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于丹

 tuzididie 2011-12-06
谢谢今天来到这里的各位朋友。这个周末的下午,我们大家聚集到这个地方来探讨关于成长、关于感悟的话题。我想这不是我要向大家讲什么内容,而是我们大家一起轻松愉悦地,像喝下午茶一样来完成自己心灵里的一个发现。

  其实,周末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就在于我们的心可以宁静下来,可以听听自己心里真正的愿望,看见自己心里面那些最柔软的、最芬芳的、最美丽的想法。有的时候一周的五天,匆匆忙忙,在一个紧张的节奏里面,我们可以去建功立业,安身立命,我们可以在这个社会上去完成自己的许多功绩。但是,自己心里真正的心愿在哪里呢?在这样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把它打开,我们去完成这种发现,让自己的心可以感受一份宁静,我想这是一件美丽的事情。

  觉悟就是见我心

  今天这个时代,相对我们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更丰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科技无限发达,物质极大地繁盛,但是我们的心一定比过去更幸福了吗?更安宁了吗?我们拥有的一定比过去更多吗?世界繁荣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灿烂;世界的选择多元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稳定。我们可以想一想,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物质条件相对是很贫瘠的,但是呢,大家彼此没有多少可以攀比的。大家都是一样福利分的小房,顶多说我们家的人不勤快,坐的都是硬板的椅子,邻居家安个弹簧、弄点海绵做个土沙发,生活质量的差别也就是这么大。不会像现在说我们家住的是经济适用房,我小学的同学现在住的是独栋别墅,而他当年的学习还不如我好。那个时候比孩子出息不出息,顶多说两家的孩子一起进厂了,我的孩子还是二级工,而你的孩子已经是四级工了。不会说我们俩小时候一起,我的孩子现在下岗了,你的孩子现在是留美博士后。

  就在四五十年前,我们的生活没有今天这么大的差别,大家由于那种贫瘠而稳定。

  今天的生活,我们的选择多了,却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快乐。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讲到对经典的阅读、对成长的感悟?如果没有今天心理的失衡,没有社会的巨大变化,我讲的这个话题就没有意义。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所面临的是心灵的安顿。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什么呢?我们大概从小就听到一个词,说要做一个有觉悟的人。

  那么什么是“觉悟”啊?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汉字,写出来就很简单。觉字下面是一个“看见”的“见”,悟是“忄”旁边一个“吾”。“觉悟”两个字什么意思呢?最根本的含义就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看见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

  我们今天的科技很发达,大家要是想查一个什么词,你去用google查,马上几十万条搜索结果都在你的眼前。但是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心灵搜索引擎,说想想我自己心里现在是什么愿望,“见我心”这件事情有别人、有科技去帮我完成吗?没有。而我们的心到底有多大多小呢?我们自己不知道,人的心哪,有时可以游于万仞,独于天地万物,可以无比辽阔。有的时候又心思狭隘,钻到一个牛角尖里就觉得今天的日子都过不去了。人心真的有这么大小的区别吗?

  曾经有一个徒弟在寺院里面修行,他问他的师傅:“师傅啊,我们看起来身材都差不多,想法会有很大的区别吗?真的有人心特别大,有人心特别小吗?”师傅就跟他说:“你现在闭上眼睛,在你心里边建一座城堡。于是徒弟就闭上眼睛,在心里建城堡,里边有多少根柱子,有什么样的房间,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睁开眼睛对师傅说,我建好了。

  师傅说:“你再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根毫毛。”徒弟闭上眼睛想啊想啊,一根小毫毛,想好了,他睁开眼睛说,“我造好了。”师傅问他:“你造那么大一座城堡,是用你的心造的吗?”他说,“是啊,我自己想出来里面的格局。”师傅又问他:“那你造一根小毫毛,是不是也用的是整个心呢?”他说:“对啊,我想小毫毛的时候,整颗心都在那小细毫毛上,也想不了其他东西。”师傅说:“对啊,人心可以造城堡也可以造毫毛,这就是心力的大与小。”我们每个人想想,人这一生,有多大的眼界就有多大的世界。有些人终其一生,他要学知识,他要有梦想,他为社会担责任,他有使命在肩,有情怀在胸,他一直希望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建一座城池,能够安顿他人,能够安顿自己。也有些人,可能为了一个职称啊,为了两口子拌一句嘴啊,为邻居对你一个脸色不好看哪,心就绊在一根毫毛上,怎么都过不去,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都不开心,这就是人心的大与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真是想要个人的幸福与安宁,需要有一个生命的起点,就是见我心,真正看看我心何在,这是我们真正的觉悟。

  君子不忧不惧

  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呢?经典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大家知道孔子,到今天是他诞辰2558年。这么多年前的一个人,他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说的每一句话拿出来在今天都是金玉良言。我们能够从中学到的无非是一种态度,一种最朴素的、最基本的,从当下出发的、推己及人发现内心的这么一种态度。比如说大家看《论语》,经常看到一个词,说谁是“君子”。他老说“君子”,何为“君子”?学生就问他,你给我解释解释,“君子”得是什么样的人啊?孔子就说了四个字:不忧不惧。

  一个人,没有太多的忧伤、忧思,没有太多的恐惧,就是君子了。这学生一听,不以为然,觉得太简单了。年轻学生都心高气盛,想君子还不得大济苍生啊,还不得有丰功伟绩啊,还不得有更多的道德标准,光说一个人心里不嘀咕,不恐惧,这就叫君子,太简单了。孔子又说了一句话:内省不疚,何忧何虑。什么叫“内省不疚”?就是说一个人,透问内心,反躬自省,了无愧疚。

  一天下来,我们想想今天领导交给我的事是不是认认真真办了,没偷工减料,朋友托付我的事,我是不是做了,言必行,行必果。对家人我尽心了,我自己也很高兴,没辜负朋友。晚上睡在床上,这么想一遍,心思坦然,就这么睡着了,这就叫内省不疚。做到上不愧于苍天,下不愧于儿女,这就行了。

  我们今天神经衰弱的人越来越多。按医学的说法是你身体不好了,给你吃点安眠药。实际上我们自己想想,什么叫小人常戚戚,就是指心里嘀嘀咕咕,心里放不下什么事。为什么放不下事?就是觉得这个我没做到位,哎呀,到晚上后悔,那件事觉得别人对不起我,怎么办,哎呀,恐惧,惶恐,内心有忧有惧,枕不安眠,夜里面肯定睡不好觉。所以每个人要做到反躬自省、每件事内心都没有愧疚、可以不忧不惧这个君子的标准并不容易。一个君子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去反省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

  所以大家知道,《论语》里面提出君子应“日三省乎己”,这个“三”不是个具体的数字,是指多次、反复,就是一遍一遍地问问自己,有哪些事我还没做到。比如说什么事呢?“为人谋而不忠乎”,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诚了吗?我今天忠于职守了吗?有的朋友说,现在也没皇上了,还提这种愚忠啊,都过时了。我们还来看这个中国字,什么是“忠”啊?中心为“忠”。这个字大家人人都会写,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标准,一个社会准则,忠诚于一个领导,这都太外在了,真正的忠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内心的良知,忠在你的心里。问问良心交代得过去吗?交代过去了这就是最大的忠诚。我们今天做多少违心的事啊!社会逼着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挣钱,或者为了自己的家人、朋友,老得说违心的话。一个人要是违心话说多了的话,他没法不神经衰弱,这个人的内心是没法安定的,因为他违背了对生命的忠诚,所以“为人谋而不忠乎”这是每天该问问自己的。

  孔子说的第二句话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今天说大话的人越来越多,拍着胸脯,夸海口,包在我的身上,放心吧。好听的话谁都会说,但谁能保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真做到呢?这也不容易,也要问问自己。

  孔子的第三句话是“传不习乎”。今天是21世纪,咱们的传媒时代比他们要丰富多了。有互联网,有电视,有广播,有报纸,铺天盖地的信息包围着我们。我们脑子里能塞很多的信息,这是传,别人传给我的。但是一定意味着你就长进了吗?也就是说你想过了吗?这个信息对我来讲是不是一个参照系,那个信息对我来讲是不是一个知识储备,我琢磨一下,记在心里,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叫“习”。咱现在老说小孩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学习,不光是孩子的事。

  今天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所以在一个传播时代里,自己心里老有一个预习复习的心,这人就长进了。

  你说孔子说的这几件事,在今天就过时吗?你说要是每一个人都问一问我为社会做事忠诚了吗?我跟朋友交往守信了吗?我在一个传播时代自己复习了、化入生命了吗?你这就扣问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你的职业角色,第二重是你的社交角色,第三重是你的生命角色。我们说的阅读经典,感悟成长,在温习复习中自己的生命不断进步,一个人“日三省乎己”,别人指责你的机会就会少很多。与其让别人指责,不如自己让生命不断提升。这样的话,你的心里的忧思恐惧不就少了吗?

  孔子人格理想

  经典是什么啊?就告诉我们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道理。我们今天可能都有很多恢弘的伟大的理想,有的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理想本身,我们缺少的是脚底下到达理想的几步路,就是不知道怎么走过去。理想要大,但是脚下的路要非常小,非常的细微。孔子也说过,“士不可不弘毅”,就是说一个人要弘扬他自己的理想,任重而道远。任有多重呢?就是以仁为己任,以仁而天下为自己的责任。有多远呢?死而后已。一息尚存,就要死而后已。

  这理想都很大吧,但是在这么宏伟理想之前,他更提倡的是更为温暖的细小的生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在一起高谈阔论,说我的人格有多大,多大的梦想,我希望以后做什么人,大家都说完了,孔子没说一句话。学生们就问,老师你的人格理想是什么?孔子这么一个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他的理想是什么样呢?没想到孔子就淡淡地说了三句话,非常简单,他说我的理想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三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由于我的存在,让我的老人们可以安顿了;由于我的存在,让朋友们都可以托付信任;由于我的存在,孩子们可以有个榜样去缅怀。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名分,没有一个社会地位。你现在不是声名显赫的,不是财富功勋都是那么卓著的,但我们每一个都不能摆脱跟这三种人的关系吧。人人都有生我养我的父母长辈,人人都有一辈子相随相伴的朋友,人人也都有自己的儿女晚辈。我们想没想过,当我们对社会作出承诺,对历史作出担当,当我们有过梦想之后,我们身边这三种人,因为我的存在有更多快乐和幸福了吗?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的。

  先来说“老者安之”。什么叫“安”?让自己的老人外在可以安身,内在可以安心。什么叫安身呢?就是儿女孝顺,让父母老有所养,生活环境挺好。什么叫安心呢?就是儿女善良正直,有出息,给社会做事,他父母有光,这叫老者安心。想想每一人都做得到吗?看看《论语》,里面简简单单说人要怎么孝顺,但我们要真的一想呢?发现知易行难,说出来都很简单但不容易做。学生问老师什么叫孝?老师回答两个字,说是“无违”,就是你别违背自己的老人。无违容易做到吗?民间有个说法,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就是你老能顺着老人的意思。我们现在做儿女的,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想想,我们老在指责父母什么呢?我们经常说:“妈,你老买处理的菜,什么旧东西都舍不得扔,你老攒着那些空瓶空罐子,这很显然是以前生活不好留下来的痕迹。但现在日子过好了,你就不能改改这些坏毛病,你就不能把这些东西都扔了?好日子过不出好样来。”这话很多儿女都说过,或者说自己的老爸:“你看看现在明明家里头能带你出去吃西餐、牛排,你就非要蹲在墙角吃面条,你这显然就是当年在村里的生活习惯。你就不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吗?”

  儿女跟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也是一片孝心,他是用自己的方式给父母建议一种更好的生活。但其实每个人的“此刻”,都是他所有历史的总和。我们的父母就是从那个环境里长大的,他就曾经在节俭的时期、在农村,把一种生活烙在自己的血液里。到现在他们终于可以过好日子的时候,他什么都不要。顺着他们的意思比什么都好,这就叫无违。有的时候,我们儿女心中缺少的不是爱的意愿,而是我们老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爱别人。你能真正不违背老人吗?儿女与父母之间能有多少大是大非啊,你说今天不能吃萝卜就一定得吃白菜,有这么大是非,非得在那吵出个子午卯酉吗?很多时候,无非是无违这两个字。

  《论语》里面关于孝顺,还有两个字说得好:色难。就是说在孝敬这件事里,千难万难难不过给父母一个好脸色。你给父母扔几万块零花钱容易,你给他买个别墅也不难,你带他去飞欧洲游,这可能也能做到,但是让你什么时候都给他们个好脸色,这件事难为死儿女了。儿女说我工作那么忙,我急着上班,然后我老妈又开始唠叨三姑六戚;我一天下班刚想喘口气,我爸就开始跟我讲跟他下棋的老头又有什么事了。最难的就是在这个时候你停下来,和颜悦色地听他说说,表示好奇心:这事挺有意思,你接着说啊。记住这两个字,“色难”。

  你说《论语》里面的经典,关于孝顺我们不去说长篇大论的,一个无违、一个色难真做到的话,老者安之啊。让我们老人那颗心可以真正能够安定下来,这就是经典教给我们的道理。

  再说“朋友信之”。你能做到吗?每个人这辈子,或多或少都有朋友。有些朋友功勋显赫,有些朋友热情洋溢,但是终其一生你能记得几个朋友?你会记住少少的几个朋友,这些人从来不在你得意的时候喧嚣在你的眼前,但是他永远都会默默地依托在你背后。这些人从来也不给你锦上添花,但只要你需要他,会为你雪中送炭。这些人对你的温度,从来都不是滚烫的火热的,但是他温暖恒久,一生相伴。如果你生命里有这样的朋友,那你想你怎么评价他?信得过呀!所谓君子之交清淡如水,一生长久,你需要几个这样信得过的朋友。孔子说,我也不希望我的朋友给我一个多辉煌的评价,无非一个“信”就够了。

  再说“少者怀之”。每个人做到长辈的时候,都愿意用自己的生命经验教孩子们,应该怎样不走弯路,但是这样的教训不一定就会让孩子们喜欢。一个长辈做到完美,做到他有很高的功勋,孩子们就一定会喜欢他么?

  有些孩子会仰望着他,说这人真了不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一辈子也做不到那样了。孩子们不会经常想起他,晚辈所喜欢的长者都是那些没有代沟的,跟孩子能够温暖地融成一体,风格朴素光明快乐,让年轻的孩子们觉得这个长辈好,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说不定我的明天比他做得还好。这样的人就会被孩子们追梦缅怀,这就是“少者怀之”,就是给孩子们一个人格榜样。

  孔子说,你问我的人格理想,就是这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三句话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自己在心里也都掂量掂量,我们也都有老的老,小的小,都有身边的朋友,你能做到吗?这是一个圣贤的人格理想,但是我们自己做到了,当然会少一份忧伤,多一份快乐。

  理想可以很大,脚下的路也可以很实在。

  学生问孔子,老师啊,怎么做个真君子?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言。”

  哪三个道呢?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就是说,一个仁爱的人心里终究不忧伤,一个智慧的人心中就不迷惑,一个勇敢的人心里就少畏惧。这三句话就够指引我们一生成长。

  爬楼的寓言

  有个故事说,弟兄两个人白天出去郊游远足,玩得兴高采烈,到下半夜才回家。他们家住在80层的公寓高楼上,到了门口突然想起来,今天下半夜电梯停电检修,没电梯了。哥俩面面相觑,没什么可说的往上走吧,背上重重的行囊,甩开大步,走过五层八层十几层还都好说,走到20层就太累了,两人就开始商量怎么办。他们决定把背包放在20层电梯口,等上去了再下来取,反正人得先回家啊。再走20层空着手也累,他们就开始抱怨,互相指责,两个人都觉得是对方欠自己的。一个就开始说,你看看你玩的,忘了时间也不晓得回来;另一个说,你还说我,电梯检修你也不想着提醒。两个人吵吵嚷嚷,又走20层。到60层的时候,连吵架的劲都没有了。反正也不远了,他们就疲疲沓沓地拖着步子慢慢悠悠地走。终于走到80层了,走到自家门口的时候,两个人开始面面相觑,好像忘了点什么东西。一想,对了,钥匙忘在了放在20楼的背包里!

  其实就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我们想一想,20岁的时候意气风发,一个少年来到这个世界上,受着家长的鼓励,老师的指引,有无数的梦想,一一地扔进行囊,背着一大包理想,甩开大步,往人生路上走。到了20层楼梯口,这就意味着你从中学到大学,该毕业了,要走到社会上成为一个社会职业角色,要遵守社会职业规则。这时候人们就会想了,我有那么多梦想在社会上还不得到处碰壁,作为一个新兴人类我得去适应上司,所以大家就商量干脆就适应社会,把梦想存在校园里,等到一天能放飞梦想,再回去取这个梦。

  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光忙着竞争了,人跟人之间的差别不大能看出来。到40岁差异明显了,看一看当年,学习不如自己的人成企业家了,自己下岗了;看看自己原来还是校花,现在离了婚一个人带着孩子,班里原来那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嫁到美国当富翁去了。所以,人到40岁心里就开始不平衡,都觉得世界对不起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在单位担子又重,于是就开始争斗,开始骂,觉得别人欠自己。

  30岁、40岁、50岁走过去,到60岁退休了,觉得生活慢下来,打拳练剑。

  风风光光最后走到80岁坎上,到这个时候生命的遗憾就在于我们蓦然回首,突然间惊觉,20岁的那个梦想一天都没有跟随过自己。自己是为爬楼梯而爬楼,那把钥匙并不在身边。生命走到最后,发现我这一辈子复制的是别人的生活,我在别人眼里是个好公民,在家里是个好家长,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工作,晚上回家照顾家人,但是我的心愿在哪,那把钥匙再也取不回来了。这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人生在每一步修炼中,要知道自己的心在何方,在这一段上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孔子说:“年十五而致于学。”就是说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学习是学什么呢?人要学到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境界,才能成长?下一句叫“三十而立”。人从十几岁到三十岁之前,正好是读书的时候,中学、大学、研究生或者是走到社会上去学习。大家都知道三十而立,怎么能立起来?外在立身,内在立心。立身容易,有张名片,买了房买了车就能说明。而立心很难,就是内心真正明白何去何从。

  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知识太容易,但是最重要的是,在年轻的时候要建立一个生命的格局,这个格局要大。咱们今天老在说一个词,说谁有“局限”。局限就是格局太小,为其所限。就像是下围棋,你是在四个角放子,而不是在一个角卷羊头,这个格局就大了。人在年轻的时候要建立大气象,格局越大,以后你才可以不受阻碍,真正做到心游万刃。

  “圣贤”农妇

  面对世间那么多压力,我们能做到“仁者不忧”吗?

  我们就来说说这个仁爱之心,仁爱就是我们跟社会打交道的原则。“仁”这个字,在2万多字的《论语》中共提到了109次,是提到最多的字。写出来简单,四划,“人”旁边一个二。可就这四划里包含一个道理:二人成仁,仁爱从来就是与另一个人在一起时表现出来的态度。

  学生问孔子什么叫仁爱的时候,孔子就说了两个字:爱人。学生又说那怎么去爱呢?比方说,有个人能做到博施与民,而能济众。一个人权力大,钱财多,他兼济天下,让每个人都得到他的恩泽,这叫博施与民,而能济众。这应该就是大仁人了吧?孔子却不以为然,说人何必非得圣贤,你说的那个境界太难了,尧舜也做不到。

  孔子认为什么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己欲立而立人”。我们每个人都想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你自己想立,也要有心帮别人立起来。立起来之后,然后就想发达,所以第二句叫“己欲达而达人”。你想发达要用心让别人也发达起来。“能近取譬”,离你最近的人你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什么人最近呢?无非在家跟老婆孩子将心比心,在单位跟同事下属将心比心,在外边跟朋友邻居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位置,帮别人想一想。这些就是仁义的方法。

  仁义无非就是推己及人,自己喜欢的事也去帮帮别人。而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是《论语》里面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说起来简单,有几个人能做得到?不说两千年前的例子,就说2007年的例子。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把全中国特别感人的故事收集起来报到推委会,然后推委会里面的人筛选后给他们写推荐词,总共选出10个人,成为当年的感动人物。这个活动举行了5年,我做了其中5年的评委,我发现这个标准在悄悄地改变着。前几年推选出来的都是特立独行的英雄人物,比如说关键时刻抢救人质的警察,排爆除险的专家,离我们生活都挺远。但在2007年推荐材料里面有一个叫林秀珍的河北妇女,从她嫁到村子里开始,就义务赡养村里的所有孤寡老人,她走到刘奶奶家门口,她就跟刘奶奶说,我家也不富裕,我们家吃窝头,你也就跟着吃窝头,我家喝稀饭,你就喝稀饭,但我保证每天都来,顿顿都有。从那天开始,林秀珍每天都去刘奶奶家做饭,做到第八年,刘奶奶从自己家破炕席上拿出一个烂纸包说:“妮儿,这纸包里头是安眠药,这是我跟你刘爷爷预备的,如果那一天我们实在走不动了,这就是我们老两口的下场。我看你八年间一天都不耽误着为我们做饭,到现在我觉得,这辈子可能是用不上这东西了。”她在这村里见到一个这样的老人就养一个,见到一家就养一家。她前前后后养了6个这样的老人,一养就养到养老送终。

  短的养七到八年,长的养个二十几年。她就这样照顾别人,嫁过来二十多岁,到现在六十多岁,这么多年中,她的四个儿女陆续出生,儿女们就陪妈妈去这家剪剪指甲,去那家买买菜,日子就这么走过来,这就是她全部的事迹。

  这个人很平常,她足够感动中国吗?

  她只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她也没读过多少经典,如果不是剧组找到她,她可能这辈子都走不出村庄。后来在写推荐材料的时候,我写了一句话:如果是富人作了这样的事,他是慈善;而穷人做这样的事,他就是圣贤。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对自己老人和孩子是什么心,用这样的心对别人和社会就好了。林秀珍入选了“十大人物”,推荐委员最后的定评语是:三十年间善良流过村庄,她用自己的人心温暖了世道。如果这个世道不苍凉,如何需要温暖,我们今天物质这么繁盛,但是人际之间有句歌词,说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人这么多,地上的人们像天上的星星那么远,人跟人都不住大杂院,一栋楼里邻居间认识的没几家。“仁者不忧”这句话也越来越远,其实这社会的人啊有时不就是这举手之劳吗?

  帮助有时候是很简单的事,大家都做过高层公寓的电梯,最尴尬的事情就是不知道眼睛该往哪地方看,因为人挨人,人挤人,离你的脸不到五公分就是一张脸,大家都望着天,看到快到自己那层就斜着肩挤出去,其实你想想,假如有一个人出面改变这个局面,一个人过来先把电梯门挡住,跟跑过来人说:别着急,在等着你了!然后这人再问问里面大家都到几层,我离得近,帮你们按一下!一个人说:“劳驾,我到7层。”还有人说我到12层,这样电梯里的人不都开始讲话吗?其实,社会有时候就是一个不带边框的电梯,她需要的无非就是第一个说话的人,假如这个人是你,费多大事吗?什么叫“仁者无忧”呢?就是你帮别人的时候,带来的收获更多。

  就说林秀珍一家,你很难想象她4个儿女为争两间草房,跟父母大打出手是不可能,因为他们家从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有人都跟自己家人一样,他们家能不快乐吗?其实人真正在社会安身立命,比如30岁时候就应该能确立一个自我,能够知道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走到一个什么样的尺度上去,怎么样把这个路坦坦荡荡地走下去。        
徐智慧 付芳芳 记者 楚杰 陈哲/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