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教学讲座二之十二(有效教学的特征介绍)

 wdzajcx 2011-11-27

有效教学讲座二之十二(有效教学的特征介绍)

1、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1.1、有效教学的内涵.

⑴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效教学更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⑵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

1.2、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预期的”是指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好的、符合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要求的目标与任务;“应有的”是指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应该达到的“进步与发展”目标。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同,在同一节课中获得的“进步与发展”也不尽相同,只要是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为是“有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的发展。每位教师都要树立“双全”意识,既要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又要树立“全人”的理念。因为学生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教师千万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更不要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当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上。

(2)关注教育教学效益,围绕“用较少的师生的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效率。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有效教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益的“奉献”,因为这种意义上的“奉献”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尽可能地明确与具体,只有目标具体,措施才有针对性,也便于检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既反对拒绝量化,又反对过于量化,应当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生成绩和老师的工作实绩。

(4)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有效教学迫切地需要老师自觉养成经常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做到天天反思、堂堂反思,不断地追向“自己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因此,没有反思性教学,便没有有效教学。

(5)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努力实施有效的学习过程。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成正比的,相关影响,而且二者对高层次思维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学生的行为参与对高层次思维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简单应用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启发,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6)有效教学也有一套策略。它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策略和选择,以至于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它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不过教师还应当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无能为去充实提高相应的新的教育教学技能,譬如:课程开发的基本功、教学策划与设计的基本功、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的基本功,帮助与指导学生积极.

2、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原作者:赵玉文

有效教学的特征指有效教学的独特征象、标志等,即有效教学区别于低效、负效、无效教学的方面。鉴于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笔者认为,有效教学的特征应是最符合有效教学的这一涵义,最有助于有效教学目标实现的特征,它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来体现的。在众多的特征中,有一些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特征,它们是:

2.1、正确的目标.

可以从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和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两方面理解。

⑴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即指这种结果和标准是什么。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教育的真实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使他们能够完成那些在教育之前不能完成的事清”。根据这一思路,有效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师在教学中教了什么:不是他们的教学是否努力,是否认真,是否科学;不是课堂是否活跃:不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努力,是否认真,是否投入,是否科学;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处理后的学习进步和发展。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认真负责地、科学有效地教学,也需要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习、科学有效地学习。

⑵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正确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进步和发展上,而且要使学生的这种进步和发展具有全面性,是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2.2、充分的准备.

⑴有效教学要以充分的准备为前提条件。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来看,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⑵研究表明,教师授课前精心备课、事先计划和组织好教学,可以减少教师授课后用在课堂组织和管理上的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3、科学的组织.

⑴科学的组织指教学实施时保证了教学内容、活动、策略、秩序等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安排。

⑵教学准备与教学组织是紧密相连的,不善于组织甚至对教学缺乏组织,那么,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是动态的活动,是尝试性的过程,无论怎样周全的教学计划也难以预料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意外的情况总会出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的变化,修改教学计划,重新组织教学,灵活地开展教学。

⑶科学的组织表现为: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和学习活动,合理分配教学讲授和辅导、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注重课堂管理,防止课堂干扰,减少教学中的中断,使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设定的方向顺利正常的进行。

2.4、清晰的讲解.

⑴清晰的讲解就是教师清楚地讲授、解释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达到正确的理解、牢固的掌握和顺利的应用或迁移。

⑵教育实践和大量研究表明,教学清晰明了能促进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特征。

2.5、饱满的热情.

⑴饱满的热情指教师教学时通过语言、情感、动作等显示自己爱学科、爱教学、爱学生的热情,使教学充满感染力、影响力。进行有效教学,引起师生的积极情绪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⑵教师改进教学和进行有效教学的最初动机来自他们的内在动机,即他们对所教学科和教学工作本身的热爱,以及他们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注。这种动机既是促使他们有效教学的重要动力,也是构成有效教学的最基本特征。

2.6、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⑴促进学生学习是指教学关注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围绕学生组织和实施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作用于学生,其效果主要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体现出来,因此,有效教学应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⑵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表现为:①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适配性。②了解、关注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③既面向全体学生学,又因材施教。④帮助学生摆脱困难,克服学习障碍。

2.7、融洽的师生关系.

⑴现代师生关系理论表明,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状况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主动地去构建,一旦构建了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就会充满热情,并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使课堂气氛积极、活泼,学生也才会有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⑵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体表现为:①关爱学生。②信任学生。③尊重学生。④与学生交流。

2.8、高效的利用时间.

⑴高效利用教学时间指教学时间利用的高效率,在单位时间内教学造成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⑵很多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中高效利用时间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特征,并且能不能高效利用时间成为区分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2.9、激励了学生的学习.

⑴激励学生是指教学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

⑵学习只有在学生感兴趣、有学习愿望和动机并主动投入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10、有效教学的最主要最基本特征.

⑴有效教学的最主要、最基本特征是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晰的讲解、饱满的热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的利用时间和激励了学生的学习。

⑵一般而言,有效教学要表现出这九大特征,但也并非所有的有效教学都必须要有这九大特征,有效教学还可能有其他特征。这意味着,教师迈向有效教学必须使自己的教学逐步具备或表现这些特征,但也不必寻求一致的模式,完全可以表现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有效教学,即教学展现出多样性。

3、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原作者:梦红楼

3.1、有效性课堂教学的首要特征是注重发展。

有效性课堂教学因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性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每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人格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课堂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知识的获得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发展潜能,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3.2、主体参与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全员参与。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都有所发展。

⑵全程参与。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⑶有效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发展的保证。表现为:独立学习时间多思维活跃,获得学习策略,表现机会充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3、交往互动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

交往互动体现在三方面:

    ⑴交往主体的互主体性。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研究表明,在交往活动中,师生交往占93.2%,生与生的交往只占6.8%,在有限的6.8%中,学生个体与班级交往占73.6%(5%),个体之间的交往只占19.4%(1.32%),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往占6.9%(0.47%)。(吴康宁)

⑵交往活动的互动性。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⑶交往效果的整体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3.4、建构情境。

⑴建构主义者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情境化的,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让他们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⑵在问题情境的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不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在一起,进行各自的个性智能建构,从而实现个体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3.5、开放生成。

   开放生成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封闭和预设,上课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案是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课堂上师生的教学活动,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的活动,结果使得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计划而不惜打断学生的学习兴致,阻碍了学生整体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的观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强调开放、生成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的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学生也要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⑵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指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应把学生的个人经验、生活实践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

⑶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封闭的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的过程则是生成性的,有效性课堂教学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

3.6、教学有效性关注教学效益.

⑴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了三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①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②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③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⑵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⑶有效教学也是一套教学策略。所谓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4、有效教学情境的特征

葫芦岛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研讨会汇报材料

原作者: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王志利

4.1、基于生活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

⑴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⑵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反应在数学教学中,就是我们的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和孩子的生活接近,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2、注重形象性.

⑴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①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⑵一位教师在教《游戏的公平》就体现了这一点:上课伊始老师拿出学生最熟悉的扑克牌问:今天咱们先做一个游戏。我这里有10张牌,有红色和黑色的两种,你们现选一种(学生选了红色).第一个学生到前面一抽,是黑色,一些学生发出叹气声。第二个学生到前面一抽还是黑色,全班有一半的学生发出叹气声。第三个学生到前面一抽还是黑色,这时候最后面的学生大声说:不对,不 公平!老师手里拿的就一张红色的牌。老师及时说真的吗?马上把牌让大家看,全班一片叹气声。老师及时引入并板书课题。简单的情景却把这节课的 难点突破了。

4.3、体现学科性.

⑴情境创设要体现数学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数学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数学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⑵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4.4、内含问题.

⑴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⑵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

⑶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4.5、强调真实.

⑴跟据知识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也意味着学习情境具有真实性,其中所包含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只有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如果仅仅对知识进行转化,或者仅仅对真实的生活场景给予简单虚拟,就很有可能设置一些虚假的问题,从而消解学习情境应有的功能。

⑵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①师:老师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班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男女生人数).

②师:男多女少这种现象从全国来看也非常明显。

③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几个网页,在网页中突出以下数据:ⅰ海南省新生儿男女比例为135:100。ⅱ我国于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在新生的婴儿中,男女人数的比为119.2:100。ⅲ男女比例失调,十年后我国将会有数千万光棍汉!

④师:刚才我们提到的135:100和119.2:100都是比,关于比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⑤师: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⑥真实的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新的表示形式,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无论怎么讲,我坚信一句话:听见了就忘了,看见了就记住了,做了就理解了。

5、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原作者:江苏省泰州中学  傅振宏   时间: 2008年9月11日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它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学的效率问题,即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低效的或无效的。教学是艺术,更是科学,它不仅可以对其过程或结果进行科学的评判,也可以用科学的理论与有效的方法来指导以增强其效率。因此,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笔者列举语文“有效教学”的三条基本特征加以阐述,希望对语文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有所启示。

    5.1、教学目标准确、明确,且具有弹性.

⑴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目标导向教学在国外曾一度形成运动,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也引起广大教育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的重视。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教参中的有关提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⑵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第一要求是准确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弹性。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5.2、教学民主,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和开放的心态.

⑴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她)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教学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必可少的。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教师尚未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他们的课堂教学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专制”“严肃”有余,“民主”“开放”不足。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不会也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只会消极被动地听讲、记录、背诵。由此导致的教学效率会是怎样?自然不难预料。

    ⑵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求学生共同商量。他的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高度自觉和良好习惯,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5.3、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⑴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理解不全面,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的过程,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是无效地学。

    ⑵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只有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与学才真正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有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进行“意义构建”的基本功等。

6、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变量及其特征

原作者:关文信.转贴自: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7)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教学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乎教学活动目的性,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学过程存在着各种变量,如果我们把有效教学看作是一种因变量,那么,影响有效教学的变量有许多,这些教学变量与有效教学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有效教学就必须关注教学的主要变量及其特征。本文将对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变量及其特征加以描述,并揭示其与有效教学的内在联系。

6.1、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变量及其特征.

    根据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我们将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变量划分为主体变量、内容变量、过程变量、环境变量。

    ⑴主体变量要具有复合性.如何认识教学主体及其作用将直接影响有效教学。实践证明,不论是“单一主体论”还是“双主体论”都没有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特征。前者将导致教学主体的缺失,后者虽然顾及到了教与学两个方面,但并未厘清彼此的关系,因而缺乏操作性。

     ①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变量,彼此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叶澜教授关于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观点对于我们认识教学活动主体具有积极的启示。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尽管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学活动中的其他因素,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就他们的相互关系来说,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离开了教师也就无所谓学生,同样,离开了学生也就无所谓教师;就他们自身来说,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看,各自同时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又是另一活动的客体。ⅱ作为教师来说,不仅是“教”这一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学”这一活动的客体,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这是教学活动与其他人类认识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

      ②有效教学的教学主体具有复合性,这是有效教学中主体变量的基本特征。有效教学主体具有复合性的特征具体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的角色与作用体现出来的。

     ③教师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多尔(wil1iam.Dou)提出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为我们重新认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ⅰ“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这种“首席”作用主要体现为一种价值引导。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将导致两种结果,或者是教师作用的“消解”,或者是重新成为“外在的专制者”。而这两种结果都将直接对有效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

     ④学生的主体地位集中体现为学生是知识的自我建构者。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他人无法替代的。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集中体现在这里,忽略学生的自我建构就不是真正的教学,更谈不上有效教学。ⅱ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一方面要关注学生主体参与,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⑵内容变量要具有发展性.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变量,是教与学活动的联结点。有效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发展性,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能够引领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是教学内容要有挑战性。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要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形成挑战。ⅰ教学内容不具有挑战性,或者是超出了学生当下的潜在发展水平都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学生的发展不会有任何积极的影响。ⅱ要使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必须注意两点:第一,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第二,潜在发展水平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与伙伴的影响下所能达到的水平。

     ②是教学内容要有开放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需要在真实的或现实的社会情境中发生,这样才能使学习者真正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因为生活中大量的问题是不良结构性问题,而并非已知条件与问题都清楚地摆在那里。我们所说的教学内容要有开放性并非说教学要脱离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事事亲历。教学内容要有开放性主要有三层含义:ⅰ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既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又要联系学生的可能生活世界;ⅱ教学内容要联系社会生活与科技发展的现实;ⅲ教学内容要尽可能情境化。这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活的还原和模拟,这种一定程度上的还原和模仿对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⑶过程变量要具有交互性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在时间上的连续展开。有什么样的过程,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过程决定结果。有效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要具有交互性。

    ①教学过程要关注师生间的交往互动。交往是人类基本生存方式之一,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中介而展开的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作为交往的双方,都具有相同的主体地位,彼此是“平等者”,但在能力与水平上,在情感发展上又不是对等的,因此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即使是学生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正是这种“不对等”和“差异”,才有了教育,才有了教学交往。ⅱ交往是形式,互动才是其内在机制。教学交往本质上是一种心理互动,是师生间、生生间资源共享与整合,心理上相互影响,从而实现了各自的发展。因而,有效教学十分关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

     ②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要以知识为中介,但掌握知识绝不是交往互动的唯一目的。教学过程或者说教学交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在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会获取新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交流与合作。

     ③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要关注学生智慧的生成。在教学交往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策略的学习,尤其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人的智慧的最高体现。关注智慧生成的教学,关注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这是教学活动合目的性的集中体现,而合目的性是有效教学的本质属性。

     ⑷环境变量要具有支持性.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一切情况和条件。教学环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影响教与学的一切条件和因素。

①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老师有目的地选择或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主体的求知欲,调动积极的情感,从而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的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有效教学要求教学环境要具有支持性。

     ②教学环境具有支持性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必须创设一种安全、相容的心理环境,这是最重要的教学环境。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内部加工过程,但是这个内部加工过程又始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所有的外部环境中,心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最大,安全相容的心理环境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ⅱ这种安全、相容的心理环境主要表现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主要特征是民主、和谐、自由、安全。ⅲ只有民主才能使学生与教师真正地成为“平等者”,而和谐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积极相容、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状态。ⅳ自由安全才能有个性的张扬,个性张扬才能有创新。

     ③环境的支持性还表现在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ⅰ从建构主义的角度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封闭过程,它需要环境的支持,这种支持除了心理上的,就是信息上的。ⅱ从信息源的角度讲,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来自教科书的、来自网络媒体的、来自教师个体的、来自学习同伴的信息。ⅲ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重视利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学生间的差异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6.2、影响有效教学主要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变量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表现出各自的特征,而且相互之间又都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因此,认识各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⑴主体变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主体变量是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教学活动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在人与内容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手段之间,人是最重要的,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革命性的因素。内容变量、过程变量、环境变量都受主体变量的影响和制约,主体变量是有效教学的决定性因素。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在改善主体特征上下功夫。

    ①教师要努力做到具有亲和力。表达流畅清晰,思维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善于组织协调。除了上述人格特征外,在教学行为上教师要表现出如下特征:ⅰ清晰授课;ⅱ多样化教学;ⅲ任务导向;ⅳ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ⅴ确保学生成功率。

    ②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人格特征,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四点:ⅰ“经验”。经验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要注意经历与体验;ⅱ“思考”。要勤于动脑,独立思考;ⅲ“活动”。要重视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ⅳ“再创造”。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培养创新品质。

    ⑵内容变量是实现有效教学诸因素的联结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的纯客体。内容变量是主体间联结的中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就是通过教学内容联结到一起的。教学内容又是教与学矛盾的缘起。

①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矛盾无不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不但如此,教学内容也是教学过程展开、教学环境生成的线索。因此,我们可以把内容变量看作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支点,实现有效教学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来调节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在解决矛盾中,实现教与学的平衡,实现学生的发展。

②教师要善于利用内容这一支点,不断地提出与学生现在知识与认知发展水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⑶过程变量与环境变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过程变量与环境变量是教学主体存在与活动的时空,过程变量、环境变量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①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连续展开的时间结构,教学过程的最高价值在于智慧的生成。西方有一种教育哲学叫过程教育哲学,这种教育哲学强调,教育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动的、有机的、开放的、创造的、艺术的、历险的和享受的过程与活动。ⅰ知识的多少,分数的高低,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志。我们这样说丝毫没有否认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没有知识就不可能有智慧,但仅有知识却也不能形成智慧。ⅱ《辞海》是这样解释智慧的: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ⅲ显然智慧高于知识。只灌输知识,根本无知识可言。拥有智慧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成功的最终标志。ⅳ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聚精会神地关注过程,而关注过程就要关注活动、关注思维、关注参与。

    ②教学环境作为一种心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要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支持性作用。ⅰ怀特海说过“教育的环境,必须在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ⅱ现代教学论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ⅲ21世纪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教不出来的,教会的东西不是创新,只是复制。创新素质形成是一个自我生成的过程,而这种自我生成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如果说创新是一颗种子,那么,良好的教学环境就是阳光、空气和水。ⅳ有效教学要求十分重视教师对良好教学环境的开发与创造,重视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的营造,重视丰富、多向的信息环境的创设。

    ③过程变量与环境变量是有效教学实现的时空。二者相辅相成,过程在环境中展开,环境在过程中进一步生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