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洞墓

 ★百晓书苑★ 2011-12-11

是一种横穴的掏洞墓,按掏洞形式和整体平面形状可分凸字形、日字形和窑洞形三类。据考古资料揭示,中国土洞墓习俗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直到西周时期均有流行,其分布范围主要局限在黄河上游和河西走廊地区,山西晋东南地区和陕西关中、西北地区其流行发生的时间迄今至少可上溯到公元前 2600 年至前 2300 年时期。从横穴掏洞的形式看,土洞墓显然带有旧石器时代天然洞穴居的遗风,其最早的渊源或与洞穴居有关。
  凸字形墓墓底平面呈凸字形,分墓室和墓道两部分。墓室多是横穴土洞,平面多呈圆角长方形或椭圆形,周壁平直,顶部收成穹窿顶或弧顶;墓道为竖穴土坑,长短不一,平面多是梯形或长方形。墓室和墓道之间,通常见用木棍、木板或石块、石板封堵。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半山型、马厂型和齐家文化中,属仅流行于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墓葬习俗。
  日字形墓墓底平面略呈日字形。墓室与墓道的长度相等或基本相等。墓室平面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圆角长方形等,洞室横掏而成,周壁从下而上收拢成弧形拱顶;墓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平面大多呈长方形或近似方形。墓室与墓道之间一般用石板封堵。主要分布在甘青地区和陕西西北地区与关中地区,始见于甘肃兰州土谷台马家窑半山型文化中。甘肃玉门火烧沟、青海大通孙家寨、青海互助总寨、甘肃永昌双湾三角城、陕西扶风刘家、长安沣西大原村、长武碾子坡等遗址先后发现的此型墓,说明其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大烧沟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先周和西周文化时期均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夏商周时期此种葬俗在上述诸文化中流行传播的意义和程度。此型墓又称偏洞墓、偏洞室墓、偏洞式墓、横穴洞室墓和竖井侧穴墓等等。
  窑洞式墓是一种单室的横穴掏洞墓,没有墓道,均是利用废弃的窑洞居址为墓室,仅见于山西夏县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址,该遗址共发现七座此型墓。是相当于夏纪年时期该地点独具的一种葬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