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教育的“血脉”

 Z教授的e 2011-12-17

 

 

文化,教育的血脉

 

  没有文化,就没有教育。

  有人感叹,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有能力没教养。

  文化的缺位,已经危及教育的品质。

  然而,在许多人眼里,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不是的转变,而是的改变:投入增加了,大楼起来了,教育就“OK”了。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教育的改变只需做课堂技术层面的变革,他们热衷于教学方式的改善、课型的转变,以为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就可以拯救一切。

  文化成了学校教育中的奢侈品,或者只是装潢门面的口号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该成为人民的精神圣地。一所没有文化的学校,怎么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养料?没有精神的健康成长,一个人怎么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

  文化精神之有无,决定一所学校教育品质之优劣。比如提到北大,人们就想起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提起南开,人们就想到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易言之,一所学校没有流传久远的办学思想,也没有为学生所津津乐道的教育故事或轶事,那么它的教育必然是苍白的——至少在精神层面。同样,文化精神之厚薄,决定一个教师教育境界之高低。回忆一下,那些给您留下美好印象的教师,哪个不是有丰富的精神个性?那些对您的精神世界乃至人生走向发生积极深刻影响的教师,又有哪个不是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华应龙是在以自己特有的文化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教师有文化气质,学校有文化精神,教育才会有伟大的未来。

  文化是一种独立的寂寞坚守。教育是最需要傻子精神的。只有那些把教育当作人生最崇高的理想,把丰富学生精神生命当作毕生最重要使命的人,才可能具备纯粹的教育精神,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文化精神的闪光。他们也许会名扬四海,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他们也许会获得丰厚的回报,但更多的是与常人一样度过一生。但他们一走进课堂、一接触年轻的生命,就立刻被一种崇高的使命所激发,把教育当作一项伟业去承担、去完成。有了他们,教育才有精神的魅力。

  文化是对生命、心灵的点化或升华。一位学者回忆小学教育时,特别提到一个细节:每天晨跑结束后,语文老师把他们集合在学校大礼堂前。老师在礼堂外明柱上挂个小黑板,上面写着一句、一段古圣先贤的话,有孔子的、孟子的、程朱的、文天祥的,等等,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等。老师一一给他们讲解,并让他们背下来。这些话语,对我一生做人做事都有很大影响。没有什么高妙的教育技巧,只是把学生引到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去,引导他们与伟大的心灵对话,教育的伟力就发生了。这就是文化对生命、心灵的点化或升华。有这样的点化,教育才会有内涵、有品位,有超越功利的精神力量。

  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去追慕理想,拥抱文化。

  如华应龙一样,做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教师,让教育肌体流淌着文化的血液,让学校散发精神的光芒。(赖配根)《中国教育报》20111217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