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不外求(心力学)

 优雅a 2011-11-29

心力学课堂二十                       

                      

                      道不外求
 

                吴甘霖(香港中华万年网副总裁)
 

             

心力故事

  大珠慧海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禅师之一,第一次去参见马祖道一大师时,马祖问他:"你从哪儿来?"大珠说:"从越州来。"马祖问:"你来这儿要干什么?"大珠说:"来求佛法。"马祖说:"我这里一样东西也没有,你还求什么佛法?自家的宝贝都不顾惜,却跑出家来乱求什么!"大珠问:"什么是我自家的宝贝?"马祖说:"你现在问我的东西,就是你的宝贝。本来一切都有,什么也不欠缺,还向外寻求什么?"大珠慧海由此顿悟。
 

问题:为何在大师处得不到"法","自家宝贝"却是法?
 

  "道不外求",包含如下一些主要内容:
 

一、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道不外求律是心力学六大定律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其含义是:一个人成功最重要的东西,不应该到外界去寻找,而应该往自己的内在寻找。惟有把握了内在,才可能获得外在的成功。
  "道不外求"的第一条,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即每个人的内在,都潜藏着巨大的实现潜能。中国人传统的"人人可以为尧舜"、"佛在心头莫远求"等语,表述的都是同样的意思。在20世纪初期,美国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也从潜能开发的角度,说明了"吾性自足"的重要。他说:"与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我们的热情受到打击,我们的蓝图没能打开,我们只运用了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的很小一部分。"
  对任何人而言,先别断言自己不行,因为从你的本性而言,与任何人一样,都有着成圣成才的巨大潜能,绝对不要在没有开发之前,就对自己忽视和打击。这正是马祖道一大师要大珠慧海寻找"自家宝贝"的原因。
 

二、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从某一角度讲,成功学就是"关系学"。任何人要成功,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与天(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天的关系,即天人关系,要掌握的是客观知识;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要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与自己的关系,即处理与内在欲望、思想、感情、价值观、自我意象等多方面的关系。要成功,这三种关系都必须处理好,但是,越往后越重要,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我们也许可以从不少大学毕业生的成长,对此进行更深一步的认识。开始时,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认为有知识就够了;等到踏入社会,遇到挫折,才知道没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经常是步步荆棘;再进一步,当要超越自己时,才发现:假如处理不好与自己的关系,就会处处荆棘,甚至连人际关系也搞不好,于是只好回头,重新找到根本症结:惟有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才会搞好人际关系,甚至也才能进一步处理好与"天"的关系。
  戴尔·卡内基的经历是很好的证明。他是美国最著名的成功学权威,他开成功学的课,最早是关于人际关系的,因为他觉得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能力。但是,在开有关课程时,他发现:仅仅讲人际关系是不够的,没有人的自信心的培养,人际关系也是沙上建塔。于是,他再开了一门自信心的课。这充分说明,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具有优先处理好与其方面关系的地位!

三、"以己为灯,以己为靠"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悟道后讲法49年,全说的是"无我"。"无我"和与此相关的"慈悲",成了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核心。然而,到他临终时,他的弟子向他请教他逝世后,他们该怎么办。他说:"以己为灯,以己为靠,不要靠别人。"
  这一故事十分耐人寻味。它说明:在人生问题上,一个人首先得依靠自己。不管是面对何种人生问题,需要解决何等困难,依靠自己、向自己内在寻求力量,永远比其他一切重要。正如爱默生所说:"尽量发挥自己,利用自己,这是你拥有的惟一财富。"
  "以己为灯,以己为靠",实际上是一种改"受制于外"到"操之在我"的人生。故名思义,"受制于外",就是将成功和幸福的关键放到外界,结果一切受制于外界。与此相反,"操之在我",是把自己作为命运的主人。我们且看下列对比:
  受制于外:全怪那该死的命运,要是她的脾气好一点……我恨那个人毁掉我的前程
操之在我 :首先得检讨我努力不够,先得检讨我太敏感,我现在还可以重新开始
 

四、强迫自己"向内"
  "操之于我"分两部分,一是外在的行为,二是内在的心灵。相对而言,内在心灵比外在行为更为重要。彼德·圣吉近年来以提出"学习型组织"而轰动全世界。他以自己亲身的经历说明这种从外在向内在转变的价值:"如果未能发生心灵的变换,我将无从发展这种应付结构性冲突的能力。只要我依然从事件来看问题,我还是会相信自己的问题是由外部引起的……是他们害我的。一旦看清造成问题的结构,我便开始思考我能够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曾做了什么。"
  值得提醒的是:尽管内在的价值如此重要,但是人总有躲避自己内在的倾向。因此,转向内在,有时还必须是"强迫"的。
  一天晚上,德山宣鉴侍立在龙潭禅师身边。龙潭说:"夜深了为什么不下去?"德山宣鉴向龙潭道了晚安,然后走出去,但很快又回来了,说:"外面太暗了。"龙潭便点了蜡烛递给他。宣鉴伸手刚要时,龙潭却又一口气将其吹灭。宣鉴于是大悟。德山通过这一点化,知道关键是要寻找自己内在的光明,把自己照亮。这样,使他不仅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而且,也对他人有这样的要求。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做"当头棒喝","喝"是临济喝,"棒"就是"德山棒"。关于"德山棒",德山本人有一个解释:"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为何这样"霸道"呢?关键就在要"打"得人无机可转,无外缘可攀,直到找到自己的自性。这实际上是以最极端的方式,逼自己转向心灵那最有生机和活力的内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