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一)

 精彩实高 2011-12-21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概念

何为文化?文化是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方式及成果(物质、精神、制度等)。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的功能是“化人”(即影响人、陶冶人、培育人、塑造人)。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少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引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1、广义概念

校园文化即学校存在和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广义上的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系统内又可分为若干个层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也有论者将校园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次。具体表述虽有差异,但其内涵都是基本相同的。

2、狭义概念

通常指以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

(二)校园文化的基本要素

1、校园文化的主体——师生员工

领导决策、决定;

教工主导、组织、学生参与行动。

2、校园文化的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人际环境、文化历史环境。

①自然环境:指设施、场地等。

②人际环境:师生员工相互交往与影响中形成的动态关系即“场环境”。学校礼仪、习俗与仪式。

③文化历史环境:主要指学校历史文化传统积淀。

3、校园文化的途径

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文化娱乐、对外交流等方面。

4、校园文化的对象与成果

智力文化、道德文化、个性文化。

(三)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也称环境文化,属于硬环境)、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皆属于软环境)的总和,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外显的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是校园文化外在的表现和标志。它包括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校园文化体育设施、校园卫生等。

校舍建设与管理就坚持的四原则:教育功能、功能协调、安全保健、经济实用。

校园物质文化亦即硬环境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硬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2、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系统的灵魂和核心,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所谓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在长期的读书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目标追求。简单地说校园精神文化是由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校园中主导群体共同遵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其作为表现形式的校训、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文化传统、校风教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人文精神、办学风格,集中体现一所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色。

校园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组织管理机构及其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它的重点是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为维持正常运转和教学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度文化具有鲜明的规范性和组织性,对师生的思维方式及日常行为具有引领和约束作用,是联结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纽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具体包括大家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它对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激活。校园制度文化是介于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制度层,包括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活动准则,是学校工作的制度保证。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内的各种规章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学术交流报告制度、校园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奖励制度以及校园内独特的风俗、礼仪等等。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等。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反映,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在现阶段的显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外在表现。校园行为文化主要通过校风体现出来。校风包括学风、教风、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等,是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集体风尚。培育校园行为文化,应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学生不仅要努力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大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教师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教学态度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怀。

校园行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全员参与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如果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主要是从校方着手狠抓落实、学生协同营造,那么在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中,学校只是倡导者,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完全成了主体,只有把三者协调起来,把主体与主导者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尤其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去,才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校园精神。

3、校园环境文化

所谓校园环境文化是指以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为载体的校园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校园环境文化主要指以校园自然环境、人工设施等物质形态存在的硬件环境,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依托。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校园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凝聚和体现着校园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氛围能使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和熏陶,从而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培育校园环境文化,既应注意校园的整体布局,也应注意具体细节。比如,建造一些有本校特色、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雕塑等人文景观,为师生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校史教育等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特色,通过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师生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美好情操,使校园环境达到实用、审美、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如果说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那么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软环境亦即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上。具体说来应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

一是良好的学术环境,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局面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是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

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包括两大方面:

首先是教师文化。一方面我们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浓郁而温馨的氛围,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精神应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

其次是学生文化。没有学生参与的文化,不能称其为学校文化。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从内容上说,学生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在学生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向上求进步;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 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手册》的制定、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班纪班规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