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1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第二节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家有学子 2011-12-05
第二节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常见的具体因素。

  ○懂得各种常见的具体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途径或渠道。

  ○理解商品供给与需求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理解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懂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知道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懂得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了解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

  ○了解替代品与互补品的含义。

  ○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理解不同层次的因素如何影响商品价格的认识能力。

  ○透过经济现象认识“价值决定价格”这一本质的辩证分析能力。

  ○分析商品价格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实际生活能力。

  ○能够运用商品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有关理论,分析相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能够初步根据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如何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能辩证看待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

  ○通过学习劳动价值论,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消费者要实现消费,一是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货币,二是必须了解相关商品的价格。为此,本课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商品价格现象,掌握相关的价格价值理论。这一课的理论属于经济学基本理论,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教材遵循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按照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方式,通过各种常见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透过价格现象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价格价值理论,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并对价格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所了解。

  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日常生活现象引出商品价格是多变的,并分析影响商品价格的多种具体因素──接着分析上述具体因素是如何影响商品价格的,引出各种具体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由价格的变动不是无限上涨或下降的,引出价格的决定因素,即价值决定价格──接着深入分析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总结前面的内容,归纳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最后分析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

  2.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讲述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第一目:供求影响价格。

  这一目是本课的难点。教材按照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从日常生活中精选了各种场景,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同一商品的价格经常因时因地而变。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是哪些具体的因素影响价格?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价格的?并由此得出结论: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影响价格。在这一目,教材讲了两层意思。

  其一,影响商品价格的具体因素。教材首先通过多个镜头,呈现价格多变这一特点,并总结出商品价格或高或低是气候、时间、地域、政策、生产条件、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教师讲授这个知识时,要注意弄清楚“变动”和“差异”的区别。“变动”是从时间角度来说的,例如,这个月的荔枝价格比上个月高;“差异”是从空间角度来说的,例如,荔枝在广东比在北京卖得便宜。上述知识比较简单,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

  其二,各种具体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途径。教材在分析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具体因素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商品价格的,并得出结论: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供求影响价格。接着,教材通过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究竟是如何影响商品价格的?教材得出两个结论:如果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如果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价格就会下降。这是本目的教学重点。

  在讲授上述知识点时,教师应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把气候、时间、地域、政策、生产条件、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视为同一个层次的影响因素。可以这么区分,供给和需求是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因素,而气候、时间、地域、政策、生产条件、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间接因素,这些因素只能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才能影响价格。二是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学生要能够根据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价格现象,判断分析出是哪个间接因素通过哪个直接因素而起作用的。

  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

  正如这一目第一个探究活动所体现的,虽然在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下商品价格会发生变动,但是商品价格的波动并不是任意的。根据这一重要的生活现象,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商品价格的波动为什么不是任意的、不受限制的?也就是说,商品价格究竟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并得出结论:商品价格的波动不是任意的、不受限制的,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价值”在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目的基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初步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价值规律,而非简单地停留在价格现象层面。教材共讲了四层意思。

  其一,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教材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为了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列举实例进行说明。

  其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对于商品的价值量为什么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用逻辑反证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会导致什么后果,从而推出“会导致出现奖懒罚勤这一不合理的现象,而且会出现一个商品一个价的奇怪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要求学生对这个概念作过深的发掘,而是以相关链接形式纳入教材,供感兴趣的学生课后学习。

  其三,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若其他条件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由于劳动生产率包括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包括社会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因此,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了解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深入理解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不过,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探究,在课堂上只要讲清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教材安排了一个名词点击──劳动生产率的概念,这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为什么要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不要求学生识记。设计的探究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白技术进步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进而降低商品价值量。这个知识点较为抽象,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应多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其四,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一知识点是在总结以上内容及第一目的相关内容后得出的,是第一框的总结。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自己推出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作学习要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讲授。

  3.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如果说第二课第一框重点研究商品价格的影响因素,第二框则反过来,即研究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及生产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市场经济价格现象的进一步认识,体会运用经济学理论参与实际经济生活的魅力。本框下设两目,分别讲述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第一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体会消费者具有可以根据商品价格的涨落来决定要不要购买的自由,从而引出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个话题。在这一目中,教材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商品价格变动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一般影响规律。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教师在讲授这一点时可以通过设计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必须是同一时点的。要准确理解这一规律,还必须注意三点。一是得出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是假定所有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保持不变。因为在科学研究中,尽管影响某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每一次只能研究一个因素,其余的影响因素只能假定保持不变。在讲授这一知识时,教师可借助需求曲线图展示上述结论,以加深学生对商品价格变动与该商品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认识。二是不能简单地说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成反比。在表述变量之间的关系时,不要动辄就把正相关说成正比,把负相关说成反比。三是这里所说的商品的价格是指消费者所要购买的商品的价格,而非下文所说的其他商品的价格。

  其二,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教材通过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和等离子电视、轿车等高档耐用品为例,帮助学生理解该观点。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发掘更丰富生动的事例。这是一个易错点,教师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可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或相关的统计数据推导出结论。此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了解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对大家参与经济生活有何帮助?对企业定价有什么帮助?或者运用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的原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

  其三,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学习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正确理解及区分替代品和互补品,尤其要让学生认识到商品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是有程度之分的。其次,教师在上课时,应该通过相关事例,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有什么影响,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理论很抽象,而是觉得生活中处处有经济学。在讲授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这里要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带来什么影响,而不是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的影响。

  第二目: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这一目主要通过一个探究活动切入,引出价格对企业供给的影响。教材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调节生产规模。教材指出,以变动的价格为信号,企业可以不断调节生产规模。教材的图示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准确地理解该观点。此外,教师还可借助供给曲线帮助学生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企业生产的影响。

  其二,提高劳动生产率。教材指出,企业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在同种产品的企业中个别劳动时间减少,才能使自己的产品有降价空间,才能在价格竞争中取胜。教师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第一框第二目的内容。

  其三,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教材指出,企业必须提供比同行更好、更先进的产品,才能摆脱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使自己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及经济效益。

  (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1)影响商品价格的具体因素

  (2)商品供求影响价格

  ○各种具体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商品供求关系的不同状况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2.价值决定价格

  (1)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商品价格变动与消费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3)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第一目:供求影响价格。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商品价格会受到许多具体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

  一是作为导入,让学生理解价格会受到许多具体因素的影响;二是调动学生思维,引发他们结合身边的事例分析市场价格变动背后的影响因素;三是可作为进一步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可归结为直接和间接因素,供求是直接因素,其他因素通过它们而起作用”的素材;四是根据经济现象分析供求影响价格,增强学生解析经济生活现象的能力。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并引导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价格变动或差异的例子,得出“商品的价格受多种具体因素影响”的结论。

  (2)组织学生结合所给的材料,讨论分析导致价格变动或差异的原因,得出“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才是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因素”的结论。教师要注意适时点拨。

  注意事项

  (1)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出价格变动和价格差异的区别。

  (2)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分析每个例子的时候,分辨是什么因素引起供给量或需求量的变化,进而影响价格发生相应改变。

  第二个探究活动:节日前后的鲜花价格和上涨的砂糖橘价格。

  设计意图

  一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需求扩大会使商品价格上涨,需求缩小会使商品价格下降,以及帮助学生理解卖方市场;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供给下降会使商品价格上升,供给扩大会使商品价格下降,以及帮助学生理解买方市场。

  操作建议

  (1)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探究问题。这一内容不难,不需设置讨论。

  (2)结合“节日期间鲜花的价格高出平日几倍”得出卖方市场的相关表述;结合“上涨的砂糖橘价格”的相关分析,得出买方市场的相关表述。

  (3)可再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举例,加深对“需求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和“供给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的理解。

  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较为简单,不宜花费太多时间。

  (2)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出关键结论。

  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商品价格波动为什么不是任意的。设计意图

  商品价格的波动并不是任意的、不受限制的,这是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价值在起着决定性作用。教材通过本探究活动,一是让学生明白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二是培养学生透过经济现象认识“价值决定价格”这一本质的能力。

  操作建议

  (1)可事先安排学生对这几年本地的自行车与汽车的价格变动或彩电与收音机的价格变动作一调查,并绘出价格变动的走势图。

  (2)对自行车与汽车的价格走势图(或彩电与收音机的价格走势图)作对比分析,得出“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结论。

  注意事项

  (1)价值决定价格理论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如果学生找不到数据材料,教师应该尽可能提供帮助,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商品价格的波动并不是任意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价值在起着决定性作用。

  (2)教师的引导要重在教学生制图,有效提取图表信息,并引导学生将相关信息上升到理论高度。

  第二个探究活动:铝制品的价格变化。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探究“电解铝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铝产品的价值量大大降低”,一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白技术进步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降低商品价值量;二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三是引导学生历史地、发展地看问题。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2)让学生举出类似例子印证上述观点。

  (3)结合探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单位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从而获得对这一现象的科学认识。

  注意事项

  (1)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但要求他们能回答探究活动提出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能联想到生活中的事例,从而加深对科技的重要作用、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正确认识。

  (2)教师在归纳、总结时,注意与前面的内容相连接,让学生能深入浅出地从总体上把握这一教学难点。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一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如何购物更实惠。

  设计意图

  一是起导入作用;二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三是引导学生关注及学会分析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增强分析经济现象的意识,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操作建议

  (1)可先让学生阅读材料,回答“为什么在商品的使用高峰期过后再去购买,消费者能在价格上获得实惠”。

  (2)以这一探究活动为引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举出有关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例子。

  (3)在引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适当点拨。让学生知道当市场充分竞争而且商品质量信息对称时,的确会有物美价廉的商品;而当商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时,则会出现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现象。

  (4)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例子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一般影响规律。

  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的答案具有发散性,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答案不要求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点拨、归类、总结。例如,对生活必需品、高档耐用品的价格变动进行归类,为讲下一问题作铺垫。若学生举不出相关实例,教师应补充相关素材。

  第二目: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牛蒡事件。

  设计意图

  一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价格对生产具有信号、引导作用;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商品价格与商品供求的相互关系;三是让学生感受生活当中有学问,认识价格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操作建议

  (1)学生阅读材料,自行思考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由学生归纳得出下列结论:价格上涨会刺激生产,价格下降会减少生产;价格调节由于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农民应通过掌握经济规律减少损失,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等来减少价格暴跌带来的损失;政府应为农民提供信息、采取措施积极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除价格外,人们的消费行为、国家政策等都是调节生产的重要手段。

  注意事项

  (1)第一个问题较为简单,但结论很重要。教师的引导重在让学生明白价格是如何影响供给或生产这一过程的。

  (2)第二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答案也可能五花八门,教师要注意多角度启发,正确引导,归纳提升。

三、重点、难点分析

  1.供求影响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理论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要讲好这一重要理论,我们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

  第一,要分清楚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与间接因素。关注经济生活,我们会发现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时候、不同地区,同一商品的价格会有不同的表现。影响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很多,正如教材指出的,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政策、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价格。当然,我们还可以找出许多其他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不能直接影响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直接影响价格的因素只有商品供给和需求。

  第二,要讲清楚间接因素是如何通过影响商品供求而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要么通过使供给扩大(或缩小),要么通过使需求扩大(或缩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例如,今年风调雨顺(气候因素),导致水果供给增加,从而价格下跌;下午大家工作忙(时间因素),所以看电影的人少,因而下午的电影票价格便宜。教师还可以从本地的生活实际出发,列举本地学生熟悉的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因素是如何通过改变供给或需求来影响价格的。

  第三,要讲清楚商品供求关系是如何影商品响价格的。总的来说,商品供给缩小或需求扩大,可能导致商品供不应求,从而价格上涨;商品供给扩大或需求缩小,可能导致商品供过于求,从而价格下降。教师可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

  此外,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材上“价格变动和差异”一词──同一商品在不同时候有不同价格,就叫价格变动;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区有不同价格,就叫价格差异。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学习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理解价格现象。价值决定价格理论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讲授这一理论,必须掌握以下四点。

  (1)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虽然价格的变动是受供求影响的,但决定价格既不能无限上涨、也不能无限下跌的原因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着商品的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

  商品的价值无法通过该商品自身表现出来,只能通过另一种东西相对地表现出来。在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表现出来的,这种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价格。

  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只有在说明了价值决定价格之后,才能正确分析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供给和需求只调节着市场价格一时的变动。供给和需求可以说明为什么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会涨到它的价值以上或降到它的价值以下,但决不能说明这个价值本身。”“价值规律支配着价格的运动,生产上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或增加,会使生产价格降低或提高。”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既然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那么商品的价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也是需要我们掌握的。

  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自然也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衡量劳动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如天、小时、分钟等),所以,价值量由劳动时间来决定。

  显然,就同一商品而言,不同生产者的具体生产时间是不同的,这个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那么,商品的价值量能够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来衡量吗?显然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例如:生产同样一张桌子,有的人因为工具好、技术高、在劳动中又勤奋努力,只用10小时就完成了;有的人因为工具、技术和努力程度都比较差,可能需要12小时才能完成。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那么同一种商品不仅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而且越懒惰和越不熟练的人,他所生产的商品反而具有更大的价值。这是不合理的,不能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每个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大于还是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直接关系着他在经营和竞争中的成败得失。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如果他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生产成本就高,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就会亏本甚至破产;相反,如果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全部劳动耗费不但能够得到补偿,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盈利,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地位。所以,商品生产者都会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其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盈利。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对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越低。另一种是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少,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的生产效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某部门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分别引起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价值量与价值总量。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只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对于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来说,价值量只能有一个。价值量通常是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价值总量是指某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含在某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则越大。结论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才会引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个别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个别劳动时间的多少与商品价值量无关。除非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最终引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才会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能使单位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而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越多。价值总量=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因此使用价值的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不变。结论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尽管教材在这里着墨不多,但它确是我们理解市场价格运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我们的教学重点。

  (1)价值规律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它既不是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规律,也不是某一个社会特有的规律,而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如何理解等价交换?

  所谓等价,就是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要相等。在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等。但实际上价格有时比价值高,有时比价值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价格虽然由价值决定,但是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一定要注意,这个“相等”不是指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都是相等的。

  搞清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是理解等价交换原则的关键。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价格应该与价值一致,但由于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恰恰是价值规律的体现。这就需要理解三点。第一,要看到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轴的,既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而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第二,不仅要看到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还要看到价格反过来也影响供求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当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时,就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扩大生产,从而使供求趋于平衡;反之,当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时,生产者就会缩减生产,从而使价格逐渐上涨。第三,从单个交换过程看,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一致。价格终究还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4.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难点。

  教师在讲价格的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主要讲清楚三点。

  (1)讲清楚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其他商品(即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例如,消费者对鸡蛋的需求,不仅受鸡蛋价格的影响,还受蔬菜、肉类价格的影响。就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而言,一般来说,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动,这就是需求法则。要准确理解需求法则,必须注意,要得出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假定所有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在这里,因变量是商品的需求量,而自变量只有一个──商品自身的价格。在学习经济理论时,一定要记住,“假定所有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是科学地表述经济理论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讲授这一点时可以通过设计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得出需求法则。当然,这些数据必须是同一时点的。

  (2)正确理解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在经济学中,将商品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称之为需求价格弹性,计算公式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这个理论对企业的产品定价有很大的帮助。假设有两种产品,分别叫甲和乙。它们的价格都下降10%,然而甲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只上升了5%,而乙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却上升了20%。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乙产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比甲产品要大。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对于生产甲产品的企业来说,价格下降是得不偿失;生产乙产品的企业却能够从降价中获益。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当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大时,企业才能对产品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当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时,企业则可以将该产品卖出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明白了这个理论,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农业会经常出现“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的现象。因为当粮食丰收后,粮食的供给大幅度增加,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下,粮食的市场价格会大幅度下降;由于粮食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因此,粮食的市场需求量只有很小幅度的上升。两相比较,农民也就得不偿失了。正是基于这个理由,国家经常对农产品进行扶持。

  (3)就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而言,要讲清两点。一是替代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学生肉类产品涨价,则鸡蛋购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诸如此类的例子会使学生发现,对相互替代的商品,二者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二是互补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同样可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学生“汽油涨价,市场的汽车购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诸如此类的例子会使学生发现,对互补商品,二者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反方向变化。

  在讲述以上三个知识要点时,教师有两个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一样。这一知识点实际上就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参见教学资源链接)。二是如何正确理解替代品与互补品。商品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是由需求交叉弹性定义的,需求交叉弹性大于零,就意味着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需求交叉弹性小于零,就意味着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其中需求交叉弹性的具体大小就反映了商品之间的替代或互补程度的大小(参见教学资源链接)。

  5.价格变动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这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难点。教师在讲价格的变动对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时,主要要讲清楚三点。

  (1)调节生产规模。生产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按照价格的变动来进行生产和销售。价格是一种信号,反映了各种资源与商品的相对稀缺程度。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生产者生产这种商品的获利就会增加,于是生产者就会扩大生产,增加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生产者生产这种商品的获利就会减少,就会主动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减少供给量。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供给法则,同样可以用供给曲线表示。这个法则同样要求所有其他影响产量的因素保持不变,只有一个影响因素(商品自身的价格)在变化。

  (2)激励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生产者只有改进技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激励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价值,就必须重视产品质量,并生产出品牌产品,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四、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可安排两课时,第一框一课时,第二框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建议

  1.以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现象,参与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并提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本课的探究活动是为了方便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处理,不必一一组织讨论。对于探究活动,教师可以重新组合设计问题,可以用更典型的事例、活动替代。关键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动脑思考,并实现教学目标。

  3.教学中要避免仅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可指导学生课前分组查阅文献,或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并整理有关影响价格的因素,以及价格变动影响生产、生活的典型案例,课堂内分组进行汇报。

  4.对于教学重点、难点,教师要善于诱导、点拨,讲深讲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切忌为了活动而活动。

  (三)教学评价建议

  1.知识评价

  本课涉及一些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评价的内容参见本课课标及知识目标,评价的方式可以通过提问、课后练习、测评来进行。

  2.学习表现评价

  对学生参与本课教学的表现,可根据课前准备、听课状况、合作探究等给予评价。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效果,根据学生上交的小论文及调查资料等给予评价。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注意发挥学生所长。

  3.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价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是否有竞争意识、平等待人意识,可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自我测评与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苹果遭雹灾减产,价格远远高于往年。”下列事例中,价格变动原因与这个例子相同的是()

  A.每年“母亲节”这一天,全国各城市的康乃馨等鲜花的价格高出平日几倍

  B.某市演出市场首次推出“半日价”,票价降了,观众多了

  C.近年来,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笔记本电脑市场进入低价时代

  D.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减产原油,导致世界范围油价上涨

  近年来,原油价格持续上涨。为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我国乙醇汽油的使用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此外,受油价过高影响,美国市场中型汽车的销量持续下滑。根据材料回答第2~3题。

  2.高油价推动乙醇燃料的生产与使用表明()

  ①价格变动可以调节生产,对生产经营有重要影响②价格决定生产,某种商品价格越高,从事该商品的生产越少③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④某一商品价格的提高,会使这种商品的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3.受油价过高影响,汽车销售量下滑,说明()

  ①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减少②一般来说,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的变动③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减少④市场应该增加汽车的供给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

  4.商品价格决定于()

  A.商品的价值,但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B.供求关系,但受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影响

  C.个别劳动时间,但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D.供求关系,但受到使用价值的影响

  5.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及文化民俗等因素都有可能使商品的价格受到影响,但是这些因素都必须通过改变商品的供给或需求来改变商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情况中能够使商品价格上升的有()

  ①需求扩大②需求缩小③供给扩大④供给缩小

  A.②④B.①②C.②③D.①④

  简答题

  6.右图反映了你所学的哪些经济学观点?请简要加以分析。

  辨析题

  7.经听证会和报市政府同意,广州市物价局公布了《广州市自来水价格改革方案》。从2006年元旦起,广州市民用水和工业用水价格都有所提高,综合水价达到每立方米1.69元。有关部门还决定待条件成熟后在广州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即按用水量多少缴费,用水越多,水价越贵。

  辨题:水价是政府根据需要任意规定的。

  论述题

  8.材料一:自1998年以来,我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扬,许多地方的住房价格远远超过了普通百姓的购买力。为了抑制房价,2006年4月28日央行再次上调房贷利率,5年期以上利率提高到6.39%,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出台六项措施调控房地产业。

  材料二:2006年11月1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第三季度我国房屋销售价格情况。第三季度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35.5%,涨幅比上季度低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则大幅回落1.8个百分点,全国房价涨幅总体放缓。

  材料一、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请分析房地产价格回落对消费者和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D2.D3.B4.A5.D

  简答题

  6.答:(1)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该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商品供给量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下降而下降。

  (2)市场供求双方在市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个供求平衡的价格。

  辨析题

  7.答:(1)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水作为商品,其价格也是由价值决定的。

  (2)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政策、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及文化民俗等因素都有可能使商品的价格受到影响,但是这些因素都必须通过改变商品的供给或需求来改变商品价格。

  政府根据生活用水供不应求的状况,通过适当提高水价来减少水的需求量,是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体现。因此,题目中的观点错误。

  论述题

  8.答:(1)材料一“中央政府各部门合力出台政策调控房地产业”是材料二“全国房价涨幅总体放缓”的原因,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2)房产价格回落对消费者的影响:它意味着人们购房成本下降,使中低收入的消费者对房产的需求量增加,可提高中低收入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房产价格回落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一些企业转而生产其他产品,也会促使房产企业优胜劣汰,优化房产市场;会促使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出更多的适销对路的房产品。

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点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购买并有能力购买的数量。理解需求这个概念需要注意把需求与需要区别开来。如果消费者只是愿意购买而没有购买能力,则只是消费者的欲望或需要,而不能称为需求。需要变成需求,关键是要有购买力。因此,需求又被称为有购买力的需要,它是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

  2.供给

  供给与需求相对应,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二)理论动态

  1.影响需求的因素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项。

  (1)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来说,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对它的需求量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

  (2)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分为相互替代的商品和相互补充的商品。在消费过程中,有些商品可以互相替代,如牛奶与豆浆、牛肉与羊肉、煤炭与石油等。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在互为替代的商品之间,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对另外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动。在消费过程中,有些商品可以互补,如羽毛球与羽毛球拍、汽车与汽油等。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在互补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减少,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的价格反方向变动。

  (3)消费者的个人收入水平。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就正常商品而言,增加消费者的收入会导致对正常商品需求的增加;相反,收入下降则会减少对正常商品的需求。不过,就低档商品而言,增加消费者的收入反而会减少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

  (4)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是否喜好及喜好的程度。消费者在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如何选择商品,他的偏好起着重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消费者的偏好会受到社会消费时尚的影响,而消费时尚受到广告效应的影响。消费者的个人偏好发生了变化,对这类商品的需求自然会发生同方向的变化。

  (5)消费者的预期。它包括对自己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的预期。如果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上升、商品价格水平会上涨,则会增加现在的需求;反之,如果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商品价格水平下降,则会减少现在的需求。如果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久可能上涨,则这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反之,如果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久可能下跌,则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

  商品的需求除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人口增减、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2.需求法则

  尽管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在分析需求与价格的相互关系时,有个前提条件,即假定消费者收入、偏好、预期以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等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

  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商品的需求量同该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动,这个经济学的重要规律被称为需求法则。

  但也有特殊的商品,其需求与价格自身的关系与需求法则不同。如珠宝、名贵服饰等炫耀性商品,如古董、名画等珍贵收藏品,由于价格越高越能显示其炫耀或收藏价值,故而其需求量反而越大。

  3.影响供给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生产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决定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几项。

  (1)所供给商品的价格。一般来说,该商品市场价格上涨,生产者就会增加对它的供给量;反之,该商品市场价格下降,生产者则会减少对它的供给量。

  (2)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费用直接构成生产成本。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生产成本上升,利润就会减少,商品的供给量也会减少;生产要素价格下降,生产成本降低,利润增加,商品供给量则会增多。

  (3)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的提高,可以降低成本,增加盈利,从而导致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商品供给。

  (4)生产者的预期。如果某种商品价格看涨,厂商就会减少现在的供给量,等待价格上涨后增加供给;反之,如果某种商品价格看跌,厂商就会把现有的存货尽快抛售出去,从而增加现在的供给。

  商品的供给除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气候(农作物最明显)、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4.供给法则

  在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即商品供给量与该商品价格同方向变动。这个经济学中的重要规律被称为供给法则。

  供给法则就绝大多数商品而言是成立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在工资开始上升时,劳动力供给会增加,但当工资上升到一定水平时,劳动者对货币的需求不那么强烈,而对闲暇、娱乐、旅游更感兴趣。此时,劳动者反而可能随着工资收入的上升而减少自己的劳动力供给量。

  5.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商品自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程度。计算方法是“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各种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根据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这里只介绍常见的两类(Ed代表需求弹性系数)。

  (1)需求缺乏弹性,即1>Ed>0。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

  (2)需求富有弹性,即∞>Ed>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

  为什么各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呢?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因素影响着需求弹性的大小。

  第一,该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一般来说,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强度大而稳定,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例如,粮食、蔬菜这类生活必需品的弹性一般都小。相反,消费者对奢侈品的需求强度小而不稳定,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例如,到国外旅行这类消费的需求弹性一般都大。根据一些美国经济学家的估算,在美国,土豆的弹性系数为0.31,咖啡的弹性系数为0.25,而国外旅行的弹性系数为4。

  第二,该商品的替代品的多少以及替代程度。如果一种商品有许多替代品,即可替代性强,消费者选择余地大,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就富有弹性。因为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购买其他替代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购买这种商品来取代其他替代品。例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相互替代程度高,假如可口可乐的价格不变,百事可乐价格略有上升,就会引起百事可乐销售量大大减少。与此相反,由于食盐没有相近的替代品,食盐的需求弹性就小于可乐。

  第三,时间的长短。由于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需要时间,因此,时间越长,消费者越能够寻找更多的办法,应付价格变动,所以,同样一种商品,时间越长,其需求价格弹性越大。

  第四,商品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消费者在某种商品上的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比重越大,其价格变化对消费者的需求影响越大,则该商品的需求越富有弹性,如房产、汽车等;反之,消费者在某种商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越小,其需求弹性也就越小,如火柴、食盐、肥皂等商品。

  6.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程度。它的计算方法是用甲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乙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如果需求交叉弹性大于零,则表明甲乙之间具有替代关系,数字越大,替代程度越强;如果需求交叉弹性小于零,则表明甲乙之间具有互补关系,数字越小,互补程度越强。

  7.我国必须大力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当前,我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能源、矿产、水和土地等资源的定价模式,基本上是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由于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反映资源消耗的机会成本、环境污染破坏和安全投入等外部成本,资源的获得或无偿,或成本很低,没有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致使我国资源价格水平总体偏低,与国外相比,煤、焦炭、天然气、水、电的价格较低。不同资源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也不合理,没有体现“质优价高”的原则,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需求和过度浪费,造成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污染物的无度排放,形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国内资源价格被人为地压低,多数低于外国水平,致使我国资源消耗型出口产品的成本显得很低,出口产品的价格始终保持在全球较低的水平,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带来结汇的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投资成本也会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最终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压力,对我国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可以说,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资源利用效率低、国际贸易不平衡都与资源价格水平长期偏低有密切的关系。

  合理的资源价格机制,不仅可以促使企业改变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而且可以引导理性的消费方式,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节约型社会。

  资源既是生产要素,又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其价格改革涉及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不仅直接关系行业、企业和部门的利益,而且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必须统筹兼顾。

  第一,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干预,切实建立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污染等外部性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是我国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第二,由于我国资源的市场化开发程度低、供应商单一、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等特征,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或发展期的初级阶段。因此,要加强和完善政府的监管和调控作用,建立健全价格法律法规体系和科学有效的价格管理体制,注意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价格,进行打破资源上游垄断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供应主体多元化。

  在我国,国家是资源的所有者,但国家实际上不直接占有资源,而是通过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占有资源。因此,资源价格改革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不同地区之间、生产方与消费方的多种利益的调整,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是资源价格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2006年10月,变煤炭资源“无偿划拨”为“有偿使用”的改革试点,在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贵州、陕西8个煤炭主要生产省(区)推进。严格实行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出让新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除特别规定外,一律以市场竞争方式取得。此前企业无偿占有属于国家出资探明的煤炭探矿权和无偿取得的采矿权,在严格依据国家规定对剩余资源储量评估作价后要缴纳探矿权、采矿权价款。试点还将建立煤炭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制。

  (三)资料选辑

  1.价格和价格机制──让利与打折

  从前,有两个外地商人,他们来到一个小镇上,在一条繁华的街道上开了两家卖服装的商店。两个商店卖的是同样的衣服,甚至连样式、牌子都是一样的,而且这两家商店门对门。两个商店的竞争很激烈,两个老板也各不相让,一个今天说降价,另一个明天说打折。而每当一家店降价或者打折时,顾客就会蜂拥而至,而对门的老板则显得很失落的样子。他们就这样你打折我降价地经营着这两个商店。许多年过去了,两个服装店还是这么吵来吵去,但生意却都越做越大。两家服装店的店面都扩大了一倍,服装的样式也比以前多了,而且,店里边都装修得很漂亮。

  其实,有一个秘密人们一直都不知道,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这两家店下面有条地道,两个老板竟是一对亲兄弟。每当一家店因打折或者降价招徕很多顾客的时候,另一家就把自己店里的衣服从地道送到对面去卖。由于这两家的“激烈竞争”,这个镇上再没有开过第三家店。

  在这个故事中,让利与打折是一种营销手段,通过让利和打折,商品的价格下降,人们便纷纷购买,从而刺激消费,提高营业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价格的确可以调节商品的供求。而且,价格也可以改变消费者的购买倾向,本来没有购买意愿的,看到打折或者降价也就趋之若鹜,加入到购买的行列中来。故事中的主人公很聪明,正是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通过降低价格使得更多的顾客购买他们的服装。所以,两兄弟的生意越做越好。

  正如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所说:“在市场中,是价格在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着平衡的作用。”

  2.需求与供给规律──和尚与梳子

  曾经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规模,公司领导层决定高薪招聘一批优秀的销售员。于是,公司的公关部门在相关媒体上刊登招聘广告。广告一登出来,报名者便蜂拥而至。

  总经理和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亲自上阵,希望能够为公司招聘到业务能力强的年轻人。于是,总经理便对众多的应聘者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总经理的话还没有说完,大家就开始议论纷纷。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明摆着在捉弄人吗?于是许多人纷纷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甲、乙、丙3个应聘者。总经理没有理会那些中途放弃者,接着说道:“以10日为期,届时你们3个人向我汇报销售成绩,我们再做最后的人选定夺。”

  10日很快过去了。总经理问甲:“卖出多少把?”答:“1把。”“怎么卖的?”甲说他到寺院里,历尽千辛万苦地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可是没有什么效果,和尚还以为他在搞恶作剧,因此对他大加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在晒太阳,正使劲挠着头皮。甲才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总经理问乙:“卖出多少把?”答:“10把。”“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于是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寺院应在每座殿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在进香前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庙有10座殿,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总经理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总经理非常惊异地问:“怎么卖的?”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来寺里进香者络绎不绝。于是,丙找到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便可做赠品。”住侍听后非常高兴,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同时,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也很高兴,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了。

  把木梳卖给和尚,乍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和尚对梳子怎么会有需求呢?我们在心里也许会画出一个大大的问号。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推销术,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果真就创造出了和尚对梳子的需求。虽然故事终究是故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商家通过各式各样的广告等推销手段,利用供需规律,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开发出新的市场来,有效地创造并扩大了产品的需求,成功地引导了潮流。

  3.资源稀缺性原理──水与钻石之争(价值悖论)

  二百多年前,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出了价值悖论,即没有什么能比水更有用,然而水却很少能交换到任何东西。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却经常可以交换到大量的其他物品。他就此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对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几乎没有价值,而只能用于装饰的钻石却价值连城?

  人们都知道,钻石是一种十分稀缺的物品,因为,它本身的总量就很少,开发加工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所以钻石出售的价格就很高。相比之下,水却相对丰裕得多,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只需花费很低的成本就可以得到水,它的价格当然也不会很高。其实,对人类来说,世界上水的供给比世界上钻石供给有用得多,但是水的价格取决于它的边际效用,也就是说,取决于最后一杯水对我们的效用到底有多大。由于世界上有如此多的水,所以,最后一杯水只能以很低的价格出售。即使最初的几滴水相当重要,可以挽救我们的生命,但最后的一些水也仅仅能用来浇草坪或者洗汽车。所以像水这样非常有用的商品只能以接近于零的价格出售,因为最后一滴水几乎一文不值。相反,钻石的数量如此缺乏,而人类对它的需求又如此之大,因此它对我们的效用就很大,价格当然就会相当昂贵。

  一般来讲,商品的数量越多,它的最后一单位的相对购买欲望就越小。因此,为什么大量的水具有很低的价格,为什么必不可少的物品,如空气,却成为免费物品,其答案就清楚了。在这两种情况下,正是巨额的数量使其边际效用大大减少,因而降低了这些重要物品的价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