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10 课 题:《石钟山记》 课 型:新授 教学课时:三课时 时 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2.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3.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治学要会置疑,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而我们的学生所欠缺的正是这种精神,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并指导他们用在学生与生活之中。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代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 A 彭蠡(li 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 今以钟磬(qing 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 枹(pao 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 指声响)焉 (2)( ) 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 磔磔(zhe 鸟叫声)云霄间 C 或曰此鹳鹤(huanhe 一种水鸟)也 D 噌吰(cenghong 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 A 则山上皆石穴罅(xia 裂缝) B 有窾坎镗鞳(tangta 钟鼓声)之声 C 汝识(zhi 通“志”,记住)之乎 D 周景王之无射(she 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 鼓:振动 3.水石相搏 搏:拍击 4.南声函胡 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 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 莅临指导 2.是 A 是说也,人常疑之 B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 觉今是日昨非 D 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 得双石于潭上 B 此余之所得也 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体会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作业: 熟读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 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 因笑谓迈曰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事出有因 2.焉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 语焉不详 E 且焉置土石 3.固 A 余固笑而不信也 B 固已怪之矣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 则将焉用彼相矣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 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 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 自以为得其实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给下列加黑字注音或按注音写汉字。 1.蠡( ) 2.钟磬( ) 3.枹止响腾( ) 4.栖鹘( ) 5.磔磔( ) 6.石穴罅( )( ) 7.有大石当中流( ) 8.chēnghōng( )如钟鼓不绝 9.kuǎnkǎn( )tāngtà( ) 10.yì( )断 11.dài( )与余同 12.至莫夜月明( ) 13.汝识之乎( ) 14.周景王之无射也( ) 二、解释加黑词的含义。 1.是说也,人常疑之( )( )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 ) 3.自以为得之矣( ) 4.所在皆是也( ) 5.而此独以钟名( )( ) 6.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 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谷中者( )( ) 8.空中而多窍( ) 9.与风水相吞吐( ) 10.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 ) 11.此世所以不传也( ) 12.自以为得其实( ) 13.舟行适临汝( ) 三、请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偏义复词,并指出偏向何义。 A 知其浅深( B.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D.毫无动静( ) E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 F.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 四、在下列各组加黑词中,选出意义相同的句子。 1.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B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C.微波入焉 D.有窽坎镗鞳之声……如乐作焉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 2. A.《水经》云: B.盖大苏泛赤壁云 C.云是当为何伯妇 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E.水面初平云脚低 F.世皆谓之天门云 ( ) 3. A.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客初至,不冠不袜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E.至唐李渤始防其遗踪 F.至莫夜月明( ) 4. A.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D.虽欲强聒,终必不见察 E.明察秋毫( ) 5. A.如乐作焉 B.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C.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D.河南乐羊子之妻者 E.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F.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 6. A.噌吰如钟鼓不绝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C.佛印绝类弥勒 D.满座宾客莫不伸颈……以为妙绝 E.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F.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 G.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H.今杀相如,绝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J.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五、请分别找出与例句中加黑词活用方式相同的句子,并指出活用的词。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D.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E.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F.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例句: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六、请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得双石于潭上 D.此世所以不传也 与1.“马之千里者”句式相同的有 与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句式相同的有 与3.“子何恃而往”句式相同的有 与4.“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有 七、译下列句子,再指出每句的宾语是什么,位置有什么变化,最后总结出这类句子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点。 1、之人不余欺也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何陋之有 4.唯奕秋之为听 5.子何恃而往 6.(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7.唯利是图 位置的变化 共同点和不同点 八、本文作者对石钟山的命名,侧重从声音方面来考查,所以用了大量象声词和其他表现听觉的词,请各举五例,并分别说明表现的是什么声音。 象声词 其他表听觉的词 九、填空。 1.文章第一段介绍了前人对石钟山命名的两种看法,郦道元认为________李渤认为 他们的共同点是 作者对他们的看法是这样看的 ,他的根据分别是 、 2.第二段作者乘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实地考察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和声音关系极大。石钟山发声的第一个原因是_______第二个原因是 3.第三段作者对李渤见解的评价是 ,而对郦道元的评价是 ,他的见解与郦元是相近的,都看到了石钟山能发声与 都有关系,但郦道元没有看到 4.由石钟山的命名,作者总结出了这样的道理 5. 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小石潭记》在写法上的 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石钟山记》创新教案 今日话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一个历史疑案 2、在我们江西的湖口,鄱阳湖入长江的地方,有山名叫石钟山,山的面积并不大,还不足1平方公里,绝对高度也只有70米上下,就说是交通方便,风景幽美,也不至于成为人们纷纷前往的旅游胜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声名鹊起,名满天下的呢?其实这与它的名字有关。 石钟山的名字到底因何而得,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北魏的郦道元以为山的下部临水处有许多缝隙和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的高度时,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此山就会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而唐代的李渤却认为山上的石头在被敲打时会发出声音,那便是此山得名的原因。后一种说法涉及到溶洞地区的一些地理知识,大家在初中时学过化学,因为碳酸盐的沉淀形成一些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这些岩石被敲打时是会发出清越的声音的,所以,有很多人也相信这一观点。让我们先来熟悉下这些内容。 查找课文内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在苏东坡的文章中是怎么样叙述的? 学生找到: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得双石于潭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那么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先看看苏东坡的说法吧。 3、苏东坡的疑问 针对郦道元的说法,苏东坡质疑的是什么? 学生找到课文:“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针对李渤的观点,苏东坡又提出了什么疑问? 学生找到课文: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看来,我们还真得找到一些有力的证据,然后才能发表见解。还是让我们与苏东坡一起去做一次实地考察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一次偶然的机会 苏东坡毕竟不是学地质的,他来到石钟山只不过是路过。请大家找出是什么时候,因什么事情而到了石钟山。 学生找到课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5、苏东坡的观点 A、此山得名还是与声音有关 第一种声音:学生找出为“噌吰如钟鼓不绝”,且指出其发声位置为山下。 第二种声音:学生找到“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且指出其声音发自两山之间挡在中流的大石中。 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难点,那就是石钟山的地理不好理解。在此处,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石钟山分为上钟山和下钟山,上钟山在南边,滨临鄱阳湖,面积为0。34平方公里,下钟山在北边,滨临长江,面积为0。2平方公里。而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两山之间湖水涌入长江或者江水灌入湖中。一般情况,夏季是江水灌入湖中,这是因为长江上游冰雪溶化,长江水位猛长,下游无法排泻汹涌的江水,所以大量倒灌入湖中。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来分析苏东坡当时游山正好是水位高涨之时,所以风与水相吞吐发出洪亮的声音,是完全实际的情况。而且,夏季水急且汹涌,江水灌入湖中,则必定使两山之间的大石发出巨响,这分别就是“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 B、命名与声音有关,也与史料有关 先让学生找出两种声音与什么发出的声音有关,学生应该找到“汝识之乎?……古之人不余欺也。” 这里涉及到《国语》与《左传》的一些记载。问题是山的命名与“钟”字有关,“钟”在古代就是乐器,代表例子有编钟。那么,此山的名字当是取山之发音如乐器之美妙。 6、苏东坡夜泊绝壁之下的情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找出阴森恐怖的景物描写,学生当能找到“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就说明到绝壁之下是要胆量和勇气的,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说明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 7、苏东坡的感慨 正因为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苏东坡感慨良多。无论是鱼工水师还是士大夫,或者像郦道元一样的学者,要弄清山的得名的原因都是不大可能的,而这其中,最为根本的条件还是要亲自考察,所以,苏东坡不无得意之色,因自己夜泊绝壁之下而得意,也因为得意而“叹郦元这简,而笑李渤之陋”。而他的调查为他自己赢得了评说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心理自信,所以,我们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8、附言:苏东坡的不足 苏东坡自己能够实地考察这是好事,值得我们学习,可是,他不该自以为是,理更不该嘲笑别人,他哪里知道,他的观点也未必就是绝对正确的。事实上,石钟山的得名还与它的形状有关,历来就有两派观点,即“主声派”和“主形派”,而后者认为枯水季节山下有洞,可以容纳数百人,深不可尽,都是事实,山如覆钟,所以,这也是得名的原因。 9、总结:本课的讲解突出了思想、思路、语言和相关知识,希望各位学生课后反复诵读。 10、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