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廊桥遗梦》对弗朗西斯卡的人物分析

 凡人老张 2011-12-16
 重读《廊桥遗梦》对弗朗西斯卡的人物分析

 

    《廊桥遗梦》是一部内涵深刻的社会伦理片。影片故事的情节十分简单,但是情绪表现的很细腻,影片不仅仅是一场婚外恋,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年人的伦理价值与情感平衡的问题-------当爱情与传统道德相抵触的时候,人们究竟应该怎么办?

 

一、梦想与现实的冲突

1、梦想由其生活的原型

    人具有社会性,人的性格总是有家庭教育底色,社会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待情感的态度。影片中尽管弗朗西斯卡有着温和的丈夫和儿女,但是这里没有她的梦想,长年的平淡琐碎的婚姻生活埋没了原来的理想,单调乏味的生活是她感到空虚、压抑。然而,她心灵深处对浪漫生活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并没有熄灭,她期盼着一种不可知的新鲜的刺激,充实她空旷的精神世界。她遇到了罗伯特,少女时代的梦想和中年人潜压内心深处的欲求,都与此达到完美统一。偶然邂逅却一见钟情,短短四天就达到了爱情与肉欲的全面满足,实实在在的狂浪纵情与刻骨铭心的精神恋爱完美结合。

2、性爱源于潜意识的需要

    性爱是人生中的本能,是爱情的生理基础,没有它就没有爱情的、真、善、美。弗郎西斯卡追求的是性爱与爱情的和谐统一,但是生活中陷入了缺乏性爱的残缺的婚姻。所以,当充满气息的罗伯特出现时,激活了她那长期压抑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情不自禁地为他所吸引。

 

二、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精神分析把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包括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最根本的是性欲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满足,无视社会价值,自我是理性的,通达事理的,与激情的本我相对,是可以控制的。自我遵守现实原则,但它不能脱离本我独立存在。它不仅为本我服务,而且必须依靠本我提供的能量来活动,超我负有监督本我的使命,有道德良心,负罪感,具有自我观察、为自我规划理想的功能,遵从道德原则。

    本我与超我的冲突经历是一个渐强的过程,弗郎西斯卡结婚二十多年来,一直冲当着勤劳善良、性格温和的家庭的角色,但是在平静的表面下,她的内心还有一个自我的存在,这个自我渴望变化,渴望激情,可以说她的本我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直到有一天,罗伯特的出现,激活了她的心底全部活动着以及沉寂着的激情。本我与自我进行一场激烈的战争,久受压抑的本我冲出了超我的框限,在罗伯特那里满足了自己的渴望,四天等于一生。按照西方宣扬的重视人性与个性的哲学,弗郎西斯卡这时的选择应该是:勇敢地放弃死水一般的婚姻生活,与自己渴望一生的爱人远走高飞,重建美满人生,这才符合人性至上的规律。然而,超我要求她必须遵守传统道德,必须履行责任,经过痛苦挣扎,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家庭,放弃等待已久的爱情。思念的痛苦实质变形为了本我满足的快乐。“痛并快乐”地生活成了她一生的宿命。

 

三、情与理的冲突

    人是感情和理性的统一体,在人的活动中,情感往往起着动力作用,理智对情感起着控制作用,而情感对理智并非一味地服从。弗郎西斯卡由于刻骨铭心的爱情与家庭责任感的矛盾,同罗伯特发生了一场激烈地情感交流和碰撞,她本应顺从爱情地召唤,跟罗伯特远走高飞,但是道德良心和家庭的责任感挡住了她的去路。。。。。

    这一切,仿佛道出了生活的真谛:爱情不管怎样,都有责任和义务,每个人不可能在爱情中自私为己,面对选择,宁可压抑自己的感情,不放弃已有的家庭,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家庭是很多人的事。

    弗郎西斯卡留给儿女的遗物,同样证明,她守住二十多年的恋情,让自己的有生之年属于这个家庭,可见她对罗伯特的爱不仅是性爱,二十真正的情爱。她在遗嘱中希望自己死后与罗伯特在一起,可见对爱情的执著,当然也证明了,她把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家庭,是何等的理性。

    如此刻骨铭心一生的爱,这样的故事还在于关于婚姻家庭,关于道德,关于责任感等等给人们的思考和启示。爱,无法在一起,是铭心而感人的爱;爱,多一点理性更是不容易的。这就是弗郎西斯卡所展示的《廊桥遗梦》。

 

《廊桥遗梦》的流行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

    1、爱情、婚姻、家庭尽管是绝大多数人非常重视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人的婚姻都只是归属型或者自尊型的婚姻。人们在婚姻生活中,需要也是一层一层地上升,一直要发展到自我实现阶段才算到达了顶点,人们的婚姻也只有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度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从人类对“身心灵”的追求来看,婚姻只有达到“身心灵”的统一才算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如果不能达到“身心灵”的统一,婚姻都会有潜在的不满。

    3、人们都是在追求完美的,但是,人们又都不是完美的。爱情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任何一方都未必能够完全满足另外一方对爱的需求。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爱的充分的满足。这是在爱的问题上的矛盾。然而事实上,得不到充分的满足,由于伦理和习俗的约束,人们不敢在公开的场所表露这种愿望,只有内心暗暗地渴求。《廊桥遗梦》以一种诗意的、优美的、使大众能够认同的形式把这种潜在的渴求具体地表现出来,至少使观众在观看和阅读期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他们被压抑的潜意识得到释放。人们心中其实正是期待着这种冲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