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景

 三乐老汉 2011-12-12


 

文/毛飞
2010届中国画山水毕业生

登临高山,万壑相连,环顾四周,清风扑面而来,顿觉山风浩荡,拂去了我心中的尘烟。大自然让我神清气爽之时,感悟到山水画想要脱掉俗气,就应该多一些对自然的观察和体悟。

这次从秦岭写生回来,当我欣然把第一张创作稿拿给老师看时,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更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画的创作。我的这张稿就像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所有的东西交代的都很清楚,完全把所看的场景照搬下来,没有一点主观的想法。回来后我就仔细看了自己的稿,再结合现场的照片,我反复思考,觉得老师的话颇有道理,我就把自己的构图做了调整,把远处的一些房子和田地去掉,树丛里隐约加了个水口,顿时感觉画的主旨明确了许多。可当我改好的构图画一遍时,虽说没多大的问题,但是自己就是不满意,总觉得没有秦岭的那种感觉,于是我又看着照片,回想着当时游览的情景,说来也巧虽说在那只有一个星期,却欣赏了几场雪景。想来想去这雪景让我有种想去表达的欲望。于是我就把上张构图略加调整,又画了一张,自我感觉良好。有幸请到方骏老师指点,方老师说整幅画雪景的意境有了,就是前面的景不够生动,还有雪山阴面以及受风处,雪积聚不起来,要露出石骨,之后帮我调整了一下。

看完后我受益匪浅。回到住处,我就着老师的那种改的感觉我也尝试了一张。虽说画的很过瘾,但总觉得跟自己当初追求的感觉不一样了。当然明显感觉出树法并非我想要的。而我是想作雪堆压树梢的感觉.那么我之前的画为什么会显得空洞呢?我是否要采用方老的建议呢?我把这一想法与我的创作导师徐钢老师交流了一下。徐老师说毕业创作鼓励我们用自己的想法去画。我鼓起勇气反思了许久,我也做了许多相应的调整,我把前景的房子的布局做了调整,加了几组,感觉显得格外生动。也在丘壑上做了点文章。在树的画法上,我主要是以描写雪压树稍的画法为主,还加了一些枯树跟夹叶树以做变化。当然雪景的水也是很重要的,古人雪景水法的表现,主要是用“染”,“染”是用墨,亦是用水,深浅浓淡为渲染变化之本,染贵在少见笔墨痕迹,自然而然,又不能太光。我们仔细品读宋人山水画中天空的罩染,便知古人用心之周到。这种雪景水法的画法始于唐代,王维《江山雪霁图卷》(摹本)展现了染在造境中对强化气氛的重要作用。深得古人墨法、水法之妙的黄宾虹也说“宋画一二百遍,元画数十遍。”,足以说明宋人在用水、用墨上的心得。宋人在雪景寒林造境中令人神往的水墨手法运用的典范比比皆是,如:王诜的《渔村小雪》、传为宋徽宗的《雪江归棹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范宽最为杰出代表作之一《雪景寒林图》(绢本)对水法晕染也很好,淡淡的墨色把水面描写的非常宽阔,不勾细波纹,仅在近处用稍深墨色湿笔横扫,显得水宁静冷凝。但古人所作的要么绢本,要么偏熟的纸本,而我所用的是红星生宣纸,生纸容易留下笔触,而且经不起反复折腾。之前尝试过古人的方法,可效果不是很好,可能自己技术不到家。于是自己不再尝试打湿后在一遍一遍的染,直接调好墨色,用干笔蘸上调好的墨按照构好的水的形态直接画上去,干了之后看了一下效果,很有那种水的感觉,自己颇为满意。

当我画好这张时,我发现我又回把第一张中问题带出来了,整幅画中山的脉络没了,还有总感觉我的山这样处理有点简单了。然后我做了相应的调整,把整幅画山的脉络调整了一下,在开合上也作了点文章,远山的大小节奏,墨色深浅也丰富了一下。最后定稿。

这张创作中我还尝试了一中飞雪的画法。画飞雪图,传说用弹弓弹上粉点,好像密雪的样子。所传元王蒙的《岱宗密雪图》就是用这个方法【没机会看过这张画】。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画法,自己也没去尝试过。陆俨少谈到飞雪画法时说到他用“敲雪法”,其法用两只笔,一只笔杆饱蘸白粉,平卧横执,然后用另一枝笔杆敲击这枝平卧的笔杆,要敲的重,即有细点的粉散落下来。笔头上所蘸的白粉因为多少不同,散落的点子也有粗细疏密之分。目前自己还未尝试过。而我的飞雪画法用“洒雪法”,我是偶然在国艺堂画材店看到“中国书画液”又名“白墨水”。我看了一下性能介绍,我有种想法它是否能用来画雪景呢。我就尝试了一张。我把前景画好后,把中国书画液倒到干净的碟子了,用一只牙刷蘸上[不能含太多,那样落到纸上会有很大的一团]举到半空中,用一枝笔杆敲击牙刷杆,散落到纸上的点子也有粗细疏密之分。等干了之后什么也看不到,还是一张白纸。我就开始在这上面继续画远处的景,画的时候明显感觉到有些地方画不上去,当然是因为这些地方被洒了中国书画液。等画完之后效果就出来了,那种雪的感觉很好,还有种苍茫的感觉。【如果你觉的雪不够大,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用陆老的“敲雪法” 】 在这张创作中,我把整幅画处理成淡淡的感觉。刻意的把一些远山用重墨来衬托整幅画苍茫的气息。为了表现雪的意境,我在画面留白上做了很多文章,如树上的白,屋顶的白,地上的白,山上的白,那水口上下,还有那山谷,我也做了留白处理,这种留白的处理不仅是为了表现雪的堆积,同时也有对于画面虚实的处理。这些地方我是为了避免画出来后,出现一派死寂之象,显得毫无生气。这些白虽说眼睛看不到,但我的内心能感应到一种空灵的感觉。也就因为画面中出现大量的空白,才更显出下雪天寒意萧索的气氛。我看到清朝洪升的《雪望》--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突然觉得我画的意境暗合此诗的意境,因此用这首诗作为自己创作的题跋。

当这张画完成在即时,自然还是有一点成就感的,细细回忆整个毕业创作的过程,有绞尽脑汁,有辛酸劳累,但目的是以最大的努力把我想画的东西表达出来,把苍茫的雪景以我的方式表现。遗憾的地方是,我一味在构图与技法反复调整,却忽略了笔墨上的内容,很是可惜,还有很多细节上也处理的不到位,虽说这些问题在我毕业创作中没有解决掉,但我会不断努力,在以后的学习中一步一步的完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