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不得的急诊

 爱莉丝 2011-12-01

急不得的急诊

21世纪网 荣筱箐 2011-11-29 09:52:42  
 
核心提示:制度和人永远都是互相博弈的对手,弱的一方总会被强的一方缚住手脚。

妈妈生病至今,总共在两家医院去过三次急诊,最近一次是两个星期前,原本是因为疼痛加剧需要做放疗治疗,结果到了放疗室却疼到站不起来躺不下、更爬不上放疗床,让主管放疗的医生们有劲儿没处使,只好先把我们送到急诊部,为的只是打一针止疼针。可这支只用五秒钟就能打完的针却让我们在急诊部等了一整天。

提起急诊,人们总会想到一堆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士急急火火的推着躺在担架上、情况危急的病人冲进抢救室的画面,至少这是流行美剧《E.R.》(急诊室)中经常出现的镜头,但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艺术与生活根本都是两码事。

美国医疗保险费用昂贵,有将近20%的人买不起保险,再加上连申请保险的资格都没有的1100万非法移民,给医疗系统埋下了颇具杀伤力的定时炸弹。有保险的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稍有不适就往医务所跑,反正有保险公司埋单。没有保险的人生了小病通常自己抗着,实在扛不住的时候,就把大医院的急诊部当成庇护所,因为按照法律,来到急诊部的病人无论是否有能力付款,医院都必须收治,而且没钱也没保险的病人急诊医疗费最终都能通过政府的各种福利政策得到减免。

这就决定了躺在急诊部病床上的病人并不都是危在旦夕,从高烧不退到鼻血不止到吃坏了肠胃上吐下泻的病人都有可能在这里聚会。急诊部正中是医护人员的工作台,通常在任何时间这里都会有十几名医生护士穿梭在各种各样的电脑系统、X光幻灯片、病人资料和医护器材中。病床则是在周边一字排开,每张床头都配有心跳和呼吸监视器,床与床之间用布帘子隔开,让病人们在衣冠不整、形容憔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不堪之中也能保持些最起码的隐私。

别小看这层帘子,隔开了周遭挤满视线的横七竖八的导管、七上八下的吊瓶和东倒西歪、龇牙咧嘴、哼哼唧唧的人们之后,在只能容下一张病床的狭小昏暗的空间里,独处时的松弛却能被无限放大,让你感受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静谧和安详。

不过美国的急诊之所以拖沓耗时,倒不全是因为前来凑热闹的非急症病人太多,或者躺在布帘子后面的病人会被医生忘掉,而更多是跟死板的程序有关。来看急诊的病人,即使只是摔伤了皮肉,都要完成量血压、测心跳、验血、验尿的一整套检查,然后再由护士、助理医生轮番问话,最后才轮到医生出场制定治疗方案。

打针则必须要换好病号服躺上病床,以免病人发生意想不到的突发反应时摔倒跌伤。护士即使已经和病人熟识,打针吃药之前也必须要病人重复自己的姓名和生日,以免吃错药。我们上午10点钟到急诊室,等到医生发话给妈妈打止疼针的时候已经到了下午3点。再加上按照规定,打完针必须要至少在病床上躺两个小时,确保没有其他副作用之后才能出院,我们走出急诊室时天都已经黑了,妈妈轻叹一声,唉,要是在中国,打支止疼针最多十分钟就搞定了吧。

美国人办事的一板一眼按部就班常常被习惯了模棱两可灵活变通的中国人笑话,不过话说回来,制度和人永远都是互相博弈的对手,弱的一方总会被强的一方缚住手脚。但两害相权,让制度绑架人似乎多少好过让人来绑架制度。特别是在性命关天的事儿上,用繁琐刻板不容商量的程序来以防万一,总好过让个人判断引路跟着感觉走,指望上天保佑别出疏漏闪失。

再说,急诊室里人来人往形态各异,在这里耗时间并非全无乐趣。我们当天的病友中包括一名戴着手铐脚镣的服刑犯人,还有一名长发刺青醉卧街头的流浪汉。前者连上厕所都有两名持枪警察跟着,却显然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时不时拽拽袖口裤腿,想要遮住闪亮的“首饰”。后者却因为被套上了橘红色病号服而大发雷霆,对着医生护士大叫:“我不要穿橘红色,看上去好像监狱的犯人。”

这时候,带布帘子的病床简直像是百老汇剧场的包厢了。

 

 

 

 

 

 

 

 

本文源自21世纪网,文章地址:http://www./HTML/2011-11-29/2OMTQzXzM4NDA2OQ.html 复制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