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富兰民俗博客(228)图文(28)钱塘潮

 沪学 2011-12-19

民俗博客(228)图文(28)钱塘潮

浙江秋涛 钱塘观潮



民俗博客(228)图文(28)钱塘潮

每年中秋节亦即农历八月十八,按照习俗,都有“钱塘观潮”的壮观,今年中秋节是9月12日,那么,9月15日前后,去浙江海宁观潮者一定不在少数


民俗博客(228)图文(28)钱塘潮
民俗博客(228)图文(28)钱塘潮

1916年(民国五年)孙中山先生观潮


民俗博客(228)图文(28)钱塘潮

1957年毛泽东在浙江海宁观潮


钱塘观潮,早已蔚成习俗。古代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自古关于钱塘观潮的记载,以西汉枚乘所作《七发》为最早,文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往探问,向他讲述七件享乐的事情,其中第六件就是“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射潮说的是吴越王钱鏐的故事。吴越是五代时十国之一,吴越王钱鏐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筑钱塘江海塘,因受海潮冲击无法筑成,后来他打造了三千大箭,命水犀军以五百强弩迎射潮头,把潮头赶向别处,终于把海塘筑成了。此事见载于《吴越备史》和《十国春秋》,后来“射潮”成为描写吴越风物用的典故,多见于诗词之中。


民俗博客(228)图文(28)钱塘潮
民俗博客(228)图文(28)钱塘潮

唐宋年间钱塘观潮的风习传播更广。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北宋文豪东坡,都曾在杭州为官他们都留下了题咏观潮的诗篇。南宋建都临安,首都之设,观潮更是民众盛极一时的乐趣所在,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述甚详,这里不必赘录。

相传农历十八相传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逐渐形成了一个节日——观潮节。北宋诗人潘阆的《酒泉子》中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潮的最佳时节。这期间,秋阳朗照,金风宜人,钱塘江口的海塘上,游客群集,兴致盎然,争睹奇景。


民俗博客(228)图文(28)钱塘潮

海宁之所以有天下第一大潮之称,主要是由于地形构造使然。海宁位于钱塘江口,钱塘江出海的口子像个大喇叭,外面大,里面小,加之澉浦以上河床较高,因而在大量潮水涌进时,很快就激起一垛高耸的水堤;到了海宁附近,又因受两岸山峰夹峙的影响,更是以千军万马之势急向上游奔驰,一时白浪滔天,声闻数十里外,蔚为壮观,此后再到杭州,就已经是强弩之末,逐渐归于平息了。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为第一佳点。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潮头初临时,天边闪现出一条横贯江面的白练,伴之以隆隆的声响,酷似天边闷雷滚动。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宛若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飞来。潮头推拥,鸣声渐强,顷刻间,白练似的潮峰奔来眼前,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倾涛泻浪,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潮涌至海塘,更掀起高9米的潮峰,果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这一簇簇声吞万籁的放射形水花,其景壮观,其力无穷,据说有一年,曾把一只一吨多重的“镇海雄师”冲出100多米远。当潮涌激起巨大回响之后,潮水又坦然飞逝而去。有人这样写道:“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地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


民俗博客(228)图文(28)钱塘潮

        现在我们将一些具有新锐思想的人常常比喻为“时代的弄潮儿”,所谓“弄潮”就是在潮水涌进时游水作戏,在《唐语林》《梦粱录》《武林旧事》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大意是说,沿海居民大都熟知水性,精通游泳技术,每逢观潮之日,他们便百十成群,披发文身,手持彩旗,迎着潮头,在惊涛骇浪之中游泳戏弄,待到游泳完毕,走上岸来,旗顶却不见有水沾湿。“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之句,现今作家常把“弄潮儿”作为比喻,用以指称那些有勇敢进取精神的年轻人,立意与“急先锋”有近似之处。 

 

仲富兰

        2011年92日于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