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应 Bing 在线翻译

 初上旅途 2011-12-07

立即行动终结拖延症(图)

作者:郑渝川

2011-12-07     天津网-数字报刊

  《终结拖延症》,【美】威廉·克瑙斯 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互联网海量信息呈碎片化传播态势,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微博、QQ、MSN、新闻弹窗,再加上时不时突然插入的办公室闲聊,大概就会花去上班族一半的工作时间。工作报告?不等到截止期限到来之前,加班突击完成,根本就没法正常做完。
  拖延是一种习惯,时常让人感到难堪、受到煎熬的习惯。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一旦进入完成任务的期限,特别是日常重复的工作、家务任务状态,就容易自行生发拖延种子,让你把事情推迟,给你带来即时的放松和希望,包括“晚点儿会有更高的效率”、“拖一拖,说不定问题已经自行解决”、“当前有更有趣的事情需要先做”,等等。这些放松和希望的感觉,会强化拖延决策……最后,终于把事情搞砸了。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威廉·克瑙斯所著的《终结拖延症》一书,旨在对十分普遍的拖延症现象进行准确解析,并提出替代解决的“立即行动”哲学。他认为,人们应当以合理的方式、在合理的时间内,去做合理的事情,以便让自己有机会变得健康、幸福并成就梦想。采取“立即行动”的前提,在于通过改变消极思考方式、缓解压力情绪来战胜拖延。本书紧扣战胜拖延的主题,正文三大部分言简意赅分别从认知、情绪与行为三方面,提出使消极层面的拖延症候缓解及强化积极选择和意图的方法。
  在认知层面,拖延习惯往往来源于人们的消极思维方式,表现为一种症候、一种防御行为、一种成问题的习惯,或由这些常见情况组成的复合体,比如,为忧虑本身而担忧,却又迟迟不肯去学习能够解忧的认知处理技巧;无意义的忙乱,也是一种因为逃避不想面对的关键问题,从而导致潜在紧张的症候。还比如,一些倾向于用完美主义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人,当外在情况达不到自己预想时,基于对失败的害怕和焦虑,而采取消极防御态势。
  可以将拖延分解为症状、防御以及问题习惯三类,找出导致拖延的发生机制,进而监控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做拖延日志进行记录,用科学的方式预测后果并分析积极行动可能造成的结果,进而理智地行动。
  拖延也可能与我们对任务的情绪反应有关。终结这类拖延症,需要增强情绪调节自控能力,以及时控制那种阻碍高效率工作的冲动。作者认为,情绪调节自控能力,不仅是指意志力,更主要的是指接纳负面评价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平和心态的体现,在这种心态下,解决触发拖延的问题、调节情绪到坚持到底的状态,才会变得更加简单易行。
  拖延情绪常常与人们面临的“双议程困境”相关,所谓双议程,即是指外在和内在目标的冲突、短期愿望和长期目标的矛盾。要解决“双议程困境”,可以转换视角,即不再比较外在和内在,或长期和短期目标可以带来的收益,而反过来衡量两种选择所可能导致的损害。
  在行为层面,拖延多由分心而造成,即耽误重要、关键任务的履行,而将资源和时间投入到鸡毛蒜皮的杂事。实际上,既然行为拖延者事实上已经多次承担过关键任务拖延的后果,就不妨改换思维和行动方式,立即改变,优先完成关键任务,心理上要敢于承担小事杂事造成的后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