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你自己”:自我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平平网 2011-12-20
认识你自己”:自我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2011年06月27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浏览:

  “认识你自己”是希腊阿波罗神庙上的铭文,这句经典名言警示我们认识自我很重要,但也很困难。在现实生活中,“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生命价值是什么”,这些问题经常会困扰一代又一代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因此,自我不仅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古老课题,也是其他很多学科研究的重要主题。

  内隐自我理论

  社会心理学对内隐自我的认识,源于对内隐自我理论的研究。内隐自我理论是人们对自己的基本特性(如智力、品德、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研究表明,个体对自己人格特点延展性的认识对其行为塑造有重要影响。例如,个体对自己智力延展性的认识就会影响到其学业状况。按照Dweck等人的研究,内隐自我理论分为实体论和渐变论。实体论者认为自我的特性是固定不变的;渐变论者认为自我的特性是可变的,具有一定的延展性。由于内隐自我理论具有领域特异性,有关学者又将内隐自我理论的研究触角深入更细微的层面。例如,开展了对内隐羞愧自我理论的研究。研究发现,内隐羞愧自我理论对于理解羞愧个体在社交情境中的个体差异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他们对自己的羞愧特质持有的是实体论,在社交情境中就更倾向于采取回避的策略。

  文化与自我的研究

  文化与自我的研究是近几年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课题,也是自我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前沿问题。Markus和Kitayama指出,东方人是互依型自我,他们的自我概念中包括亲人、好友等十分亲近的人;而西方人则是独立型自我,其自我概念中不包括其他任何人。互依型自我本质上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甚至山川自然环境的一致性,强调人们互相之间的依赖关系,是一种与他人相联系的自我,自家人是自我的一部分,自我与非自我的界限就是自家人与外人的区分。独立型自我本质上强调自我只体现在个体身上,与社会、自然是分离的,自我与非自我的界限就是个人与任何他人的区分。朱滢等人分别从行为、认知和认知神经科学三个层面论证了东西方文化对自我结构的影响。

  自我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Klein等人对遗忘症病人、阿尔茨海默痴呆病人的研究为理解自我作出了独特的贡献。Klein主张自我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至少包括两种可分离的子系统,即情景记忆系统和语义记忆系统。现有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语义记忆(自我表征的基础)和情景记忆(自传体记忆的基础)有不同的神经基础,语义回忆激活左额叶,而情景回忆激活右中颞叶(包括海马)。此外,最新研究初步证实了自我信息加工的大脑定位。例如,有学者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发现所有研究均表明在加工自我相关信息时大脑皮层的中间区域是激活的,所激活的这些区域涉及所有功能领域(如言语、空间、情绪和面孔)所在的皮层中线结构。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采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在对情景记忆进行提取时,大脑皮层左腹外侧前额叶是对自我相关语义精加工的关键区域。

  自我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向

  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对自我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是,这一领域还有一些未被关注的问题,也存在一些急需加强的方面。

  第一,主体我的研究亟待增强。按照詹姆斯的理论,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早期只有Damon和Hart从自我理解的角度对主体我展开了研究。最近有学者提出,应该整合现象学的方法,研究作为主体我的意识(前反思意识),特别是应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

  第二,应将自我研究根植于社会生活中。正如很多研究已经证实的,无论是自我提升还是自我批评、自我证实还是自我肯定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社会行为。这些影响可以表现在诸如决策、记忆、人际交往等方面。自我的形成有赖于社会生活经验,不同的生活阅历会使人们形成不同的自我概念,产生不同的自我认识。

  第三,应重视自我的作用机制研究。自我研究已经深入到认知神经科学层面,也已经初步探索了自我产生的脑区。但这些结论还是一种间接的推论,我们还远没有真正理解主观经验和自我表征不同形式的神经联系。此外,自我是不是进化的产物,也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