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点四线”作文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昵称398994 2011-12-19

“一点四线”作文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商德远)  

 

引用

杰出作文博客“一点四线”作文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商德远)
         拜读商老师这篇文章,我感到这是站在学生生命的高度在探索与实践作文方法,师德可贵,精神可嘉。我更感到“一点四线”作文教学法好用,好接受,好操作,适合所有学生。    我把此文推荐给教师博友不妨去试一试,或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也希望关心孩子作文的家长们从中学到一些作文知识,提高对作文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去鼓励、指导孩子写好作文,少些埋怨吧。更希望我的学生博友能从此文中感受到,原来学写作文是这么一回事呀——有一个点,还有四条线呢。

“一点四线”作文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0、6)

作者  商德远(特级教师)

“一点四线”中的“一点”,是指以“提高写作水平与学会做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作文的生活化和个性化,既学会作文又学会做人。“四线”是指“情趣线”、“知识线”、“能力线”和“情操线”。“情趣线”属于心理层面,是写作的“动力系统”,包括情感、兴趣、自信心和习惯等。有了情感,就能情动辞发,产生表达欲望;会写了,就会逐渐产生兴趣;经常写就会渐渐形成习惯,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情操线”属社会道德文化层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它决定着习作的价值取向和学会做人。“知识线”属于知识层面,包括日常生活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写作知识(如何选材、遣词造句、审题定中、布局谋篇)等,来自于直接写作体验和间接阅读经验。“能力线”主要是指心理层面的基本能力和写作专项能力。

该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四线并进、张扬个性。

一、“一点四线”作文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一)情感性

从调动和调控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和作文“本源”——情感因素入手,以触动情感为突破口,引导在生活中体验、感受真、善、美,陶冶情操,让情感真正成为写作的动力源,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逐渐培养兴趣。在实现情感体验和亲历作文的全过程中,表达真情实感。

(二)生活化

将学生作文引向广阔的生活领域,寻找作文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让作文走进生活,让作文内容源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真正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活力。写作内容开放,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写作内容。写作时空开放,课内外有机结合。写作形式开放,减少写作束缚,自由表达生活。

(三)主体性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体验、构思、写作、修改、发表、回馈和再修改”这一写作全过程的主体。这也是作文形成个性的前提。

(四)个性化

创新是写作的生命,而个性是创新的前提。由于学生的差异,加上体验内容、过程、感受和语言表达等各不相同,在自由表达时,选取体验独特又富有新意的材料,在内容和形式上富有创意地展现出来,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实现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五)综合性

把写作、教学过程视为集学生的阅读积累、能力训练、情趣培养、陶冶情操于一体的综合活动,让作文过程成为语文素养综合训练的过程。

二、“一点四线”作文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在实施操作过程中要做到“四线并进”。一是说每条线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融合、同步训练、整体推进的,以实现“文道统一”。二是指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就三个学段中的每一个学段,按照“写什么”、“如何写”、“怎样写好”几个方面进行同步训练,步步推进,螺旋上升。在实施过程中,侧重突出“生活体验”、“阅读积累”、“能力训练”和“学会做人”等环节,通过“训练习作”和“自由作文”两条路径并行实现。

(一)知识感悟线:大量阅读,丰富积累,体现“大阅读”

为解决不会写、语言贫乏等问题。新《课标》强调要“大量阅读”和“丰富语言的积累”。叶圣陶也指出:“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习作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首先,在大量阅读中积累知识、语言和思想。

“劳于读书,逸于写作。”有了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深刻的思想积淀,是写出佳作的重要一环。

策略一:在大量经典阅读中积累。经典是作品中的典范。阅读经典积累什么?这是小学生最为困惑的。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好词、佳句和美段,特别好的句段甚至可以背诵积累。对于经典更要积累作者的思想、敏锐的观察力、富有个性的选材方法、独特的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在阅读积累中学习名家之长。

策略二:设立摘抄本积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设立摘抄本按照好词、美句、精彩段落等进行“分类积累”;也可以围绕专题如写植物的好词佳句、写动物的美句佳段等进行“专题积累”。积累本首页设计为摘抄目录。通过阅读摘抄,可以有针对性地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材料,养成积累习惯。

策略三:通过记日记积累。阅读之后,通过记日记(包括班级循环日记)或读书笔记的方式将大量有价值的内容,如名家的写作方法、选材方法、思想等,总结整理成为己所用的材料,积累下来,也是积累的有效途径。

策略四:开展读书竞赛积累。在班内有计划地帮助学生确定每月必读书目,必背诗文,然后每月定期开展“读书大王”、“背诵大王”、“读书考级”、“每日一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是积累知识、语言和思想的有效方法。

其次,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领悟和积累写作方法。

有了知识、语言、思想等积累以后,如果不懂得写作方法,还是不知如何下笔。积累各种写作方法,是知识线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策略一:在阅读中领悟和积累表达方法。根据阅读教学规律,阅读应经历两个过程,一是从语言到思想的过程;二是从思想再到语言的过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也是写作教学的基础。要领悟表达方法,应让学生真正经历第二个过程。学语文更要学会表达。课文作为语言表达的典型范例,在阅读中应重视学习和积累作者表达的方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观察、选材、立意等方法。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活,学会表达。

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下册“可爱的小生灵”是个写小动物的单元,《小虾》、《松鼠》分别是写“小虾”和“小松鼠”的记叙文。在阅读时,第一步,先引导学生从《小虾》和《松鼠》中领悟写小动物外形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如领悟小虾“透明”、老虾“发黑”等颜色特点;松鼠“四肢灵活,面孔玲珑,眼睛闪闪发光,毛光滑,尾巴大、毛茸茸、上翅”等外形特点。接着领悟出观察、描写的顺序。第二步,领悟其生活习性特点。《小虾》一文可悟出“小虾有趣、脾气不好”等习性特点。《松鼠》则写了“松鼠的活动、做窝、吃食时的情景”等习性特点。作者在写小动物的这些特点时,并没有写动物共性的特点,而是详细描写了小吓和松鼠与众不同的方面(如下图)。可见,写小动物时既要写出独特的外形特点又要写好富有个性的习性特点,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悟出并学习作者观察和写特点的方法。

 

 

动物            有皮肤

                会运动                    动物的共性

                会饮食

会呼吸


 

 


 


 

 

松鼠            毛光滑

                尾巴大、毛茸茸、上翅      独特的方面(特点)

                面孔玲珑

                    眼睛小

      在领悟了方法之后,及时迁移运用,创设情境引导观察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抓住特点写下来。在练习中学生就会从中学会观察、抓特点、按顺序写等方法,实现方法积累和读写结合。

策略二:在写作中领悟和积累表达方法。学生在写作实践过程中,教师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关键环节分层、分步指导,让指导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学生在进行全程写作体验和同伴合作修改的实践中,就会渐渐掌握并积累写作方法。这种在写作实践中积累写作方法的做法,更有实效。

(二)情趣激发线:回归生活,注重“体验”,凸显“生活化”

此线最重要的是“情感”,它能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也是作文在“导流”与“开源”中,注重“开源”的问题。习作情感和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热爱,生活才是写作的真正源泉。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让作文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生活,在亲历形象体验、情感体验、意趣体验和遐思体验后,产生情感、生成意义,从而凸显作文的“生活化”。

首先,在学校生活中切身体验,触动心灵,生成情感。

策略一:作文课上创设生活情境,引领体验。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创设能引发学生真实体验的情境,有目的、有计划、不露痕迹地系统训练、指导学生学会体验。如,我指导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省作文课时,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了一个多媒体出现故障的情境。近千人的会场上,学生在这样逼真的体验中,都会产生不同的真实感受:有的感到意外;有的感到紧张;有的为老师感到担心等等。这时,教师再通过回放事件录像等策略,引领学生反复观察,在观察中将个人产生的这种独特感受和原因说具体。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适时点拨说好心理活动等说具体、说感受的多种方法,在引领学生体验中便学会了写独特的感受。

策略二:阅读课上设计体验活动,指导体验。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内容各异。课堂上,教师可针对课文特点,设计有趣的体验活动,指导学生亲身体验,读写结合。在学习《新型玻璃》时,我设计了“我当小小推销员”的推销新型玻璃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新型玻璃的特点、结合推销方法进行推销体验。在推销体验中学生都会生发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如有的认为“这是一次辛苦的推销”,“有的认为是快乐推销”,有的认为“我成功了”等,再趁热打铁写下来,自然会兴趣盎然,真情喷涌,写出个性。另外,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体验,实现演写结合。

策略三:结合其它学科资源,自觉体验。各科课堂教学也是学生体验的主阵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在其它学科学习时,自觉体验,也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指导青年教师结合科学课学习的《水的张力》,让学生自觉体验。第一步学生往硬币上用滴管滴水,利用观察记录纸记录滴上每一滴水之后水面发生的变化,直到水不能再往上滴为止。整个滴水体验的过程是一个观察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明理的过程。学生通过科学试验活动,既进行了体验,又在体验中练习了观察,学会了思考,发现了新知。引导学生选取印象深的内容写下来,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法。

策略四:活动课上利用游艺竞赛等,切身体验。教师可利用班队会等设计“游艺会”、“技能擂台赛”、“新闻发布会”、“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

实践证明,“教育即生活”,真实有趣的课堂体验能唤起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和无限遐想,为学生作文提供源头活水,激发表达热情,受到情感熏陶,打开自由表达的情感闸门。

其次,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生成意义,抒写真情。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校外实践活动,让其身临其境自主体验,在社会、家庭生活实践体验中,生成意义,抒写真情,自由表达。

策略一:置身自然世界,自由体验。依据新《课标》理念和崔峦老师 “作文教学要先放后收,放中有收”的指导思想,将学生放飞自然,不提写作要求,只提体验要求,让学生自由体验。如,春天来了,春游时放飞学生到自然中感受春天,“寻找”春天。体验后,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是如何找到春天的”。学生在畅所欲言时,师生互动对话点拨引导。最后练笔,学生就能通过“找春天”准确认识和感悟自然,唤起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既获取了内容,又提高了观察能力。学生置身于生活的闲适,就会获得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有了这种闲适,创意自然翩然而至,文思也在从容中飞扬。

策略二:开发课程资源,自主体验。各地课程资源都很丰富,如果注意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体验,有利于学生获取丰富多彩的体验材料。如青岛啤酒节到了,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青岛啤酒节;再由学校或家长组织参观;最后写出“我心中的啤酒节”。把作文与课程资源有机结合了起来,在动眼、动手、动脑和动情的体验之后,爱家乡之情便油然而生,作文效果立竿见影。

策略三:利用各种节日,自觉体验。一年节日很多,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节日,设计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就能获取很多的素材。如,为了母亲节,我提前一个月让学生观察妈妈关心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搜集妈妈关爱我的照片、素材等,母亲节这天为妈妈制作一个送给母亲的礼物——“小书”。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学生不仅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在体验中也会更理解妈妈,对妈妈的喜爱之情会不由自主地流淌出来。

策略四:参与社会实践,自能体验。组织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放飞学生到实践活动中,在直接体验中学习知识、积累材料、发展能力。如,实地考察和调查访问;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到农村刨地瓜、摘花生等。全面观察、深入体验。在看、听、问、做、访、想、谈之中领悟活动的真谛,热爱生活的真实的情感便会从心底涌出,自由地流露笔端。

虽是生活体验,却能引导学生不仅获得了爱自然、爱家乡、爱生活、爱亲人等多方面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渗透了兴趣、习惯和素材积累、观察、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体验,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质量提升,都能产生重要影响。这种效果是只重技巧和结果、不重体验的作文教学永远无法达到的。

(三)        能力训练线:“多点”训练,形成能力,实现“个性化”

本条线侧重解决“如何写”和“怎么写好”的问题。在重点训练写作专项能力的同时也训练着观察、思维、想象等写作的基本能力。叶圣陶认为:“能力并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 “多点训练”侧重在训练写作能力(如下表)。

阶段

 

写作能力

写什么

如何写、怎样写好

准备阶段

构思阶段

表达阶段

修改阶段

基本能力

观察能力

思维、联想和想象能力

应用能力

自我完善能力

专项能力

素材积累与选取能力

审题、立意、

布局谋篇能力

言语表达能力

自主修改能力

有了以上写作能力,就能有效实现作文的个性化。

策略一:训练观察和选材能力。新《课标》强调,小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观察是通过感知了解客观事物、体会生活、感悟生活的重要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开端。在创境体验中,可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如,引导参与活动训练“全程”观察;表演小品“素描”观察;做游戏“重点”观察;模拟情景对话“专项”观察等。在体验的同时,自然地训练观察的有序、全面、细致、会抓重点和特点等。在训练观察能力过程中也自然渗透了选取独特材料的能力。当然,观察的过程,也是怡人性情、益人心智、提升美感、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

策略二:训练思维和想象能力。思维和想象是实现由“物”到“意”再到“文”转化的重要能力。在由“物”到“意”的转化过程离不开形象和抽象思维。选材时也离不开发散和聚合等思维能力训练。如,指导写《路》时,我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所见过的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学生会说出:“乡间小路、高架路、铁路”等许多路,这些都是有形之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路?再引导发现“奋斗之路”和“友谊之路”等无形之路。在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路中,哪条“路”给你的印象最深?进行聚合思维训练,选出写作材料。整个选材过程,是一个由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的思维训练过程,又是一次选材能力的训练过程。当然,在由看到的“路”这一形象材料,提炼出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时,又伴随着形象、抽象思维和立意的训练过程。在这样的反复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立意等写作专项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训练想象能力可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如编写童话:看图编童话;观察生活现象编童话;聆听音乐编童话;借助真实事物编童话;根据故事开头和结尾编童话;根据词语编童话等等。还可以创设情境训练想象:词语串烧;续写、插写、补写想象;情节拓展和填补空白想象;编写故事想象等。

策略三:训练仿写和创写能力。仿写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先在阅读悟法,再进行生活体验,后仿写用法,能有效训练表达能力。模仿是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由看到仿、由仿到创的仿学习惯,在儿童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一是可进行复现型仿写训练,进行了生活体验后再进行仿句、仿段、仿结构等训练,旨在进行方法的迁移运用,训练言语表达能力,培养表达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创写型训练,即在仿写的基础上,引导自由创写,着重训练学生产生思想内容的能力。

策略四:系统训练言语表达能力。生活体验后,第一学段训练写通顺完整句子和编写童话的能力。第二学段训练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将印象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按顺序、清楚、具体的叙述出来;第三学段,将观察体验到的独特生活素材抓住重点或特点、具体、真实地分段表述出来。如,指导一位青年教师上《抖空竹比赛》的中年级作文课时。指导训练“写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步先由四位决赛选手分两对进行半决赛,由学生当评委进行“观察”,评价标准是谁抖的花样多、好看,抖得动作潇洒,表情好等;第二步全班交流自己心目中的胜者,指名全班评价,在评价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动作到表情、再到花样,特别是自己印象最深的花样,按顺序说具体的方法;再进行第二、三次的比赛,最后学生自己写下心目中的胜者,具体描写出来。在比赛中不知不觉地引导了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人物、玩的花样等,相机进行写具体的语言表达训练,在学生言语表达时相机渗透重点突出等写法指导,最后在思维和构思训练中下笔成文。这样能有效训练“写具体”的表达能力。

策略五:训练自主修改作文能力。文章是写出来的,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在评改作文时,要由原来只评价习作结果变为评价习作准备、过程和结果相结合;评改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课堂上,可先由师生共同评改一篇文章领悟修改方法,再小组合作练习修改一两篇,最后是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在师生、小组互动评改过程中,逐渐掌握评改方法,提高评改能力和习作水平。

(四)情操提升线:情感熏陶,学会“做人”,彰显“人本化”

侧重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作文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能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这都来自阅读、来自所有课程的陶冶,也来自对生活体验的感悟。它决定了文章的“道”,体现着“人本化”。

三、“一点四线”作文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模式

不同年级、不同课型等都会有不同的作文指导课模式。下面简要介绍几个:

写实作文指导课的一般模式:“体验触发——自主择题——畅所欲言——个性表达”。

体验触发:通过课堂上“创境体验”和生活中“自由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生发情感,获取素材。自由择题:提供开放自由的作文空间,在体验之后,根据独特体验自由选取感受深的内容,自由命题。畅所欲言:学生在自由交流写作内容的过程中,师生间通过互动对话,给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引导。个性表达:学生进行富有个性地自主表达,写出独特材料,实现言语内容的外化。此模式体现了“作文从内容入手”的要求,符合“从动机到目的”的写作心理学规律。学生的作文,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因生活体验和感受之差异而呈现出个性化。而以往的作文指导课一般模式为“教师命题——方法指导——范文引领——学生习作”,从写作技巧入手指导易导致作文模式化,这种“从形式入手,从目的到动机”的做法,也不符合写作心理规律。

评改课的一般模式为:“明确要求——师生评改——小组评改——自改完善”。

以往的讲评课模式是“明确要求——教师讲评——教师修改”,这样的模式自始至终由教师包办代替,完全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收到理想的评改效果。经过研究,我确定的新讲评课模式,视学生为评价、修改主体,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对典型文章评改中,引导学生领悟评改方法,学会自主修改。教师不是孤立教给学生写作和评改方法,而是引导学生在“评”、“议”、“改”的实践中,领悟写作和评改的方法,学会自主修改。这样的模式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益于提高自主修改能力。

叶圣陶先生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这样说过:“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也是此作文教学法追求的终极目标。

经过长时间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共指导学生发表作文200余篇,近50篇获奖;有几十篇作文教学设计在国家学术期刊上发表;多次出区、市、省作文公开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