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正公  证治经验用药特色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1-12-11
  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

    1  辛透疏风、清轻泄热治风温

    风温虽系感受春令之邪而发,但四季皆有,唯以春冬两季为多。风温之治,辛凉解表乃众所周知,但运用得恰到好处,并非所易。风温之邪由肺表而入,其出亦以从肺卫外达为顺,且风为阳邪,温易化热,故用宣透之品不宜过于辛散;用清热之剂不可过于凉润。偏辛则温易化热,偏凉则邪不得透。王氏认为,叶氏之方清解有余,辛透不足。王氏治疗风温,赏用前胡,认为前胡入肺经,能解表泄风、清热涤痰,无辛散之弊。风温初期透表,每以前胡为君,常于叶氏方中加入前胡、蝉衣、制僵蚕、蒺藜等以宣肺泄风;若恶风头痛、苔白、脉浮等外感证候显著者,则参用栀豉汤加荆芥以透表达邪;甚者不忌麻黄。一旦化热,由肺及胃,则以石膏为君,配合前胡等清泄气分之热。若邪传气分者,重用石膏;邪重热盛,痰鸣喘息,则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方,佐以清热豁痰之品。麻黄、石膏两味的剂量,当视表邪与里热之轻重而定。其认为:石膏辛甘性寒,既能清温泄热,又能解肌透邪,故用于风温最为适合。若邪热内传心包,神昏谵语,则应辨清风温与湿温。风温内陷,多夹痰内闭,当以涤痰清热为主;湿温神昏多由湿热蒙蔽清窍,则以开窍为主。开窍方中,王氏最赏用万氏牛黄清心丸,因万氏方药简洁,无香窜之品,并用竹沥送服,可奏涤痰开窍之功。

    2  达邪导滞、存阴保液治湿温

    湿温虽系外感时令之邪,但必先内蕴湿热。其病机特点,一为湿热交蒸,一为邪滞内阻,临床辨证应分析湿热之偏胜,邪滞之深浅。其论治,以分化湿热、消导肠滞为要。湿不化则温不解,滞不清则邪不撤。此外,更应分辨表里传变、邪正盛衰、宿恙兼病等。王氏在辨滞、导滞方面,尤有深入的研究。在湿温病治疗过程中,又十分重视存阴保液。

    辨滞:王氏认为,察舌验齿对辨滞的意义尤大。舌苔黄腻厚浊,口苦气臭,矢气频传,脘腹拒按均为里滞内结之征。若舌干唇焦,必有里滞;唇焦齿板互见,则热极滞甚,将次传营而昏厥。如药后肠滞逐渐下达,则唇红唇焦逐步消退,而且一般都从上唇开始消失,热势亦随之下降。观察大便色泽形态,可知湿热邪滞蕴阻情况以推论病势趋向和转归。湿温轻症或暑湿内阻,大便色泽形态一般无变化,或略有燥结,或色泽始终较深者,治以芳香疏化,即能热解病退;湿温较重者,大便多见溏垢粘腻,色泽深褐,邪热越甚则色泽尤深,质更粘腻而胶着肠壁,中间稀薄者排出,状如便泄,实乃湿滞胶结,治拟泻下导滞。若便泄纯属稀水,日夜频繁,色褐或火黄者,系协热下利,为逆候;若下利不止,津液内夺,势必导致神昏内陷,须先止其利,以固津液,后导其滞。

    导滞:王氏治温湿温邪滞,主张趁早攻导肠滞,使湿热之邪无所凭藉,这样既可削弱病势,又可控制出血趋势。早期表邪未达,里滞已结,则用表里双解,一般先用枳实栀子豉汤加槟榔、山楂、神曲;滞甚加大黄、元明粉;若邪已传里,温已化热,证现阳明腑实,则以急下存阴之法;若症已逾旬,粪便粘着肠壁,非攻导之剂所能下之,则用坚肠清热、化滞缓导之法,常用黄连、黄芩、枳实炭、山楂炭、银花、芍药等,旨在使粪便逐渐干燥,分离肠壁。药后若见矢气频传,为肠滞逐步下行之兆;若药后仍无大便,可用猪胆汁或蜜煎导灌肠;若所下不多,切勿躁急,可稍增剂量。若大便稀泄,色褐如水,次数频多,则必须先止其泄。一般先用六一散、赤苓、扁豆衣、白芍炭、方通草等以利小便实大便,甚则参用坚肠清热之剂加炙粟壳以止泄。王氏治疗协热下利,每用熟石膏、生甘草两味,其效甚著。盖熟石膏能清热敛肠,生甘草能解毒固液,两味协同,具有清热止泄之功。此乃固液止泄,以守为攻之法,旨在保津导滞。在病势鸱张复杂的情况下,能正确掌握,辨证应用可转危为安。其总结导滞经验为:“旬日前可用攻导,旬日后要坚肠清导。攻导宜早,迟则多变;消导宜缓,峻则不去。”

    存阴保液、回阳固脱:王氏对湿温病各个阶段都非常重视阴液之保存。其早期应用达邪导滞法,旨在减少阴液之耗失。热盛极期,唇燥舌绛,劫津化燥,每用大剂三鲜、五汁、增液汤等救治,另以石斛、生地、沙参、芦根、茅根等煎汤代茶,或用西瓜汁、银花露等代茶,日夜频频给服,不得中断。若津液得复,每能出险入夷。若患者素体虚弱,湿温早期发汗过多,后期每易出现亡阳之变,王氏常以独参汤加红枣煎服;甚者加附子、龙骨、牡蛎回阳固脱。尝曰:“温病之亡阳与伤寒不同,多为阴液先耗,阴不敛阳而致阳气续脱,待阳气一回,仍须气阴妆顾耳”。可见,王氏治疗湿温病十分重视保存阴液,固摄阳气。

    此外,对湿温病肠出血,王氏亦有独到之经验。凡热盛正气未衰者,每用犀角地黄汤加熟大黄;体虚脉细软者,用黄连阿胶汤。另用蒲黄、地榆末吞服,每获良效。

    善用汗吐下治青少年哮喘

    一、首重汗法 

    王氏强调风为百病之长,首创“寒乃六淫之首”,更重“肺喜温而恶寒”之论。他说:“哮喘病人体质多系过敏,气道呈高反应性,然在诸多致敏因子中,以对寒冷之过敏为最甚,故治疗哮喘首宜散寒解表,宣肺达邪,张子和所谓“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此即顺其生机,驱邪外达,切忌寒凉止遏。他最反对一见咳嗽便用板蓝根、竹沥、猴枣、蛇胆、川贝之类,认为使寒邪遏伏于里,不能透达,是舍本逐末,损脏腑之功能,逆固有之生机,即使伤风咳嗽小恙,每致迁延日久,成为慢性咳喘。外感失治、误治易成为内伤痼疾之理即在此。”并质疑喻嘉言轻改《内经》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秋伤于燥,冬生咳嗽”以致“肺喜润而恶燥”的观点盛行。王氏认为这个观点在肺痨家尚可适用,而对咳喘病人则非其所宜。即使是“秋凉外感,亦宜辛温宣透入手,切勿早用清燥润肺之品,以致留邪贻患。”其临床用药,常用三味辛散药(干姜、细辛、薄荷)、三拗汤、二虫止嗽散(王氏自拟方:僵蚕、蝉衣、荆芥、防风、陈皮、紫菀、百部、白前、桔梗、甘草)及三子养亲汤(偏寒用白芥子、偏热改为大力子)。王氏说:麻黄乃发汗大将、平喘圣药,合二虫有解痉平喘抗过敏之作用。他认为小儿之过敏乃“因病致虚,因虚致敏”,只要病邪祛除,生机恢复,过敏自愈。如蒋某,12岁,门诊号16173。1986年10月7日初诊。患者有哮喘史8年,每逢秋冬及气候变化时发作。一周来哮喘发作较甚,服氨茶碱、气喘片未能控制。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气急,胸闷,咯痰不畅,难以平卧,苔薄白而滑,脉浮细而数。风寒外束,痰饮内伏,肺失宣降。治拟疏风散寒,宣肺化痰平喘。麻黄6g   杏仁9g  甘草5g  荆芥9g  防风9g  僵蚕9g  蝉衣4g  炙苏子9g  莱菔子9g  白芥子4g  紫菀9g  百部9g  细辛2g。3剂后咳减喘平, 再予原方去白芥子、细辛、防风,加白前9g  前胡9g 

桔梗4.5g。连服14帖,哮喘完全平复。

    二、活用吐法 

    王氏认为,咳嗽排痰乃是机体固有之防御机能,应该顺其生机,因势利导,要用排痰透达之法。他认为张子和的吐法是祛痰达邪的很好方法。他说张子和的吐法不仅是狭义的催吐,而是包括了“引涎、漉涎、喷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王氏喜用生莱菔子、桔梗、白前等药,视作吐法祛痰药。他引《本草纲目》李时珍语曰:“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生则吐风痰;熟则消积食。”桔梗亦有排痰催吐作用,只是力量较弱,桔梗芦头则涌吐风痰之力更强。白前多用亦令人恶心。他发表《鸡羽探吐法治小儿痰喘》一文,介绍以鸡羽在患儿喉部卷动,促其呕恶,配合药物治疗,用于治疗急性痰壅喘急而体质较强之患儿。一般来说,能吐出白稠粘痰,气急即能平缓。如童×,女,31岁。有哮喘史20余年,每年春秋气候交变时发作,近几年日趋严重,四季发作,曾服用强的松较长时期,因担忧副作用而不敢续用。亦曾服用中药,未能控制发作。曾给予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麻杏甘膏汤、定喘汤、麻附细辛汤及其他验方,几乎是每周换一方,皆不应。于1991年1月8日就诊于王氏:咳少而不扬,咯痰难出,胸闷气急,喉间痰鸣,头晕乏力,夜不安枕,纳谷不馨,苔薄滑腻,脉细弦略数。寒邪留恋肺卫,伏痰胶着胸膈,肺失宣肃之职。治以宣肺散寒,平喘化痰。麻黄9g,杏仁9g  甘草5g  细辛3g  干姜5g  五味子4.5g  僵蚕9g  蝉衣4g  炙苏子9g  莱菔子9g  白芥子4g  荆芥9g  桔梗4.5g  白前9g  紫菀9g。7帖。另生莱菔子30g捣烂,开水冲泡,温服,服后10~15分钟,以手指挖舌根助吐,过1小时再服上药。 吐后痰涎较多而能出,药后当夜即能安卧,咳痰爽利,气急明显好转,第2天感神清气爽, 哮喘随之缓解。

    三、善用下法 

    王氏认为,从生理上讲,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又与大肠相表里,两者关系极为密切。大肠责司传导,需依赖肺气之下降而排泻通畅。从病理上讲,大肠积滞不通也能影响肺气之肃降。当肺部有疾患时,调节水液平衡的功能就会失控,表现在咳喘患者出汗特别多,耗损大量体液;哮喘发作时,呼吸道内分泌的痰涎增多,呼吸加快,通过肺部蒸发消耗的水份要比平时大大增加;此外哮喘患者有不少服用氨茶碱,它的利尿作用,使小便增多,从而使肠中津液减少,而出现大便干结。且今独生子女大多偏食,蔬菜吃得少,由于纤维素的缺乏而影响肠管蠕动,也助长了大便的秘结。大便的秘结会影响肺气的清肃功能而导致哮喘症状的加剧。诚如《素问·五藏生成》所曰:“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这是王氏善用下法的理论上的认识,也与王氏深受张子和“凡积聚陈(艹坐)cuo于中,留结寒热在内,都应逐去,宜用下法”之影响有关。小儿哮喘患者大便干结者约占60%。王氏早年用桃仁、郁李仁、麻仁、生首乌,生赤芍等润肠之品,

而晚年则善用生大黄,并认为大黄本身有治喘作用。如《金匮》之厚朴大黄汤治支饮胸满,己椒苈黄丸治痰饮水走肠间,皆为治喘方;又如《千金要方·咳嗽》紫菀汤、五味子汤。这些治咳喘之方皆用大黄。故大黄治喘本是经典之法。王氏亦很赏识《寒温条辨》中之升降散(僵蚕、蝉衣、姜黄、大黄四味研末吞服),认为是一张有效而值得推广之好方。王氏认为只要咳喘而痰稠之患者见有:(1)汗多,大便干;(2)舌尖红,口干;(3)脉数,大便干,即使患者每日有大便亦可用大黄,不必待便秘才用。

    他说大黄有消炎消积、清肠豁痰、凉血祛风、祛瘀通络等功用,不能把大黄单纯看成泻药,张子和的下法必须从广义角度去理解。如邓×,男,6岁。1991年4月7 日来诊。有哮喘史1年,前日食海鲜及冰西瓜,咳喘突作,来势急骤, 急诊处理后稍见缓解,今日仍喘咳不止,大便如常,咯痰不畅,两肺听诊闻散在哮鸣音,舌红苔根白腻,脉细。药用炙麻黄5g  杏仁9g  生甘草4g  荆芥5g  僵蚕9g  蝉衣4g  大力子6g  前胡9g  桔梗3g  莱菔子9g  紫菀9g  百部9g  枳实9g  生大黄(后下)6g。7帖。药后大便稍糊,哮喘控制。

    王氏说张子和的“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对青少年哮喘来说是适用的,因为青少年毕竟体质较好,抗病力较强,恢复亦快。但对老年哮喘伴肺气肿、老慢支、肺心及体质虚弱者,应用攻法亦宜谨慎。急则主攻中病即止,此即顺其生机,因势利导。缓则治本,宜邪正兼顾,不可纯补,以其内有伏饮,膈有胶固之痰,胸有壅滞之气。然反复发作肺气已虚,久病之人必累及脾肾,故当培本以复生机,亦不可不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