。

⑶开展研究,强化校本教研.为了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创新研究,我们积极开展了以校为本的创新研究。

①学校先后两轮实施了校本课题研究,并得以验收;我们还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关于课堂教学创新的校园论坛活动,受到了市教研室领导的首肯.

②我们在每个学年度,都要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创新黄金月”活动,相关报道在我市教育信息网两次得以报道,“孝感教育科研”也刊登了我校在这样的活动中开展教学反思的有关报道,“湖北教研网”也在2007年12月,报道了我校开展“课堂教学创新黄金月”活动的有关情况.

③学校关于校本课题研究的经验交流材料两次获得一(甲)等奖。基于这些成绩的取得,学校也因此获得了“教科研先进学校”、“先进教科室”等荣誉称号,李升想、黎水芳先后获得市“教科研先进个人”。

4.3、冲破模式,激活课堂教学,深化课程改革.

我校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已经由“构建课堂教学模式” 过度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现在已经开展到了“冲破课堂教学模式”这一阶段,这与我市开展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步伐是一致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师当中,普遍要求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激活自己的课堂,最终达到深化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⑴以生为本,搭建成功舞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使课堂教学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具有生命活力,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需要我们的教师在课改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化课程改革。

①我们要求课堂教学要达到“三让”。ⅰ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是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把时间让给学生,把学法教给学生,把自信留给学生。ⅱ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课堂上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探索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ⅲ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动心,使学生对学科心动感兴趣,惦记着它;动脑,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飞跃;动口,即培养学生会说、能说、善说的能力;动手,让学生该出手时就出手,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②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三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十分的活跃,不时闪现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了“激活课堂教学”的目的。

⑵利用资源,丰富课堂内容.为了实现课堂教学创新,我们还坚决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市局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以及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①每个学期初,学校教务处都要求电教组及时整理相关电教资源,把这些信息发布在学校网站上,同时把纸质文稿发到每个教研组组长手上,让全体教师都知道,我们有些什么电教资源可以在教师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在学校建立的两个多媒体教室上课率显著提高,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我校自行编辑的校本教材,荣获应城市一等奖。我们安排的地方课程中,要求教师积极上好该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是积极而又广泛地在开展,而且,我们还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研究小组,由学校教科室牵头负责,各学科小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研究。

③我们还坚持把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与我校承担的省级减负课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主要是要求我们的教师主动地开展课程资源开发,不仅达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目的,而且达到课堂教学创新的境界。

⑶精彩纷呈,形成独特风格.近五年的课改实践中,很多的课改教师已冲破课堂教学模式,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开放而具有魅力。

①我校省级讲课一等奖获得者英语教师方莉在课堂教学中一改过去传统的语法教学,充分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采用对话、问答、讨论等不同形式让学生激发兴趣,主动探究学习,展示独立思维,放飞想象翅膀,启动各种感官,全面投入学习,尊重学生自我体验,客观评价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既适应了新课程下词汇量大的教学,又使英语教学真正为交际服务,也使课堂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②语文老师黎水芳老师在课堂上创设和谐师生互动情境,搭建平等对话交流平台。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写一本日记,教师先写,学生每个人依次写,并且在课堂上交流,开设了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真情投入和情感体验之先河,从而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2005年11月,教育部来校调研,听了几节随堂课,其中张保明、金边、雷智荣、郑洁芳、欧阳翠荣、郑庆国等老师的课受到了很好的评价,这无疑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所带来的结果。

③深化课程改革,每位教师的课堂应当是内容上厚重丰满,程序上有条不紊,方法上灵活多样,气氛应是轻松的,效果应是多元的,这也是新课程的终级目标。通过5年多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在我们学校,很多教师基本形成或者明确了课堂教学新模式:生动活泼、民主平等;渠道畅通、合作交流;质疑问难、大胆创新;坚持积极期望、让学生体验成功等等。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够使课堂充满活力。

4.4、成效与反思.

⑴实施新课程改革五年多来,也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创新的5年,我们品味到了令人欣喜而值得称道的硕果,那就是我们的教师切实转变了教育观念,冲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构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元化。

⑵有一些忧虑和反思,城乡教育的不平衡性直接影响新课改的实施,农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资源不足,校本研训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村家庭对学生投入少,要求比较松散,课改考试及评价要素,这些都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进一步创新。

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开拓进取,共同努力,克难奋进,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课程改革的成功之路,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也一定能够走入一个新的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