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节病

 往赢 2011-11-29
中医治病之法,无非三大法宝。

  第一法宝,仲圣之六经论治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第二法宝,子益之轴轮之法也。中气如轴经气轮,十二经之正常左升右降圆运动,方为健康之人。

  第三法宝,钦安之扶阳大法也。治病但分阴阳。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历节一症,亦是如此。

   如按仲景之治法,当先辨明病在何经,随证治之。历节病,病在三阴合太阳,又在太少两阴合太阳,故治之以四逆汤合桂枝汤。

   如按子益之治法,此则为脾、肾两经不升,膀胱经不降之病也。

  如按钦安之治法,万病先分阴阳,阴病当以四逆汤主之


 治历节病,《伤寒论》有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金匮要略》有桂枝芍药知母汤(轻)、乌头汤(重)。此四方,总体均为温经助阳、祛风除湿为要,以表里同治为要。

   温里则以四逆汤为要,解表则以桂枝汤、麻黄汤为要(均为取其意,灵活运用)。

   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四逆汤合桂枝汤也,表里双解也。

   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白术四两,附子三枚,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亦上方之意也,表里双解也。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五两,麻黄二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亦同一意也,加麻黄、防风以加强解表之功效,加知母以加强除温热之功效。表里双解也

  乌头汤方麻黄、芍药、黄芪、甘草(灸)各三两,川乌五枚)亦是此意,附子温阳之力强于乌头,然乌关除痹之力强于附子。此方明显以加强除痹之功效为主。故有治痹痛最重方之说。


案例中均以温里为要。

  祝味菊之阳和汤治关节积液案,要旨为温经活血通络。

  范中林甘草附子汤治风湿关节炎案,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为要。其桂枝  芍药知母汤治太阳历节病,则为总论中《金匮》之方也。

  戴天木之麻附细汤治关节痛,麻附细汤本为表里双解之方也,温经解表之方也。

  张存悌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为总论中《金匮》之方也。

  李可之阳和汤合生芪五苓汤治双膝肿大如斗,以温经活血通痹,兼以五苓散加强除湿之功效也。以白止酒煮为糊敷贴患部,则为民间敷贴之验方。

膝关节积液(祝味菊医案)

    某男,38岁。患者气血不足,形瘦畏寒,黄色萎黄,两膝肿大,右甚于左,两足发冷,疼痛无时,屈伸为难,舌胖苔白,脉沉迟。证属阳气衰惫,三阴虚损,寒湿人侵,气血凝滞,为鹤膝风重症,治宜补阳益阴,补气养血,温经活血通络,主用阳和汤加减:

    附子24克(先煎),黄芪60克,人参10克,熟地黄24克,砂仁3克,当归12克,丹参12克,牛膝12克,麻黄9克,炮姜9克,鸡血藤18克,鹿角胶9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复诊:上方服用20余剂,膝部肿痛逐渐消失,下肢转温,续服10余剂,病即逐步痊愈。

    [按语]此症一派寒湿之象,重用附子以振奋阳气,配人参、黄芪以补气,熟地养阴与鹿角胶之湿养为主,再配麻黄、炮姜等,相辅相成,似有阳和汤之意,祝氏嫌其温热不足,常加入附子,磁石等,认为“盖此方能振奋阳气,祛寒消肿也,但方中缺乏附子,是美中不足,余每次用均加附子”,疗效颇佳。

 

风湿性关节炎(范中林医案)

    汤某,女,27岁。1965年10月31日就诊。

    患者于1964年起经常头晕,乏力,周身关节疼痛,1965年10月30日晚,突然觉得肢体沉重,不能转侧,手不能握物,足不能稳步,衣食住行均需他人料理。次日急送某医院,确诊为:“风湿”。症见:两人搀扶前来,全身关节剧痛似鸡啄,游串不定,头晕,耳鸣,四肢不温,畏寒恶风,口干少津不欲饮,舌质偏谈,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苔薄白,寸关脉浮,尺微弱。证属太阳证,风寒湿邪郁久成痹,治宜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方用甘草附子汤加味,药用:

    灸甘草30克,附子60克(久煎),白术12克,桂枝18克,生姜3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2剂。

    二诊:服药后,关节痛减轻,稍可转侧行动。上方加麻黄,、细辛,以增强祛风散寒,开闭止痛之效,续进5剂。

    三诊:自拐杖前来,关节疼痛及全身串痛显减。头晕、耳鸣、畏寒、恶风亦明显好转。上方加茯苓以渗湿,续服5剂。

    四诊:全身活动已较自如,精神好转,但腰腿尚觉疼痛、重着,虽见初效,一时难收全功。须培补脾肾,通窍除湿,以清余湿,拟理中丸加味续服,药用:

    党参60克,白术60克,甘草60克,干姜120克,附子120克,茯苓60克,肉桂30克,桂枝15克,枸杞子60克,琥珀60克,共研细末,水打丸,如黄豆大,每天2次,每次3克。

随访:连服3个月,基本痊愈,恢复正常工作。

 [评析]此证风寒湿邪兼而有之,蕴积已久,郁阻成痹。虽有畏寒恶风脉浮之表证,但不可单用发表;虽有头昏耳鸣、四肢不温、口干不欲饮、舌质偏淡而尺脉沉之里证,也不宜径投四逆。参之舌脉诸证,乃为风寒湿相搏,属太阳类似证。《伤寒论》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剧痛,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方用治本例风寒湿痹,颇相吻合。甘草益气和中,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燥湿健脾,桂枝祛风固卫、通阳化气,加生姜以助温散之力。甘草附子汤之“骨节烦痛,掣痛不得屈伸”,与桂枝附子汤之“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皆为风寒湿相搏之太阳证,其疼痛不能自已者,均不筋胀之故,病理相同。所异者,本例甘草附子证,风湿留于关节,邪深入里;而桂枝附子证,风寒湿留着于肌肉,有表无里,故汤证不同。

上述两方原义,桂枝附子证因属风湿,留着肌表,当以速去为宜,故附子用量较大;甘草附子证,已病久入里,减其附子用量者意在缓行。但本例虽属久病入里,又暴发于一旦,且脉沉而细,故兼采两方之义,加大附子并生姜,既速去标,又开筋骨之痹。

    [本人按语]风寒湿病之治疗大法,乃扶阳去湿解表。故所用之方,以四逆、理中、桂枝为主,所用之药,以附子、白术、茯苓、甘草、桂枝等为主。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太阳历节病(范中林医案)

   

    柴某,男,13岁。1975年11月在校义务劳动中遇雨,全身湿透,自觉不适。第二天,感周身骨节烦痛,服药效不显。1月后,双膝关节逐渐肿大,膝关节周围出现硬结。1976年1月初,下肢屈伸不利,行动困难,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同年2月初来诊:由其父背来就诊,全身关节疼痛,尤以四肢为甚,双膝关节肿大,膝面有多处硬结,双手掌脱皮,双脚边缘红肿麻木,晚间自汗出,售价不振。舌质较红,苔白微腻,脉浮紧数。

    辨证:太阳症历节病

    治则:驱风散热,化湿散寒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桂枝12克,赤芍12克,甘草6克,生姜10克,白术15克,薏苡仁20克,麻黄10克,防风12克,知母12克。

    3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3剂,下肢渐能屈伸,诸症皆有好转,原法加辽细辛再服2剂。

    [三诊]膝关节及脚肿消失,膝面硬结缩小变软。全身关节仍有轻微疼痛,原方加减续服,方药如下:

    桂枝10克,赤芍12克,甘草3克,生姜1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麻黄10克,细辛3克,柴胡10克,川芎10克,前胡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

    日1剂,水煎服。

    嘱服数剂,可停药,忌生冷和预防风寒。

    [复诊]月余后,关节已经不痛,双膝硬结消失,病已痊愈。

    [评析]本例劳动中大出汗,风湿寒邪留注关节。正如仲景所言:“诸肢节疼痛,脚肿如脱,关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此例主证突出,风寒湿邪致痹,病属太阳类似证。但已有风从热化之象,故去附子,加苡仁以增强渗湿利痹、止痹痛拘挛之效。

    [本人按语]太阳历节证治疗之大法,扶阳解表除湿是也。主方为麻附细、桂枝、理中汤;主药为附子、桂枝、白术等。

    余观此案,一诊中以桂枝汤加麻黄、苡仁、白术以理表去湿,防风以去风。二诊中加细辛以加强扶阳理表之效;三诊中加茯苓以去湿,川芎、柴胡以理表,羌活、独活以祛风。种种变化,亦不出扶阳解表除湿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关节痛(戴天木攻案)

   

    张某,男,35岁,1999的年6月30日初诊。患者双膝关节痛3年,加重1个月。3年前患者在东北某部服役期间,常在寒冷气候下野外作业而至双膝关节疼痛,至今不愈。近1个月多雨,又反复在水中作业,至膝关节疼痛加重,屈伸不利。局部畏冷,得温痛减,无红肿及变形。中西药久治无效。诊见素体畏寒,动易汗出,形体肥胖。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弱。

    辨证:素体阳虚,寒湿外侵,流注关节,经脉不通

    治则:散寒除湿,温经复阳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3克,附子15克,细辛3克,制川乌1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茯苓15克,防风10克,独活10克,川牛膝15克,黄芪15克,木瓜15克,白芍15克,白术12克,苡仁30克。

    7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7剂后关节痛减,痛处如虫行皮中,且日渐转温,时而发红,但可自行消退。续服14剂。

    [三诊]痛感消失,活动自如

    [评析]该证阳虚感邪,本虚标实,内外合病,故治以标本兼顾,内外同治。方中麻黄、细辛配桂枝、防风、独活、川乌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附子、黄芪温经扶阳,益气固表;茯苓、苡仁分健脾除湿;牛膝、木瓜通经活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且防温燥伤阴;白术补气燥湿,与麻黄相伍,可行表里之湿,其用量倍麻黄,尚可监制麻黄发汗可多。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功。服药后痛处如虫行皮中,乃药已中病,邪欲外出,局部转温、发红,为阳气渐复,正能胜邪。时值夏月,虽大队辛温(热)之品却无伤阴生火之弊,药证相符,故收立竿见影之功。

    [本人按语]此方暗含麻附细汤、真武汤、桂枝茯苓白术甘草汤。总汉,治则以扶阳能络祛风除湿。然,须以扶阳为根本,以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为辅助。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也。

 

 

类风湿性关节炎(张存悌医案)

   

    谷某,男,59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3年,现症见:手指关节肿胀,全身大小关节疼痛不堪,呈串痛,夜间尤甚,秋冬加重,每日须服止痛药西乐保(塞来昔布),乏力,易于出汗,经常低热,体温37.5度左右,白晴红丝缕缕,口臭,不渴,二便尚调,舌淡赤润,脉滑有结代象。证属阳虚真气上浮所致,治以扶阳通络,祛风散寒,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药用:

    桂枝15克,赤白芍各15克,甘草15克,炮姜15克,知每15克,防风10克,附子15克,白术15克,麻黄10克,细辛5克,苍术15克,肉桂10克,威灵仙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蜈蚣2条,乌梢蛇20克。

    复诊:服药半月,关节痛肿减轻,可停西乐葆。脉已无结代象,低热已退,目红、口臭均已消失。原方出入加减,附子用到30克,关节痛肿明显减轻。

    [按语]此例病人以痹证而来求治,目红、口臭虽非主证,但易于认为阳热之证。若是以前,张氏可能要加些黄连、菊花之类凉药。今则根据郑钦安之“阴阳辨诀”,认为包括低热为真气上浮外越所至,即所谓“阴火”,故而入手用姜、附、桂等辛热之品,果然收到预期效果,患者对此欣喜莫名。此前他对目红、口臭颇为在意,甚以为苦,多方求医无效。郑钦安云:“予曾治守数人,虽见口臭却纯阴毕露,即以大剂白通、四逆、回阳等方治之。1-2剂,口臭全无,精神渐增。”深感郑氏之理论切实可行。

    [本人按语]钦安治病,万病只分阴阳。扶阳固是治万病之大法。然桂枝芍药知母汤却又是历节证正治之方。

 

县党校老乔之妻,60岁,1987年6月7日诊。矮胖体型,风湿性关节炎久延,双膝肿大如斗,多次抽水,激素穴注,反复发作,3年不愈。股胫变细,状如鹤膝。脚不能着地,局部皮夫绷急紫黯,摸之如冰,神情疲惫,气怯畏寒,脉沉迟,58次/分。近月余,因血沉高,考虑关节结核,抗痨亦乏效。症属高年久病,气阳虚衰,不能运湿,湿流关节,已成鹤膝风症。选阳和汤加生芪五苓,益气温阳化湿:

熟地30克,鹿角霜30克,肉桂5克,白芥子10克(炒研),麻黄3克,姜炭5克,灸草10克,生芪45克,猪苓10克,茯苓30克,泽泻10克,白术30克,桂枝10克,生苡仁30克,苍术15克,川牛膝30克。

共16味。

上方连服5剂而愈,追访1年未发。

(二)

装卸工温宝兴之妻,62岁,1988年2月3日初诊:车祸致右下肢骨折年余,右膝半月板损伤,近3年肿如斗,剧痛,彻夜嚎哭,热肿痛不可近,卧床不起已2月。今日化验:白细胞19500,中性90,继发感染,积液。舌红中黄,脉沉滑数实。拟清热解毒,化瘀利湿:

1、忍冬藤120克,生苡仁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川牛膝30克,蚤休、丹参、当归元参、夏枯草、骨碎补各30克,桃红、白芷、甘草、乳没、车前子各10克,白酒100毫升,冷水泡1小时,急火煮沸10分钟,2次分服,3剂。

2、白芷240克(研粉),酒煮为糊,分作2包,趁热交替贴敷膝部。

2月6日二诊:肿消强半,痛止,局部出现皱纹。脘胀,不思饮食。腰困如折,脉滑。毕竟年过6旬,一诊方寒凉过甚,有碍中焦气机升降。改投防已黄芪汤合五苓散。下病上治,益气行水,加肾四味鼓舞肾气:

生芪45克,防已12克,四妙去黄柏(生苡仁45克,苍术15克,川牛膝30克),桂枝10克,白术、茯苓各30克,猪苓、泽泻、车前子、甘草各10克,木瓜30克,肾四味各18克,白芷10克,外敷同前,3剂。

2月9日探视,肿全消,已可扶杖步行。

 

 

1、痛风的根在脾上。

2、痛风急性期表现为红、肿、热,疼痛还比较重,应该尽量把热除了,把红除了,把肿除了,把痛除了。但怎么除法?

3、痛风是个湿热的表现。

4、在痛风发作的急性期,用清热、活血、利湿的药有效,但这个方法不足以治愈痛风。痛风的根还在脾上。

5、我们先看湿热是怎么形成的。所谓热,是气郁而化热。这个热是郁热。郁热是什么?就是体内的气停在那儿,这是热。湿怎么来呢?湿是因为体虚郁热容易化湿。因此,这个热因为郁,而湿可以加重热的形成。脾气虚的人本身就气机旺,再加上湿阻,很可能某些部位出现了不通,不通就容易产生热。这时候红、肿、热、痛恰好说明人体的正气还比较旺。旺要干什么?要把这一块通开,正邪处在交争状态,这时候去清热利湿恐怕会伤阳气,可是症状能暂时减弱,但不可能治愈。

6、用附子来通是为什么?因为附子通络,以通为主,佐加利湿的药物,再加一些黄芪补气,这样就能促使人体,或者帮助人体尽快把这一块不能的组织给破掉,破掉以后湿气就不存在了。如果你去照顾这个湿和热,在用药上,用了燥湿的、清热的药,往往是苦寒的药,苦寒的药通常会更伤正气。

(此非李可方:痛风用三妙散加青黛、木瓜、鸡血藤、当归、赤芍,效果也很好。)

 

主治:关节疼痛;下肢关节肿痛。

   《金匮要略》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五两,麻黄二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胡希恕讲解]

    “诸肢节疼痛”,就是四肢的关节全都疼痛。

    “身体  羸”就是畸形和瘐,身体不是那么匀称,它是有些地方畸形。“脚肿如脱”,脚肿得很厉害,“如脱”,它疼得厉害,不光有水肿,也疼啊,“如脱”就是行动不方便。“关眩短气”,这都是里有湿,有饮,有水肿。

    胃有停水,人就头晕,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常遇到了,这个人头晕,咱们有苓桂术甘汤,还得利尿。头晕,这个水往上去,常常有气上冲的毛病,由于气往上冲,水携气一起往上冲,所以寒水在上,也即在胃,再有冲气,影响头脑,就头晕、头眩或者头沉,这都是水在心上,这就在胃。那么同时有水,它也短气,它压迫横膈膜,呼吸困难,尤其往上冲的时候,最厉害,我们讲苓桂术甘汤,在《伤寒论》里头,“气上冲心”。“温温欲吐”,胃有水啊,它要吐的。“温温欲吐”并未吐出来了,古人“温温”与“愠愠”通用。“人不知面不愠”这是《论语》上的一句话,就是恼怒、烦恼,我们现在说这个恶心,令人烦恼,就是这个恶心,老要吐,可是不吐,所以它就叫“温温欲吐”。

    那么我们根据上边讲的,这个方子治关节痛湿邪特别重,脚肿如脱,所以他有桂枝芍药汤主之。那么这个方子治关节痛,尤其这个脚特别肿,挺好使,这个我常用。

    这里头饮也盛,水也盛,外边的水气也有,所以这个方子,脚气上冲这种情形,它有用的机会,主要是桂枝,它是治气上冲的。

    我们看看这个方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附子二枚(炮)]。我们临床上遇到恶心得厉害,多加生姜,后世称其散寒,其实不是,它是祛水气,、降逆,所以生姜有这个作用。这个方子仍然是桂枝汤化裁而来,去大枣,大枣有些壅满,这个地方它往上冲,甘药不要太多,所以把大枣去了。另外,合用麻黄、防风散外邪了,用桂枝这个方子,主要目的加上麻、防祛外邪。一方面祛外邪,一方面治气往上冲,不是光用麻黄剂,桂枝用量特别重,由于恶心得厉害,所加生姜加量。知母不但能够解烦,同时它能祛水,尤其是去下边的水,由于“独足肿大”,所以它搁上知母、附子、术,我们讲过了,它是祛湿解痹的,它能除皮肤外水气,那么这个方子最常用啊,一方面能够解所谓风邪,同时偏于祛水气。我们要是浮肿,祛水剂没有不用麻黄的。不用麻黄,无表证则已,有的话,更得搁麻黄。但是呢,一方面,搁知母,更能加强祛水的力量,这个方子常用,不一定得是关节都疼痛,如果下肢关节肿痛,这个也好使。

主治:痹痛(最重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金匮要略》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甘草(灸)各三两,川乌五枚(嗲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嗲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胡希恕讲解]

    “病历节不可屈伸”,周身关节疼痛,尤其是“不可屈伸”,疼痛得厉害,它疼痛以至于不得屈伸啊,拘挛痛,“乌头汤主之”。这个乌头汤,治这个痹痛,是最重的方剂了。

不过这个方剂做得非常好,主要有个乌头煎。这个方剂里头,他用麻黄、芍药、黄芪、甘草、乌头,他用的是川乌,不要搁草乌,草乌毒太大了,五枚,那么在大乌关煎中他说“大乌头五枚”把它弄碎,拿蜜把它煎了,“蜜二升”就是两小碗蜜,把这五个乌头搁在里面煎,煎取一升,两碗剩下一碗了。这个乌头就别要了,乌头的成分就溶解到蜜里了,所以叫乌头煎。这就一个药,治寒疝,治疼,由寒而致的痛。它有前四味祛外邪,用乌头煎就治历节病。

    另外还有一个乌头桂枝汤,他用桂枝汤加川乌,也是这个做法,也是合用乌头煎,那是治桂枝汤证表证而有这种历节痛,所以身疼痛,“诸药不能治”。

    如果无汗,恶风还厉害,是黄芪的关系,虽然无汗,但是未虚,就是正气不足于表,要不然他不搁黄芪。用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发汗祛邪,同时用川乌来止痛。蜂蜜它就治痛,甘草都缓解痛。乌头和附子一样,就治湿痹,拘挛不得屈伸,疼痛,一味药就治,蜂蜜搁在历节里是有道理的,一方面加强镇痛的作用,一方面它制乌头毒,古人用药啊,都是从经验来的。这个乌头要拿蜜煎之后,它这个瞑眩状态就轻,我们平时给人开附子,这个病人说吃这个药,好晕,那就是附子毒,可这没关系,就象喝啤酒似的。要是用五个乌头啊,那或者他要吐,你要搁上蜜煎呢,就没有这此问题了,它解毒,所以古人有药啊,也是从经验来的,这么用还增加它的效能,治他的痛,同时还去它的毒,这个地方都很好,后世的方药都不讲这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