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资源整合与导航 2011-12-06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为了适应全省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尽快融入长三角经济群,配合实现省政府东向发展的战略决策,满足社会对机电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我校遵照教育部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加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建设。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简介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集成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和复杂运动的控制,而电子技术则相反,不能承受较大载荷,却容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运动的控制。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指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这两方面的一体化,并且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它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其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所以说,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备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产品中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使运动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因而,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自动化技术与机械设备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机械设备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应用范围涉及了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国防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优越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芜湖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安徽奋力崛起中争当排头兵,把芜湖建设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目前我市作为芜、马、铜经济带一员,拥有众多的设备制造企业和信息制造企业。其中海螺集团、鑫科材料、奇瑞汽车、美的空调、山江化工、升汇纺织集团、日立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从业人员多,企业规模大。同时,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这种通用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面广,在诸如农、林、牧、渔产品的深加工企业,食品加工、造纸、印刷以及交通运输以至现代商业企业等都离不开机电一体化技术。
为充分满足科技发展对多方位人才的需要,我校领导带领有关系、部人员调研了一些大型国营企业,还走访了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单位。这些单位大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重点发展微电子、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医疗设备、电子专用设备、激光技术、机器人等主导产业。机、电、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这些产业的主要特点。被调查的单位都涉及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机、电技术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机电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企、事业单位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尤其是综合技术应用人才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调研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急需,我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该专业以社会发展对机电专业高职人才需求为着眼点,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整合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能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制造、维修、检测、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机电产品的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及维护等实际技术。它是我校对社会需求做出的快速反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状况是同步的。这一措施适应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适应了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了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改后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新途径,实行订单教育模式,淡化老三段,提高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性,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明显的具有复合型人才特色。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2.
我国急需机电一体化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
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城市,对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就业前景一片光明。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对机电一体化人员的需求将会是有增无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迅速扩大在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市场的份额。
3.
本省及长三角地区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近几年,皖江经济稳步发展,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各种成分的经济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已成为必然,其中机电一体化产品更是占主导地位。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为例:芜湖市大中型企业中,近几年引进许多国内外先进设备,但真正能使其发挥潜能的机电一体化高级技术人员还非常有限。目前,我省高等技术工人紧缺,且年龄偏大,制造业中具有高等技术资格的人员很少。为此,各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满足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培养和输送了许多机电一体化的优秀毕业生,但随着皖江经济和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应用性人才。
4.
机电设备维修行业对机电一体化人员的需求
近些年,各高校为企业培养了许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人才,但是在机电设备,尤其是大中型机电一体化设备,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维修领域中,更是缺少维修人员。我省机电一体化维修行业从业人员中,具有高职及其以上学历水平的技术人员仅占很小比例,许多厂家不得不高薪聘请国内外专业人士,但还是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为此,应加强机电设备维修行业人才的培养,加大改革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及时输送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5.
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大量的专业人才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已面向人才市场,面向社会,打破地区、行业限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其中许多毕业生要到南方沿海地区条件好的机电企业谋职,这势必也会加大人才的需求量。21世纪机电技术的新发展及随着我省中部崛起战略政策的实施,先进技术的利用规模将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我系已与奇瑞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就业合同,每年将输送多名的优秀毕业生。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人才具有长远而广阔的社会需求。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
一、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机电应用技术必需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机电产品的使用、故障分析和维修,以及数控机床的编程,了解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并具有一定现代化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社会需求
我们正处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技术进步对社会职业的种类和职业活动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导致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不断更新、变化,新旧工种的更替周期加快,职业流动愈加频繁。作为培养一线生产和管理岗位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更应关注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调研情况表明,传统的机械工业已增加了新的内涵,产品的加工制造手段也逐渐被新技术所取代。机、电技术的融合交叉越来越多,以往的学科体系和过细的专业教学已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机械行业最缺的人才:一是复合型管理人才,即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能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产品生产,把握企业方向的高级人才;二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三是既懂技术又懂营销,了解市场行情,又能提出改进意见的人才;四是智能型高级技工。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走人工作岗位后,经过锻炼最终成为后两种人才。
从几个单位调研的产品中看出,产品科技含量愈来愈高,不但包括机械、电子、微机、光电技术,还有激光、通信、各种新型传感器等内容,这些单位的产品已不是某单一技术领域的产品。这些产品已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的用人要求也随之而变,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和调整正是弥补了这种不足,并突出了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能适应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需求。我们通过对各企事业单位调研资料的汇总,发现用人单位急需以下岗位人才:
(1 )
机电产品的制造加工;
(2 )
机电产品的组装、调试;
(3 )
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
(4 )
机电产品的销售、技术服务、检验与管理;
(5 )
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维护等;
(6 )
生产一线服务人才;
(7 )
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
上述岗位在原有传统行业中融进了高新技术。有些机电产品和大型生产线应用了微机、软件、PLC,微电子、激光技术,并采用各种新型的传感器来检测和控制,其产品的制造手段也不断更新,如激光加工、数控加工等等。这些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突出了应用性和综合化,所需要的人才是能直接有效地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智能工。

三、教学条件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在强调市场需求导向的同时.必须考虑学校自身条件,并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1
、培养计划可行性论证
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院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努力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办成我院的拳头专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我院师资、图书资料、实验室等条件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2
、教材建设规划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采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和推荐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我系自编了一批实践实训补充教材,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教材体系。
3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规划
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较高工程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和进行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本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人 数

占教师总人数比例

专职教师总人数

24

72.7%

兼职教师总人数

9

27.3%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

8

24.2%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

13

39.4%

双师型教师人数

24

72.7%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

12

36.4%

本专业师资建设规划如下:
1 继续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
2 与国家重点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选送访问学者,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 通过远程教育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
4 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采用交叉培训(养)的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5 聘任一批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尤其是请专家到校短期任教,进行科研指导;
6 加强师德教育,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转变教育观念,进行素质教育 ,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
、实验室建设情况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设施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完善,已经达到了相应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现有电工,电路,模电技术,数电技术,高频电路,通讯原理,计算机仿真,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电工与机床电器技术实训,电子制作,家用电器,自控原理,传感器技术
5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规划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既要使高职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机电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而实习、实训设施的状况决定着操作技能的培养。
1)校内实习、实训条件
金工实训中心:可进行车、铣、刨、磨、钻、焊、钳等工种的实习。
数控机床实训中心配置车、铣、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为学生掌握先进的数控设备技术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
电子装配实训室:可完成电子设备的焊接、调试、检修。
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既能进行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连接、检测实训,又能进行机床维修电工的培训考核。
2)校外基地
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工厂企业的联系。一方面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最大限度地缩短高职毕业生毕业后的试用期,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现在我专业有150名学生到奇瑞等单位上岗实习。
四、专业特色
1
、专业历史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已有十多年普通及职业大学专科电气类专业办学历史,现已发展为包括电气自动化过程控制与检测应用电子机电一体化等一系列专业群。机电一体化专业是1997年以来,针对制造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迫切需要,围绕机电应用技术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独立设置的电类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掌握较强的实践技能,适应现代化生产一线需要的专科层次专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在一支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队伍的支撑下,十几年来,积累了宝贵的专业办学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为我院进一步办好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高素质机电一体化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培养模式创新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资源。我们已经认识到:高职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积极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改革方向。
3.
开展产学合作
开展互动性的产学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创新产学合作思路。在学院支持下,经过与企业多次接触,学院以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和多年来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整体形象获得了我市大型骨干企业奇瑞的重视和支持。校、企双方认真梳理产学合作要素,创造性地提出产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学院通过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服务、提供宣传窗口、提供订单教育等服务项目中,使企业通过主体专业的合作项目来实施其品牌战略。而企业因此也反哺学院专业建设,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为设置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提供了价值3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并提供教师挂职锻炼岗位、受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及其它合作项目;在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的过程中,企业还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因而产学合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毕业生充分就业。
4.
双证书培养制度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试、考查合格,按要求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颁发毕业文凭。同时应取得教学计划要求的英语、计算机等级和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双证培养在我校早有实践,并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了很大成效,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100%,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

制定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社会对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实用型人才的要求,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培养和造就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毕业后能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和应用本专业必备的理论和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具备创新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1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目标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以转变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争取用3年的时间,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办成特色鲜明、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在同类教育中具有带头作用的国家级高职示范专业。
2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院的专业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为重点,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把学生培养成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机电行业中各种技术岗位群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
、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
要求基础够用、编程能力强、操作技能宽。
1)
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基础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数学知识、力学知识、机械基础知识、电工电子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阅读本专业英语技术资料能力。
2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机械制造、数控原理、数控编程、数控系统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手工编程和Pro/EMaster CAMCAXA等自动编程软件应用。
3
)具备数控机床的加工操作能力。同时还具备安装、调试数控加工设备、对数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一般故障的检修能力。
4
、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
1)能够操作、维护普通机床,达到中级技工水平;
2)能熟悉、维护数控机床;
3)熟悉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方法和步骤,能够设计简单的工艺装备和专用机床的控制电路;
4)熟悉机床电气控制、PLC、数控技术、机械工程检测技术、变流调速技术、微机和单片机控制及接口技术、能够维修简单的机电设备。

二、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1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正确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健康,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2
.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
制订教学计划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3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理论与实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与生产实践,减少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实训课程可单独设置,以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
4
.贯彻产学结合思想
制订教学计划要面向市场和经济建设,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地方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产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企业参与,可与企业共同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妥善安排。
5
.体现整体优化
制订教学计划应从提高综合素质出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立足教学过程全局,对教学内容选择配置、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上可有所侧重,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点。
6
.实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教学计划的体系结构与教学模式可多样化。

三、教学计划的构成与原则安排
1
.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
1)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结构分析。
3)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4)教学进程表。
5)必要的说明。
2
.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专业实践(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3
.实践教学一般应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左右。
4
.高等职业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三年制专业教学活动总学时为26003000学时(课内总学时为16001800学时)。
四、组织领导
教学计划的修订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件重要的工作,因此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滚动修改。
1
、系主任必须亲自负责,组织教学计划修订领导小组,结合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吸收有经验的教师参加,由电气教研室具体负责制订和修改教学计划。
2
、要充分凋动教师的积极性,认真做好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全体教师真正认识到修订教学计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使教师广泛的参与计划的修订。
3
、在修订计划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系之间的协调工作,既要尊重外系的意见,又要根据有关精神和原则妥善处理各方面矛盾,使之统一到专业培养目标上来。
4
、对专业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及重大的改革措施要与主管部门及时联系,共同协调,以便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