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卑”是“抑郁症”之核心 赵丞智

 舞动的紫百合 2011-12-15
艾伦在公司里是个备受老板器重的优秀员工,他总是能完美地完成老板给予的工作任务,在策划会、演示会上他口若悬河、神采飞扬,总是能让客户满意,因此很多公司都在觊觎他这个人才,不少猎头都在联络他。但是只有艾伦自己知道,他每天晚上都必须借助酒精和药物入睡,他每天胆战心惊、疑神疑鬼,生怕自己有一点点表现得不完美....
      抑郁症是近几年在我国比较热门讨论的心理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被动或主动地发现患有抑郁症,这个“常见心理疾病”也在一天天地蚕食、折磨越来越多的人,吞噬着越来越多的幸福家庭甚至生命。
  抑郁症病人的一个心理表现就是深深地自卑,过分地自责、自罪,严重时导致自杀。他们看不到事物的积极面,只能从灰暗消极的立场考虑问题,将事物负面的后果不加思考地夸大;他们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自己很失败,甚至是世界的灾难和负担,同时世界也是他们的灾难,生活变成了一种负担和无期徒刑般的折磨。
  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情结”来解释,自卑其实是人类普遍的一个情结,而不是仅仅属于某个人的。所以,如果你感到自己是一个自卑的人,不要再因为自卑而自卑了,每个人生来都是自卑的,这是人类永远要面对的一个结。只有理解自卑的形成机制,我们才能看到战胜它的希望。
案例1
    JOJO自杀了,他从教学楼的七层一跃而下,对身后的家人、朋友毫不留恋地走了。这给他周围的人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是没人能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做。JOJO平时是个活泼可爱、讨人喜欢的男孩子,幼年父母离异后,他一直由母亲独立抚养长大,学习努力,成绩一直拔尖,是所有人眼中欣赏和羡慕的好孩子。然而他的死亡日记却告诉人们真相:JOJO一直被深深的自卑感折磨着,他在日记里狂暴地发泄自己的愤怒和痛苦,他认为自己穷、矮小、笨拙,辜负了母亲的期望,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最后在一次小小的期中考试失利后,他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消除那啮心蚀骨的痛苦。
案例2
    艾伦在公司里是个备受老板器重的优秀员工,他总是能完美地完成老板给予的工作任务,在策划会、演示会上他口若悬河、神采飞扬,总是能让客户满意,因此很多公司都在觊觎他这个人才,不少猎头都在联络他。但是只有艾伦自己知道,他每天晚上都必须借助酒精和药物入睡,他每天胆战心惊、疑神疑鬼,生怕自己有一点点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他经常浏览一些关于自杀、暴力的网站,似乎只有通过这些极端的方式才能平衡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他虽然现在还能凭借年轻力壮支撑下去,但是,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再挺多久。

      ● “自尊心”太强是自卑的表现
  自卑是一种感受和体验,同时也是一种信念和想法。自卑的人会坚定地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没办法对身边的人与事物施加影响,所以,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和自责感,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内疚感,为周围一切不顺利的事情责备自己。比如说案例二中的艾伦,他其实已经很优秀、很聪明了,但是,他依然只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看到自己工作中的失误,所以无论他如何成功,在内心深处,都是失败的。

  自卑所带来的这些感受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度痛苦的,而很多人无法承受这种痛苦,因此会本能地采取一些措施来对付它,用以逃避伤痛、麻痹自我,例如酗酒、吸毒、自残、自戕、自杀等等……就像案例1中的JOJO,悲剧性地让自卑吞噬了自己的生命。

  赵丞智医师建议,要摆脱自卑的阴影和控制,就要采取多种积极、科学的治疗机制和辅助手段,来对抗心魔。对付自卑,首先要了解它的产生原因和表现方式。

  自卑的人通常有什么表现呢?在认知层面上,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能力、环境、外在条件比不上别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差的、最无用的人。他们往往会表现得特别敏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能忍受一丁点负面的批评或者攻击,很容易被激怒。所以在我们平时眼中“自尊心很强”的一个人,实际上自尊心很弱,用赵丞智的话说,就是“他尊心”很强。
  所以自卑有另一种说法,就是自尊心不足,自我肯定的力度不够,因此非常需要来自外界的人物、尤其是重要人物的肯定,比如家长、领导、伴侣、同伴等等。这样的人承受打击、抵抗压力的能力很弱,当受到外界的一点点批评、否定时,自信心就已经完全崩溃了.

  ● 人人生来自卑,只是程度不同

  自卑心理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赵丞智解释说,当婴儿出世、离开母亲的子宫后,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她就永远地告别了那个给予他/她无条件的营养、温暖、安全的伊甸园,而不得不开始孤独地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需要:食物、温暖、保护以及更高层次的、情感的需要。这些需要对于一个嗷嗷待哺、娇小软弱的婴儿来说,都必须被无条件满足。在这个婴儿的眼中看来,世界是冷酷无情的,自己在它的面前又是软弱无力、手足无措的,因此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挫败感、无力感、卑微感,这就是所有人的自卑情结的最早形态。

  假如这个婴儿的所有需要能够被及时地、充分地满足,那么他/她所体会到的自卑感就能够被最大限度地降低、减轻。就如同孩子在最需要营养来成长的时候,补充了足够的能量一样,就能够长成一个强壮健康的人。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知道,如果这些需求不能够被满足,或者满足得不及时、不充分的话,这个孩子的心灵就营养不良,那么这种最本能、最原初的自卑感就会深深地烙在他/她的心灵深处,随着他/她的成长,时不时地折磨他/她的灵魂,并可能伴随他/她的一生。

  赵丞智认为,伴随着一个孩子的生理成长,他/她的心理也在逐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理解为一个“从自卑逐渐过渡到自信”的过程,也就是自尊心逐渐树立和壮大的过程。

  而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就好比一棵树苗,最需要的营养,就是孩子眼中重要人物的肯定、表扬、支持与接纳。这样的人物首先就是孩子的父母,其次是师长、玩伴等。这些重要人物所表达出来的肯定、赞美、表扬和喜爱,假如表达到位的话,就会逐渐被孩子幼小的心灵吸收、并内化到孩子的内在人格里。一个孩子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肯定,就会内化为多大的自尊心。

  所以,要培养出一个自尊自信自爱的孩子,真正的根源在父母爱的表达方式上,多多给予孩子肯定、赞扬和支持,并表达出最大程度的接纳与认可,是培养孩子自尊心、减轻孩子自卑心理的重要方法。

  ● 自卑的父母,养育出自卑的孩子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父母表达意见:这样做,会不会把孩子宠坏呢?

  赵医师强调,我们要纠正一种普遍的错误观念:赞扬不是宠溺、支持不是放纵。两者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赞扬也不是空泛的表扬,而是善于发现孩子每一个具体的进步,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
  这个世界上,自卑的人太多了,从而就有太多自卑的父母。我国有一句老话:世上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其实谬误很深。一个人不会因为生了孩子、当了父母,就会蜕变为完美的、没有瑕疵的人;任何一个人在生育后代之后,并不会因此就改变了心理上的缺点,甚至还会无意中将自己的心理隐患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遗传”给自己的孩子。
  因此一个自卑感严重的父母,当他/她看到孩子一天天健壮、活泼、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高兴的同时,却又会感到隐隐的刺痛,因为孩子的生命力、健康、快乐都会勾起他/她深藏的痛苦,同时也会感到恐惧,害怕孩子成长后的离去,害怕孩子成长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形象被颠覆,将不得不再次面对那种孤寂无边、虚弱无力的痛苦。于是便会打着各种旗号和理由:爱孩子、保护孩子、为了孩子好……要么严厉管教、禁锢束缚、死死控制,要么放纵溺爱、无条件包容(这种取悦孩子的方式最具有迷惑性,这种100%的满足其实是在警告孩子:你只有在我这里才能得到随心所欲的自由,离开了我,你就不得不面对挫折和失落),这些手段,都是在扼杀孩子的自我和自尊,消灭孩子的自由和生命力。
  因此,一个吝啬于表扬、总是对孩子挑三拣四的父母,与一个无条件宠爱、溺爱孩子的父母,没有本质的区别。
      
      ●应对自卑的消极方式和积极方式
         不健康的应对方式:争强好胜--与他人比

  我们已经知道,自卑会给当事人带来多么深重的痛苦。那么要摆脱这种痛苦,就取决于应对自卑的方式是否合理有效。赵医师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的本质区别:
  通常情况下,由于缺乏科学的心理卫生知识,自卑者往往会采取不健康的应对方式。“争强好胜”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自卑者由于缺乏内心的自我肯定,所以就会加倍追求外在的“高人一等”,通过这种优越感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与肯定。比如学习成绩、穿着打扮、外貌身材、月薪住房……处处要比别人好,处处要压过他人,争风头、好面子,都是自尊心不足的表现。比如JOJO和艾伦都是这种拼命也要在学习成绩、工作业绩上强过别人的人。但是这样的方式只会产生恶性循环的效果,不但不能挽救自己于自卑的深渊,反而会加快坠落的速度。
  然而这些外在的物质条件,都只是暂时的,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褪色、减少、降低、消失,一味地追求这些不稳定的、流动的外在,是一个毫无止境、不见尽头的自我放逐,只会让自己精疲力竭、虚脱沮丧,而且无法获得真正的心灵上的成长和力量,一旦遇到更强大的、更优秀的对手,一旦被击败,就会一蹶不振。

             健康的应对方式:自强不息 --与自己比

  与这种方式相对应的,是健康的应对自卑的方式,概括来说,就是“自强不息”。

  赵医师详细讲解了“自强不息”与“争强好胜”两种方式在本质上的区别。后者的对手是他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与他人竞争,忘记了、忽视了自己真正的需要,永远活在他人树立的价值观念体系里面,永远被他人树立的衡量标准考量着。
  而“自强不息”的含义在于,比较的对象是自己,首先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面对自己的缺陷,然后承诺自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弥补、超越这种不足和缺陷,只要取得了一点点进步,就能够慷慨地肯定和赞扬自己,既不粉饰自己的不足,也不吝于表扬自己的努力和成长。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逐渐品尝到生命带来的成长感、进步感以及自己对自己人生的把握感,能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才能冲淡自卑,提升自尊的水平。

  需要提醒的是,这种努力和自我培养并不是闭门造车式的退隐修行,而是要在健康正常的人际关系中逐渐体会的,只有在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中,才能体会到“自尊”带来的愉快感受。而回避人际交往,只会进一步加深自卑心理的控制和痛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